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黄马褂”到底能有多少特权?为何权臣和珅拥有20多件黄马褂?

燕子李三fighting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黄马褂也分三六九等,低级的和你上班穿的制服一个道理,高级的那就是代表着皇家的信任以及无上的荣耀了。

这种高级货也就是特使特赐和武功褂子的黄马褂在康雍乾三朝很罕见,几乎没有。一直到道光咸丰之后因国家动荡,需要笼络人心,这种高级货才开始大量赏赐大臣,全清最牛的黄马褂当属李中堂的那件。


李鸿章在和小日本进行马关条约谈判,被日本愤青小山丰太郎行刺,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李鸿章迷糊中不忘叮嘱随员,将换下来带有自己鲜血的黄马褂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迹。嘱咐后他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这玩意价值一亿两。

而和珅作为黄马褂批发商,他的二十多条基本上都属于中级的行围褂子,这种黄马褂是皇帝每年狩猎时赏给表现突出的大臣的,和珅大内侍卫出身,武艺非凡,再加上深得乾隆喜欢,每年混一件褂子也不足称奇。不过这种褂子只能在和皇帝狩猎的时候穿,其他时候穿了就是违制。

黄马褂分四级

第一级是行职褂子:皇帝出行时,各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必须穿著黄色的马褂以壮行色。可以把他当做工作服,但是你下班必须脱掉。

第二类是行围褂子:这就是和珅那二十多套了。

第三类是武功褂子:这类就比较高级,是大臣因特殊功勋而得到奖赏。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着。这种褂子以前含金量还挺高,不过后来就成了看皇帝心情赏赐的物件了,慈禧就给为她开火车的司机赏了一件褂子。是慈禧随性而为,不过也说明黄马褂其实并没有多么重要,清朝真正的赏赐可不是黄马褂。


第四类是特使特赐:是赏赐给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的。通常情况下,皇上特赐某官员黄马褂的诏曰宣读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紫禁城一周,这种威武而又庄严的仪式,李中堂的褂子就属于这一种。

黄马褂代表着皇帝的信任以及荣耀,但是并不是清朝规格最高的赏赐。清朝规格最高的赏赐是花翎,施琅攻占台湾后宁可不要爵位也要花翎。花翎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花翎最为尊贵,全清近三百年只有七人可得: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徐桐和李鸿章。这七人全是对清廷有大功且深受皇帝朝臣信任的人。徐桐不行,不过当时是慈禧当政,他又是反对维新变法的急先锋,所以也就能理解了。


守仁读仁


黄马褂是清朝仅有的一种官服,它并没有什么特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穿上黄马褂我就不认识你啦,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绝不是,说白了黄马褂,其实就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我们知道黄色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寓意皇权至高无上的意思。古代皇帝穿黄色龙袍的传统应该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龙袍的颜色是不固定的,直到唐高宗时期,黄色龙袍才被正式定位皇家的专用颜色。官员和普通百姓是不许穿黄色服饰的,黄色也就彻底成了封建皇权地位的象征。



直到清朝,才有了黄马褂的出现,马褂原本只是满族特有的民间服饰,因为马褂的宽松款式设计比较适合骑马打猎,日常生活穿上它也很方便。所以久而久之就被用在清朝皇室成员参加各种大典,重要场合的一种特殊服饰。也就是后来的“黄马褂”。

黄马褂的颜色呢,也分“明黄”胡“淡黄”两种颜色。皇皇室成员穿的自然是比较鲜明的颜色明黄色,大臣侍卫们则是淡黄色的那种。除了颜色有差距之后外,黄马褂的扣子颜色也是不一样的。黄马褂只有御前侍卫和一些权高的大臣们,以及护卫军的统领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穿黄马褂。除了这些制定的人员可以穿黄马褂之外,另外皇帝还会赏赐给一些立过汗马功劳的武将大臣们黄马褂,这些人在重要场合也是可以穿黄马褂帝。



黄马褂这种清朝独有的官府,除了可以显示身份的不同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至于权臣大贪官和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黄马褂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和珅深的乾隆宠信,在清代我们说了,只要是地位高超的权臣们就会得到皇帝赐给的黄马褂,所以作为乾隆的爱臣和珅自然也就拥有了很多件黄马褂。更何况和珅善于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乾隆自然要特殊照顾这个老臣啦。


