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憑什麼就能當皇帝, 其他地方為什麼就這麼容易臣服?

見見不花心


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朱棣。朱棣即明成祖又稱明太宗(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 。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成祖。


古代的帝位傳承,無論如何傳承,有一個鐵律,那就是必須是血親,也就是家族傳承,否則就會因得位不正被全天下討伐之。朱棣本為朱元璋嫡子,而且戰功赫赫,加之朱允炆隔代相傳,資歷又淺,在一幫書呆子的慫恿下,根基未穩,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是拿下一個城池又一個城池,擺平一個對手又一個對手,最終踩著無數人屍體才當上皇帝的。而朱棣看起來比他老爹朱元璋容易多了。他只以北平為根據地往南京打,打下南京就當了皇帝。事實上,真的如此簡單?很顯然不是。朱棣能夠拿下南京繼而當皇上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朱棣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後代,對於大臣武將們來講不算改朝換代,最多算是個帝系內部轉移,封建社會官員士紳武將掌握言語權,對老百姓而言誰當皇帝沒區別 ,除非那皇帝是自己親戚。而對於大部分官員士紳而言大統未變也沒什麼值得反對的。

還有就是朱棣造反花了接近4年。失敗無數次,打得自己沒信心的時候抱頭痛哭。但是年輕不懂事的朱允炆給了朱棣一個免死金牌,“不要讓朕揹負殺叔之名”這句話等於是給了對方一個機會的同時讓己方軍隊可以明目張膽的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反正是你皇帝下令讓我們手下留情的,不要怪我們不拼命,我們拼了命害怕殺了朱棣。還有三次莫名其妙的大風,這個大風要不是記載在史書上,我是不會承認的,因為科學無法解釋。和元朝攻打日本時遇到的神風效果是一樣的。日本的那個神風是在海上遇到的,尚有點科學依據。朱棣遇到的神風,這這沒法解釋。其實朱棣即便拉上寧王打敗了李景隆幾十萬大軍,其實南軍後起之秀還是一個接一個冒出來,比如盛庸,比如鐵鉉。基本上在軍事上徹底打敗南軍(政府軍)是沒有希望的。到這感謝後來為整個明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一股勢力。沒錯,死太監。正是在朱棣幾乎絕望的情況下,這幫死太監告訴朱棣,南京城空虛,速來,皇位就在這裡,等你!朱棣繞開山東,直奔南京,基本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而南京是當時全國人們的精神和政治文化中心,南京都被滅了何來繼續打仗的勇氣。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找不到了,失蹤了,具體在哪或者被殺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具體定論,我再上幾個文章中有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試問一個國家的皇帝都找不到了,換了皇帝的親叔叔帶著大軍佔領了首都,其他人還怎麼起兵攻打朱棣,朱允炆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而且當時朱棣起兵的名義就是清君側,造反的名義是“清君側”,這仗叫“靖難之役”;所以殺齊泰和黃子澄;再讓方孝孺寫個詔書;廢除“建文新政”;恢復太祖祖制。就一切名正言順了。可是方孝孺卻寫了個“燕逆”,又氣又怕的朱棣滅了方孝孺十族。但朱棣還是感謝一個人的,楊榮一句:“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才使朱棣沒有因為心急釀成大錯。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三楊”輔政。


再次,朱棣必須幹出點政績來,才能服眾。所以登基以後,他發動了幾次對漠北蒙古人的討伐;提出“天子守國門”,完成了遷都北京的巨大工程;派“鄭和下西洋”出使各國,宣揚國威;鑄就了《永樂大典》宣示盛世;設置內閣,開創新的政治制度。這些功績被朱允炆看到了,最終通過胡瀅告訴了朱棣,朱棣終於解開心結。


大老二爺


這一點,確實是比較費解,為什麼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城,就當上了皇帝,而明朝各地竟然沒有反抗,然後直接臣服朱棣了,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而且朱棣還是直接繞過了濟南,直接打下南京城的,這個在戰爭上是個大忌的。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種,朱棣是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的,他以朱元璋的祖訓做為依據,如果朝中沒有正直的大臣,而只有奸臣的話,藩王是可以帶著兵進京剷除奸臣的,而朱棣打出來的目標,也不是建文帝,而是建文帝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

朱棣還有其他有利的身份,比如是朱元璋還在世的最年長的嫡子,因為他跟朱標一樣,都是馬皇后的兒子,雖然他排行第四,但前面三個都已逝去,另外,他也說自己是被迫的,並不是為了帝位而去的。

但顯然,朱棣所依據的這些祖訓,都是被朱棣所修改過的,是對朱元璋的一些話做了斷章取義的理解的,因為以朱元璋的英明,是不會留下這種給藩王造反的依據的,但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朱棣勝利了。

第二種,不管建文帝是逃走了,還是被燒死了,或者自盡了,總的來說,建文帝就是死了,而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還是嫡子,都是朱家人當皇帝,對於各地來說,其實沒啥區別,只是換了個人而已,照樣還是朱家的天下。

第三種,其實明軍的主力,在跟燕軍的主力對決中,已經被消耗了差不多了,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現在朱棣的燕軍入主南京城,在怎麼反抗都是無濟於事了。

而對於其他幾個藩王,除了被建文帝削藩的,還有被朱棣奪了部隊的,其他的實力都不怎麼樣,即使心裡有想法,也無可奈何,索性就轉過來支持朱棣了。

第四種,建文帝才當了四年皇帝就失敗了,根本還沒有足夠的威望。


歷史簡單說


靖難之役時,明朝大部分官員和藩王都在坐山觀虎鬥,抱著一副誰贏了就向誰效忠的態度在看戲。南京被攻破後,大明朝廷被一鍋端,建文帝朱允炆失蹤。這個時候,結果已經很明朗了:大明朝的皇帝都找不到了,外地鎮守的藩王和官員就算想效忠朱允炆,那也得找得到朱允炆才行

