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書法是否一定要臨的與原帖一模一樣?

醉墨齋48915840


臨摹是否需要力求逼真的“複製”,因個人所處的書法學習階段而異。


(一)以個人書學基礎不同而有所不同。初學者應以原帖為藍本,臨摹得越相似越好;入門之後已經進入創作階段的學習者,不必百分之百的臨摹仿學,意臨也可,只取自已最需要的即可。初學階段是從無到有,重在打牢點畫結構細節基礎,對書法理論的積養還比較淺,未形成系統的理性認知,這個時候,臨摹越像,效果越好。




(二)以個人書學目標不同而有所不同。業餘的書法愛好者可以無限逼真去仿學古人,臨摹經典,本身就是娛樂為主嘛。專業的書法研究者,研學的目標的探究藝術,因此書學必須既有深度又有寬度,講究一個時效。他們的臨摹,特別是在書法創作、融塑個人風格的階段,大量的時間是在讀帖和理論研究,臨摹也常以輪廓或細節上的意臨為主,只求筆法筆意的技巧與形體大概,不須進行精準“複製”式的臨摹。



(三)臨摹要以理性認知為先。即便是初學階段的臨摹,也要儘量讀悟在先,先看先琢磨,對筆墨章法進行粗絡的研究,對線條的來龍去脈、結構的佈局關係等進行理性的思索,爾後再去動筆去臨寫。很多朋友拿起筆來直接幹,照著原帖猛練,對技法關係不太清楚,對原帖明顯處理不好的地方也照著寫,甚至帶到日常創作之中,這樣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長期看於書學並無大益。


抱庸淺談。文中插圖為抱庸硬筆書法習作。


抱庸詩書


這幾年我們國家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推廣越來越重視,其中傳統藝術中的書法藝術也越來越被眾多人士喜愛,學書法的人越來越多。學習書法離不開向傳統的書法碑帖取法,那麼在臨摹傳統碑帖的時候,很多人說一定要臨摹的一模一樣才行,真的是這樣嗎?這裡面有三點誤區,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可不知。

第一,臨摹的一模一樣,幾乎不可能。作為一個初學者要想寫得和碑帖一模一樣,難度太高了,也幾乎不可能做到。即使是很多書法就練了一輩子書法了,你讓他去模仿另外一個人的字,也很難做到,尤其是古帖。

如果一個人的字體隨隨便便就能完全模仿了,那麼就不會有筆跡學這門功夫了,簽名畫押也完全沒有必要了。臨帖主要學習的是原作者的筆法、結字和章法,通過臨摹掌握了某個書家的用筆特色,再學習他的結字法則,然後去體會他的章法佈局,那麼這個臨帖的關就算過了。

第二,碑刻書法不是真正的書法。啟功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非常有啟發,他說學習碑刻書法要“透過刀鋒看筆鋒”。事實上碑刻和墨跡是有很大區別的,而且差別還可能會很大。書法家寫完字,讓刻工去刻出來,這就等於二次加工,有些刻工並不會完全百分百複製墨跡,有可能會帶入自己的喜好。

第三,臨摹的關鍵是入帖和出帖。臨摹法帖的目的在於入帖,入帖就是學習法帖的精髓,這樣你在不自然的情況下寫出的字就具有了臨摹對象的特徵。什麼是原帖的精髓呢?竊以為就三點,筆法、結字、章法。

如果一個臨帖高手臨誰像誰,這也有問題。很多書家不會終生就學一個碑帖,都會兼收幷蓄,不侷限於一家。而且即使同一個書家,不同階段他的作品也是有十分明顯的風格特徵的,舉個例子吧,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是顏書早期的作品,而《顏勤禮碑》是成熟期的作品,二者風格就相差很大。再舉個例子,你學過歐體,再去學習趙孟頫書法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會把原來學到的歐書的特徵帶進去,這樣的話,你臨摹趙體的時候就不會像了,但這種“不像”反而是好事情,如果能融合各家書帖風格於一體,那不就是自己的風格了嗎?您也就成家了。

就像啟功先生自敘學書經歷一樣:“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先生早期學習趙孟頫和董其昌的書法,後來又學習歐陽詢的書法,最後學習的是柳公權的字,這中間啟功先生還臨摹過很多書家的作品,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很多大書法家看他們的臨帖,沒有一個和原作是一模一樣的,既有原作的特徵又有自己的風格。如果說您臨誰的都一模一樣,那等於沒有學習吸收到原作的營養嗎,等於學過就忘了,這種臨摹到最後也學不到什麼。

