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下英雄中,僅有劉備被曹操視為英雄?

太白說歷史


在曹操眼裡只有人才,而沒有英雄,包括劉備。

曹操唯才是舉,荀彧、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無非人才而已,只有能力大小的區別。

就像荀彧,素有“王佐之才”,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其意就是我為劉邦,你為張良;我為王,你是“王佐之才”。

曹操對關羽崇敬有加,無非也是要為我所用。與張遼、徐晃、張郃、許褚等人一樣,無一例外。

曹操要稱霸天下,除了為己所用的人才,就是競爭對手、敵人。他不把任何對手放在眼裡,這是其魄力、霸氣所在。

煮酒論英雄,曹操不把袁紹、袁術、劉表等人當回事,只對劉備青眼有加,並非曹操真心佩服劉備,對他高看一眼。實際是曹操給劉備戴個高帽,無非是要籠絡劉備,想讓劉備跟著自己混。

曹操之所以沒有采納程昱的建議殺掉劉備,也是認為劉備還成不了氣候;之所以放劉備帶兵去攔阻袁術,曹操也認為劉備翻不了天。程昱、郭嘉說不該放走劉備,曹操後悔不及,那也是做樣子給他們看。

其實,曹操已經留了一手,安排朱靈與劉備一起出徵,是否有所交代不得而知。但朱靈獨自回來,沒有把劉備帶回來,曹操很不滿意,從此就忌恨朱靈,再也沒有重用他。

如果曹操真認為劉備就是天下除了自己之外,唯一的英雄,恐怕無論誰阻攔,他都會把劉備殺掉。事實也證明,劉備在曹操手裡翻不了天,最多就是給他添點麻煩而已。任何時候,劉備都不是曹操的對手。

赤壁之戰,不是疫疾,孫劉聯盟不會是曹操的對手;

漢中之戰,如果曹操不是身體出現狀況,劉備就此也就結束了。

偶然因素會決定歷史的走向,就像官渡之戰一樣,沒有一些偶然因素,曹操能否獲勝,結局很難說。

根本而言,曹操並沒把劉備視為唯一的英雄,只是想為己所用而已。

對於劉備的態度,很類似於對待關羽,這就是曹操英雄之處。


豹眼看歷史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這是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曹操對劉備說的。此時正是劉備最失意的時候 ,棲身曹操門下,還被曹操說成英雄。袁紹、袁術、劉表等無需多言,但是割據江東的孫權卻沒有被提及,那是因為江東鼠輩浪得虛名。

在軍事上,孫權真的是應了孫策的評價“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指揮的戰鬥,最有名的就是合肥之戰和石陽之戰。前者成就了張遼威震逍遙津的美名,後者被文聘以彈丸小城,數千兵卒,勸退孫權五萬人馬。

在用人方面,歷任都督周瑜、呂蒙、陸遜結局都不太好,都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才敢傾心託付。尤其夷陵之戰後其對陸遜的態度是造成陸遜悲劇的重要原因。在對待兒女之時:魯王與太子爭權到最後,孫權的處理是魯王賜死,太子廢除。再有就是孫權稱帝之後,只把兄長孫策追封為長沙桓王,對孫策的兒子也只封侯爵。連陳壽對這事都有點看法“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而縱觀當時的天下,諸侯中真正白手起家的,只有劉備一個人。起初的劉備,只是個靠織蓆販履謀生的普通人。只是結義了張飛和關羽,才有資本拉起一支隊伍拼搏。關羽和張飛是大家公認的萬人敵,不少人都認為這歸結於劉備的好運氣和死皮賴臉才能讓關羽和張飛拜倒在他麾下。

有次,劉備和劉表一起喝酒聊天,嘆道:“想不到自己年紀這麼大了,還沒有建成什麼事業。反而大腿上的肥肉,由於很久不騎馬又長出來了。”劉備自從起兵以來,經歷了不知道多少次失敗,顛沛流離。然而每一次,劉備都能振作起來,東山再起,直至後來建立蜀漢。

不會被失敗擊垮,那就離成功不遠了。劉備,不愧為漢昭烈皇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不是曹操高看劉備,而是曹操清楚的知道,白手起家的劉備,是多麼的不簡單!


