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已统一北方,孙、刘归顺就行,为啥非要分裂国家、生灵涂炭?

长喜1690202815422


我觉得楼主的意思应该是:三国时期纷乱战事和国家统一的关系。

首先说一个客观现实:三国时期特别是曹丕时期,三足鼎力,所以战事不多,但是战争规模很大。曹操赤壁之战后还有征西凉的战争,他事实统一北方时间很短。

因为三国时代已经是三家独立,而且都是正统,所以他们的战争一般不是胡乱发动,而是有长期准备。

三国独立后,三家战争本质是争正统:曹魏来自汉献帝,自认是正统。蜀汉刘备是来自汉献帝衣带诏,自认正统。孙权是因为你两家挣正统,所以我称帝,叫做孙吴。这三家都是一个中国。

所以这三家的战争很正式,没有民不聊生的事件。民不聊生大量是黄巾之乱后到三国之前,因为没有正统,大家疯狂抢东西杀人。只要是正统,一般都不会肆意杀人。

争正统的特点是:民间安稳。战争正式。所以民不聊生不是这个阶段的特点。

倒是很多自立为帝的人滥杀无辜,那个时代才是民不聊生。

除了三国,还有争正统的例子是南北朝。比如辽国和北宋的战争本质是争正统,而不是无谓的抢地盘。虽然法理上辽国是正统,但是北宋做了很多文章比如王道正统之类,刘备就是那个时期地位提升的。其实这种例子史不绝书,今天都能看到。


梦香寒冰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骂王朗一段里,王朗认为天下是有德者居之,曹操扫平群雄,有大功劳于天下,该做这天下的皇帝,让诸葛亮不要顽固抵抗,投降过来一起过安生的日子。诸葛亮痛斥王朗的言行违背了人臣之德,最后直接攻击人身,把王朗给骂死了。

这一段其实王朗与诸葛亮讨论的事情,是一个关乎政权正统的问题,就是谁应该来做这天下的皇帝。王朗沿用周代的政治伦理,说“以德配天”,有德者而居之。诸葛亮则认为曹家是汉臣,却行篡位之事,是德行有亏,不能做皇帝。他们其实都是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解释自家政权的合法性,王朗说曹家建有大功业,是万姓推举出来的皇帝;诸葛亮说汉家福泽绵延,国祚不绝,是从汉献帝那里继承来的皇帝。

正统,这个词比较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统治合法性的问题。统治的合法性,就是要解决如果你来做王,别人为什么要听你的招呼的问题。这个合法性有几个来源,一般来说是有民主选举、君权神授、社会价值的反射性认同等几种方式。传统意义上,中国历代王朝之所以强调正统,其实强调的就是君权神授体系。皇帝的权力是天神给予的,你敢不听吗?历朝历代都说是黄帝一脉,百姓而为同一家,善择国号以明其德。

在刘备时期,就经常把“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口号挂在嘴边,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势力寻找合法性,甚至诸葛亮出师北伐也是在为蜀汉政权寻找合法性,不然为什么蜀中民众要听从一帮外乡人的命令呢?

那么曹操能不能大度一些?只要孙刘两家维持表面的恭顺,大家和气生财就好,这样也就不用大动干戈了。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根本行不通。曹操不去打他们,他们也会找点事来打曹操,不然他们就没有办法说服他们统治区的民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国的地缘特点也决定了南北分立时间不可能太久,中原板块的实力在农业经济为主流的时代过于强大,只要中原安定,南方始终不能成为其对手。而根据礼法,大一统政治,又是正统的必要条件。所以自命正统的王朝皇帝,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完成大一统,这样才能祭祀天地,封禅泰山,青史留名。

何为大一统呢?秦始皇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意即不仅仅是领土方面完成汉地统一,还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于思想上都完成统一建设。

曹操之所以天下三居其二也不称帝,可能就是因为在孙刘那里吃了亏。所以他说如果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意思是如果曹丕有能耐,就学周武王灭商之后,完成大一统再建立新的皇朝吧。可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尤其是居于上位的人,即使你衣食无忧了,可是那些跟随着你打天下的人可还想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谁不想攀龙附凤,要个开国元勋当当?曹操是实干家,自己有军功,还能镇得住场子;曹丕带兵的机会少,军功不显,如果不立即篡位,把天下名器收归己有,难保那些将领们不会分化瓦解。

