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西边之西


因为这一年出了一件很大很大很大的事情“国人暴动”,足以让统治者们铭记于心

西周的老家在关中,也是现在的陕西,西周都城在镐京就是现在西安附近。武王伐纣的时候,西周人从关中向东进发,来到的河南干掉了商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此后周武王对天下进行了分封,将周王室的贵族和功臣分封天下,成为周王朝的藩属,不就之后周武王去世,西周王朝由周公姬旦主持修建陪都洛阳,而后西周仍旧返回镐京,回到关中,此时周王朝的直接管理的领土只有关中和河南的洛阳周边地区,而天下的其他的地方由周王朝的其它藩属国统治。

西周初期形势图

周王朝建立严密的宗法制度,这样的制度下,周天子行使着统治天下和管理直辖领土的权力。而在周朝的国都镐京城内生活这样一群人,首先他们不是贵族,贵族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不行,他们必须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够勉强的自食其力,但是他们也不是奴隶,他们有着自己的财产,并且有着为国家征战参军的义务,他们被称作“国人”他们的地位仅仅高于奴隶,但是确实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因为他们是周王朝对外作战的主力军。因此他们也享有周王朝公产的山林、土地的使用权。

西周王朝进入到了周厉王时代后,发生了变化,严重的影响了周王朝那种周而复始的稳定性,周厉王姬胡是个极度贪婪的人,他宣布公有的山林田地都是他的,不允许镐京的国人去使用这当然引起了大家的反对,于是都纷纷议论他,认为他举措失当,而周厉王认为这是大家对他的诽谤,于是就索性下令镐京城内“国人”在街头上不许说话,否则受到严厉惩罚,结果镐京街头上一片静悄悄的,大家碰见熟人也只能“示之以目”互相使眼色,不敢说话,而且周厉王还向他的大臣炫耀他制止了“国人”对他诽谤,大臣劝说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是周厉王却不听从。

于是公元前841年,“国人”们爆发了,他们发起了暴动,打跑了周厉王的卫兵,要干掉周厉王,周厉王只得仓皇逃走,而后“国人”还要捉拿周厉王的太子姬静,最终在大臣的保护之下才幸免于难。周厉王逃走之后,再也没有能够回到镐京,而这场完全是有底层平民发起的对于统治者的反抗,让周王朝的贵族们不寒而栗,记忆犹新,于是被记载在了史书之上。

国人暴动的结果是周厉王仓皇逃走

周厉王死后,他的太子姬静继位成为周宣王,而周宣王死后继位就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西周就灭亡了。

可以说“国人暴动”意义绝不亚于600多年的陈胜吴广起义,真正的向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展示了平民的力量,让上位者心有余悸。


大东北的小豆包


「为什么说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没有「为什么说」,因为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事实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一定要问「为什么」,我只能说公元前841年的年表信息散佚、缺失。

这就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了。

就像你三岁上幼儿园、八岁上小学。。。。。。。三岁以前的事你就很模糊了,不记得了。

--------------------------------------------------------

1、二十四史——绝对标尺年表

中国历史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一直到今天,有明确无误的年表信息。

这个年表信息来自《二十四史》加《清史稿》:

  • 从《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 ) 一直到《明史》的1644年,(崇祯17年,甲申年)。

  • 然后就是1644年到《清史稿》的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年),也就是「辛亥革命」。

  • 1911年-1949年(ROC)

  • 1949-2018年(PRC,今天)

一共是:841+2018=2859年。

(《二十四史》)

也就是说这2859年一年都没有中断:每一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年号纪年都有,一年都没有缺失。

每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哪一个帝王统治了多少年,哪一年登基,基本上都一清二楚。

2、失落的年表——「相对标尺」年表

但是,如果往上推,公元前841以前就是失去了绝对标尺,只能取一个大约数,这就是相对标尺年表。

东周时代的孔子,曾说夏、商礼制他「能言」,但「文献不足故」,可见当时只有零星的口传,没有可靠历史文献。

《论语·八佾》——
  • 子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相传孔子编纂整理的《六经》,如《尚书》《诗经》,虽然够古老,但没有年表信息,而且流传了几百年,肯定原貌变样了。

至于《春秋》是东周鲁国历史,传注文献《春秋左传》和《国语》,是东周春秋时代的断代史、国别史,成书就更晚了。

第一部通史是《史记》,《史记》有《十表》。

《十表》中的第一表是「有王无年」的《三代世表》:

