​宰相是一種什麼官職?它的具體官稱有哪些變化?

宰相,是我國古代輔佐君主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它不同於夏商的巫史和西周,春秋的世卿。它的前身是君主的家務總管——宰或太宰(也稱冢宰)。春秋以前,輔佐君主處理政務的是巫史、卿士(諸侯國稱卿)。巫史、卿士都是世襲貴族,君主不能隨意撤換。他們掌握著軍政實權,在政治上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春秋初期,一些有作為帝王君主,為了使國家富強起來,抑制和打擊世襲貴族,起用出身低微沒有背景的家臣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最早的宰相。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宰相的稱號不一,有相、令尹、大尹、太宰、相邦、相國、丞相等不同得稱呼。如春秋齊國的管仲、晏嬰稱相,楚國的孫叔敖稱令尹,宋國稱大尹,吳國的稱太宰。戰國時期,趙國的公連仲、肥義稱相國,秦國的張儀稱相邦,甘茂右丞相,呂不韋先為丞相,後尊為相國,當然,有的諸侯國仍用國君的近族擔任相、丞相或令尹,但不能世襲,君主可隨時撤換他們,甚至可加以懲處,與以前的世卿是有區別的。

​宰相是一種什麼官職?它的具體官稱有哪些變化?

宰相的稱謂是戰國後期才正式出現的,是同一類官職(相,相邦、令尹等)的通稱,最初見於《韓非子》等書。 《韓非子·顯學》: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呂氏春秋·制樂》中記載:


“宰相,所與治國家也。”

秦漢時期的宰相官職建立的錐形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確定丞相為宰相的正式官稱,有時分左,右,以右為上。如由宦官擔任,則稱中丞相,在秦朝先後任丞相的,有王綰、馮去疾、李斯、趙高等。

漢初延用秦制,以丞相或左右丞相為宰相之職,如稱相國,則地位稍高。漢武帝以前,擔任丞相的都是有侯爵的功臣,如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張蒼、申屠嘉、周亞夫等。漢武帝時,外戚權勢日重,逐漸形成以尚書機構為中心的內朝,外戚多以高級侍衛武官大將軍、驃騎將軍等加領尚書事銜,掌握朝政實權。領尚書事,成為新的宰相官稱。

漢武帝死後,昭帝年幼即位,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以車騎將軍,上官桀以左將軍,共領尚書事,受遺詔輔佐少主。其後,張安世以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霍山以奉車都尉領尚書事,史高以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蕭望之以前將軍、光祿勳領尚書事,皆為宰相之職。漢元帝時期,用宦官弘恭、石顯任中書令(即尚書令),專斷朝政,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西漢末,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徒有虛名,實權都在尚書檯。行使宰相職權的,或以高官錄尚節事,或尚書令。宦官掌權時,也都能接受尚書奏事。明帝寸,趙憙為太傅,牟融為太尉,並錄尚節事。殤帝時,以張禹為太傅,徐防為太尉,參錄尚書事。順帝時,李固為太尉,錄尚書事。順帝死後,梁太后臨朝,梁商以大將軍參錄尚書事,理朝政達二十年。當時擔任尚書令的有左雄、黃瓊、陳蕃等。

魏晉以後,尚書檯發展為尚書省,由文書機關變為中央最高行政執行機關。錄尚書事、尚書令仍為宰相之職。但為起草、批答、傳達文書,又建立了中節省,中書省的長官中書監、中書令成為新的宰相職稱。南北朝時期,皇帝又用親近侍從參與政事的審議,謀劃和決策,因此,門下省的長官侍中也往往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東漢末年,在董卓和曹操專擅朝政時期,又恢復相國、丞相的官職,但大都為權臣自命,或者是皇帝被迫任命的,常常成為權臣篡位前的過渡,不同於一般意義的宰相。當然也有少數仍為宰相的職位,如蜀漢的諸葛亮。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卓越的宰相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著名的宰相還有:蔣琬(蜀大將軍錄尚書事)、裴秀(西晉尚書令)、張華(西晉中書令),庾亮(東晉中書令)、謝石(東晉尚書令),王獻之(東晉中書令),王猛(前秦尚書令),魏收(北魏中書令)、宇文泰(西魏尚書令)等。

​宰相是一種什麼官職?它的具體官稱有哪些變化?

