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叉子到底掰不掰呢?

安笙凉城6582


虽然很多玉米种植户都有丰富的玉米田间管理经验,但若真的问起玉米属于什么科属的农作物,或许有些玉米种植户真不清楚。当前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多数是别人家怎么管理我就怎么管理。老农之间有句话叫做“种地看邻居家”,意思就是如果不知道种地该怎么种,就去看看临近地块儿的人怎么种,跟着邻居家学种地,没亏吃。

玉米是禾本科作物,农民常种植的禾本科作物还有小麦等其它农作物。也就是说玉米和小麦是同样科属的农作物,是不是很神奇。禾本科作物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分蘖。所以从物种本身的特性来看玉米苗株出现分蘖是不可避免的,但为什么有些玉米出现分蘖有些玉米没有出现分蘖呢,这和种子稳定与否有关系,种子杂交过程改变了玉米分蘖。

玉米出现分蘖和种子品种有关系之外,另一个因素就是水肥问题。玉米喜欢湿润,干旱和施肥不当都容易造成玉米分蘖严重。

如果玉米地中长时间干旱,导致玉米水肥不足玉米苗株不能顺利生长,营养物质停吸收只留在在土壤表层,或者三元素肥料不均衡,或者施肥方式有问题等诸多因素,造成玉米根部的腋芽开始发育,就出现玉米分蘖。

我们本地玉米种植,小面积玉米种植户在巡查地情和苗情时如果发现玉米分蘖一般都要将其掰掉,这点儿没有人含糊,而且在掰掉玉米分蘖之后还会把保留的玉米主茎扶正把土踩实。但对于大包地户来说,百十亩地的玉米一棵一棵挨着去找分蘖就有点儿得不偿失了,关键是掰掉分蘖产量提升也不明显,不掰掉分蘖产量减产

也不明显。

敲个黑板:如果任其玉米分蘖生长,就会长成人们说的玉米牙子。有人说玉米牙子长到一定程度会萎缩死亡,体内的养分会重新回流到主茎苗株上。这种话最好不要说给老农民说,老农民种植玉米讲究实效,绝对不会给玉米牙子这么费事的活法儿,一般都是将其直接掰掉完事儿。但就算掰掉玉米牙子拯救的也就是一株玉米,不掰掉玉米牙子坑害的也是一株玉米,玉米分蘖的是极小概率事件,对玉米产量来说没有影响,能掰就掰,不掰也可。


海棠小醉


玉米分“叉子”,到底掰不掰,看完恍然大悟! 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本身具有分蘖的特点,下部萌生出“叉子”。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腋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

玉米一旦分蘖生出“叉子”,要不要掰除?正方观点: 玉米分蘖可以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可更多的积累干物质;分蘖植株根系数增加,可更多的吸收土壤养分;留孽后可形成较大的叶冠层,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

分蘖产生,可削除顶端优势,控制主茎旺长;分蘖在玉米抽雄后会逐渐枯萎死亡,其中的水分、光合产物、生殖要素会回流到主茎,最后为玉米成熟提供养分;掰除分蘖,会对植株造成伤害,在植株自我修复的过程中,病虫害入侵、真菌感染的几率会加大。放任其随意生长的情况下,92-98%的分蘖在玉米抽雄后即逐渐枯萎死亡。所以玉米“叉子”不必掰除。


涩涩的小扒妹


玉米叉子,又叫芽子,术称分蘖。玉米属于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叉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的生理现象。关于玉米叉子究竟是否该掰,对产量有否影响,近些年争论不断,主张掰或主张不掰的均有之,各说各的理。那么究竟掰不掰,这里实际上还要算个劳动力成本,如果时间宽裕,掰的益处实际上要更多些。



引起玉米出叉子的原因很多,与品种、水肥、地力、密度都有关系。一般来说,除品种影响外,种植密度小会出叉多;地力好比地力差的出叉多;播期早的比播期晚的出叉多。

玉米叉子过多,任其疯狂生长,会与主茎争夺营养,还会让玉米地里光照、通风条件变差,不利于中后期植株和籽粒的正常发育,所以大部分农民都会直接掰掉叉子。但最近也看到一项研究,不去叉子的实验玉米品种每公顷的叶面积为35610~46510平方米,而去叉子的每公顷叶面积为24690平方米,前者比后者叶面积大得多,有利于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其实,这中间要考虑的还是种植密度的问题。

如果计划掰玉米叉子的话,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好时机除之。

一、苗期芽子可掰:这时候的芽子会与主茎间产生养分争夺,不利于主茎拔节和生长,可以掰除。



二、大喇叭口期时可掰掉:这期间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关键期,叉子过多会对玉米后期的生长和成粒造成不利影响,可考虑掰去。

三、后期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叉可不掰:这个时期分芽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多大影响,且留孽后可形成的叶冠层,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了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不掰也更有益。



总之,玉米掰叉子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是否打叉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而定。如果少叉子的主茎长得很好,而叉子多的主茎长势不好,建议可掰掉芽子;如果种植密度较为合理,后期产量受此影响极小,大可不必理会。


农通社


玉米丫子到底该不该掰?