不过穿上黄马褂虽然很神气,但是也仅限于陪同皇帝出城打猎,或者参加朝廷的各种重大盛典仪式上才可以穿,平时在家中和宫里是绝不允许穿的。如果那个敢穿,那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会被定罪或者临时处死的。

所以黄马褂虽然没有什么特权,但是也不是随便乱穿的。


任驰赢天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黄马褂?这可是满清特有的物件。咱瞅电视剧里边,那老太监杵在大门口,台阶下边蹲着一帮子大臣的三妻四妾,都摆弄好之,这太监“刺啦”一声把那圣旨一打开,捏着嗓子眼:“……赏双眼花翎,外加黄马褂一件……”

这小嗓子一扯完,那大臣宽脸蛋笑的跟朵菊花似的,捧着那黄马褂,眼珠子都发光,就差拿着黄马褂擦擦留出来的口水了。

所以大家伙从细节上就不难发现,这黄马褂他所象征的意义有多大!说简单一点,这物件整身上,那就是见官就长,直接就大三级啊!

所以这有时候,瞅电视剧的时候,那犯人整一件黄马褂穿身上,见了县太爷跪地上?这压根就不可能,县太爷得给人家下跪。您就说吧,这案子还咋审?就没地说理去。

所以一般人要能整这么一件穿穿,这祖坟他也冒青烟啊,棺材板子都摁不住。

而和珅居然有二十多件,就这数量他们家那坟头估计都得炸天上去,地球这小村子都快搁不下了。

那么要想弄明白这事,俺觉得大家伙先了解一下这黄马褂究竟是个啥物件,有这东西打底,那么题主的问题也就好说了

黄马褂

话说,满清那阶级制度整的是非常的严厉,就说这穿着他也有严格的规定。

明黄色(其实也就是淡黄色)这全天下,就皇帝那老头才能用,瞧见没,皇帝一个人就霸占了一种颜色,别人压根就不能用,但凡用了,你那小脑瓜在脖子上就长不结实了,这可是藐视皇权的大罪。

还有一种金黄色,这色彩只能是宗室和皇帝的大小老婆才能用,其他人压根就不能碰。

那么像俺这样的平头老百姓,瞅着黄色眼馋,也想整点涂身上,那么只有一种杏黄色,也就是红黄色,这能行。

但这种色彩,除了脑仁起坑了会真的碰上一碰,一般人瞅都不会瞅一眼,毕竟那会指鹿为马的事,他也不老少,没人会干这种缺心眼的事。

所以黄色基本上就被满清皇帝他们家垄断了。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说了:“那黄马褂这物件,除了皇帝之外,别人就没有资格穿了?”

这您说的可就有点子太肯定了,话说这黄马褂要细分去,一共分四种。

第一种

其实就是制服。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那帮子随着皇帝出行的侍卫,内大臣可以整这么一件穿穿。

这时候的黄马褂本质上就是一件工作用的服装,没啥特权可以讲的。

为嘛会这样呢?

大家伙想一想,皇帝出去溜个闲弯,老长一个队伍中,就皇帝一个人穿着黄色的衣服,那不起眼。但如果一大串全部都是,好家伙这威风可就抖起来了,加上各种乐器,“子啦哇“”子啦哇“这么一吵吵,那就更得劲了。

就这黄色明晃晃的都刺眼,大老远您就知道皇帝来了,无关人等全部回避,或者爬地上叩头,这多气派。

这也不用敲锣打鼓的听声了,毕竟光的速度要比声的速度快了不老少不是。

当然这种黄马褂,您如果离职了,不干了,皇帝瞅您不顺眼把您给开了,这黄马褂就得留下,压根就不能带回去。

所以这种黄马褂就是为了给皇帝抖威风,耍酷用的,实用价值不高。

第二种

这叫行围褂子,简单的说就是娱乐用的。满清的皇帝抠门,用这东西当奖品。

话说满清的时候,尤其是在咸丰之前,这些个皇帝每年到了树叶落地的秋天,就会拉着一大帮子人,跑到木兰这地打猎二十天,用人家满清的官话讲这叫行围。

当年多尔衮就是行围行的跑的太欢快了,把自己个从马上摔下来摔死的。

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就是脑瓜顶上长小树的鹿,大家伙的主要目标就是它。

在行围的时候,如果遇到蒙古人献上猎物,这皇帝就会照惯例给这蒙古人赏一件黄马褂。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比试射箭,汉人官员射中三箭,满人官员射中五箭,而且这官位必须够格,高阶官位那么就能捞这么一件黄马褂穿穿。

