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架上的书又满了,整理后,把那一排三毛的书装了箱,放进了储藏室。反正她的人生与她笔下的故事,我已经烂熟于心。要重读,也是没这个必要了。
算起来,三毛离开这个世界已经28年了。可是这28年里,她似乎又从不曾缺席过我们的生活。公众号上,时不时就有写三毛的文章蹦出来,罗列她的金句,分析她的衣品,赘述她的爱情观和金钱观。
旅居荷兰的作家,前《联合文学》主编丘彦明新近出版的书《人情之美》里,也在回忆与三毛的一场交集。套用三毛爸爸一句话:那个夜市里站着喝爱玉冰的人,从来就不曾离去。
2、
我是在看了丘彦明回忆三毛的文章后,突然又想来写写她。其实早些年,已经为她写过不少文字。只是那时年轻,爱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文字也不免伤春悲秋。
但其实,三毛身上最感染人的,是她的生命活力。她的勇敢、坚韧、豁达,及对人世那种敞开怀抱的热情。
不可否认,年少时喜欢三毛,更多的,是迷恋她只身走天涯的豪情。失落的玛丘毕丘,青鸟到不了的洪都拉斯,银湖之滨的今生前世,撒哈拉沙漠的爱恨情仇,欧洲小镇的酒馆与夜戏......
在一个闭塞小镇少女心目中,惟有这样的人生,才值得来世上走一遭。于是暗暗在心间种下了一颗流浪的种子。
真正长大了之后才知,流浪远方,并非是一件浪漫的事。若无一定的能力与财力傍身,这流浪,便会沦为流浪汉。
可是,就算你有能力与财力,若无异于常人的感受力,流浪一场,充其量也只是常规旅行,并无奇趣可言。
甚或,就算你以上三种能力皆备,但缺乏了人格魅力,也只能充当旅途中的路人甲而已。
所以,这世上有很多人步着三毛的后尘,却没有一个人拥有三毛那般传奇的人生。
所以,有人在追踪过三毛的行迹之后,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三毛笔下的生活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她有没有在骗人?
3、
对于曾是《联合文学》主编的丘彦明,我还是很信赖她人品的。我试图在她笔下,通过客观的角度,去窥探三毛其人。得出的结论是:她笔下的三毛,跟我在书里读到的三毛,是一样的。
看了那么多三毛的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率性、自我、不受条条框框约束。
丘彦明笔下的三毛也是如此,来机场接她,直接把车违规停在机场大门口,罚单要开就随便他们开,只要不让彦明扛着行李走路。
带彦明回家路上,三毛会跟当地人一样,猛踩油门、猛摁喇叭,探出头大声和认识的人说话。
想带彦明去沙漠玩,可是汽油不够多了,当日当地又因过节不卖油。这事搁别人身上总会想个万全之策吧,三毛却说:管它呢!去了再说。这样的三毛,与我在书中看到的如出一辙。
属于三毛的特质,还有泼辣、能干,善良、好人缘。这些,在丘彦明的叙述里也可以一目了然。
三毛想带彦明入境西班牙玩,办签证的工作人员食言,不给办加签,她不依不饶地跟对方吵,还扬言要找律师告她,直到达成目的,再莞尔言谢。而她开车,要是路上遇到衣衫褴褛的老人,会把车停住问他要不要搭一程。
得知八十岁的德国邻居生病住院,立马买了鲜花去医院探望,并承诺西班牙回来后再来看他。
她这样一个人,无论去到哪里,三教九流都认识,深山里都找得出路。一个地方去后再去,总有人要认她做干女儿。
由此可见,三毛的确是那个三毛啊!并没有粉饰自己,也没有人格分裂。
4、
在好友丘彦明眼中,三毛是那种对人事都用足十分心力的人。不依常规,也学不会虚情假意那套东西。
所以,只有性情相投的人,才能跟她相处愉快。
在加纳利的时候,三毛带丘彦明去海边捡石头,两人一边捡一边大呼小叫:『我捡到一颗心』。『我捡到一座杏花村』。『我捡到一山羊』。
其实,杏花村和羊,都是根据石头形状想象出来的。这样孩子气的对话,要是碰上志趣不相投的朋友,估计会当场尴尬癌发作吧。
三毛行事也颇豪迈,自己的衣服和饰物,只要朋友穿戴好看,二话不说就送人。试想下,若对方是自尊心强又讲究的那种人,估计也不适应吧:你怎么就肯定我会要你的二手衣饰呢?
