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八:大乘学说的兴起2


《世界宗教源流史》佛教之八:大乘学说的兴起2

佛教之八:大乘学说的兴起2

在大乘学说的形成过程中,位于南印度且具有较多机会与海外思想文化交流的案达罗地区是诸多中心之一。在这里活动的大众部制多山派对" 制多" 的崇拜,向民间推动了建塔和供养塔的群众性信仰,该派神化佛陀,贬低阿罗汉,推崇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菩萨。这一派僧侣思想活跃,在其内部分化出东山部和西山部之后,又分化出王山部与义成部。正是在这种具有争鸣氛围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龙树这样的一代宗师。


  公元前43年,斯里兰卡发生战乱,著名的大寺毁坏荒芜。公元前29年阿巴耶王恢复执政后为感谢摩诃帝沙长老的帮助,摧毁了耆那教寺庙在废墟上为之建造了无畏山寺。传统的上座部大寺僧侣谴责摩诃帝沙" 时常往来于俗人家中,违犯戒条" ,将他" 摈出僧伽" ,为之辩护的僧侣也被褫夺僧籍。


  无畏山寺主张随顺世法、深入一切众生度脱他们、上座部坚持传统戒律,反对比丘亲近帝王权贵、出入世俗人家;无畏山寺吸收犊子部的" 补特伽罗" 教义,以" 常我" 存在反对上座部的" 无我" 之说。当时有相当数量的比丘聚集于无畏山寺,形成与上座部对立、孕育大乘学说的一个中心。


  自阿姆河流域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一直是东西方民族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 熔炉" ,来自希腊、波斯、印度、中国(公元前139 年张骞曾出使大月氏和大夏,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设西域都护府,辖50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西部于阗等地及内地的包括巫术在内的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都作用于传播到此地的佛教,使之在宗教仪规和" 法事" 方面有所变化,在处世态度上也更为开放和灵活。有些学者将这一时期佛教在中亚的嬗变概括为" 巫术化" :不但袄教对日和火的崇拜,已经渗入佛教行列,民间巫术的渗透更加严重而且普遍。早期来华的知名僧侣,包括安世高、支娄迦谶、以至佛图澄、昙无谶,都同时以巫术见长。现存有多种失译的杂咒佛经,大都出现在2 、3 世纪,也反映了西域佛教的这一趋势。从总体上看,佛教的巫术化是佛教向大乘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大乘日益向多神主义发展,也是由这里开始的。" 大乘佛教在这一地域的发展不仅仅是思想观点的,而且也是形象艺术的。由于希腊文化在这里有较深广的影响,神化佛陀、宣扬佛本生、表现菩萨诸行的宗教需要很自然地借助于希腊艺术的表现形式,形成对佛教艺术(特别是雕塑艺术)影响甚大的健陀罗艺术。


  


(3)大乘的基本特征


  任何新学派或新思潮的崛起都以某种观点为基础,大乘佛教在其产生的初期,除了许多僧侣投身于普渡众生、以通俗的艺术形式宏扬佛法外,还有许多像马鸣、龙树、提婆这样的僧侣,致身于新观点的阐发与系统化。


  佛教教义的系统化和精致化并非大乘独创,在一部分僧侣积极入世的同时,另一些僧侣则将佛陀开创的简单明了的人生学说,朝着" 探讨人生本原和世界本原的方向" 、即本体论的方向拓展。这中间,原属于上座部的僧侣以《阿毗昙心论》、《大国婆沙论》和《品类足论》为代表,围绕法相、有、无、因缘、五位六十七法等问题形成了所谓的" 说一切有部"。杜继文先生主编《佛教史》在概述其理论价值时指出:" 有部哲学的直接目的,是为早期佛教的业报学说提供理论说明。那些相互分离的、僵死的、永恒存在的自性,为什么会在" 因缘" 等到条件下,积聚成活生生的具体事物。有部归结为是" 业" 与" 惑" 的作用。" 业" 与" 惑" 也就是决定人及其周围一切现实事物的" 因缘"。所谓三界五道,穷富夭寿,就是由于"惑业" 不同而感召的法体自性在积聚复合上的差别。为了求得福果避免恶报,甚至从生死达到涅槃,就必须改变" 业" 的性质,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法体自性的复合结构。这就是宗教修习和道德实践的任务。"   与此同时,活跃在南亚与中亚地区的大乘理论家们,也以《金刚般若经》、《小品般若》、《摩维诘经》和《阿弥陀经》为代表,提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因缘合会" ," 方便" ," 善巧" ," 极乐世界" 和" 不二法门" 等重要概念,阐明一切世俗活动与菩萨行的关系。后经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的理论概括,特别是他的中观思想与二谛说,不仅为大乘学派继承发扬,而且为上座部大多数学派所接受。


  学者们认为,大乘佛教虽然与上座部佛教具有不同的教义和处世之道,但其宽容的胸怀使之对早期佛教的维护者们不仅不反对,反而尊以" 声闻" 和" 缘觉"。然而大乘之所以自命为大乘,是因为他们认为早期佛教只是佛陀对根浅下愚者权变之说、乃是" 小乘" ,而本宗派的主张才是阐扬佛陀的" 究竟" 之言,是为" 大乘"。大乘佛教与上座部佛教相比,更加注重强化佛的崇拜和构造佛的本生,更加弘扬菩萨和强调菩萨行的重要性,特别是将早期佛教所坚持的" 戒、定、慧" 三学发展为包括布施、忍辱和精进在内的" 六度"。除此之外,大乘佛教还吸收" 外道" 思想与土著宗教观念,使其经典沿着《法华经》类、" 净土" 类和秘密类(如巫咒等)三大线索发展。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