这种褂子其实说穿了,就是一种上娱乐节目时候穿的,您比如上行围,比武这都行,但平时您整一件穿上,这可是掉脑袋的事,罪名就是窥视皇权。

您瞅瞅这罪过大不大,所以这种褂子,整上一件他也没多大用处,还遭罪。

第三种

这就厉害了。

这是正儿八经的御赐黄马褂,这种黄马褂还有一个别名叫“武功褂子”,听这名大家伙就知道,这是赏给那些个有战功的将领。

当然这种褂子,后头也烂了,被慈禧随便的发,只要您吹的她开心,指不定就能赏一件,当年给她开火车的司机都能捞一件穿。

这种褂子发行最多的时候,是干太平天国的时候,尤其是在咸丰年间,一旦咸丰赏你这褂子,这武将就得撅着屁股骑着马,绕着北京城溜达一圈,让大家伙瞅瞅以示恩宠。但这事整多了也就烂大街了。

请你记住了,就算是这样,这黄马褂他也不是随便穿的,只要在盛大节日,庆典的时候,能套身上,一般的情况您只能搁家里边找个高高在上的地供起来。

如果实在是想穿的不行,挠心挖肺的想穿,皇帝他也给你开了一条缝,可以照着仿照一件,整身上。所以您瞅着电视剧里边,跑到衙门口穿的黄马褂,那都是仿照以后的物件,不是原物。

第四种

特使

您比方说,李鸿章干外交的时候,也能穿,这就相当于皇帝亲临,就是这么一个象征意义而已。

好了现在大家伙,对这黄马褂了解了不少。

那咱就明白了,和珅这货弄了这么多黄马褂到底是个啥物件了。

首先他不是制服,毕竟这物件,一旦不干了就得退回去,压根就不可能私人拥有。

接着他不是武功褂子,毕竟这物件只能是武官,或者领兵大将才能有的,而和珅这辈子就没有带过兵,所以这就不可能。

还有就是特使,他和谁特使去,和老外打交道才会用到,他?没见过。

所以这二十多件的黄马褂只有一种可能行围褂子。话说这够不要脸的,基本上乾隆出去玩,他每年都捞一件。

好了,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纵横小时候很喜欢一部叫做《神医喜来乐》的电视剧,曾看了许多遍,时隔多年电视剧的剧情我只记得个大概,但是有一个片段却记得非常清楚。

那段讲的是神医喜来乐为太后老佛爷瞧好了顽疾,老佛爷赏了喜来乐一件黄马褂,喜来乐回家就把黄马褂小心翼翼的装好供了起来。喜来乐的小徒弟来福觉得新奇,背着师傅师娘将黄马褂偷了出来,将黄马褂穿在了外衣里面。

他在上街采买时偶然发现商贩们看见他穿着黄马褂不但不要货钱,还主动多送。尝到了甜头的来福日日穿着黄马褂上街,喜欢什么买什么,付钱的时候亮出黄马褂就会享受免单待遇,屡试不爽。直到喜来乐发现黄马褂被掉包了,抓到来福这个小贼,将其暴打一顿没收了黄马褂,来福蹭吃蹭喝的好日子才结束了。

在清朝赐穿黄马褂是件无上荣耀的恩典,好处绝不仅仅是能蹭吃蹭喝那么简单,赐穿黄马褂到底有多么牛气,且听纵横娓娓道来。

黄马褂也是清朝官服的一种,在皇帝身边当差的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御前侍卫都身着黄马褂。黄马褂是明黄色的褂子,在清朝明黄色是皇帝皇后的专属用色,嫔妃以及皇亲国戚只能用深黄色, 百姓顶多能使用红黄色。御前当差的侍卫穿着的黄马褂是最贴近皇帝服饰颜色的,由此可见只有皇帝身边的近侍才能有此特权。

皇帝近侍的制服黄马褂也叫行职褂子,顾名思义就是在工作岗位、履行工作职责时穿的工作服。一般都是皇帝出行时,内大臣、御前侍卫等随行人员必须穿着的黄马褂,这种褂子没有花纹图案,就是简单的黄色褂子,用以彰显皇家声威。在离岗期间或者不在皇帝跟前伺候时是不能穿。