啟功《論書絕句》

例如史載顏真卿寫完字,就有專門的刻工負責給他刻石,而這個刻工刻完之後顏書的捺畫波磔就會失真。另外隨著歲月的摧殘,碑刻最容易風化和受損,所以很多轉折之處的方筆,就變成圓筆了。本來是瘦硬的筆法風格,會變得相對圓潤了很多。

另外由於摹拓的手法和技術問題,同一塊碑用不同的手法技術拓下來的拓片有可能會不同。所以我們在選貼的時候,拓本的選擇也是很關鍵的一點,一定要選擇優良的拓本,這就需要我們多學習點書法知識了。所以啟功先生那句話“透過刀鋒看筆鋒”是很有深意的,王羲之據說後來再次寫《蘭亭序》寫了很多本都不如第一次寫的,何況我們後人去臨摹,怎麼可能一模一樣。




工筆小強


書法臨摹必須跟原帖一模一樣嗎?這個問題不簡單,不是一句話就能概括回答的。很多書家都說了,臨摹經典法帖是書法學習一生的功課,如果不管是初級還是高級階段都要一模一樣的話,那就不會有創新了,書法的發展也就止步不前了。

學習書法初級階段對臨摹的要求:儘量與原帖相似

為什麼不說一模一樣呢?是因為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完全做到了,也是有問題的。打個比方,我們學習顏真卿的《多寶塔》,原帖是碑刻,是書法寫上去之後再用刀刻出來的,然後加上風化腐蝕會有一些失真,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臨摹的時候就要區別對待了。

第一,刀刻的效果,如果完全用毛筆去模仿的話,那麼筆法可能會出現問題,就是會出現“畫字”現象。第二,有些點畫上的痕跡,可能是風化失真的問題,例如有些字的“圭角”問題,“圭角”因為風化的原因,可能最好會失去方折的感覺,變成比較圓的那種用筆,這個時候如果你不明就裡去臨摹,也寫成圓的,那就錯了。所以,啟功先生曾經說過,學習碑帖要“透過刀鋒看筆鋒”。

初學沒有經驗的時候,就要多聽聽有經驗的老師的話,多向老師請教一些用筆的方法。如果是自學的話,那最好去看看一些優秀書法老師的臨帖教學視頻,我在我的今日頭條裡就建立了一個《嘉禾書社-書法交流圈》,裡面為自學書法的書友們提供了眾多的書法老師的各種碑帖的臨摹教學視頻。自學書法的書友們,搞不清筆法的時候,一定要去多看看。

臨摹傳統碑帖的時候,關鍵的就是筆法和結構,然後就是要注意筆勢的問題。如果臨帖能達到七分或者八分像就已經算是過關了,完全沉浸在非要臨到一模一樣就有點鑽牛角尖了。

書法深入學習階段對臨摹的要求:神似

書法學習進入到高級階段之後,我們一般是要拓寬我們的學習範圍,往往不會就盯著一家一帖臨摹一輩子。而且有的書家,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風格又有區別的,例如顏真卿的早期的《多寶塔碑》和晚年的《顏勤禮碑》風格就相差蠻大的。


這個時候,你不可能說我臨摹一個新的碑帖,就把以前臨的、學的都拋掉,完全要跟這個碑帖一樣,這不現實。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某一個碑帖的根底,再去學習新的碑帖的時候,避免不了會帶上原有碑帖的特點,這個時候一模一樣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這樣做。

我因為非常喜歡啟功先生的書法,啟功先生在講述自己學習書法的經歷的時候曾經這樣說,說他早期學習的是顏真卿的《多寶塔》,青年時期學的是趙孟頫的《膽巴碑》,後來覺得自己的用筆不夠流利,於是又學董其昌的字,學了一段之後覺得自己的字缺乏骨力,於是後期又學習了歐陽詢和柳公權的書法,最後也奠定了他的啟功體的書法基礎。

從這上面我也受到啟發,學習書法的過程就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過了初級階段之後,你就要根據自己的書法,看看哪裡有問題,然後再去學習新的碑帖來修補,這個時候的臨摹只是為了取我所需,不一定要全盤吸收。

另外就是,在高級階段的臨摹,主要是以“意臨”為主,就是把自己想象成這幅法帖的作者,模仿他當時書寫時候的狀態,然後再去臨帖,這個時候我們學習的是法帖的“神”,而不僅僅是外形的相像。

以上是南山的一點拙見,希望大家指正。感謝您對翰墨今香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1關於書法中的臨摹問題,一直是老師,前輩反覆強調的問題!因為學習書法離不開臨摹。

2至於書法臨摹是不是要與原帖一模一樣,我三圍這是必須的。古人強調臨摹一個善本,我們要爭取能做到重影。也就是,字帖上的字多大,我們就這多大,千萬不要把字放大了去臨寫。因為清朝大書法家包世臣曾經在他的著作《藝舟雙楫》中強調過這個問題,字形既殊,筆法頓異!