韋氏天星風水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這句話最早出自《三國志·先主傳》,發生在曹操已經打敗呂布奪得徐州後,劉備客居許昌衣帶詔事發之前。很多觀點認為這句話是曹操為了試探劉備,又有觀點認為這是曹操為了提高自己。

但我認為,若曹操懷疑劉備是英雄,必不會多此一舉打草驚蛇,更何況當時劉備已如喪家之犬,地位已經完全無法和曹操相比,又何必通過誇讚劉備來抬高自己呢?因此曹操這句話,實際是為了拉攏劉備。這個套路諸位是不是很熟悉呢?大家的老闆是不是經常這麼做呢?

而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

曹操自“奉天子以令不臣”以來,勢力快速擴張,至煮酒論英雄時已佔據了司州,兗州,豫州,徐州,以及青州和荊州部分地區,從地盤大小來說已經超過了袁紹。但是這些地盤都是黃巾之亂和董卓之亂的重災區,到這時人口早已經十不存一,原先的帝國中心司州甚至幾乎成了無人區。因此曹操這時候其實是外強中乾,地盤越大,負擔越大。

而我們再來看曹操的敵人:

北邊

曾經的老大哥袁紹,雖然號稱四州,其實真正完全控制的只有冀州。幷州地廣人稀民風彪悍且接近匈奴,青州只佔據了平原、濟南、樂安三郡,幽州剛剛從公孫瓚手中奪到統治還不穩固。

但是隨著黃巾之亂時期的人口遷徙,冀州已經成為了大漢數一數二的大州,光一個渤海郡就已經有人口超過百萬,可以碾壓曹操地盤裡除徐州以外的任何一個州了。幷州雖然地廣人稀,卻是大漢除涼州外最佳的騎兵兵源地,名將呂布、張遼皆出自此地,袁紹在此地有“帶甲五萬”。平原、濟南、樂安雖只有三郡,佔青州的十一分之三,但人口卻超過百萬,佔整個青州的大半,也是少數沒怎麼被黃巾軍禍害的地方。唯一相對不足的地方可能只有幽州還沒來得及掌控。

可以說袁紹看著地盤沒有曹操大,但是人口經濟軍事等無論哪個方面只要一個冀州就可以全面碾壓曹操,而在煮酒亂英雄的時候,雙方之間的決戰已經一觸即發了。

西邊

馬騰、韓遂聯軍以及他們強大的西涼鐵騎,雖然現在的政治立場還在猶豫中,但是曹操可以抵抗他們的只有一個潼關。當與袁紹之間的戰爭陷入僵持時,馬騰和韓遂萬一乘虛而入的話,將在整個司州如入無人之境。

南邊

是張繡的五千西涼精兵和他的盟友劉表。張繡雖然人數少,但是西涼兵勇猛善戰,又有富庶的荊州作為支援。

更重要的是張繡佔據的南陽部分地區處於長江以北,是劉表攻擊的曹操的唯一跳板,且只要一兩天的時間,張繡的騎兵就可以出現在許都城下。也就是說,劉表可以通過張繡隨時隨地的進攻曹操。

東南

汝南的袁術已敗不足為懼,但是江南的孫策有小霸王自稱,勇猛善戰。

這時候的曹操,正處在四戰之地,十面埋伏之中,但也並非是無計可施。袁紹多謀少斷多次錯過了進攻曹操的最佳時機;馬騰韓遂只是鬆散的聯盟,內部勢力也是錯綜複雜,大多隻是牆頭草而已,又有鍾繇安撫之後倒向了曹操;張繡遭到曹操數次進攻已經元氣大傷,而劉表又是守成之主,不思進取;孫策正忙於統一江東,世仇劉表在一旁虎視眈眈,曹操又將弟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的小弟孫匡,併為兒子曹彰迎娶了孫賁的女兒,暫時安撫了這個小霸王。

唯一的問題就剩下徐州了,徐州靠近袁譚的青州,如果沒有合適的武將鎮守,待官渡之戰爆發時,曹操必將腹背受敵,兩線做戰。

而這個最合適的人選非劉備莫屬,首先劉備在徐州有很高的名望,可以快速整合徐州的資源。再次劉備在公孫瓚帳下時就有豐富的抵抗袁紹的經驗。最後劉備的發家履歷的確稱的上是英雄。

