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地主是地多还是钱多?

余下的光年


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的分析》一文中,对地主防级是这样分析的。“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依咐于帝国主义。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和中国革命是完不相容。特别是大地主防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其政治代表是国家资本主义[l]和国民党右派。"见《毛泽东选集》一卷本装第一頁至第二页。1933年10月,毛主席又在《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中,对地主是这样定义的。″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而靠剝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剝削的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此外或放债,或兼顾工,或兼营工商业。但对农民剝削地租是地主剝削的主要方式。"见《毛泽东选集》一卷本装第113页。


薛祈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地多。

在地主看来,土地是一切。

为什么?因为有了土地以后,就可以通过土地来生钱。

有了土地,可以自己雇佣长工来耕种土地,获得的粮食归自己所有。

或者也可以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每年收取一定的租子。

因为土地属于可再生资源,可以无穷无尽的赚钱。

而土地赚出来的钱又可以买新的土地,这样积少成多,慢慢做大。

而且更重要的是,土地的价格几千年来几乎是恒定的,不会出现商品那种贬值,也不会有货币的通货膨胀。

地主如果拿钱去做生意,就存在风险,搞不好连老本都赔光。

如果拿钱去放高利贷,前提你得有能力收回来,很多高利贷成为烂账。

就算搞成金银藏在家里,以前的土匪很多,搞不好来抢你一次,不但金银连性命都会送掉,

所以,土地其实是最保值最稳定的资产,就算土匪也没办法把土地抢走。

在以前,地主其实也没有什么钱,有了钱通常就拿去买土地。

摘录一段真实的周扒皮的经历:

“老周家也是闯关东过来的。”83岁的黄店屯农民阎振明说。具体哪年哪月从山东迁来的,周家后人也不明晓,大概是在清初。

和东北其它地方一样,复县长期地广人稀。清初召民垦荒,一些山东人来到这儿。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丁才增至5278名。当时,八旗官兵“跑马圈地”,戍边官兵“按丁授田”,包括周春富的先辈在内的移民们,则自己动手垦荒。

周家的先祖在这里定居下来,开荒、种地、生孩子,一户人就这样繁衍生息下来。后来的移民,能选择的好地越来越少,有人干脆租地。天灾人祸、家道中落等变化,也会导致土地的流通和集中。

即便如此,这里的人地关系远没有中原地区紧张,地主和贫农的关系相当缓和,基本没有大的冲突。

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在东北,土地多得是。地主有地,农民也有地。庄稼人只要肯卖力干活,不愁赚不出一份家业!

民国三年(1914年),政府丈量登记,明确土地所有权,3年后统计,复县共有耕地面积1517570亩,农户46610户,其中87%是自种户、自种兼租种户,仅有少量农民完全靠租地为生。

周家到了周春富这一辈,并不算富裕,按阎振明的说法,周春富“继承了一些土地,但不多”。

在周春富看来,那些浮财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土地才是结结实实的保障,地里出一家人的吃喝,子孙也能受益。

于是,这个勤俭、精明的农家子弟,开始一点点地攒钱、置地。他的勤俭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黄店屯,年长些与周春富有过接触的老人都知道,“周春富这人无论吃的还是穿的,都很寒碜,裤腰带都不舍得买,是用破布条搓的。”周春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抠门。

一个流传甚广的细节是,“周家吃剩的粉条用筷子捞出来,放到盖子上晒干了日后吃。”

在周家做过多年长工的王义帧回忆说,周春富从“从不闲着”,伙计铡草的时候他帮着续草,他续草铡出的苞米秸长短匀齐,牲口爱吃。“有个特殊要求,无论是伙计还是儿女媳妇,干活时不准穿红挂绿,怕粘灰就不能撒手干。”“周家院子里是不能有鸡粪的,孩子回家了就拿起小铲子往院坑里拾掇。家里不养牛养骡马,脚力快也干净。我在他家要早起。他家人养成了习惯,冬天天没亮点了火油灯,家里人做饭的做饭,喂牲口的喂牲口。人家都起来了,你伙计还能赖在被窝里吗,起来没有事掴着筐拣狗粪。”

2006年,王义帧回忆说:在黄店屯,老周家的5个儿子也让人羡慕,“家里人手多,大儿子干农活,二儿子管家,三儿子赶车,几个儿子都有分工,个个勤快。脑子也灵,都能挣钱。”

周家“挣钱了就买地,地多了就雇长工,从三五个到七八个的时候都有。周春富老头和长工一样干活,一大早就赶马车出去,回来挂一胡子霜。”

长工王义帧对周春富买地的嗜好印象深刻:“老头把家,就愿意买地。和人家在地头说话,末了就问,你卖不卖啊?”