3我們選擇的善本上,字的筆畫是怎麼寫的我們就怎麼寫,結構是如何處理的,我們必須寫一筆看一筆,不能貪圖速度和數量。有些人可能覺得字帖上的字看起來並不漂亮,我們為什麼還要按照字帖去寫呢?有些東西初學者理解不到位,只有按部就班的拿來就可以了。古人那麼寫,必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慢慢學習時間久了,也就能夠理解了!


4古人強調學習書法要取法乎上,只有忠實原帖才能做到取法乎上的。既然要取法乎上就要和原貼上的字寫的一模一樣,爭取重影!所謂臨摹,我們既要臨,同是也要摹,只有臨摹相結合才能進步的更快,學習的更深刻。臨,就是把字帖站起來,用筆對著字帖上的字一筆一劃的去書寫,摹就是,拿一張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上面去雙溝描寫!臨寫會記得時間久一些,但是會失去去的結構,摹寫的更像原貼一些,但是容易忘記。所以要臨摹相結合,才能寫的和原貼一模一樣!


5現在有些書家基本功不行,不進字帖,或者很少臨習字帖。因為他們根本就和原貼寫的不像,而且又沒有耐心,所以也不會學好書法的!

6還有人提到臨帖不必和原貼一模一樣,講究什麼神似,這純屬無稽之談!沒有的形似,請問哪來的神似?只有形似了,才有可能神似!所以千萬不要被這些人群迷惑!我們還是聽前輩們的金玉良言,一定要忠於原帖,力爭重影,只有這樣書法才能有長足的進步!!!!



7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如果有人喜歡我請關注,如果有疑問請在下方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學習!!!!


清涵書法


學習書法,臨摹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其實臨和摹是兩個概念,第一是臨帖,第二是摹帖。

臨貼:

是初學者進行訓練的最有效的手段。指的是把字帖裡的範字,對著字帖進行臨寫。臨貼有三個步驟:

一,單字臨寫

單字臨寫,把每個字的筆畫,包括:起筆,行筆,收筆,其結構的大小,留白,疏密的變化等,都要做細緻的觀察,尤其是起筆的方向,行筆的方向,角度,長短,收筆的方向及輕重變化等,都要表現出來。

二,節臨

基本掌握了單字的筆法和結構後,特別是臨貼的水準達到一定高度後,非常有必要進行節臨,也就是從原帖中節選出一段內容連續的文字進行臨寫。它的重要性和關注點,是看字與字之間的關聯。

三,通臨

在進行了單字臨寫,一段內容的節臨後,最後是通臨。通臨是針對整體字帖的完整臨寫,主要重點是章法和格局。對於隸書,楷書,篆書等靜態的書體,尤其要關注字距和行距,對於動態的書體除了要關注字距和行距,還要特別關注字勢的映帶,字的大小對比,正側對比,方位以及每行中軸線的擺動幅度等。

摹帖:

是指把字帖上的字,用透明的紙附在上面,用鉛筆進行雙鉤,然後在進行填墨,以此來觀察筆畫的走勢,瞭解筆畫之間的距離,結構和留白等。

通過臨摹,能更好的掌握筆法,字法,章法和墨法。學書法是個慢功夫,不能速成,除了勤奮和堅持外,還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所以臨摹是必要的環節,一定要認真對待。個人見解僅供參考!謝謝!





蘇先生藝術空間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幾幅圖片。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瞭解!



臨摹書法是否要和原帖一模一樣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要一模一樣!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臨帖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效仿古人,寫出和古人作品一模一樣的文章和文字!而是通過學習,揣摩古人在當時書寫作品,出作品的筆法和方式!從而自己創作出有自己風格的書法作品!

學習書法,臨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過臨帖,我們可以學到筆法,結構和佈局!但是不能一味的去臨摹,變成臨摹機器,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創造!



為什麼非要臨的跟古人一模一樣呢?常言道: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更沒有完全相同的書法作品!就連書聖王羲之,也不能寫出一模一樣的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所以,得其法,通其意!才是臨摹書法的目的,而不是追求相似!