从事玉米种植50年经验告诉我,想要高产必须掰!

玉米丫子到底怎么形成的?一致的回答是土地肥力过剩,气候环境影响,玉米顶尖优势弱,掖牙形成丫子。但我今天告诉大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结论,是纯理论主义者!


玉米丫子形成是玉米杂交种父母本基因决定的。举两个品种来剖析。郑单2098你把它种在多么肥沃土地上,一亩地也见不到几个丫子。良玉118你把它种在貧脊土地上,5到6个丫子也常见。所以基因是绝对的,外部因素是次要的!


王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这看你想要什么产量,想创亩产吨斤必须掰!而种田大户几百亩,靠规模取胜是掰不过来的。你比如辽西干旱,一个玉米主干还整天打蔫,在带上5到6个丫子,它还能活吗?丫子得争去多少水份与肥源营养。靠理论吃饭的不懂之人,不要在坑农害农了!想回答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先到农村实践之后在回答吧!


本来眼疾不想多写回答,可看到错误结论遍天飞,用这种错误理论去指导农业,受损失的还是农民。




海纳百川21210


玉米分叉跟品种、水肥、地力有关系。如果种植密度大就可以掰掉,密度合理就可以不管。玉米属于禾谷类作物,而分叉是禾谷类作物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玉米的生长期,玉米每个节的叶腋处都会形成一个腋芽,一般情况下,植株顶部5∼8节叶腋处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发育成果穗,靠近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叉。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叉的过程受到抑制,所以产生分叉的情况也比较少见,如果遇到特殊情况,玉米的顶端优势受到了抑制,玉米基部的腋芽就会形成分叉。

1 品种特性:玉米能产生分叉是由玉米品种的特性决定的。有些品种分叉性强,有些品种分叉性弱。一般情况下,玉米顶端优势强的品种产生的分叉少些,顶端优势弱的品种产生的分叉多些;密植品种分叉多些,稀植品种分叉少些。

2 密度:同一个品种,种植密度小的时候,容易发生分叉现象,种植密度大的时候,不容易发生分叉现象。

3 播种时间:同一个品种,播种早的,分叉多一些,播种晚的分叉少一些。

4 土壤肥力:玉米在苗期,如果底肥施用过多,土壤肥力比较高,且土壤湿度适宜,幼苗在生长期过于旺盛,同样对玉米的分叉有利。

5 苗期高温干旱:玉米苗期如遇到高温、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玉米的生长受到影响,顶端优势受到了抑制,而此时光照强度比较大,制造的养分比较多,从而促使植株产生较多的分叉。





乡野敏儿


玉米长出了杈子,需不需要掰除,可以根据玉米生长的时期来决定。玉米长杈子,也叫玉米“分蘖”现象,是玉米生长期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一、在玉米苗期,长出杈子来。玉米长杈子和品种、土地肥力、施肥的合理性、病虫害等因素都有一定的管理。对于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基本上不可能通过人工去掰除杈子保生长,所以就需要播种抗分蘖强的玉米品种郑单958等。



比如在种植的时候,村民们为了投简单,单一施肥,基本不施用农家肥或者充足的底肥,导致在玉米中后期生长出现脱肥的情况,而导致植株顶端生长受到抑制,就出现了根部分蘖的情况。当在玉米苗期出现了分蘖情况,就会造成主杆生长的养分被分流,自然会影响主杆快速生长,以及后期结玉米的时候,养分的集中供给。那么,势必会影响玉米的产量,所以在玉米苗期出现的分蘖情况,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最好把杈子掰除。


二、结玉米期,长杈子。到了结玉米的时候,这时候长出的杈子,可能在根部,也可能在主杆上。细心的人,就会发觉这些长了杈子的玉米结的玉米都不大。因为分蘖会吸收不少的养分,所以就影响了授粉效果,也会影响玉米后期膨大。不过,到了玉米结实期的时候,植株已经基本封行了,再去掰除杈子,就比较麻烦了,所以在农村里面,基本看不到中后期去掰杈子的。但是,能够掰除,肯定是最好的。


三、玉米成熟期,长出杈子。一般到了玉米结实以后,这时候长出的杈子,对于玉米生长发育基本上没什么影响,还对于玉米的发育有一定的好处。其实,到了玉米结实以后,再发杈子的几率也会减少,不过对玉米也没什么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即使长了杈子也可以不管。

