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吗?为什么?

吴昆明123------


中国奥运会是不给最成功的这个不知道,因为此前的奥运会没看过,但是北京奥运会之后,不会再有其他国家举办的奥运会超过北京奥运会,这是肯定的。

其实现在奥运会成为了一块烫手山芋,举办一次奥运会花了大量的钱,基本就是亏钱状态,没有哪个国家会傻傻的往你面亏钱,除非为了提升城市国家的国际知名度(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确起到了这个作用)。从伦敦和里约奥运会来看,一次比一次差,基础设施都弄不好。这是可以理解,但是奥运会上的公平却受到了挑战,这个看了比赛的应该了解,所以后面的奥运会再也不会超过北京奥运会(当时我国第一次举办,国家也是耗费巨资)。现在国际奥委会都是送钱求你举办,而且多次要求中国举办,但是网友们都不买账,奥运会都变质了,还往你面投钱干嘛?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发展。





怀恋春天的蛙夏天的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迄今为止最成功最难忘最满意最具民族风格的一届奥运会(没有之一)。具体原因不想长篇大论一一细说,只简短概括几句:

中国办奥运说白了就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组织有组织,要激情有激情,要面子有面子,要里子有里子,要规模有规模,要档次有档次……总之,一言以蔽之:要啥有啥!试问地球上谁能比的了?



O金戈铁马O


举国之力、全民参与。

我们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而举办奥运会是展现我们大国风采的一个有力举措。

我想起了“奥运三问"问题:

1908年的一天,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学校操场给学生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盛况(也有人认为放幻灯者为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于学生而言,“奥运会”这是一巨有强大冲击感的新事物,不久,这些受到震动与启发的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奥运三问”:

1.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2.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金牌?

3.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回答第一问

1931年9月18日之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中国东北。然后又扶植起一个伪政权——“满洲国”,并迫切需要为匆匆登场的伪满洲国寻找一个貌似合法的政治身份,而奥运会无疑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平台。日本关东军多次威逼利诱刘长春,并在特务机关操纵的报纸上,连续5次刊载虚假消息,妄称刘长春将代表所谓满洲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刘长春愤然疾呼:“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中国体育组织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报名。“少帅”张学良慷慨捐献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悲壮上路。

1932年7月30日,仅有6人临时组成的中国代表队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手擎国旗走在最前面。当时的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

开幕式第2天,刘长春站在100米短跑预赛起跑线前。他身着“上白下黑”运动短装,这象征着已经沦陷的“白山黑水”,借以表达不忘国耻家仇。遗憾的是,由于旅途劳顿,刘长春放弃了400米跑;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六名,未能进入决赛。

然而,历史却把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历经磨难参赛的刘长春不畏日军的威逼利诱,带着全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屈辱的决心,迈出了一个民族正式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传达出一个国家追赶世界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

天津青年提出的“奥运三问”中的第一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算是有了一个答案。

回答第二问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在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26岁的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这个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和供销社售货员的人,以566环的成绩,摘取了洛杉矶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是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是“零的突破”。

在天津学生提出“奥运三问”的76年以后,新中国回答了第2个问题,“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金牌?”

回答第三问

奥运三问

奥运三问

1990年,邓小平在亚运会主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参观时,突然问陪同他参观的国家体委和北京市领导:“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对振奋民族精神、振兴经济都有好处,你们下决心了没有?”

1991年2月,中国开始了首次申办奥运的历程,但结局是北京以2票惜败。1999年11月2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第二次申办奥运的大幕正式拉开。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正式开幕,在这次会上,中国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梦。北京将于2008年举办第29届奥运会。

至此100年前《天津青年》的“奥运三问”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答案。


跪射俑


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  “中国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罗格先生在闭幕式上对北京奥运会的赞扬,标志着本届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和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完美实现。从超一流体育场馆到白云蓝天,从文明排队到拥抱世界,本届奥运会给中国社会留下了诸多宝贵遗产。这些珍贵的遗产,值得后奥运时代的中国认真梳理、盘点和传承。  体育遗产——多项突破改写奥运历史  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余名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共打破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体育健儿们在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同时,也在人类体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美联社的报道说,北京奥运会上有87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奖牌,比悉尼奥运会多7个国家,创下了奥运会的新纪录。其中,多哥、塔吉克斯坦、蒙古国、阿富汗等12个国家首次赢得奥运会金牌或奖牌。非洲国家总共获得了40枚奖牌,是有史以来最多的。  报道说,中国在这届奥运会上共获得51枚金牌,这是自原苏联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55枚金牌之后的最好成绩。2012年奥运会东道主:英国,赢得了19枚金牌,也创造了英国100年来的奥运会最佳成绩。  法新社在盘点本届奥运会时说,“博尔特犹如一道黄色闪电,连续打破世界纪录”;美国人菲尔普斯收获了8枚金牌使“这届奥运会永志难忘”;俄罗斯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伊辛巴耶娃“配得上‘女王’的称号”;而中国则在“自家门口完成了通往世界体育强国的长征”。  美国游泳队教练埃迪·里斯说:“这次奥运会是有史以来最快、最强、最难以置信的一届。”他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经历”。  俄罗斯作家斯韦特兰娜·谢利瓦诺娃注意到,北京奥运会不仅见证了世界体育的进步,而且推动了中国“全民体育”的热潮。她说,近年来,几乎所有城市的小区和公园都安装了运动设施。地方政府在各处设置了可以免费使用的篮球架、排球网、足球门和乒乓球桌。许多奥运场馆建造在大学校园内,奥运会结束后就能为大学生们所享用。  精神遗产——国民心态渐显大国气度  从申奥成功到奥运会圆满结束,中国在7年筹办奥运的旅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砺和考验,中国的社会心理从躁动逐渐走向沉稳,从情绪化日益走向理性,从“金牌第一”到开始关注“人”本身,一个泱泱大国所应具备的自信与包容逐渐在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香港《南华早报》说,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有人担心中国观众的爱国主义可能变为可怕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在中国对美国或中国对日本等敏感比赛上。但事实是,大多数中国观众展示了良好的体育精神。虽然他们很爱国,把欢呼声给了本国运动员,但他们在日本队或美国队得分时也同样鼓掌加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狭隘心态。  美国《新闻周刊》网站说: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一种视野的变化。中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并且开始重新争取“应得的”地位。儒教传统所强调的道德力量开始重新被提及,中国依靠道德榜样、礼仪规范和以德服人来赢得人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奥运会是一次告别中国百年民族悲情的契机。这家报纸19日刊发的题为《奥运会当告别中国百年悲情》的文章说,从为外国队的优秀表演喝彩和鼓掌,到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曾经想借奥运会要挟中国政府、但最终来参与奥运的一些西方领导人,“表明中国人正在超越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备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对中国的真正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担负大国责任具有深刻的意义”。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发表的题为《北京的奥运胜利》的文章说,本届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无懈可击,成为中国人民向世界证明其能力和自信的“一次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