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综合抗逆性”退化的见证与思考

蜜蜂不同于其他家养动物,它始终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因此它的“综合抗逆性”—— 一种野性,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我国的西方蜜蜂由于:1)选种上竞相提高浆产量;2)在无蜜粉源地区大量人工饲喂,蜜蜂密集饲养的高度人工干预,“综合抗逆性”退化到不同程度的蜂种,尤以“浆蜂”最甚。“浆蜂”已被外国人公认为“中国蜂”!

蜜蜂“综合抗逆性”退化的见证与思考

笔者在 2015年生产季节,在新疆某养蜂场见习放蜂,通过蜜蜂综合抗逆性强弱的对比,深感触目惊心,亦对蜂种退化有一种莫名的忧虑。

为了在新疆搞王浆生产,我所在蜂场作了不同蜂种的对比:时间是 5 月末~8 月的生产季节,所用蜂种主要是当地意蜂。

与 40 年前相比,蜜粉源少了一些,意蜂种性基本没有变,其蜂王引自乌鲁木齐市原新地种蜂场一位姜姓技术员的自用种。他们一直以来的饲养习惯是除越冬以外平时不饲喂,生产以采蜜为主,且并不普遍取浆,更没有刻意追求蜂王浆产量。对比的是从南方引入的蜂王,来源为一浙江定地养蜂的郎姓师傅的自用种。郎师傅 2004 年年群产浆 10 kg,年群喂白砂糖100 kg,群补喂花粉 10 kg,他的蜂种是典型的高度人工干预的家养“浆蜂”。

蜜蜂“综合抗逆性”退化的见证与思考

将蜂王不同组合,得出了不同结果:

1)将姜系蜂王单独组成单王群或双王群,子脾密实,群势上升迅速,管理上不论脾紧脾松都能达到群强蜜足,可以粗放管理,无须调脾。大流蜜时蜜产量高,浆产量一般 50 g 左右,单王群产量均高于双王群。

2)郎系“浆蜂”双王群或单王群,在同样零星蜜源与大流蜜期均不饲喂,群势始终上不来,虽有工蜂采集,但“浆蜂”无法依靠自身的采集来繁殖。由于群势到不了位,不但蜜产量低,浆产量也低。

3)把姜系蜂王和郎系蜂王各一,组成双王群,则繁殖和采集都好,群势也能到位,但蜜产量略低于1)组,浆产量略高于 1)组。或许是“浆蜂”靠新疆蜂的采集所得(相当于给予饲喂)才得以繁殖。

4)将郎系浆王群特别紧脾,精细管理,但也同样不喂,结果是好于 2)组,差于 1)、3)组。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对比,我认为这是 “浆蜂”“综合抗逆性” 衰退的表现和明证。只能这样解释:

浆蜂” 长期靠人工饲喂繁殖惯了,即使外界有足够的蜜源,它已无法靠自身的采集而繁殖起来,从而也谈不上产量。没有人为干预,即使有丰富的蜜源,“浆蜂”无法在自然界生存,这是因为它的“综合抗逆性”已严重退化了。

蜜蜂“综合抗逆性”退化的见证与思考

我国的意蜂几乎都产浆,必然都提高其泌浆力,蜂场挤与布局不平衡,转地专业蜂场也不得不喂大量白糖,蜂种的 “综合抗逆性” 都会不同程度地衰退,趋势将是每况愈下。当蜜蜂的 “野性”—— — 综合抗逆性丢失殆尽,即使有大蜜源又怎能人均多养,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呢?养蜂人如履薄冰地去养这等“娇滴滴的蜜蜂”又怎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呢?这应该是养蜂人的忧虑。

建议: 1)把种蜂场设在有大蜜源的地方,因为目前大多数种蜂场的蜜源都受到限制;不人工饲喂,即使越冬、春繁饲料都让蜂群自己留足和动用;管理适度粗放。这样做我相信“综合抗逆性”能得到恢复。

2)不必无限制地提高蜂王浆产量。听说已出现群次蜂王浆产量达 600 g 的“浆蜂”品种,实为担忧,因为其结果是浆价的下降。群产只对某个人在某一时期得到利润,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蜂王浆产业从业人员利润的丢失,何况浆产量高往往会伴随王浆酸含量的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