总的来说,我们在种植玉米的时候,除了选择分蘖少的玉米品种,也可以定植合适的密度,科学的追肥以及人工掰除杈子,来确保玉米的茁壮生长。


着迷大乡村


大家好,我是乡村胖小娥,很高兴来跟大家说说我的看法,大家多交流。



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玉米苗长大会分蘖(玉米叉子),这个是正常的,但是很多农民朋友却会直接掰掉,因为他们认为这东西会吸收本应该给玉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认为它会造成玉米产量降低。其实这恰好相反,分蘖好处多。



玉米分蘖的好处如下:

1.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可以产生更多的玉米株,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2.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玉米留蘖后形成较大叶冠层,有专业测定,留蘖比去蘖地表10厘米处土壤含水高量14.49%,留蘖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3.降低顶端优势:单株玉米长很高,但产量却很低。分蘖多的玉米长得矮粗胖,但这就是丰产的标志。

4.生殖要素的回流: 玉米成长后芽子会逐渐枯萎死亡,其水分、光合产物、生殖要素会回流到主茎,为玉米成熟提供养分。

结论:正确的选择是不要掰!掰除分蘖是种伤害,可造成虫害入侵,增加真菌感染,玉米分蘖好处多。



以上就是小娥的一些看法,欢迎大家交流,可以关注乡村胖小娥


乡村胖小娥


针对玉米“叉子”到底应不应该掰除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必须要掰除。具体分析如下。

玉米出“叉子”是指分蘖。玉米分蘖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禾谷类植物固有的特性之一。而玉米分蘖的时间多在玉米苗期和大喇叭期,这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时期。

  1. 大量分蘖会造成玉米主茎营养缺少,影响正常的生长和雌雄分化,
  2. 并且不利于霸王根的生长。
  3. 并且植株枝条纵生,降低通透性。
故玉米分蘖的产生对它的生长和产量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须要掰除。

那么玉米分蘖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 品种。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有些品种易分蘖(如先玉335等),而有些品种不易分蘖(郑单958等)。
  2. 种植密度。 密度过小的情况下,玉米会表现出空间竞争优势,会促进分蘖。分蘖量的多少也是因品种而异。
  3. 干旱。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 玉米主茎生长受抑制,会促进分蘖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选择品种是关键,并且还要保持适宜的土壤熵情。在遇到玉米分蘖后,一定要进行掰除。

上述是我的个人分析,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进行补充和评论。

谢谢点赞和关注,更多农业知识持续更新中。

小位说三农


玉米叉子到底掰不掰呢?

过去种植玉米,农民们都是要打掉玉米叉子的,原因很简单,就象吃饭一样,同样数量的一桌饭,一个人吃和三个人吃结果是不同的,一个人肯定会吃饱,还有剩菜剩饭,三个人可能都吃不饱,要挨饿,这是农民理解的最浅显的道理。另外,俗话说“无欲则刚”,“集中力量办大事”,叉子多了分散养分,会影响主茎结棒的。



近年来,许多专家给出了新的说法,认为玉米不需要去叉。一方面说玉米分叉是自然现象,不影响主杆生长,另一方面说,枝叉的产生,扩大了叶面面积,增强了光合作用,为植株生长提供了大量的叶绿素。同时,支叉的产生,又为土壤起到了遮荫的作用,有利于保护墒情,降底土地干旱程度。

其实,道理很简单,任何事物都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玉米分叉会长出一些新的叶面,这些叶面自然会接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叶绿素。遮住了阳光,也会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但是,分叉的生长,不是空穴来风,无根之株,它是从主杆上分离出来的,它的生长也是需要养分和水分的,不要只看到它起到了遮荫的作用,它的生长既需要养分和水分支撑,其叶面也是会挥发水分的。很显然,


它的产生,消耗了主杆的水分和养分,使本来集中于一处的力量分成了多处,形成多处消耗的局面。并且,很少有见到分叉结棒的,即使偶尔有结棒的,也是小的可怜,根本不成形。绝大多数分叉会在玉米生长后期,自动萎缩,枯竭死亡,实际就是参与了一次养分吸收,到最后自动消亡。

所以说,无论是苗期还是大喇叭期出现玉米分叉,农民们都会在锄地的时候,或者是追肥的时候,极尽可能的把它去掉。苗期分叉,生长期长,对养分吸收的时间也长,必须极早除掉,后期出现的分叉生长期相对较短,另外主茎已经占绝对优势,足以压迫分叉生长,可以不太重视。


若飞305


玉米属于禾本科草本植物,生长到一定时候玉米分出来的叉子又叫分蘖,下部萌生出的叉子,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玉米分蘖可以增加玉米整体的叶面积,可以更多的积累干物质,分蘖植株根系数增加可以更好的吸收水分,留住可以形成较大的叶冠层,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保护土壤水分的作用

掰除分蘖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在植物自我修复的过程中,病虫害入侵,真菌感染的几率会增加,让其任意生长,大部分分蘖在玉米抽雄后即逐渐枯萎死亡,所以玉米叉子不必掰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