所以,曹丕急匆匆的篡位,其实就是想坐实了曹魏王朝的天下,让别人没有挑选,只有这一个可选项。为了使曹魏政权更有合法性,曹丕不仅灵前火速即位,还立即开始了三辞三让的禅让流程,证明自己的天下不是抢过来的,自己的皇位是推选出来的。

这可能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而知而行的历史


常言道,宁为鸡首,勿为牛后。只要稍微有一点野心就会算计自己的利益。能够割州据郡,称霸一方的人都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这样的人肯定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明白自己的核心利益在什么地方,他们做事情之前,都会前后比较自己利益得失,他们的选择都会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怎么会轻易的送上门任人宰割?

东汉末年,董卓祸乱朝廷之后,各地军阀纷纷割州据郡,然后为了扩张地盘,找各种理由四处征战,经过十五年的征伐,公元205年,挟持汉献帝的曹操逐步统一北方。这时候天下还有自己独立武装的只有马超、韩遂、张鲁、刘璋、刘表、孙权、刘备、公孙渊。等人。面对消灭主要敌人袁绍的战绩,曹操信心大振,按这个节奏,曹操自己都会觉得,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一统天下。

在这个愿景之下,稍微休息整顿之后,曹操打算一鼓作气,率军南征荆州的刘表,天公作美,曹操还没有到达荆州,刘表就自己病死,继承家业的刘表次子刘琮直接投降,曹操大摇大摆的进入荆州,他不仅获得了荆州的地盘,还有充足的粮草,训练娴熟的水军,歪史猜测这应该给他另外一个错觉,是不是立刻威吓孙权,迫使他投降?

果然,曹操立刻调整战略方向,将兵锋指向了占据江东的孙权,沉浸在刘琮不战而降的错觉中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在演义中,曹操将矛头指向刘备,好一个假虢伐虞,这样的信无论是谁都要怀疑,因为当时的刘备无尺寸之地,本来寄居的荆州现在归了曹操,不知道曹操要和孙权共分刘备的什么土地?难免让人生疑。而资治通鉴中,就委婉的多,仅仅是说刘琮投降之后,我整治水军,为的就是和你一起在吴中打猎!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无论演义还是史书,不管曹操是不是真的有给孙权写过这样的信,总之来说,本来曹操刘表之战突然间变成了曹操孙权之战。事实上,断定天下英雄,使君与操的曹操低估了孙权,高估了刘备。这封包藏祸心的信让江东人心惶惶,恩威并用的措辞让孙权不得不做出决定,要么和刘琮一样投降,要么和刘备结盟,同曹操大干一场!


在孙权收到信以后,踌躇不定,正好鲁肃一句话指出了孙权的关键要害:

肃曰:“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鲁肃所说的正是人性的弱点,孙权归降的后果是好不到哪里去。孙权也明白这个道理,一旦屈膝投降,恭迎曹操就不可能有好果子吃,面对这样的局面,只好赌一把,战场上的事情,鹿死谁手不一定呢。于是主动派人联合刘备一起抵抗曹操。

那么,刘备呢。十多年以来一直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打算恢复汉室,和曹操差不多同样的起点,但是两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但是即使这样,不甘居于人下的他根本不投降曹操,要投降早投降了,何必等到曹操南下,刘备寄居的荆州不战而降,在长坂又被曹操打的丢盔弃甲,这时候如同丧家之犬。

但是这时候,刘备即使这样落魄,仍然有自己的信心来抵抗曹操。因为刘备的班底一直在,当初跟随自己的人马几乎没有损耗,只要有这一班人他就随时有再起的可能。或许当初青梅煮酒给刘备一剂强心针,让他坚信自己也是英雄,既然是英雄就不应该寄人篱下委曲求全。所以还是仍然一副打不死的小强的姿态屡败屡战,等待命运的垂青!