记载「三皇五帝」到「公元前841年」大致信息,没有年表信息。

之后的《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才有年表信息。

所以,春秋时代的孔子都看不到可靠三代文献,司马迁能看到吗?可能性很小的。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中说得很清楚:

  •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 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这两段意思是:

司马迁看到的汉代「皇家图书馆」的文献就是简略的、抵牾的、缺失的,还有些是不可信的。

但他没有办法,只有「存而不论,疑则传疑」,写了这个《三代世表》。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当他在看到当时的一些记载五帝的文献说:这和我看到古文经传上的信息相背离的,孔子谈及夏、商都说「文献不足征」,都不妄谈年表,这大概不是很可信。

我看到一些民科,胡诌八扯令人发指,盘古女娲都当信史,动不动用阴阳五行去套三皇五帝。

还不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有见识。

我个人觉得夏、商年表缺失,有两点原因:

第一,有可能是当时历史记载还没有像后世一样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因为战争、王朝更迭等因素导致的历史文献散佚。

比如:商纣失国,他身上挂很多玉石,穿高级貂皮,放了一把火自焚,把宫殿都烧了,官方文献肯定也都烧了,没有流传下来。

所谓的「失国埋卜」,把甲骨文埋起来,可能是商代的官员干的。

商纣的叔叔箕子,过了几年从朝鲜回到故国,看到殷都都变成麦田。

所以,如果不是这些埋卜的商人,商代很有可能跟夏代一样成为传说王朝。

三千年的时间,沧海桑田,很难找的。所以,至今我们也不敢肯定夏都。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他们烧杀抢虐,看到皇家图书馆都是不值一分钱的破竹简,蛮族就有可能将周代官方历史文献一把火烧了。

今天在丰镐宗周地区,出土了成窖的青铜器,不是陪葬明器,只有可能是当初贵族匆忙埋下逃命,他们觉得有朝一日还会回来的,哪知道是一去不复返。青铜器这种贵重的东西都丢下,会带上竹简吗?

灭秦战争,项羽攻破咸阳的时候,放了一把大火,几天几夜,烧了多少文献档案?

所以,除了儒家经典文献,含有年表信息的夏、商历史文献,从东周开始就没有传下来的,很有可能根本就没有。

因此,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有王无年。

至于,BC841到西周周厉王的历史文献散佚,很有可能是战争导致的文献散佚。


3、武王伐商——众说纷纭的关键基准点

正如王国维先生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是上古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由松散的方国联盟,成为以宗法礼制为核心的封邦建国。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华夏文明就是周文明,中国文化中所有的元素,都是在周代形成的,除了汉代传入的佛教。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吸取了夏、商的优点,扬弃了缺点,所以孔子即便是商人后代,他还是说「吾从周」。

因此,「失落年表」的关键地方,就是准确还原周代的年表,历代周王的在位时间。

最重要的是周朝建立的那一年,也就是上古史上的牧野大战和武王伐商。

所以,古往今来,大部分学者首先都是想找到这个基准年份: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发生在哪一年?


知道了「武王伐商」这个基准点,可以上推夏商的大约年表信息,下推西周周厉王以前的详细年表信息(公元前841年正是周厉王被大臣和国人赶走的那一年)。

其实,从战国开始,就有古代学者推算「武王伐商」的年代

也就是说前面说的,很有可能「犬戎破镐京,平王东迁」导致文献散佚,否则周人不可能会把自己哪一天建国,这么重要历史信息忘记。

目前有明确文献可考,证明最早推算【武王伐商】的年份是西汉末年学者刘歆。

他据《三统历》推算结论是BC1122年,之后历代学者推算结果,一共有12种结论:

「武王伐商」——BC841的积年信息,如下表:

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 (1997).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页11

12种说法,12种年表信息,哪一个靠谱?