和演義中只是靠哭哭啼啼發家不同,劉備可以說是漢末諸侯中唯一沒有依靠家世,真正依靠軍功白手起家的。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劉備在讀書時就開始結交豪俠,關羽和張飛也是在這時候投奔的劉備,在有了一定的地方勢力後,才得到馬商張世平、蘇雙的資金支持,然後集結隊伍。

之後劉備更是依靠軍功逐漸聞名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
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
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所以劉備的戰功履歷其實比當時絕大多數諸侯,如袁紹這類依靠家族關係的要好看很多,是真真正正靠一刀一槍打出來的。

不然,關羽、張飛、趙雲這些人才又怎麼會信服於劉備呢?下邳陳登為人高傲,名士許汜曾到他家做客,但他卻自顧自的躺在床上,很長時間都懶得和許汜說話。但就這樣的人卻對劉備推崇之至。《三國志·陳矯傳》記載:

太守陳登請為功曹,使矯詣許,謂曰:"許下論議,待吾不足;足下相為觀察,還以見誨。"矯還曰:"聞遠近之論,頗謂明府驕而自矜。"登曰:"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淵清玉絜,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脩疾惡,有識有義,吾敬趙元達;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所敬如此,何驕之有!餘子瑣瑣,亦焉足錄哉?"

當時陳登已經在曹操帳下擔任廣陵太守,卻光明正大的和人說敬重劉備的“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可見劉備絕對擔得起英雄二字。

那麼曹操這時候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像不像老闆對員工說:“好好幹,我很看好你。”實際是在拉攏他。

所以在這次煮酒論英雄之後,曹操就將劉備派往徐州截擊袁術。《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

試想,如果曹操是以這句話試探劉備,那麼心中已經有了懷疑,又怎麼會僅僅因為劉備的一句就解除提防並馬上委以重任呢?

劉備在聽到這句話後:

先主方食,失匕箸。華陽國志雲: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

應當是劉備向曹操表示屈服,而未知衣帶詔一事的曹操以為已經收服了劉備,所以即使是郭嘉等人一再諫言不可放虎歸山,但是曹操卻始終不從,“遣先主統諸將要擊袁術”。

而在此事中,劉備能屈能伸,甚至騙過了曹操順利脫身,又怎麼不是和曹操並稱的英雄呢?


潘不安講究史


辛棄疾有兩句詞:“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人們習慣上以成敗論英雄。東漢末年,群雄蜂起,割據一方,連年混戰。像大浪淘沙一下,能夠在最後建立國家、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無非是曹魏、蜀漢、孫吳三家。

曹操所說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絕對是後人加在他口中的話語,用來表現他有預見性,料到當時落魄的劉備,會是自己強勁的對手。套句老話,就是“慧眼識真金”。

那麼,東吳的開拓者孫權,為什麼沒有被有眼光、有預見性的曹操看中呢?

因為當時孫權還太小。在各路軍閥中,孫家當時的代表是孫堅。孫堅英年早逝,傳位給兒子孫策。孫策又英年早逝,傳位給弟弟孫權——要到多年以後,孫權才會走上政治舞臺。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孫權還是跟在哥哥屁股後面打醬油的角色呢。


棲鴻看紅樓


三國演義中,有勇有謀者數不勝數,但是有卓越領導能力者並不多,惜才如命、有見識、有膽量、決斷力強的曹操算一個,深諳籠絡人心、知人善用、善於借力的劉備算一個!

曹操和劉備英雄相惜,雖然互為對手,但是曹操羨慕劉備手下的謀士、將才,劉備敬佩曹操的格局和氣度,兩個人都是領導力傑出的首領,只不過一個性格強勢,遇事果斷,另一個以弱示人,以情感人,都是能成事之人!







理性看臺灣


我用兩中說法來論述:

第一種,實是有趣的說法,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怎麼可能在劉備的面前只說自己是英雄呢? 所以故意拉了劉備作為墊背的,給劉備個面子而已,實際上曹操的言外之意,只有他曹操才是天下的英雄,

第二種,歷史上對劉備的看法.⒈程昱曰: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從這裡可以看出,程昱對劉備很重視,並建議曹操藉機除掉他

.⒉董昭曰::“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冀,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說明當時的劉備確有野心,更是心懷大志.從以上的記載來看,當時的劉備雖然寄人籬下,卻暗地裡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東山再起曹操作為一位傑出政治家,戰略思想家,對劉備的雄心實是洞若觀火.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這裡恐怕有兩層意思.首先對劉備進行試探,故意說天下群雄都不怎麼樣,而真正的英雄其實只有你我而已!