歪史


东海末年群雄并起,冀州袁绍,徐州吕布,兖州曹操,宛城袁术,益州刘焉,荆州刘表,汉中张鲁,西凉马腾等诸侯割据一方。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亡到洛阳,被曹操迎接回许都,从此开启了奉天子以令诸侯。

魏武挥鞭:曹操消灭了袁术,吕布。 200年官渡之战消灭了袁绍。紧接着平定乌桓,曹操最终统一中国北方,刘琮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应该在荆州水军的基础上,苦练水师两年,再水陆两路从长江和荆州南方进军东吴,一鼓作气可以灭了东吴。 但是208年刘琮投降后,曹操立马进攻了东吴,犯了不知彼的重大错误,以自己占优势的步兵和骑兵和东吴优势的水军在长江上大战,曹操为了有利于步兵和骑兵竟然把大船首尾用大铁链紧紧锁住,结果给对方用火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结果可想而知。

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丢了荆州,需要休养生息,不具备再次大规模用兵的实力,而且西凉马腾,汉中张鲁还没有平定,曹操后方还是存在各种不稳定因素。

刘备趁势崛起,图了荆州,平定西川,汉中强势崛起,后期孙权智取荆州,算是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不容易被打破。


食伤生财


曹操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以后,具备了统一北方的实力。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在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击败,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打败刘璋,攻占益州,曹操虽然击败关中马超和韩遂等关中联军,又打败汉中张鲁,但是汉中最后被刘备攻占,曹操统一了北方,实力超过孙权和刘备,也无法消灭孙、刘两方,曹、孙、刘三方鼎立之势基本形成。孙、刘两方不归顺曹操原因如下:

1、曹操军事实力没有强大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地步,孙、刘两方也具有一定实力。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了北方实力最强的袁绍,地方许多军阀实力派还是不想真心实意归顺曹操,像关中马超、韩遂,荆州刘表、刘备,江东孙策、孙权等,孙策甚至有乘官渡之战时机袭击曹操占据的许昌的想法,只是被杀身亡计划落空。

孙坚、孙策、孙权经营江东多年,有一定实力,孙策临死时还告诉孙权守住这份基业,不会轻易归顺曹操的。刘备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已任,参与了董承衣带诏事件,和曹操闹翻了,不会轻易归顺曹操的。历史经验证明,一定条件下,军阀实力派之间只有依靠战争才能征服管理对方。

2、长江天堑是曹操统一巨大障碍。曹操统一北方,军事实力尤其骑兵战斗力强大,但是水军实力弱,不善水战,这也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之一。而且孙权方面周瑜训练的水军战斗力较强。曹丕取代汉献帝以后,也带兵来到了长江边上,只能望江兴叹,假如没有长江阻隔,曹操极有可能会消灭孙权、刘备势力。

3、孙权、刘备不是等闲之人,都具有很高水平。东汉末年军阀林立,有的搞的不行只好归顺他方,像张绣在贾诩劝导下归顺了曹操,马超武艺高强,是一时豪杰,但是政治水平一般,闹内讧,后来归顺刘备。孙权能识人,善于团结部下,江东集团在孙权领导下团结稳定,孙策说孙权能领导好江东集团,连曹操都称赞孙权有水平,曹丕也承认彼有人焉,不可图也。刘备是出色政治家,政绩卓著,始终有一批追随者,而且善于韬光养晦,把握时机,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孙权和刘备领导治理下的范围轻易不会归顺曹操的。

4、曹操名义上代表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存在不被地方派认可现象。周瑜曾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也说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当时许多军阀实力派不认可曹操正统地位,说曹操有篡汉自立的野心,曹操道义上站不住脚,留恋拥护汉室的人自然不会归顺曹操。曹操出身问题就让一些人诟病,像司马懿当初存在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而不愿意为曹操效力的现象。

5、曹操势力也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起步时没有代表东汉朝廷,当时许多地方实力派军阀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拥护追随者,做大后很难主动归顺对方,像元末明初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诸多地方势力一样,只有靠兵戎相见,分个高低才会有结果。

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以后,东汉朝廷处于名存实亡境界,各地军阀实力派招兵买马,互相攻伐,有兵占地盘就想说的算。曹操在家乡也是散尽家产,组建军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发展过程中,曹操曾遇到过不少次挫折,孙权势力和刘备势力也是逐渐发展壮大的,这样发展起来的军事地方实力派是很难主动归顺的。

6、曹操当时一些作法存在德𣎴配位现象,让孙、刘等人找到不归顺理由。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文学家,对历史发展贡献不小,但是曹操领军队屠城、盗墓、杀伏皇后等等作法让当时一些人意见很大,像最初欢迎曹操的张邈等人都反叛了曹操,曹操一些作法不符合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这也为孙、刘等人不归顺曹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白白野


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国时期,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军阀割据、群雄逐鹿,曹操在征战中逐渐统一北方大部分区域,孙权继承父兄基业雄居江东,刘备在借得荆州后,又取得益州、汉中,建立蜀汉政权!三国鼎立时期,整个天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如问题所说,孙、刘如果归顺,天下就会前进入太平,生灵也免遭涂炭,但这也是不现实的!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管是孙刘还是曹魏来说,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手中的基业,都想着统一全国,建立不朽功业!并且,魏蜀吴每一个都想打败其他两方,造成一统中原,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存在分裂国家的说法,而是都不承认对方入主中原的合法性,都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平定天下!