台湾有个体坛明星,有次跟三毛一桌吃饭,席间随口说起自己喜欢印度的纱丽,没隔多久,就收到了三毛寄来的四条纱丽。换成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会觉得惶恐吧:我跟你又不熟,我一说喜欢什么,你立马给我一送四份,这情也太重了。
当然,会这么想的,基本上都是淡如水的朋友。真正彼此懂得的好朋友,会欣然地接受、真诚地喜欢。
的确,三毛的感情要较之常人丰沛浓烈得多,一般人都会感觉承受不住,连她家人有时也会嫌弃她花样太多。所以丘彦明觉得,有朋友不喜欢她待人的方式,觉得有压力,也正常。因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像她,就很享受三毛大包大揽的照顾,觉得很幸福。
可以说,三毛是以她大鸣大放的性情在筛选朋友。如果因此觉得她是一个矫情、 伪善的人,只能说,下结论者的偏见深了点,赤子之心少了点。
5、
我见过不少人,年少时将某人当成偶像,奉若神明。长大之后,就把当年的偶像踩成脚底泥(如果那个是大众偶像的话),甚至提溜出来批判,仿佛不与之割裂,就无法证明自己的成长。
三毛也被很多人这样对待过。那些人读着她的书长大,从她的书里汲取过勇气和信念。年少时口口声声爱她的真性情,成年后纷纷指责她矫情。
真性情与矫情的分界线在哪里?
看到某些自诩粉过三毛的作者写文批判她,说她不过是借助独特的人生际遇造就了三毛式的传奇。言下之意好像是说:如果给我这样一段际遇,我也能成为三毛。
那么,这样的人生际遇是怎么得来的呢?
当我们还在学校为了应试教育早出晚归,怀惴着炸学校的念头被老师敲爆栗时,三毛已经立意坚定地退了学。
当我们还为成绩排名进一格或退一格被父母责骂时,她已经靠自学完成了基础教育,看遍了父亲的藏书,并在母亲建议下跟知名画家学起了国画。
当我们刚刚跨出高中校门,她已经发表了第一篇小说。
当我们大学毕业,为了找一个过得去的单位四处投简历时,她已经踏上了国际航班,飞往人生地不熟的西班牙留学去了。
当我们在公司里做小伏低、为事业打着基石时,她用三年时间,一口气读了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所院校。读着现代诗、艺术史、西班牙文学、人文地理的同时,又不落下和同学泡咖啡馆、跳舞、搭便车旅行,听轻歌剧…...三年后,攻下三门语言回到台湾,受邀成为文化大学德文系讲师。
当我们盘算着要给自己的人生一个间隔年,却瞻前顾后不敢行动时,她却为了疗一段情伤,毫不留恋地辞去工作再度浪迹天涯,并在行走的过程中,以写作养活自己。
人生的每一条岔路口,三毛都做着与众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都需要勇气。
你有勇气放着康庄大道不走,非要替自己的人生觅一条羊肠小径闯吗?
就算你有勇气做出了选择,你能坚持这么多年不受普世价值干扰,只为成就自己的自由与梦想吗?
好,就算你能坚持,你是否有这样的天份,能在坚持的同时闯出一片天地吗?
6、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并没有多少人的价值观,可以和三毛保持一致。
我们结个婚,会为了彩礼的多寡、钻戒的克拉、婚纱的牌子、婚礼的排场等各种计较。可是三毛,穿着简单的连衣裙和凉鞋,与荷西一起在沙漠里走了四十分钟,到法院签了个字,就算结婚了。
荷西送三毛的结婚礼物,是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他在沙漠里找了好久才找到的。三毛收到后喜欢得不行,直感叹『豪华、真豪华』,称这个礼物送到了她心坎里。换作我们中的大多数女人,估计会被吓个半死,然后狂骂老公神经病吧?