周春富凭借自己多年的努力,为周家积攒了一大份家业。


萨沙


我家族里有个二叔公太,解放后定为资本家地主。听我爷爷讲,二叔公太的爷爷是很穷的,是学徒出身,后来结婚后自己经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生意大了,有钱卖田地,到二叔太婆这代,由二叔婆天未亮就带几个儿媳妇和长工一齐下地干活,吃的也同长工一样,解放前有商铺两间,帮工学徒三人,有田约200亩,务农长工3人。解放后,评为资本家地主,商铺公私合营,儿子入了供销社,田地没收充公。到了60年代中,全家下放农村,并于80年代回城。回城时一无所有,无房无地。好在改苹开放,回城后,后代靠做小生意,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儿孙一代都在城中有商铺和楼房。这说明,富裕都是勤劳所至 ,另外由于祖世经商,都有经济头脑。白手也可以经商的。现在改革开放了,为什么还有很多贫穷的人。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就有是否勤俭的因素。你们认为是否有同感。以上是我的观点。


了然一小新


旧社会的地主,肯定是地多。

中国农民和地主都是长时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都明白土地的重要性。在那个土地可以肆意买卖(兼并)的年代,当然是土地越多越划算。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很多地主并非影视剧里所演,穿金戴银,吃香的喝辣的。他们往往会很省钱,然后拿来买更多的土地。

以前那些地主们动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一亩一亩的买回来的。所以先不管他们手段多么恶劣,如何如何剥削了,省钱买土地应该是事实。


再说说对地主的评价。

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这很正常。

所以,贫农长工这些最底层的老百姓,痛恨地主很正常。毕竟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一切,而给地主家当雇农打长工,受欺负是必然的。

如果有人站在地主的角度看,又会得到不同的观点。比如地主也是一点一点努力才积攒的家业,地主也不是每天都大鱼大肉,地主为了省钱也很“抠”。而且,还有可能有地主人品不错,经常帮助雇农呢!

立场不同,结论不同。


而更为重要的是,地主不是一个人,而且一类人。

就像是“地域黑”一样,认定某一阶层全是好人或者全是坏人,是不合适的。地主当中有没有好人呢?当然有。

有些地主本身也是贫农出身,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积攒出的家业;有些地主心肠也很好,经常帮助穷人……但是,他们代表不了那些做坏事的地主。

客观来说,好地主毕竟是少数。

总之,靠着高利贷和剥削生存的地主阶层,对广大农民阶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容置疑。


七追风


我家解放前就是地主。和刚刚看到的帖子一样。我的祖辈是一点一点攒钱然后买地,慢慢的变成地主的。我们家是闯关东过来东北的。老祖宗一个老太太领俩儿子一个女儿落户到现在这地方的。听老辈子说。当初没黑没白的干活,几辈攒下的家业。不过人缘好,苦自己不苦长短工,谁家有难处也主动帮衬一下。我家在当地算有文化的大家,老辈子攒钱就让晚辈读书,就算当时胡子那么凶也只来过一次,当时我的祖太奶主持家业,告诉我祖太奶,要一些粮食,不要太多。我祖太奶也知道这帮胡子是谁。就说,三儿,没有吃的就过来,不许祸害堡子里的人。。。。我大太爷最有文化,当时在东北军里任职。后来我祖太爷不让干回家务农到解放后死的。在那些年里我家族没有被批斗过。村里人也没有一个忘了良心的。现在我们的家族也都分散到全国各地了。我是到东北的第九代。(老家潍坊候家庄,不知道现在叫什么)


手机用户6013564695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400字,阅读需2分)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土地和财富是息息相关的。

因为中国古代长期都是农业社会,农业占社会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成分

古代的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不支持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有重农抑商之措施。

我们常说的“士农工商”四个传统时期的阶级成分,工商是排在最后的,可见古代商人地位之低下。

商鞅变法

因此在传统时期,人们不管是经商还是做官,有了钱之后,还是会回到农业这条老路上,买田置地,“以末求财,以本守富”,故而土地是最重要的社会资产。

因此在旧社会,“地主”多半是“财主”。

地多、宅子大就是钱多,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当然了,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个声音: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当然会出现这种情况了,灾荒之年,颗粒无收,贫民饿死沟壑,地主家无余粮也是正常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种地主,是靠自己辛辛苦苦勤劳节省,然后多买几块地,自身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但是就因为地多,被划为地主。