对于三方来说,任何一方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而是一个集团的利益,这个集团牵扯了很多的世家、很多的派系,每个依附其下人或家族或者派系都有这样那样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瓜葛!即使孙权和刘备愿意投降曹操,以结束纷争,使天下民众免遭涂炭,依附于他们的世家、小团体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不一定愿意,还会出现其他李备、王权式的人物!

对于三方的首领来说,没有那一个愿意做一个投降的人,都想做雄霸天下的霸主,投降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成为别人案板上的肉!对于依附于三方的人来说,也不愿意,利益如何划分?蛋糕就那么大,如何能让大家都满意?

乱世当需英雄人物当需武力来平定,从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变革进步来看,有种客观的规律,没有那一个乱世,是大家坐下来谈谈,你好我好大家好,纵观人类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争斗史,在争斗中进步和改革,革除弊端,没有妥协和谈判的余地,而是直到一方灭掉另一方或者另外几方,再建立新的王朝新的秩序。

所以,孙刘不可能投降,换做任何人也不会,除非被打败或消灭,而且,这个不是分裂国家,而是三方都想打败另外两方,一统天下!


小任谈史


赤壁战斗后,曹操回到北方以调整其策略,并在他周围使用了一些分裂势力。 他击败了马超,并建立了关龙地区。 此时,刘备已经占领了蜀国土地,并正在积极计划向北发展。 因此,夹在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汉中成为了双方的目标。 汉中战役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生死战中的关键战役,也是曹操统一世界的最后机会!

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是秦,龙和蜀的主要喉咙。 如果曹操要在蜀国土地上定居,他必须攻占汉中,而刘备要想北下就必须赢得汉中,这样他才能进入关中地区。 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曹操首先在汉中使用了士兵。 建安三年三月20日,他率十万大军征服汉中。

那时,张露与汉中分居。 他的士兵软弱无力,无法抵抗曹操的军队。 到今年11月,张露带领其余人投降。 仅仅半年,曹操就完全占领了汉中。 那刘备为什么不带头? 事实证明,此时刘备和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存在冲突,几乎会面,因此拖延了夺取汉中的计划。

当刘备和孙权完成和约时,张露被击败并逃往巴西。 刘备很快“派黄泉来欢迎张璐,而张璐已降临曹公。” 消息传来蜀有大地震,因为曹操可能进军蜀。 但是,此时曹操犯了一个错误。 他拒绝了刘X和司马逊的提议继续前进。

曹操北撤离后,刘备集团进行了内部讨论。 人们一致认为,为了保留蜀国土地,汉中必须被没收。 法正分析说:“今天的战略和战略是无敌国家的指挥官。在克的那天,广农吉谷,观看战争,可以推翻敌人,尊敬王室,可以吃雍,梁,拓宽领土 “ [H]建安22年后,刘备在宜州立足,首先派遣马超和张Zhang来,这对我很重要。” 第二年,刘备和夏厚远陷入了对峙。 刘备把这本书修整给诸葛亮,并请蜀派兵,诸葛亮自然不敢轻忽,立即派出了数万支援兵。

这时,刘备在法政的建议下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回避事实,定军山之战爆发了。 在这场战斗中,退伍军人黄忠将曹军,夏厚元将军斩首,并破坏了曹军。在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领一支大军协助他。 尽管曹军此时人数众多,但士气低落。 刘备充满信心地说:“尽管曹公来了,但我无能为力,我一定要有汉川。” [H]刘备调整了部署,坚持危险而不参加战斗,曹操无奈。 曹军人口众多,自然对谷物和牧草有大量需求,但汉中的地形复杂,谷物和牧草的运输非常困难。 同时,刘备也出兵攻打曹操的饮食路,致使曹俊兵无斗志。 最后,曹操不得不于今年5月从汉中撤离。 汉中战役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也宣告了曹操统一梦想的破灭。 七个月后,曹操在洛阳死于疾病。