清朝皇帝最擅长将不值钱的物件赋予皇家恩典,作为赏赐臣子的无上荣耀。之前纵横写过清朝的三眼花翎,就是有三个圈圈的孔雀羽毛,被清朝皇帝包装成了皇亲国戚才配的高级官员象征,能获此殊荣的外姓臣子不过寥寥数人。黄马褂也是如此,在清朝“赏穿黄马褂”是足以让臣子光耀门楣的赏赐。

赏穿黄马褂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则是行围褂子,就是皇帝在校场围猎时赏赐给表现出色者的黄马褂,以此鼓励世家子弟不忘游牧民族骑射之本。不过这褂子只能在陪皇帝狩猎时穿,平时只能供着,擅自穿着就是大不敬,要治罪的。

二则是赏赐给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以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咸丰年间,受赏者都要穿着黄马褂,骑着高头大马绕紫禁城一圈。李鸿章在代表清廷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遇刺,鲜血染红了黄马褂,迷糊中的李鸿章还不忘叮嘱左右保存好染血的黄马褂,发出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可见黄马褂在臣子心中就是家国朝廷的缩影。

三则就是武功褂子,是对有重大军功臣子的奖赏,成为了荣誉、功绩、权利的象征,我们平时说的赏穿黄马褂基本等同于这个意义,受赏者可以在任何盛达隆重的场合穿着。黄马褂是皇家的象征,可以作为皇命的信物,必要时见物如见圣上。穿着黄马褂,奉皇命执行任务,见官大三级,便宜行事。连皇帝都能代表,穿着黄马褂去吃饭,谁还敢收钱啊?

不过在嘉庆及其之前并未有可考史料记载过这种恩赏方式,而是多见于咸丰以后,这种赏赐很可能是在清朝晚期才出现的,所以题目中和珅有20多件黄马褂的真实性有待商榷。

天平天国崛起后,“赏穿黄马褂”大多都是赏赐给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者。清朝末年黄马褂也烂了大街了,得太后欢心就能得到,据说给慈禧开火车的司机都得到了一件黄马褂。再后来爵位、顶戴花翎都可以买卖,黄马褂自然也是有钱就能买来穿穿。


史论纵横


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以“三藩平定”为理由,东巡盛京,回自己的老家祭拜列祖列宗。当时,高士奇作为内廷大臣,是随行御驾中的一员,在途中,他写诗赞叹:“身随翡翠丛中列,队入鹅黄者里行。”这首诗,直接反映了当时护驾的侍卫,身着黄马褂的壮丽场面。

黄马褂的正式名称叫“明黄行褂”。行褂是清朝的王公贵族、大臣行服的一种,主要为官员骑马、行路时穿着,在其里面再穿着行袍或其他袍服,长装短衣,蓝黄相配。

黄马褂是清代宫廷御前大臣、侍卫随扈出行时穿着的服装,也是皇帝用以赏赐亲信大臣、宗室,让其身着赐衣而效忠自己的特殊方式。

纵观整个清王朝,黄马褂在其官制中,一直代表着特权和荣耀,许多高品级的大臣终其一生而不可得。最耀眼的黄马褂,就是李鸿章的那件。1895年,李鸿章赴日本谈判,被人行刺,血染黄马褂。李鸿章特地叮嘱下人,要将带血的黄马褂保存好,不要清洗,还感叹:“此血可以报国矣”。

清代制度,官的品级与职能都有相应的服装搭配。皇帝出巡时,“凡扈从、侍卫,皆服黄马褂”,可以穿黄马褂的人有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领班、护军统领、锐建营翼长等,其下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前引大臣等,也依据制度穿黄马褂。宫中侍卫之外的八旗护军及其他营的官兵,根本无权身着黄马褂。

从清代官制中黄马褂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御前大臣、侍卫等穿用黄马褂,是为皇帝的出行保驾护航,以明黄服装区别警戒区域。

“明黄”就是“淡黄”,是皇家专属颜色,贵族只能穿暗黄,普通人只能穿“杏黄色”。《雍正王朝》中,图里琛和德楞泰穿的黄马褂就是这种。

用明黄色代表为皇帝服务,增强皇室的威严,即所谓“扈从銮舆,以为观瞻”。此时的黄马褂,如同员工的工作服。如果不再担任御前侍卫,黄马褂就不能继续穿了。

第二,皇帝恩赐宗室、近臣和奖赏武职官员的黄马褂,其中赏给武官的,要不是在八旗骑射比武中夺魁,要不就是得胜回朝,皇帝让他们高人一等;偶尔统治者高兴,也会赏赐给身边人,比如,慈禧就曾赏赐一件黄马褂给她的火车司机。