如果劉備心虛,必然失色.那麼除掉劉備也是理所當然了.我認為這裡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威懾,顯示自己的強大,暗示劉備老老實實的做人,不要有其他的想法.天下群雄在我曹操眼裡都是碌碌之輩,而唯一能與我並肩的英雄劉備卻在我曹操手心裡.這樣以來,顯然寓意著曹操實際將會掌握整個天下!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這是一個很主觀的看法,跟曹操本人的性格,閱歷,出身等都有關係,大家回答的也很全面,筆者提供一個另外的角度。

眾所周知,漢末是個大變革的時代,經過秦漢兩代的中央集權,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分裂理念基本上沒有生存的土壤了,但是門閥制度的越演越烈,卻將國家推上另一個四分五裂的局面之前。

在這種局面之下,與曹操等同時代的人,有野心的,如袁紹袁術等人,本身就是門閥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從根子來說並不希望國家一統,強勢中央政府的出現,所以他們所想要達成的政治目的,實際上是漢末那種君弱臣強的局面。可這種局面之下,世家門閥們只重視自己門閥的利益,不在意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最終的結果還是消耗國家整體的國力。

沒有野心的,如徐州陶謙這樣的書生,雖然治理地方還可以,但沒有撫境安民,重塑乾坤的魄力,在亂世之中,把某一個地方治理的再好,也不過是野心家的肥肉,於國於民無益。

而整個天下,認清門閥政治的醜惡嘴臉,不想延續漢末門閥制度,又想一統天下,再造乾坤的,在曹操眼中,就只有劉備一人。這裡說的再造乾坤可不是個形容詞,而是真的要重新建立起一套有別於門閥政治的制度,從以後的歷史上來看,也確實只有曹操和劉備做到了這一點。

曹操大量招募流民,以軍屯的辦法,既掌握了大量人口,又獲得了大量物資,亂世之中,這就是硬實力。而曹操正是在這種硬實力的支撐下,可以擺脫門閥政治的影響,大肆提拔寒門弟子,如果再給他幾十年,也許真的能讓中國歷史跨過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制度,直接邁入隋唐時期。

而劉備也是一樣,不過他稍微弱一點的地方就在於,他用來壓制蜀中豪閥,更多依靠的是從荊州帶來的荊州派,沒能扶植起蜀漢的寒門勢力,所以最終被曹魏打敗。

從這個角度上講,曹操之所以認為只有劉備跟自己是英雄,是因為在當時全天下都在期待著像袁紹袁本初這樣“四世三公”“累世公卿”的豪閥出來收拾局面的時候,只有曹操和劉備看清了他們的自私嘴臉,做好了徹底打碎世界,重起爐灶的準備,也有能力為之去努力。

另外多說一句,門閥政治,實在是中國歷史上人性自私的集中體現,整整拖慢了歷史兩百多年的進程,造成五胡亂華,百姓民不聊生,差點就毀了中華文明,將中國拖入中世紀歐洲城邦亂戰的分裂局面。其人只知其家而不知有國,惡莫大焉。





秦人文史


英雄氣魄逼人,英雄惜英雄,曹操雄才大略,豈能不識英雄。

有人以為劉備織蓆販履之人,豈能稱為英雄,但是英雄不問出身,雖然在曹營種菜韜光養晦,但亦掩不住英雄的光芒,關羽.張飛那樣的名將競然緊隨其後,曹操心中羨慕的人才求之不得而效忠劉備,誰能不覺劉備是英雄?