这就涉及一个怎么划分地主的定义问题,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多说了,且听下回分解。



历史宝藏


解放初那些地主有些是地多,有些是钱多。

拿我们镇上的三家大地主来讲:

1、一家被人称土地主,就是田多,纯粹靠种地赚钱的,他家是地主中比较穷的,一家人也都老实本分,没欺负过什么人,解放后挨了批斗,家产没收了,没什么生命危险。

2、一家是靠贩卖鸦片和药材起家的,这一户是三家中最有钱的,都传闻他们家是恶霸,还打黑枪害死过人命,这家有一儿一女,儿子喜欢玩摄影,女儿读过大学,在曾经的外交部门任过职。

解放前这一家人都跑掉了,听说是先到的香港后来定居美国了,这一家人要是不走怕是得枪毙。

3、还有一家是曾经出过举人,祖辈当过官,算是我们当地的文化人。他家住的院子比较气派,田也比普通人多,在县城有铺子,经济上比普通人好很多,当然解放后也挨批了,房子的一半被分给了穷人,也没什么生命危险。

以前的人很看重名声的,而且安土重迁,一个人做官再大再有钱也大多会在老家定居,地主也不例外啊,周围都是乡里乡亲的老熟人,他们要是作恶多端脸还要不要了?当然不排除一些恶霸地主,但是我相信绝大部分地主也只是普通人,不会过分恶毒


萌萌圈


地主是地多叫地主,地是哪来的?恐怕各地不一样。我家是山东清末逃荒(好听点叫闯关东)来辽南的,靠海边近些。当时是我前五代太爷爷兄弟两人领着家小来的,半路分开一支。我们这一支到辽南现在住地时荒无人烟(原来朝鲜人居住过),但不得不说老祖会选地方,世外桃源类型的地貌。第四代兄弟四人,勤勤恳恳耕作开荒,积累大量土地。后来陆续有人逃荒过来,一些人就主动上门打工,或者自己开荒种地,当然还有游手好闲,不擅耕作经营的,过得不好。解放前我们家已是当地数得着的地主,也恩惠了不少人(甚至给打工的吃小米饭肉片,自己家吃咸菜,从没把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地位)。后来兄弟四人分了家,土地改革时,因为在当地颇有声望,没有人去坏我们家,政府了解情况,给了个富农,后来也没遭什么罪。地主不见得是坏蛋,特别是东北的地主。


ang1229


我的奶奶的爷爷是和母亲嫁到我们老家的,继父好吃懒做,爱赌博,家里穷得叮当响,奶奶的爷爷十几岁就下煤窑挣钱,然后买地,再种地,挣了钱再买地,所以那时候地主基本没什么现金,钱都换成地,后来有了上千亩地,之后就是花钱把位置不好的地,换成好地,家里也请了长工,管家,老爷子四个儿子,四个儿子的孩子都挺大了,几个儿子都得听老爷子的,老爷子只给儿媳妇生活费,其它的钱都用来买买地,地就越来越多,半夜三点多,别人家都睡觉,老爷子让全家起来干活,谁不干活就打谁,是打啊,天一亮短工来了,儿媳妇就得给准备好饭,让短工吃了饭,再去种地,那是走了名的幸苦人。古代没有那么多投机倒把,财富都是靠幸苦和经营。地主也没那么坏,我奶奶爹还每年冬季给周围穷人免费送粮食。后来战争和革命,土地改革,地主杀头,命保住了就不错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巴巴里阿影视


肯定回答:地多。我老家在东北,祖籍山东。爸爸家里有姊妹7人,哥六个,姐一个。刚开始的地都是太爷带6个儿子开荒出来的,后来的地是买来的。哥六人其中四人是手艺人,铁匠,木匠等。还有两人做生意。后来发展到小型兵工厂,做刀,枪,炮。生意上的货,都是自己做的,和前苏联(当时叫老毛子)和日本(东洋人)进行交易换来的。在当地也算大户。每逢佳节的时候,在外面做手艺的将换来的物品用大马车运回来,(到年根时候只要村外马褂銮铃,就知道家人回来了),家里的女人们已经准备好过年一切物品,男人们回来后,杀猪宰羊,搭台唱戏,庆祝新年和家人团聚,好不热闹。这都是凭自己手艺和辛苦赚来的钱和地。想一想,改革开放不也是凭辛苦努力赚钱吗?人就得奋斗,有付出就有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