第三,皇帝赏赐大臣,有两种情形;其一,赏赐黄马褂,只赐予一件,即由受赏者穿用;另一种为赏穿黄马褂,这种级别较高,是受赏者既可一直穿用所赏之褂,也可以按季节自己制作其他明黄色的马褂。


被皇帝赏赐黄马褂就如同得到一张荣誉证书,平时只能放在柜子里,偶尔重大场合拿出来显摆一下,是皇帝驾驭臣子的工具,激励他们努力干活,忠心耿耿。有了这件褂子,相比其他赏赐“巴图鲁”“双眼花翎”等,会多出一份与皇帝的亲切感,顿时感觉自己就是心腹,见到其他官员也会有种高出一截的自豪感。

和珅能够得到数量众多的黄马褂,不外乎两个条件,第一,与皇帝关系近,马屁拍的好又深谙臣道,深的乾隆赏识,适应了当时的风气;第二,才能出众,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次立下功劳。


秋媚读史


清宫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要赏赐某位功勋卓著的大臣的时候,经常会说“赐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赏穿黄马褂”。

《雍正王朝》电视剧里,大将军年羹尧被贬,到了地方官衙,人家让他下跪,他很牛逼地拿出了皇上赏的黄马褂,众官员就纷纷向他行礼了。似乎“黄马褂”颇有特权。

但同时,在清宫戏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皇帝身边的侍卫也都是穿的黄马褂。

这就让人疑惑了,到底黄马褂有没有特权呢?如若有特权,那么多侍卫都穿,还谈得上什么“特”呢?

让我们先来看下到底哪些人在穿“黄马褂”吧。

大家都知道的,自隋唐始,明黄成了皇室的专用色。但黄马褂的出现,是清朝才有的。在清朝,有四类人能穿“黄马褂”。

一、大内侍卫。

他们之所以穿黄马褂,完全是为了彰显出皇帝近侍的尊贵,这些人跟随在皇帝身边的时候,可以穿着黄色的马褂。

但是,随行结束以后就必须要把黄色的褂子脱下来了,而且他们穿的这些衣服上不能有任何的花纹、图案,扣子的颜色只能是黑色的,就相当于现在的“工作服”了。

二、皇帝狩猎时赏赐。

清代皇帝(咸丰皇帝之前)都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色,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黄马褂。

三、有功勋者。

类似于大将军年羹尧这样的重臣,所穿的黄马褂,是皇帝对特殊功勋者的奖赏。这种黄马褂又称“武功褂子”,这种黄马褂在清初并不盛行,一直到嘉庆年间都未见记载,到了太平天国时期,多见于清廷赏赐给对太平军作战有功者。

四、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这主要是为了朝廷的体面,可以让使臣在外邦面前长面子。

后三类被赏穿或赏赐的“黄马褂”纽扣是黄色的,与褂色一体,与侍卫们穿的“工作服”有所区别。

受赐黄马褂的功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不过,他们可以复制一件较原物简单的黄马褂,以备公务需要时穿用。

但实际上功勋大臣们违背皇规或犯错误时,不但不能以“黄马褂”拿来救命,皇帝还要将黄马褂收回,以示惩罚。所以像影视剧中年羹尧那样抖威风的场景,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再来说说和珅的那么多件黄马褂。

如上文所述,“黄马褂”实质上没有戏台上展示出的那样有特权,更多的是一份荣耀与面子。所以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会得到20多件“黄马褂”似乎也就不出奇了。

众所周知,封建帝王实行的是“家天下”,皇帝本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黄马褂”并没有实质上的特权,相当程度上,可以由着皇帝的喜好来,皇帝愿意赏赐就赏赐。

所以,乾隆时期的和珅得到皇帝喜爱,受到重复赏赐也不稀奇,毕竟这可以让得宠的他在各个重大场合长面子。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要说黄马褂的特权,其实十分类似于一个奖状,最大的特权就是说明你在某些事情上边取得不错成绩,以此作为奖励,但是因为黄马褂是皇帝所赐,分量就不一样了,说明皇帝看重你,那你的地位可想而知。

那么,至于黄马褂究竟有多厉害?我继续为你讲一讲。


一、黄马褂分类

黄马褂也是有很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黄马褂作用不一样,穿的人员与场合也是不一样的,我分别讲述如下。