泰山9981258


劉備,字玄德,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雖有皇室血統,但是到他這一代,家業早已衰敗。少年,劉備就顛沛流離,備嘗艱辛,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他從一無所有,到身邊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五虎上將和臥龍鳳雛諸葛亮、龐統輔佐,和魏、吳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值得現在所有創業者好好研究其中的規律。劉備本是琢郡一織蓆販屨之輩,機緣巧合認識了殺豬賣肉的張飛和江湖逃難的關羽,三個人志趣相投,一見如故,結為兄弟。劉備窮得叮噹響,可是關羽、張飛對劉備都是極為尊重,認其為大哥,可以看出劉備的能量確實非凡。十萬字哲學書籍《體悟道》作者,致道絕學傳播者,歡迎百度體悟道,瞭解更多。興平元年(194年),曹操為了替父報仇,帶兵來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向其他諸侯發出求救,趕來營救的諸侯寥寥無幾,劉備帶領關張二將和本部千餘人從田楷前往救之,還有公孫瓚的一部分人馬,加起來也很難與曹操的大軍抗衡。即使以卵擊石,劉備還是帶兵前來,可見劉備夠仁義,夠血性,夠能量。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曹操初次見劉備,就覺得劉備不凡。不僅是劉備身邊站著張飛和關羽,劉備自身的長相也是夠氣派,透露出無盡的能量。有人說劉備天日之表,龍鳳之姿,雙手過膝,兩耳垂肩,劉備是不是真如此不得而知,但肯定比曹操要長的大氣。曹操的長相不敢恭維,估計也自慚形穢。給人感覺能幹大事,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曹操自視很高,他看不起袁紹諸人,唯獨對劉備另眼相看。劉備落魄時,暫居曹操處,曹操設樽俎,盤置青梅,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高能量的人即使落魄,也會讓人忌憚,所以劉備即使韜光養晦,久經沙場的曹操仍非常看的起他。


小騰美食


都別搶,我來答。

“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中非常有趣的一段對話,個人非常喜歡曹操和劉備在這場對話中展現出來的智慧,充分的展示了話術的技巧,一個不斷的誘導對手進入自己設定的陷阱裡,一個又巧妙的避開了這個陷阱,過程非常精彩!

  • 擴展資料

先說一下這個“煮酒論英雄”,它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論英雄”的情節。在《三國志·先主傳》中只有短短的記載: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因為曹操的這句話,導致劉備十分驚恐,進而參與了“衣帶詔”事件。

所以我們現在讀到的“煮酒論英雄”情節是羅貫中先生增編的內容,但在情節發展和邏輯上遵循了現實的發展,不管是語言還是動作都描繪的精彩至極。

  • 曹操為什麼視劉備為英雄?

其實很簡單,就是拿劉備來陪襯自己。

劉備來到曹操的賬下後,郭嘉和程昱都曾經勸導曹操擊殺劉備,但當時曹操有點猶豫不決。這是因為劉備的名聲還不錯,郭嘉起初也不同意立馬就殺了劉備。

劉備來奔,以為豫州牧。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太祖以問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迴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魏書》

所以不難看到劉備是因為有一定的名氣,所以讓世人也把他看做一號英雄。那對於英雄人物,曹操肯定不敢大開殺戒,因此他打的小算盤就是收服劉備,讓他成為自己的幕僚。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怎麼定義英雄的呢?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在曹操眼中,英雄並不是“救世主”式的人物,也不是“江湖俠客”式的人物,形象很光輝,很高大。在他看來“能伸能屈,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才算是一號英雄人物。失意的時候就“潛伏于波濤之內”,得勢以後就“縱橫四海”。

這是曹操的價值觀,其實這更像是在說他自己,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曹操曾經是西園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參與東漢末年的一系列政治亂局,身處於權力鉅變的中心之中。但是因為看不慣董卓,他寧願棄官不做,隨即組織天下諸侯一起反抗董卓。這就是曹操的“能大能小”,他可以放棄自己的政治前途,這就是“龍隱”,但他也可以組織諸侯一起反抗董卓,左右天下局勢,這是“龍升”。

因此曹操在和劉備對談時,先拋出了評判英雄的標準,那麼他只要對號入座就可以了。因此你就不難發現他為什麼要把劉備也視為一號英雄了。因為劉備大家都知道,從起兵開始,就不斷的寄人籬下,過著看人眼色的生活,先是依附公孫瓚、又是陶謙、呂布和曹操。