西域小伙讲历史


孙、刘两家不认为自己是在分裂国家!天下大乱、兵戈四起只是重新建立稳定秩序的必要行为。

孙权、刘禅在曹操统一北方,成为当时最大的地方政权时,为什么不认同他是新的天下之主呢,有两点:

其一、还不到投降的地步,自身利益难以割舍。

其二、不认同,不服气。为什么你曹操和蜀国/吴国不归顺于我,让我做这天下共主之皇帝!

彼时曹操势力确实是三家最大的那一家,但还没有到完全没能力掰腕子的地步。不打上一打,怎么可能!

其实后来,诸葛亮北伐失败身死,邓艾大军压境,蜀国立马很干脆的投了;吴国一直认为自己地利优势被晋灭国。

但是按道理讲,如果某一势力为了自身利益祸国殃民、生灵涂炭必定失道寡助,人人喊打的。为什么蜀国、吴国仍然还有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能臣志士誓死追随呢?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对国家和天下的认知。

孙吴两家有足够的人心资本

清代顾炎武先生就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人讲国家,有国才有家;古人讲天下,修身、治国、平天下!我们和古代人的认知是有不同的,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为天下,古时多个诸侯国组合为天下。汉朝国力、能力可以治理时,你为天下之主;国力衰落、大权旁落时,各诸侯国有能者居之,成为新的天下之主!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

1、 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人为认为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汉贼,是窃国大盗!你实力再强、势力再大我们也坚决不屈服于你,一定要推翻你,还朝与刘,天下归于正统!

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会认为,我自己有能力、有德行、有一帮当今贤臣良将拥护我为新的天下之主,凭什么天下就是你曹操的!

三国后期,曹操逐渐统一北方,仅存蜀国、吴国两地。诸葛在世时仍在秉承“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建国理念坚持北伐,一直耗尽最后一口气,死在北伐途中。诸葛亮刚刚去世,邓艾大军兵临城下,蜀国内部开始大面积出现投降曹操的声音,最著名而且最终劝说后主刘禅的就是那位谯周:

“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你看看,劝降都是如此高水准!句句为刘禅自身利益考虑、字字为蜀地君臣人民思量,其实,以谯周为代表的士大夫阶级,从没有认为气数尽后,投降其他更能代表天下的强国有什么耻辱的,这是理所当然的。

有这两点原因,让孙刘不愿投降和有了不投降的人心资本。


信步五千年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品三国》中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乱世出枭雄、英雄和奸雄。这就像是一个群龙无首的班级一样,老师的话不管用,谁都想去当个班长管理班级,但是一堆同龄人在一块,自然是谁也不肯服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就是一个班级里最出色的三个学生,这个时候虽然曹操最厉害,但是想要当班长,刘备和孙权自然不会愿意。大家都在一个班里,凭啥就是你呢?

我们都知道,在东汉末年的这个混乱的班级中,第一任明义上班长是董卓,第二任名义上的班长是袁绍,第三任便是我们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了。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大败袁绍,自此成就了他中原霸主的地位,而此时的刘备还在流浪,孙权则是年少新立,势力不稳。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理说这天下已经有超过一半都落入到了曹操的手中。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和孙权为啥不投降,而是要分裂呢?

其实,这两位兄弟也是身不由己呀。

刘备和孙权则是出来混的,也带了一帮的弟兄,辛辛苦苦的拿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地盘,自己要为兄弟们负责啊。在这样成王败寇的格局下,刘备和孙权不得不与曹操对立,一是为了自己和跟随自己的人活命,二是为了寻找机会看能否统一天下。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能笑到最后的还说不定的不是。

许多复杂的因素集合在一起,注定了刘备和孙权不会向曹操投降,毕竟,无论是谁,都不想做待宰的羔羊啊。


历史消消乐


每个人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帜,他们的想法也确实是一样的,那就是以我为主,由我来匡扶汉室,进而取代汉室。

天下我有,是每个人心中的终梦想。没有人愿意当安乐公、山阳公,除非是被迫无奈。而要达到天下我有的目的,除了战争别无它法,这就是战争的最原始动力。所以,只有被打垮,不会有自动投降的情况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