1、得来最简单的黄马褂—行职褂子

行职褂子主要是给皇帝身边的侍卫来穿的,彰显皇帝的微风,出行或者干什么都带领一群穿着黄马褂的大内侍卫跟随自己。这种黄马褂的特点是颜色为淡黄色,与皇帝所穿的明黄色是不一样的,目的就是为了与皇帝有所区分。


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大臣,皆服黄马褂。

除了颜色不一样之外,这种黄马褂的扣子是黑色,衣服没有花纹,全部为素净,看起来就是淡黄色素净风格,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当然这种黄马褂没有什么特权,平时也不能穿出去,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穿,要是平时穿出去可能会丢了小命。

2、至高荣誉的黄马褂—特使褂子

这个黄马褂受众很少,主要就是给当时的特使来穿,平时与外国人打交道显得更加威风,彰显大清大国风范,比如清朝时期的李鸿章担任特使时,就赏赐了这样的黄马褂,在平时李鸿章与外国人交流沟通过程中都要穿着黄马褂。

这个黄马褂的特权就是彰显自己身份,说明自己是特使,但是除了与外国人有见面活动时才可以穿,平时没有活动不允许穿出来,要不然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3、凭真才实学获得的黄马褂—武功褂子

这个黄马褂才是普通意义上赏赐的黄马褂,颜色也是明黄色,上边有花纹图案,做工相对精致复杂一些,这种黄马褂专门针对那些有重大立功表现的臣子或者大清子民。

比如平时皇帝举办打猎活动,在打猎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皇帝就会赏赐一件黄马褂,说明你的优秀之处,不过赏赐的黄马褂以后只能打猎再穿,平时不允许穿。这种黄马褂的特权就是彰显自己是个打猎能手,就类似于打猎大赛一等奖奖状一样,除了说明你打猎厉害之外,似乎没有其余太大用途。

另外一些武功褂子就是因为平时有所重大表现,让皇帝满意才会赏赐,比如题目中所说的和珅,他在乾隆时期为乾隆鞍前马后,深得乾隆喜爱,肯定乾隆会赏赐其黄马褂。


还有比如清朝后期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皇帝也曾因为他平叛太平军立下大功赏赐黄马褂,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慈禧太后也赏赐过其黄马褂。

在清朝尚且没有那么糟糕时,黄马褂的特权是毫无疑问的,就比如一个大赛设置奖项,奥斯卡与一些普通大赛的金像奖分量与特权完全不一样,一开始赏赐黄马褂恰似奥斯卡获得金像奖一样,后来清朝衰颓,慈禧等人胡乱赏赐黄马褂,导致黄马褂彻底烂大街,这个奖项的分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二、背后意义分析

黄马褂一开始是有特权的,只是到最后发生一些事情,国家、政府都一片混乱,导致原本重要的东西逐渐变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商贩之间可以相互进行买卖,目的只是为了过一把穿黄马褂的瘾。

就像一件限量版衣服,突然满大街都有,也就失去它最初的价值与吸引力,随后面临的必然是这个品牌或者款式的倒闭,甚至因此引起公司倒闭,清朝时期黄马褂的兴衰,恰好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混乱现象的背后,必然与之对应有一些制度创建者的无能与制度执行的各种问题,因为制度问题,导致现象混乱,因为现象混乱,最后反作用于制度和制定制度的主体,最后的结果就是车毁人亡,后悔莫及。


结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与节奏的,需要掌握好事物发展规律,以合理的节奏控制,才能保证兴盛长久,要是鼠目寸光,想短时间突然改变什么,最后的结果就是欲速则不达。顺应其事物发展规律,无疑是留给自己一条生路,也是保持事物最原始功能的必然选择!