有很多名家會點評:這幅作品有趙孟頫的影子,有王羲之的影子,等,就是說,不能自創,也不能一味效仿,寫出自己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和苗苗的平凡之路


筆者7歲臨帖,走了十幾年的書法彎路!沒有什麼成功經驗可言,倒是有許多失敗的教訓分享!臨帖分為三個步驟!先回答主題的問題:分階段,打基礎的階段不必用一摸一樣的原貼,而臨寫書法大家的筆意筆勢時,最好是原貼,同筆,同紙!才能更好的檢驗是否得到要意!

首先,臨摹筆畫!這個時候,藉助的是書法教程,這裡的筆法是書法教程編寫者提供的!比如下圖


接下來,是間架結構!推薦臨習《黃自元九十二法》這個時候臨帖,重點在結構上!不必追求一模一樣!

最後臨寫的是筆勢筆意!感受書法變化之妙,這個時候,最好用原貼,而且要用書家選用的筆和紙!

為何?因為書法的變化因素很多,如果要快速體會到書貼當時的筆意,自然要知道,筆的大小不同,筆豪的軟硬不同,紙的生熟不同結果自然不同!在這個階段,碑帖就不如紙貼了!

歐顏柳趙四大家中,趙的紙貼最多!但由於出書貼的人們沒有太深研究書法,導致市面上的書貼,要麼大,要麼小的居多!所以原貼一摸一樣的不好找!

筆者在這裡提供一個方法,像趙體的紙貼,大多都有標註原貼的大小,可根據這個提示去打印同等大小的書法紙貼!

趙孟頫《三門記》介紹 楷書,紙本,縱:35.8釐米,橫:283.8釐米。


黑底的為碑帖!


此為紙貼!

然而,書法的宗旨並不是把字寫的和字貼一摸一樣就OK了,而是能學得名家的功夫,自己融會貫通!燈過了上三個階段後,有了紮實的功夫和經驗!自然可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不需要原貼一摸一樣的字貼也一樣可以得到書家的筆意!


漢卿CG


我是千千千里馬。“臨帖要與原貼一模一樣嗎?”你知道這個問題是什麼問題?這就是學習書法的一個基礎問題,也是一個書法學習的科學問題。

千千千里馬與你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吧。

臨帖大體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初學階段,一個是精研書法的高級階段。

我們把這兩個階段總結一起看,初學階段和高級精研階段,都會有“臨得與原貼是不是要一模一樣”的問題。


首先,初學階段,最好亦步亦趨地學習臨帖。

既然是亦步亦趨地學臨帖的,當然會臨得一模一樣。

而事實上,我們真的能夠臨得“一模一樣”嗎?

如果說不能,那不是事實。如果說能,為什麼我們會提出臨得“一模一樣”的問題呢?

這就是說,臨摹書法作品,真臨得“一模一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我們可能把“形”臨得很像,但是氣韻神色就不是一下能夠臨得出來的。這樣的話,臨出來的字,往往比較死板,沒有生氣和精神。

我們對一個帖臨上幾年十幾年,會基本熟習一個帖的基本精神的。這樣,我們也可以比較規範地寫出那個字帖的基本面貌的。


但是,隨著你對書法認識的提高,你就會有更高的學習要求。

這就需要重新學習原來的字帖。這一次,由於你已經有學習和實踐兩個方面的經驗感受,那麼你對字帖的學習要求也會更高的。

在你有一定書法基礎的條件下,我們從兩個方面看臨帖。一方面,您能不能把字帖臨得一模一樣,這是一種本事。你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檢驗自己,是不是“有這個本事”。

如果你真有這個本事,那麼,首先要祝賀你,你的書法本領真的不用懷疑了。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這樣的層次,那麼,你的書法本領還是不夠強的。

面壁十年圖破壁。有信心的書法家,應該有一定的創造性。

如果你具備臨摹一模一樣的本領,那麼就需要多臨一些帖。然後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書法經典,好好學習一段時間,這樣,你就會融會貫通,逐步形成自己的書法表達語言,再加上一些書法美學理論學習,你的書法就會好多了。也就徹底完成了臨帖的任務。


以後有臨帖,你完全可以不受臨得像還是不像的要求。你也可以“意臨”,也可以“複印”下來一樣的臨。因為無論如何臨,你寫出來的字是精彩的。

學習書法幾十年,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除了傳統的初學臨帖和精研臨帖的學習方法,還有一種學習方法。就是“四法三筆”的書法學習方法。

這種學習方法即適合初學,也適合精研的高級階段學習。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與年齡有一定關係。比如,青少年一下年齡段的朋友,不太適合高級學習方法。只能要求粗通書法技法就可以了。但是成年人學習書法,除了必要的熟練期,直接進入高級階段,適應性比較強。

但是,“四法三筆”的書法學習方法,就沒有那樣明顯的區別了。

這種學習書法的方法。要求在如何“寫出來”上下功夫。


怎樣按照“四法三筆”把一個字“寫出來”?

