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名戍卒发动的兵变为何间接导致大唐帝国的灭亡?

金旭涛


说起来,这场兵变是唐朝统治者背信弃义造成的。最初不过戍守广西桂林的八百人,然而却穿街过府,一路席卷了半个中国,发展到几十万人,一度占据着徐州附近的广大地区,因为兵变的首领叫庞勋,所以被称为庞勋起义。

一、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唐宣宗死,唐朝结束了最后的稳定期,陷入最后近五十的混乱动荡中,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唐宣宗一度被人称为小太宗,他的统治被称为大中之治,是唐朝统治最后的回光返照。他儿子唐懿宗仿佛就是个倒霉蛋,刚刚一继位,在如今云南立国的强大的南诏帝国(领土远比云南大)就派兵入侵,不久后在江浙一带又爆发了规模巨大的裘甫起义。然而,唐懿宗却顾不上这些,想着的敲敲打打先去拜祖先,他带领着成千上万人,扰民无算,耗资巨大,据说是将唐朝那么多死去皇帝的帝陵给拜了个遍。当时人民的生活极为困苦,因为唐朝中后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食盐政府专卖,很多人因为吃不起盐而身患重病,饥荒瘟疫时有发生,但唐懿宗及唐朝统治者的生活却极尽奢侈,其女同昌公主去世的陪葬品据说用车拉着,全都光耀夺目,竟然有三十里长。而很多老百姓连啃草都找不到地方。

二、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因为唐朝统治者的背信弃义、满口谎言,终于激反了桂林的八百戍边军(原籍徐州),他们一路打回徐州,席卷了半个中国

徐州的士兵为什么要到广西桂林去戍边?那是因为爆发了南诏帝国与唐朝的长期战争,南诏王悍然发动对唐朝的侵略,放在最后来看,其实是两败俱伤,既拖疲了唐朝,其实拖垮了南诏,方有南诏的灭亡,几十年的动乱,而后大理段家代之而兴。此处不提。反正,徐州的士兵(属于武宁节度使管辖,该节度使的基地就在徐州)被弄到桂林去戍边,官方向他们许诺,三年后派人来替换他们。结果一等六年,依旧没有看到来替换人的影子,唐朝官方让他们再守一年。

对唐代人来说,六年是个什么概念?唐代三十多岁就自称老夫了,六年无异于小半辈子。想念家人的戍兵们再也不相信唐朝的鬼话,八百徐州兵推粮料官庞勋为主,发动了兵变,要一路打回徐州老家去。

三、发动兵变的八百戍卒,全部是武宁节度使的精悍之兵,抱着死也要回家的决心,一路势如破竹,不断壮大,最后居然攻下了徐州城。后来,几乎整个武宁节度使辖区都落入变兵手中

徐州兵是唐朝中后期一个有趣的存在,因为那个时候藩镇林立,都有强兵,各地兵都有各地兵的特色。通常认为,蔡州兵凶猛而好作乱,陈州、许州兵勇猛而忠义,而徐州兵则彪悍而不服管。在徐州,屡次发生徐州兵驱逐节度使的事情。说起来,这八百徐州兵能忍六年,确实已经是到了极限。于是,他们一路攻州过府,裹挟流民、盗贼,势力不断壮大,还真的打破了一切阻碍,跨越千里回到了老家,打下了徐州。庞勋又分兵攻略,几乎占据了武宁节度使的整个辖区。

四、庞勋用刘邦的事例威胁唐懿宗,逼唐朝封他为武宁节度使,结果却犯了宋江光想着招安的毛病,最后兵败身死

占据了武宁节度使大部分领土的庞勋,有众几十万,于是他给唐朝皇帝上书:臣这里可是汉高祖起家的丰沛老地(汉龙兴之地,徐州离丰沛很近,而且庞勋占据着那里),陛下不讲道德,欺骗了我们,造成天下动乱。如今,倘若陛下任命我为武宁节度使,我将为陛下弹压数十万造反悍兵,保我大唐万世安宁。(大意如此)

其实,庞勋这就是等着唐朝来招安了,他认为唐朝肯定会接受,毕竟嘛,以往骄兵悍将以武力为威胁逼唐朝任命自己为节度使的例子不少。然而,唐朝却在各路调兵,甚至把李克用他老爹李国昌(此时还叫朱耶赤心)的沙陀兵都请来了,要围剿庞勋。

庞勋一着失误,满盘皆输,大概是死在沙陀兵手上吧,因为这个缘故,李国昌被赐姓李,被任命为大同节度使(后任振武节度使),奠定了唐末李克用崛起的基础。

五、庞勋起义失败后,其遗留影响三重发酵,最终覆灭的唐朝

1、第一层发酵,庞勋的很多余部退入山中、江湖中,最后成为了黄巢起义的重要参与力量。

2、第二层发酵,因为平定庞勋之乱,李克用家族及沙陀人勃兴。后来李克用反唐又降唐,虽助平黄巢,却又兵入长安逼走唐朝皇帝,成为唐末一个极大不稳定因素。李克用的势力,占据了唐朝的龙兴之地太原,虽表面有助唐之功,其实反倒是造成唐朝皇帝彻底失去权威,沦为摆设的重要因素。