嗔痴历史观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黄马褂的发展历程,所谓黄马褂大致有四种:

一是随皇帝出行时大臣、侍卫等人穿的,称为“行职褂子”,没有花纹及图案。离开工作岗位或非与皇帝同行时,就不能穿了。

二是随皇帝狩猎校射时表现好或向皇帝献猎物者,皇帝赏赐黄马褂,这称为“行围褂子”。清代的各皇帝至咸丰为止都有每年狩猎的习惯。在皇帝围猎、校射时表现出息,或者向皇帝献猎物者,都可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黄马褂。只是在跟随皇帝行围打猎时才可穿,平时无故穿上属于犯禁,要被治罪。

三是因特殊战功、功勋而得到奖赏。这种赏赐又称“武功褂子”,得赏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场合穿,这才是平时所说的“赐穿黄马褂”。据考,赐穿黄马褂之事,清初并不多见,直到嘉庆年间都未见于史书。到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更多见赏赐于对太平军作战有功者。当然,战败将领也要受到处罚。甲午战争中,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次日翁同龢抨击李鸿章:“合肥(李鸿章)事事落后,不得谓非贻误。”光绪皇帝一气之下,给李鸿章予以“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的处分。甲午战败后,清朝政府派代表赴日本谈判,日本不予接待。1895年2月13日,光绪谕令指斥李鸿章“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不作为,着即“赏还翎顶、黄马褂,开复革留处分”。对此《纽约时报》1894年8月6日曾以《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为题进行报道:“李鸿章黄马褂被褫夺,算不上什么划时代的事件。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可被视为大清朝廷力图以加强法纪来整合民心所用权术的一个范例。对西方观察家来说,本想弄明白如下事实,即为什么李鸿章在头天被任命为清军最高统帅,而次日甚至同日又被褫夺清国贵族的最高荣誉?这项荣誉赋予清国臣民身着‘黄马褂’的权力,而这种‘黄马褂’据说是大清皇族专用服装,禁止非皇族人员穿用。这个矛盾的结果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四是只要皇帝或者皇太后就可以随意赏给的黄马褂。晚清道、咸之后,获得赏赐者不单是有军功的战将,有时为皇帝(或太后)办事得其欢心亦可能获得赏赐。慈禧太后就曾赏赐给为她开小火车的司机一件黄马褂,胡雪岩也得过黄马褂亦属此类。这就从另外方面显示出在国家衰弱、民命不堪的岁月中,礼崩乐坏导致制度、法纪的规范作用丧失。

其实作为官服,黄马褂一般由皇上赏赐给有功绩殊勋的官员,穿上黄马褂,意味着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黄马褂为荣耀,受赐黄马褂者可以在隆重场合穿。而黄马褂的得失之间,也体现着奖惩的示范意义。可见,在清朝,能获得赐穿黄马褂代表着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极大的荣耀。所以黄马褂作为清代政治生活中体现皇权恩泽的工具,其发展过程及其具体运作机制成为朝廷笼络臣工,树立典型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随着国运衰减,制度废弛,法纪失效,黄马褂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明日黄花,不再具备高高在上的地位,就没有了吸引力和凝聚作用。

和珅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经常要陪皇帝出行的,所以有“行职褂子”和“行围褂子”,以及被皇帝赏赐,有个几十件黄马褂很正常。


冷兵器研究所


清朝官服基本上都是暗色调为主,从1品到9品,单纯从衣服的样式和颜色上,你可能都不太能分得清谁几品几级,只能从补子和顶戴上分辨。

但是皇帝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穿着明黄黄颜色的马褂的侍卫,显得特别扎眼。没错,这种明黄黄的褂子就叫“黄马褂”。

但除了这些“亲军侍卫”穿黄马褂外,某些功勋卓著的大臣,皇帝在赏赐功劳的时候,也会大方地赐给他一件“黄马褂”。准许他供在自家的祠堂香案上,只有碰到重大的仪式或者活动,亲随皇帝身边时,才可以穿这件黄马褂。

和珅的二十来件黄马褂,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我先从一个仪仗队的侍从,一路帮着乾隆干各种杂活,一路往上攀爬,基本上六部的掌印堂官他都干了;户部国库管着,内务府乾隆的内帑他也兼了;修书修史,也要他管;西北东南的平叛也要他去。每升一次官,搞一件黄马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此外代表朝廷涉及邦交,宣慰属国等时候。通常代表朝廷体面,所以身负“钦差”的人,是必须穿着黄马褂去工作的。李鸿章去日本签《马关条约》的时候,就是穿着照片上那件黄马褂去的,结果被人刺杀,弹中脸颊。血呼哧地流在了那件黄马褂上。李鸿章于是回去之后就把那件带血的黄马褂给慈禧看。慈禧说,“难为你还留着了。”