三毛家人爆料说,三毛喜欢拿石头送人(是真的石头而不是钻石哦)。做为朋友,如果不具备跟她一样的审美趣味,收到这样的礼物,估计心里会嫌弃得要死吧。像我们,微博里看到李晨给喜欢的女孩子送心形石头,不是纷纷狂吐槽吗?
价值观如此不对等,又如何能够做到公平地解读他人呢?
《人情之美》里还写到,荷西去世一年后,三毛独居在加纳利群岛。丘彦明在三毛的来信中,感知到她状态不好,遂买了张机票飞去了加纳利群岛,陪伴了她一段时间。
那个时候,丘彦明看到的三毛,不肯住在荷西和她一手打造成型的家里,宁可再找个空无一物的房子,自己糊墙、磨地、粉刷、布电线,从头再来。理由是:原来的房子遍布荷西一锤一钉的手痕,『住在里面人会死的』。
如此言行的三毛,在某些人眼里,应该算矫情至死了吧?这世上,永失我爱的人多了去了,见过几个人这样折腾自己的,触景伤情到连旧居都不能住了?
是的,别人或许可以,但三毛不行。
她是一个感情波伏非常强烈的人。
所以第一次向初恋男友求婚被拒后,旋即离家远走西班牙。
第二次打算结婚时,因未婚夫心脏病过世,再度伤心离家。
荷西去世时,正好是他们结婚第六年。之前没有恋爱铺垫,在婚姻中层层磨合加深了解,正好在感情浓度最深的第六年,荷西走了。这对三毛来讲,是一种暴击,所以她的反应尤为激烈。
荷西下葬的时候,她跳下去用手指挖坟,后来自述说,若不是父母那年恰好在身边,她估计就跟着荷西去了。
所以还是那句:人跟人不一样。即便你不能理解这样的至情至性,也不要轻易怀疑别人的深情。
7、
如今重读三毛的文字,的确感觉她修辞较为夸张。但是,对情感丰沛的她来说,非如此不能表达。
她一向都不属清冷理智型的写作者,她就是因着这股子燃烧自己的热情才被我们所喜爱。
那些认为她长得不好看,所以笔下出现几个求爱者就是玛丽苏情结的『
前度粉丝』,那些看到她写『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这样的句子就嘲笑她自做多情的『前追随者』,真的不配当她的粉丝,哪怕是曾经。或许是他们见识不够,不曾目睹过一个拥有个性魅力的人,会怎样在人堆里熠熠生光。
我承认,从五官来看,三毛的确不美艳,但她身材好、气质出众、穿衣品味绝佳,再加上谈吐风趣、知识面广博、性格大方、热情、爱冒险,这些在老外眼中,都是极大的加分码。
丘彦明写自己与三毛一起去骑骆驼,跟一批旅行团的人走在一起,有个年轻人问三毛结婚没?三毛回:结婚了。对方又问:先生为什么没来?三毛说:工作忙嘛!
转头,她对彦明解释:没告诉他自己孀居,是因为怕说出来气氛尴尬,没必要。
其实另一厢,她也是在替自己挡桃花吧。
我甚至怀疑,三毛笔下,其实已经过滤掉了许多爱慕者。
8、
三毛有个金句:我不管这件事有没有结局,过程就是结局,让我尽情地去,一切后果,都是成长的经历。
在她的母亲缪进兰眼中,女儿是个没金钱概念,不肯为钱去工作的人。没钱了就吃酱油拌饭,有钱了就跑书店。
我觉得自己没钱也能吃酱油拌饭,有钱也会跑书店(现在为了省几块钱就跑网店),但我还是会为钱而工作。
虽然我也很想不管不顾,为自由任性到底,但我还是害怕流落街头。
可是像三毛那样,车子油不够还敢往沙漠开,说着『管他呢,去了再说』的人,我相信她是任性到底的那种人。
但往往这样一类人,在自诩理智的人眼里,是疯子、没脑子。
不得不承认,三毛不同于我们中的大多数,心怀远方却苟且于现实,只敢心动却不敢行动,什么都想要却一样也不舍得放。所以我们永远是庸碌的大多数,三毛永远是洒脱的三毛。是很多人不可及的梦。
我不否认自己年少时迷恋她,更不怕承认,至今,我仍然爱她。
閱讀更多 淺草札記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