3、第三层发酵,徐州附近的砀山,其实深受庞勋之乱的影响,于是有了朱温入黄巢军作乱的事儿。就是在刘邦龙兴的丰沛之地附近,砀山朱温,一代流氓皇帝诞生了。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五代十国开始。


星火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戍边桂林的800戍卒因为不愿意一再超期服役,发动了兵变,推庞勋为首,由自由回家的初期冲动演变成了推翻大唐的大起义。

史评“唐亡于黄巢,祸起于戍卒”。原本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就点燃了推翻腐朽没落之大唐的大火,使一直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大唐王朝猛然惊醒,但是为时已晚。就这八百戍卒,一路攻城掠地,迅猛发展,很快就威胁到了长安的安全。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南诏王国两度攻陷交州(今越南河内),唐政府紧急召募徐泗兵3000人赴援,这些紧急招募的戍卒中可谓良莠不齐,有些穷的只能上山当强盗的百姓也为了吃军粮应募参军,其中就有八百戍卒兵变的首领庞勋以及其骨干许佶、赵可立、姚周、张行实等人。募兵之时徐州节度使答应此次行动为期三年,三年之后所有人就可以回到徐州,为民为兵,皆随志愿。

南诏少数民族基本平定后,朝廷从徐州戍卒中抽调800人驻守桂州(今广西桂林),庞勋调任桂州戍军的粮料判官。开始戍卒还挺高兴高兴,不用到战场拼命,平平安安的就可以吃上皇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戍卒开始思乡情切,三年驻守期转眼即到,可是朝廷却没有派替换军队来接替他们。朝廷要求再戍守三年,承诺三年后一定让他们回家。到了咸通九年(868年)的七月,六年之期将到,朝廷仍然没有换防的意思。

800戍卒归乡心切,开始不安起来,怨言四起。但是官方要求他们再驻守一年,他们再也不相信这些骗人的鬼话,在桂州哗变,把都头杀了,推庞勋为首领,自行组织北归。其实这个时候的大唐王朝,早已不是李世民时期的煌煌盛唐了,国家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早已腐朽不堪。

迟缓的应变体制根本无法对戍卒哗变事件,进行有效应对和应急处置。原本一个州县就可以平定的兵变,却不断扩大,急剧膨胀,一路打到安徽。攻克宿州之后,队伍已经壮大到六七千人。这个时候起事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叛军规模已经壮大了十倍以上。

庞勋率领戍卒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回到徐州,一到自己的地盘,广大生活困难的农民更是纷纷响应,由桂林戍卒单纯的为了回家的愿望发动的军事变乱,因为唐朝各级官员的推诿或者遮掩,最后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一时声势大震,占据淮口,威胁长安。

这才引起长安那帮争权夺利、贪污腐败的官僚们的紧张,立即调大军镇压,但是这个时候的唐军也早已不是天可汗时期的唐军。完全跟一群病夫差不多,根部抵挡不住起义军的攻势。

最后大唐没有办法,调动了唐朝后期屡试不爽的杀手锏--沙陀雇佣兵,当时沙陀首领李国昌已经被封为蔚州(河北蔚县)州长(刺史),在李国昌出动沙陀骑兵后,才把庞勋起义镇压了下来。

庞勋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大唐虚假强大的口子已经被撕开,点燃了那些对统治者早有怨恨、民不聊生的老百姓们的怒火与梦想,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开始酝酿。“千里之提,溃于蚁穴”,历史上很多大事件的起因其实都是因为一把小火烧起来的。就如同斐迪南大公遇刺就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


谢金澎


我理解是顶层统治的动摇,触发了底部重重的矛盾,最后一触即溃。

具体来讲,顶层统治的动摇是指:

1.外戚干政的问题 - 武则天称帝达到顶峰

2.宦官掌权的问题 - 中唐时期宦官逐渐掌握政权甚至兵权

3.士大夫矛盾重重 - “牛李党争”就是士族斗争的表现

4.地方藩镇割据的问题 - “安史之乱”后日益严重

皇权失去对中央、地方的控制,所有潜在的矛盾,只需要一个导火索,整个帝国就轰然崩塌。最后帝国因八百戍卒为导火线,最终为藩王之一的朱温灭国。


子宸观历史


八百士兵兵变只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导火线,唐朝灭亡是必然发生的事,只是当时正好发生兵变,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国家动荡不安,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当时皇帝的权力不是很大,都被地方瓜分,地方官员也不听皇帝的,在那种情况下,众人心都不是一齐的,在加上每个人都想做大哥,一打仗都想着维护自己的利益,其实灭亡是必然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