在清朝皇帝赏赐黄马褂,不只在此两项,清朝的皇帝有可能会将黄马褂作为奖品,或是彩头,去奖励那些围猎、校猎出色的。

但是后来木兰秋弥也取消掉了,清朝也开始遇到了大变局,彻底走下坡路了,黄马褂也就烂了大街了。

但是“黄马褂”还值钱的时候。为什么很多影视剧里面会有“穿着黄马褂享受特权”的桥段呢?黄马褂本身虽然只是一个荣誉性的物品,但是由于黄马褂只能由皇帝能够赏赐给你。所以无论你是怎么得到的,对外界透露出来的信息,都是你曾经得到过皇帝的认可或者与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为什么穿着黄马褂,会彰显出你的特权来?本质上不是因为你穿着黄马褂,而是大家觉得你和皇帝有关系。无论是害怕你还是想巴结你,实际上冲着都是你背后的皇帝。

所以到了民国初期,穿着黄马褂扫大街,都没有人会多看你一眼。



炒米视角


古代的皇帝权力至上,但是有时候会分身乏术,鞭长莫及,因此就把部分权力赋予到一些物品上面,以代替他不在现场时候行使特权。诸如“上斩昏君,下砍奸臣”的尚方宝剑,此剑一般是先皇御赐,可杀该杀之人,倘若旁边有人敢阻拦一样格杀勿论。

不过有人认为还有一件“皇器”可以对付尚方宝剑,它就是“黄马褂”,该马褂由皇上御赐,跟免死金牌一样,具有不能杀特权。据说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拥有二十多件黄马褂,他到底从哪里弄来的?黄马褂真的能免死和不能打吗?

看过星爷电影《九品芝麻官》的朋友,都会记得当中的一幕戏。常威即将被包龙星用尚方宝剑斩杀之际,公公李莲英突然驾到,给他的义孙披上了一件“黄马褂”,这一下子就让包龙星不敢砍他了。因此在大部分观众眼里,这“黄马褂”的特权就是不能砍可以免死,然而历史上的黄马褂用途并非如此。

首先马褂是清朝满族人特有的服饰,当初女真部落的族人善于骑马射箭,因此裁剪的上衣较短袖子较窄,以便利于他们活动,时间久了之后就衍变成马褂,并成为女真的民族服饰。满人入关建立大清朝之后,开始对汉人施行剃发易服计划,为此这种马褂服饰就逐渐被流行起来。在清廷官场中,“黄马褂”则是一种代表着荣誉功勋的皇家时装,一般只要是在紫禁城内担任官职的人都需要穿黄马褂,比如御前侍卫跟内政大臣等群体,这样是为了彰显王室尊严跟传统。

我们在清朝影视剧中曾见过,皇帝身边总包围着许多身穿黄马褂的带刀侍卫,但是离皇帝较近的侍卫是不准带到刀的,这是为了防止有侍卫对皇上不利,但一般能贴身保护皇上的人都是大内高手,只要有刺客出现,这些高手就会以命相搏,而远处的带刀侍卫就会一涌而上。不过这些御前侍卫所穿的“黄马褂”跟皇帝以及赐封给人的黄马褂有所不同,侍卫的黄马褂必要采用黑色扣子,以便令人容易区分,凡有御前侍卫离职,那么他的黄马褂就一定得归还朝廷。

获取黄马褂的途径分二种情况,一种是建大功者受赐,另一种是打猎所赐。每年清朝皇帝都会到皇家围场组织打猎比赛,当中的胜出者可获赐黄马褂一件。因此骑射厉害的将士一般都很容易赢得多件黄马褂,但是这种类型的马褂只能在围猎赛事中穿着,平日里不能随便穿,并且还要尊敬的供奉起来,不能损坏,否则就是对皇帝的不敬。

另外一种就是赐给有功之臣的“黄马褂”,该褂穿着自由度高,只要觉得是盛重的场合都可以穿出来炫耀一番。和珅当年是乾隆的大红人,而黄马褂又可以重复赏赐,所以根据和珅的势力跟地位,重复受赐20多件黄马褂也不足为奇。黄马褂虽然多,但其实没有什么特权,主要是穿在身上众人就会知道你是有功之臣荣誉满满,会对你很敬重,在见面时多数会对你行礼。

如果穿着黄马褂去执行一些差事,对方的官员也不敢对你有过多刁难。因此说明黄马褂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已,并没有过多的实质特权,它其实跟现代的功勋章差不多。到了清朝晚期,拥有黄马褂的官员越来越多,几乎人手一件就开始泛滥起来,这时黄马褂的荣誉跟地位就被大幅拉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