不知道,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上文说的所谓「失去绝对标尺的相对年表」,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重建「失落年表」,仍然争议不断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去埃及访问,看到埃及的年代学搞的非常详细,非常震惊,回国以后他就找社会科学院的一些大咖谈了一下,意思是想也要把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搞清楚。

这也就是199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

我们有了古人不曾有条件和技术,还有近代以来出土了很多殷周文物,如果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是有可能还原这个失落的年表。

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古文字学家,可先搞定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给出一定的结论。

天文学家可以根据天文信息推算日历,物理学家可以应用碳十四等断代技术,支持或者否定其结论。

比如:殷周青铜器上有很多年表信息,能够构建金文历谱。「武王伐商」这个基准点,有《利簋》这样的金文信息为证,证明其真实发生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武王伐商在甲子日早上。(当然,利簋铭文断句有争议)

《国语》中有一句周景王乐官伶州鸠说的:「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天文学家推算天象发生时间有三个结论:BC1046、1044、1027三个结论。

所以,断代工程组结合利簋以及文献记载,判定武王伐商是公元前1046年发生。

然后依据其他文献和文物信息,构建西周的积年信息,以及上推商代的积年信息。

见: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2000).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页44-49。
  • 详细推论的可以看这本书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目前有很多争议。

我只能说以我有限的学识,我只能说:我能接受这个结论,我认为这个结论是目前现有信息之下的最优解。

--------------------------------------

最新的中国历史纪年表

2010年再版的《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后面的《中国历史纪年表》(页5182),就是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编写的:

公元前841以前的夏代到盘庚迁殷都是大略信息:

盘庚迁殷到公元前841,还是是有争议的,而且干支信息不是很确定,因为我们现在多殷周的历法还没有取得一致:

公元前841年开始,都是非常准确的纪年信息,公元、干支、年号等等:

一直到1949年的干支、公元都非常清楚:

所以,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半途而废」的工程,「失落的年表」依然「失落」,这是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不是,这个工程成绩还是很巨大的,搞清楚了很多历史问题。

不能下确凿的结论的,我们就存而不论吗,是不是,跟司马迁一样「疑则传疑」。

想要得到有绝对标尺、更清楚的年表信息,我们寄希望于未来出土文物更有力的证据。


小汉字见大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五千年以来从未间断过,历史文献十分的详细,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看得懂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写的《史记》,而今天的英国人、法国人如果不专门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是看不懂希罗多德在2000多年前写的《历史》的,同样,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的历史距离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也已经有两三千年了,但是,司马迁依然可以完整的记述自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以来的世系,《史记》既记述了汉武帝时代的当代史,也记述了自汉武帝以前直至黄帝时代的历史,而希罗多德写的《历史》则是一部当代史,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人甚至不知道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的情况,中世纪的欧洲人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历史也知之甚少,只有中国的历史从未中断过,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

(大禹)

我们要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基本的时间轴的概念,中国的历史自黄帝以来大概有4600多年,自夏朝以来,大概有4088年,明白有年可以依据的历史,开始于西周的共和行政元年(公元前841年),因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的时间,最早追溯至西周共和行政元年,而在此之前的历史,司马迁也找不到纪年了。明白有年、月、日可以依据的历史,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因为《春秋》这本书的内容开始的时间是在鲁隐公元年。

(《春秋》的第一句话就是“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图为《春秋左传》书影。)

为什么在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没有纪年可以查询,而在公元前772年之前的历史,则没有月、日可以查询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记忆的问题

历史其实就如同一个人的记忆,越久以前的事情,只记得发生在哪一年,但却不记得发生在哪一月哪一日,只有最近发生的事情,才清清楚楚记得是发生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是如此。

第二,考古资料的缺失

人类的历史,包括地球的历史想要精确到年、月、日,必须依赖历史文献,人类用文字给历史定了一个比较小的尺度,如果没有文字记述,依靠科技手段,历史是以百年、千年,甚至是万年这样的大尺度计算的,比如地质时期的历史基本都是千年的尺度,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历史甚至可以精确到小时、分钟和秒。

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的纪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前,是因为有详细的考古资料,而在我国,现在只发现了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所记述的内容始于盘庚迁殷,终于商纣王,盘庚迁殷的时代是商朝中后期了,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更没有发现黄帝、尧、舜、禹时代的文字,所以,在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仅凭传世文献是无法精确到年、月、日的,比如《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关于鸣条之战的记载,但是,这两件大事所发生的准确时间却没有记述,而我们又没有找到夏代的文字,所以,我们只知道鸣条之战这件事的详细经过,但却不知道发生的准确时间。依靠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手段来推断鸣条之战的时间,是远不如历史文献来的精确和有说服力的。