首先對書法的起筆、行筆、收筆過程要嚴格控制。

除了起筆行筆收筆,還有一個要求,叫做“接筆”。

接筆其實也是按照起筆行筆收筆來完成的。

但是,這一筆,之所以叫做“接筆”,關鍵是在一個字的所有筆畫中,要注意安排位置關係,這樣,我們寫字臨帖,就會有一個監控手段和檢測辦法。


我們學習書法,其實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檢測出我臨摹的作品“哪對哪錯?”,如果按照“四法三筆”學習,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最後是“寫出來”以後,怎麼看?

我們前面說了,按照“起筆、行筆、收筆、接筆”寫字,就可以寫得很準。

那麼,你怎麼知道臨摹的“很準”呢?這就是“筆法、筆意、筆勢”這“三筆”。用筆法檢驗筆畫“像不像”,用筆意檢驗筆畫“生動不生動”,用“筆勢”檢驗筆畫的覺度走勢寫出來沒有。如果“三筆”都滿足了。你的書法真的就會沒有問題。

知道學習書法我“哪對哪錯”了,這非常重要。以前的書法學習體系沒有“四法三筆”這樣嚴密而簡單的理論,也沒有檢驗哪對哪錯的依據。


千千千里馬


清代四大楷書大家之一的何紹基,他的臨帖學習方法,值得我們思考,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下面提到何紹基,均以“何”代表,我想寫的好一點,真害怕悟空機制把我判定為複製粘貼的而不給推薦,不管怎樣,為了書友,正式開始:

清代中後期,由於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使得書壇盛行南北之爭,受時風的影響,很多人走入了極端!



作為阮元的學生,何能跳出時局,看準方向,在他取法的各類晉唐楷書中,雖風格各異,卻都有一個共同點:富有篆分之意。為了使自己的楷書富有更深的審美內涵,他做了如下取法:

取法《黃庭經》

如果你見過何臨寫的黃庭經,和原作比較,你會想罵上一句:“這臨的是啥玩意兒,一點也不像。”幾乎是面目全非,我書我法,是在抄帖,讓人難以理解,我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他從黃庭經裡到底學了啥?



他自己在臨的黃庭經的冊頁後,寫了一段跋,曰:“觀此帖橫直撇捺,皆首尾直下,此古屋漏痕法也,二王雖作草,亦是此意。”

看了他的跋語,你會恍然大悟:“哇,原來何紹基只是從黃庭經裡抽取了他想要的古屋漏痕法,別的,他一點都沒要。”

好聰明!



取法《張黑女墓誌》

同理,何對《張。。。》的個性解讀,直接影響了他的臨摹效果,《張。。。》不唯有遒厚精古,還有俊利秀逸的一面,何獨取前者,使得他的臨摹作品,與原帖“不像”!

取法《瘞鶴銘》《道因法師碑》,均採用了這樣的方法來臨摹,尋找他所尋求的篆分遺意,結果可想而知,臨摹的效果,與原帖當然不一模一樣!



但是,何紹基畢竟是書法大家,這樣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同時,如果臨帖臨的不像,那麼我們的法度又從何而來呢?之所以列舉何紹基的例子,是要說明一點,在臨的像的同時,別忘了你為什麼要臨帖?



為什麼臨帖,你真的有思考過嗎?


遊手於斯


這是一種追求,儘量相似,是學習書法的訣竅。

孫過庭在書譜中明確指出: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臨帖不臨像,就體悟不準書者的用筆精髓。在臨帖中得不到應有的收穫,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

普通的人,盡全力去臨帖,尚且不能做到相似,而存懈怠之心,則胡越殊風。名為臨帖,實際完全按己意抄寫。抄帖,對書法的提高沒有絲毫的幫助,甚至是書法水平提高的障礙。


我們臨帖,如果能達到和字帖”復影”,便知道每個筆畫的完成,需要應用的是那些筆法的組合。只要知道了筆法的組合,任何形態的點畫,你看一眼就知道需要用什麼筆法來完成。這個時候要做的事就是:熟練。能夠寫精練熟,落筆成矩,揮墨為經。

學習書法,更多的是人的觀念。你用什麼態度去對待。整天不吃不睡的去思考,沒有用,不如切切實實的去學習片刻的收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