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型肺炎疫情“偵察兵”也是潮汕人的驕傲

2020,這個諧音“愛你愛你”的年份,卻讓我們度過一個特殊的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像一把利劍懸掛在每個人心頭,焦慮恐慌瀰漫空氣每一個角落。連拜年祝福語,都自然而然從“恭喜發財”變成“健康平安”。“沒事宅家裡,出門戴口罩”是男女老少都要熟記於心的十字口訣。

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得不出門,奔赴“戰疫”第一線。他們也害怕,害怕雙鬢花白的父母滿眼不捨,害怕天真活潑的子女緊抱雙膝;但責任與使命,讓他們不得不勇敢,與危險係數極高的病毒打一場硬戰。

他們有個平凡而偉大的名字——醫護人員。人人避而遠之的醫院就是他們的戰場。而在醫護人員中,有這樣的群體,他們不直接接觸病患,卻是實打實的疫情“偵察兵”。他們就是檢驗科醫護人員。

廣東潮汕惠來籍的陳培松博士就是其中一員。在鍾南山院士發話前,他就受命籌劃準備冠狀病毒的檢測。從1月20日至今,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8點,整整12個小時,除了匆匆忙忙扒幾口飯外,他基本都撲在實驗室裡專心致志地做一份又一份的檢測。哪怕下班回到家,他也要隨時聯繫同事溝通安排試劑、儀器及人員。

他是新型肺炎疫情“偵察兵”也是潮汕人的驕傲

由於項目開展時,相關的實驗室檢測指南還沒出來,作為檢驗科分子診斷室組長的陳博士身先士卒,在嚴格的個人防護下完成前幾批標本的檢測。一邊做檢測,一邊改進各種流程,以縮短報告的時間和最大程度的降低感染的風險。短短几天內,理順了所有的工作流程並且不斷優化,使得中山一院可以24小時接收患者標本,檢測報告基本在12小時內完成,並且極大程度的降低了標本運送和檢測過程中的感染風險。

“核酸檢測是篩查和診斷冠狀病毒的重要手段。從標本的採集,運送到檢測都有嚴格的要求,必須由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在嚴密的防護下進行。臨床醫生和護士採集標本後,送到實驗室,再由我們完成檢測。整個實驗流程大概需要4個小時。特別是在全身防護的條件下,工作很不方便。以現在的實驗條件,很難實現來一個做一個,都是一批一批地檢測。所以報告時間基本都在6小時以上。我們在努力地縮短報告週期,也希望更多的醫生和患者能夠理解我們的工作流程,耐心等待檢測結果。”陳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說。

中山一院檢驗科作為廣州最早開展核酸檢測的實驗室之一,陳博士經常利用碎片時間整理各種心得體會與同行交流,指導大家更規範地開展工作。“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檢驗科,我們有這個責任和擔當。我也希望同行在工作開展中能高度重視個人防護,降低感染風險。”

他是新型肺炎疫情“偵察兵”也是潮汕人的驕傲

為了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陳博士在工作時必須全身嚴密防護,為了節省防護物資,無論是防護服、防護帽及防護鏡至少堅持穿戴四五個小時,哪怕工作時再難受,都不能脫掉,只能強忍著。每次摘下防護鏡,鏡片都是水朦朦的一片,沾滿了汗水。

他是新型肺炎疫情“偵察兵”也是潮汕人的驕傲

“前幾天大家都在過節,實驗室就只有我一個人。我的學生離開實驗室後,隔著玻璃給我拍了個照,還發給了我。剛看到照片時,莫名有股悲傷湧上心頭。”陳博士說著有些哽咽。

他是新型肺炎疫情“偵察兵”也是潮汕人的驕傲

他的科室主任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一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檢驗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今天的檢測任務完成時,看到培松博士脫下憋悶的防護服、護目鏡和N95口罩滿頭大汗的樣子,真的很心疼他,讓我淚目。他也是主動放棄回家鄉和親人團聚,主動值守春節假期。誰都有家人和至愛,病人也一樣。勇敢面對一個個壓力和挑戰,為醫患排除一個個危難,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他是新型肺炎疫情“偵察兵”也是潮汕人的驕傲

而想到家人,陳博士既難過,又愧疚。“本來春節打算帶老婆孩子回老家看爸媽的,一整年都沒回去了。爸媽都70歲了,天天唸叨著想孩子。最近老婆一個人要帶兩個孩子,1個3歲,1個8歲,也真是不容易。”好在家人都很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這讓他很是欣慰。

“醫護人員對疫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天生的。春節迎戰疫情,要加班加點,我們都沒怎麼掙扎過,也不需要經過動員,坦然地接受這一切。在檢測時,我也曾焦慮過、緊張過,但慢慢地就平靜下來了。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能為疫情防控帶來貢獻,內心相當自豪。祝願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渡過難關。”陳培松博士如是說。

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有家人需要陪伴;他們跟我們一樣,也害怕病毒入侵;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渴望早日消滅疫情,讓生活恢復正軌。

但“戰疫”讓他們變得不一樣,讓他們以血肉之軀和專業知識儲備,為我們築起防護健康的圍牆。

向他們致敬!

向所有醫護人員由衷地說一聲:謝謝!


陳培松,臨床檢驗診斷學博士,副主任技師。

200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臨床醫學系,2010獲得中山大學臨床檢驗診斷學博士學位後留在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工作。主要從事分子診斷,精準醫療方面的醫教研工作。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文章10多篇,主持和參與國家級及省級課題多項。在分子診斷技術及臨床應用,實驗室管理,生物標誌物等領域有豐富工作和研究經驗。


採訪 | 馬遠征

撰稿 | 柯玉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