隋唐以後,宰相的官稱越來越複雜。

就正常制度而言,三省長官,即中書令、侍中、尚節令都是宰相,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第一,三省的機構和長官名稱有多次變化。

中書省,隋朝改為內史省、內書省,長官為內史令,內書令。唐朝龍朔元年,改中書省為西臺,中書令為右相。光宅元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為內史。開元元年,又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為紫微令,天寶元年為右相。門下省長官,隋時改侍中為納言,又改為侍內。唐朝龍朔二年,改門下省為東臺,侍中為左相,光宅元年為納言。垂拱元年,改門下省為鸞臺。開元元年又改為黃門省,侍中為監,天寶元年為左相。龍朔二年改尚書省為中颱,並廢尚書令,改左右僕射為左右匡政。光宅元年,改尚書省為文昌臺,又改為文昌都省,改左右僕射為文昌左右相。垂拱元年,改尚書省為都臺,長安三年又改尚書省為中颱。開元元年,再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

第二,為了防止宰相權重難制,三省長官很少正式任命。

唐代以中節令為宰相的只有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裴炎、張說等幾個人,被任命為侍小的為數更少。當時絕大多數的宰相,世三省長官以外的其他官職加上“參預機事”,“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節門下三品”等稱號而行使宰相職權的。如隋朝高熲、楊素以尚書左僕射執掌朝政,柳述以兵部尚節參掌機事,裴矩以黃門侍郎參預朝政,虞世基以內史詩郎參掌朝政;唐代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李靖以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績以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

高宗以後,為宰相者,除中書令外,都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否則,雖侍中、左右僕射也不能為宰相。狄仁傑以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張九齡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裴耀卿以黃門侍郎平章事,李林甫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實際上都是真正的宰相。

​宰相是一種什麼官職?它的具體官稱有哪些變化?

宋朝時期的宰相的官稱變化

宋代初期,中書令、侍中、尚書令雖皆設置,但都不預聞朝政,而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式的宰相官稱,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宋神宗以後又幾次改名,稱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太宰兼門下侍郎、少宰兼中書侍郎、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左丞相、右丞相等。

呂蒙正、寇準、王欽若、范仲淹、曾公亮、文彥博、王安石等,都先後擔任過平章政事或參知政事。呂公著、蘇頌、蔡京都做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司馬光做過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張邦昌任太宰兼門下侍郎,呂頤浩、李綱、秦檜、史彌遠任右相,賈似道、文天祥任右丞相,陸秀夫任左丞相,都是宰相的職位。哲宗時,置“平章軍國重李”,或稱“同平章軍國事”,專以授予德高望重的者臣,位在宰相之上。

唐末以來,還有一種所謂使相,就是以宰相官銜(同平章事)加給節度使,作為一種榮典。宋代相沿,親王、留守、節度使加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都叫做使相,實際上並不參預政事,與宰相是有區別的。王安石罷相後,以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就是使相一類的虛銜。

​宰相是一種什麼官職?它的具體官稱有哪些變化?

把宰相作為具體的機構和官職名稱的,只有元朝。

遼時北面官有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設左宰相、右宰相,總知軍國事,知國事等職,分別由皇族的舅族世選,但也有例外。南面官仍沿隋唐舊制,設置三省,以中書今、侍中、尚書令等為長官。中書省初名政事省,長官為政事令。先後擔任北宰相府宰相的,有肖思溫、蕭孝穆,蕭惠等。韓延徽先任政事令,後任南宰相府宰相。耶律隆運(韓德讓)曾任政事令,後拜大丞相。

金代只置尚書省,以尚書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副相。崔立曾任尚書令,完顏希尹任尚書左丞相,韓企先任尚書右丞相,完顏守貞任平章政事。

元朝只置中書省,以中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副相。耶律楚材為蒙古國宰相,官至中書令,元朝立國規模多由他奠定。此後,任宰相的有史天澤、伯頗、阿合馬、王文統等。

​宰相是一種什麼官職?它的具體官稱有哪些變化?

明清對於宰相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明朝洪武十三年,撤銷中書省及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官職,廢除秦漢以來的宰相,由皇帝直接處理一切政務,只從翰林院等文翰機關選調官員加殿閣大學土銜,輔助皇帝閱看奏章,處理文節,以及根據皇帝旨意草擬詔諭等,並且作為皇帝的顧問,但“不得平章國事”。英宗以後,內閣大學士權勢漸重,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首席大學士習慣上稱為“首輔”或“首揆”。

嘉靖、隆慶和萬曆初期,首輔、次輔界限嚴格,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次輔不敢與之比較。英宗初年,楊土奇任華蓋殿大學士,楊榮任文淵閣大學士,楊溥任武英殿大學士共同輔政,並稱“三楊”。嘉靖年間,夏言,嚴嵩、徐階先後以首輔執政。隆慶至萬曆初年,張居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針對當時弊政,進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清朝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內閣大學士的職權逐漸被軍機大臣所替代,不過,軍機大臣之資望特重者,仍授予大學士,做為榮典。有不少大臣以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如尹繼善、劉統勳,慶桂、舒赫德,梁國治、那彥成、長齡等。軍機大臣也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宰相是一種什麼官職?它的具體官稱有哪些變化?

總結:宰相,作為一種制度,是隨著國家的出現而一起產生的。是古代帝王之下的最高官職。秦始皇為鞏固統治,頒佈了一系列旨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設置丞相,明朝廢丞相、設六部,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唐朝是用增加丞相的方式來削弱每個丞相的權力, 到明清廢除宰相制其最終目的就是——加強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