第三,秦始皇焚书坑儒与项羽火烧咸阳城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官修的史书,公元前213年,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秦始皇随后根据李斯的建议开始焚书,首先被烧毁的就是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然后是《诗经》、《尚书》这两部经典,诸子百家的书籍也在焚烧之列,不在焚烧之列的书籍只有那些实用类的诸如医药、卜筮、种树方面的书籍,《诗》、《书》、《礼》、《春秋》这四部儒家经典,因为是孔子教学用的书,秉持儒家学说的文人一般都把这几本书背下来了,并且秦始皇的焚书令中是允许博士官收藏儒家经典的。

(孔子画像)

儒家经典得以口耳相传,直到汉初的时候,才重新被整理出来,由于口耳相传的缘故,所以每个人默写出来的版本是不一样的,后来又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老版本,于是在汉代就出现了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争论,但不管怎么样,儒家经典总算保留了下来,《易》在当时被认为是卜筮之书,也得到了保留,而史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只有《秦记》保留了下来,“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既然《秦记》保留了下来,那为什么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没有精确的纪年呢?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文化是最落后的,而且秦国只重视耕战,不重视文教,秦国的史书《秦记》也非常的简略,远不如六国的史书详实,而六国的史书都被烧了,《春秋》是一部史书,同时也是一部儒家经典,《春秋》因儒家经典的缘故而被孔子的门人给保留了下来,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部分历史,我们只能以鲁国的官修史书《春秋》为依据,《春秋》所记载的历史,开始于鲁隐公元年,所以,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有明白的年、月、日可供查询。

秦朝进行焚书的时候,目的是限制民间藏书,有些书籍在秦朝宫廷之中可能留有孤本,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火烧了咸阳城内的宫殿楼宇,仅存的书籍也在这场大火中被焚烧了。

在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传世历史文献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主要是以《春秋》为依据的,而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则主要是以《尚书》、《周礼》为依据的,《周礼》是记载周朝的典章制度的,不是纯粹的历史书,并无准确的年月日,《尚书》虽然是史书,但是是以“记言”为主的史书,不是以“记事”为主,所谓的“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因此《尚书》当中也没有准确的纪年。

当然,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关于黄帝、尧、舜、禹、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的历史,他所能参考的书籍,肯定比我们现在知道的要多,很多的书籍可能在汉代以后散佚了,但不管怎么样,司马迁所参考的资料,全都反映在了《史记》里了。

所以,关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我们所能阅读的史料并不多,无非就是《尚书》、《春秋》、《史记》这几本书,另外《诗经》、《周礼》等非史籍著作也能作为参考,那么依据《史记》,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明白有年可考的历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而有年、月、日可考的历史,则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未来,如果有新的史料被发现,也许明白有年、月、日可考的历史,也会向前推进很多年。


腾飞说史


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存在的问题,在此不做赘述。

本人多年以来致力于西周年表的考证。现已经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年表,可以平息诸家之争论,古今之疑存,独成一家之言。

1.可以解释古文献记载的相关矛盾之处的本质信息。如:文王受命问题,穆王的王年问题,厉王的王年问题。

2:充分运用古文献记载。如:“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之说,《史记.匈奴列传》的相关记载,武王在位年代与年寿问题,等。

3:从古中国政治伦理观念角度上,还原古文献记载的真实内涵。如:懿王王年问题。

该课题,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新。是西周年表确定的关键点之一。

本人现致力于西周诸王的年寿问题的考证,从另一个角度去丰富西周年表的学术内涵。

在此可以留下本人的联系电话15053348832

愿与海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沟通辩论。

愿早日让西周年表公布于众。


15053348832


因为前期的记录被毁了!前841年才有记录存在,只是因为现存最早史书是孔子编修的:鲁国大事记!就是:《春秋》……本来商王朝也应该有甲骨文的各种记录、至少有祭祀记录,估计被周王朝彻底毁了!当然西周、东周也有,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也都有……少部分毁于秦始皇、大部分应该毁于项羽等人,巜春秋》因为鲁国早亡,于世无争,幸存了……


新晴辛静


关于共和元年为中国确切纪年的开始,最早是司马迁提出的。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着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大概意思就是说,共和以前的纪年模糊混乱,都仅只记谱系不记年代,而从共和元年开始,历史事件才有纪年。

后世史家皆承其说,概以共和元年为确切纪年的开始。历代也有推演历代纪年的,但终究不被承认。即使是本朝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颇有争议。

所以到现在为止,众多史家还是以共和元年为确切纪年的开始。


挥剑决浮云6


《史记》记载,我国从公元前841年开始记年记事,主要是因为,这一年接连发生了几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这一年也被称之为共和元年,故而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