這是劉備具備“龍隱”的一面,但是他還沒有龍升,這其實是不符合曹操眼中英雄的標準。

所以你會發現曹操的“英雄論”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他先丟出來一個標準,然後一個個的篩選。但是劉備說的那些“英雄人選”偏偏一個都不符合曹操的這個“英雄論”標準。

譬如他說“淮南袁術,兵糧足備”、“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威鎮九州:劉景升”、“江東領袖:孫伯符”,後面劉備又舉了劉璋、張繡、張魯、韓遂這些人。

你會發現劉備也挺有意思,越到後面,一個越不如一個。但是他就是不說曹操,其實人家曹操早已經把英雄的標準給你提出來了,你只要照著這個標準去對號入座就行,但劉備偏偏一個點子都沒有說上。

其實按照劉備的聰明,恐怕他肯定是能理解曹操的意思的。畢竟拍拍領導的馬屁,恐怕這是尋常人也具備的技能,但是劉備沒有,他偏偏不去拍曹操的馬屁,看來是故意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沒有見識的人,其實這就是看穿不點破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向準備向你吹噓什麼的時候,你雖然心知肚明,但是你就是不說,而是假裝什麼都不知道,進而誘導別人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實這就是話術中的一種以退為進了。

果不其然,曹操一看劉備裝傻充愣的模樣,便忍不住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說: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這回曹操把話說的很清楚了,所謂英雄就是有大志向的人,有氣吞山河,捨我其誰的遠大抱負和氣概。所以你會發現曹操的“英雄論”其實就是在推崇自己,當年何進把董卓引至洛陽時,曹操和陳琳竭力反對,這是眼光,也是謀略,但何進沒有聽從,而是贊同袁紹的建議,把董卓引至洛陽。

這也就不難怪曹操看不起袁紹了,董卓專權以後,曹操不願與其為伍,因此逃離洛陽,在陳留號召天下討伐董卓,這是遠大志向。所以如果我們從這些角度去評判劉備的話,那麼他顯然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

  1. 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當年曹操因為破黃巾軍有功,因此被朝廷徵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但當時朝政混亂,曹操不願意和這些人同流合汙,於是隱居鄉里。

  2. 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後來曹操反董以後,勢力逐漸壯大,你看他打匈奴、打袁術、打陶謙、打呂布、迎接漢獻帝,準備發動官渡之戰,這就是攪動天下局勢了。

其實正因為在曹操自己心裡面有一種逐鹿中原,鵬程萬里的大志向和大氣概,所以他才會拋出這種英雄標準。我們也不能說曹操厚黑,確實人家就是這麼一號人物。但是光說自己是英雄,似乎有點過於自大和自負了,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意思。

所以曹操把劉備也拉進來一起陪襯自己,但劉備這時候還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肯定不符合曹操的標準。所以劉備也非常的聰明啊,他要是真的當真了,那就真的太傻了,他對自己的處境還是相當清醒的,所以做出了一個“失匕箸”的舉動。

這就是示弱了,既然是英雄,怎麼能夠害怕一道雷聲呢?其實就是在向曹操示弱,表示我不是這種英雄,那既然我不是了,普天之下不就只有曹操一號英雄了?

所以說“煮酒論英雄”是一出非常精彩的智慧對決,個人認為曹操確實是在向劉備吐露自己的心裡話,這是曹操坦蕩、率真和豪邁的一面。劉備我們不能說他心思多,他是聰明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現在還沒有資格去揹負英雄這個虛名,所以只能示弱,只能隱忍自己心中的大志向。

一個的事業正處於蒸蒸日發,一個的事業還未有任何起色,兩種不同的人生境遇決定了兩個人不同的心態。像後來人家劉備也成功了,結束了“潛伏于波濤之內”的處境,成為能夠和曹操有抗衡之力的一方英雄豪傑,這就是“飛騰於宇宙之間”了。

曹操在《龜雖壽》中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你看這就是他的心境,充滿了豪情壯志,頗有一種《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中形容的: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可見曹操在眺望海內時,發現沒有一個胸懷大志,如鵬鳥一般的人物,這是曹操在精神上感到孤獨的時刻。劉備當然也是有大志向,但他很善於隱藏自己,這是兩個人的秉性不同導致的結果,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兩人無疑都是英雄人物。

親,對這篇答案滿意的話,點贊關注鼓勵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