朱棣進城後,很快就登基稱帝,宣佈繼承太祖法統,廢黜朱允炆的法統。此時外地的藩王和百官就算想起兵,也沒有藉口了。如果硬要起兵,那就是造反。


靖難之役,名義上是朱允炆動用了整個大明朝的武裝力量在鎮壓朱棣。但是實際上,當時被朱允炆派去鎮壓朱棣的明軍,很多人都是出工不出力。

因為大家心裡明白的很,朱棣和朱允炆的鬥爭是朱家人自己的家事。犯不著為了朱家人的爭權奪利,傻乎乎的去賣命。

於是乎,我們就在正史上看到了靖難之役中的三次詭異妖風。

第一次是白溝河,明朝政府軍打得朱棣半死不活時,突然妖風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二次是夾河戰役,盛庸大軍打得朱棣呈現敗象時,突然妖風四起,救了朱棣一命。

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戰,又是一樣的經歷,一樣的妖風,莫名其妙的又救了朱棣一命。

說實話,北方多風沙也算稀奇,吹吹幾次妖風也很正常。但是不正常的是,為什麼每次妖風早不刮,晚不刮,偏偏要在戰場局勢不利於朱棣的時候突然就刮?並且還都是朝著有利於朱棣的方向刮。難道朱棣是玉皇大帝附體了?

這種詭異的記載,唯一能解釋的就是,平叛大軍根本就沒有認真在打!畢竟朱允炆和朱棣的戰爭,不管誰贏了,皇帝都還姓朱,都是太祖皇帝的直系後裔。大家沒必要玩命的打,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這麼多大將明目張膽的磨洋工,不怕朱允炆問罪?

這裡可以明確的說,真不怕!因為朱允炆在聖旨中已經明文申明瞭,召令征討大軍在討伐朱棣的時候要——“莫傷我王叔”



什麼叫“想瞌睡了有人給送枕頭”?這就是!

既然皇帝都這麼說了,那麼大家不就可以明目張膽的磨洋工了麼?打了敗仗根本不用怕,回報朱允炆時就說:“哎呀,不小心又敗了啊。本來其實能贏的,但是因為你叔叔他又帶頭衝鋒了,我們怕刀槍無眼,誤傷了你的叔叔,只好戰略撤退了。”

朱允炆能怎麼說?這是你自己下的旨意,大家只是遵守聖旨罷了。

既然在戰場上都能意思意思,千方百計的糊弄朱允炆,在戰後豈不是更沒有抵抗力,第一時間就向朱棣投降?



並且,朱允炆實際上並不得人心。朱允炆當時新君登基,有雄心壯志,重用方孝儒、齊泰和黃子澄這三個怪胎搞改革,傷害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

比如說,朱允炆登基後,方孝孺居然提議搞官制改革,裁撤大量的官員以節省開支。並且按照方孝儒的意思,明朝要恢復周朝的禮制和井田制度。這個改革好不好,不太好評價。但是前線在打仗,後方還搞裁員,這是明顯在添亂。

還比如,朱允炆登基後,他只信任方孝孺等心腹,對朱元璋留給他的文臣武將,皇親國戚一律都不信任。他特別想把權力都集中到自己的手裡。但偏偏朱允炆和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幾位,又都沒有朱元璋的玩弄群臣的那點本事。

所以這就導致,靖難之役越打越糟糕,全國的文武百官對朱允炆和他的幾位傻缺心腹失去了效忠的信心。文武大臣們也更加堅定了不用賣力鎮壓朱棣的態度——

反正都是你們老朱家叔侄的爛事,我們不管了!誰贏了就效忠誰,輸的那位滾蛋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靖難之役後期,朱棣打到淮南時,發現自己沒船過江,便派人找水師提督(駙馬梅殷,朱棣的姐夫)談判。先是勸他投降,後來又說不想投降也可以,只要願意借道就行。對於這種要求自己選邊站的要求,梅殷當然是義正辭嚴地拒絕了

然後,梅殷開始打起了太極拳。他表面上拒絕了朱棣的勸降,但當朱棣收集船隻繞道渡江的時候,他卻按兵不動,不管不問。

這很明顯,梅駙馬對朱允炆這個外甥皇帝的態度跟所有的文武大臣基本一致——我絕對不會主動向朱棣投降,但是也不會真心為你朱允炆賣命,只要他朱棣不來打我,我就裝作沒看見

文武百官都是這麼個態度,那在外地鎮守的藩王們呢?一個樣!都巴不得朱允炆趕緊去死,因為他們已經受夠了恐嚇了

朱允炆登基後,他決定削藩。但是削藩沒經驗啊,於是還要先找個倒黴蛋練練手,演習一下怎麼削藩。這個倒黴王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弟弟——吳王朱允熥。

朱允炆封朱允熥為吳王后,不准許他到杭州就藩,將他留在南京軟禁。朱允熥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被軟禁了四年。後來朱棣奪靖難成功,朱允熥繼續被折磨,先被廢為庶人,永久禁錮在鳳陽。後來暴斃於鳳陽高牆內,年僅39歲。可憐啊!

緊接著,朱允炆開始拿叔叔們開刀。最開始他是準備削朱棣,因為二叔秦王,三叔晉王都死了,四叔燕王朱棣最大。如果當時就直接把朱棣給削了,也就沒有靖難之役了。結果黃子澄那個怪胎說不能打草驚蛇,應該先斷其左膀右臂,然後再削朱棣。

於是,朱允炆先拿五叔周王開刀,把他全家老小全部押回南京,後被貶去雲南;接著又把齊王、湘王、代王三位親王也全部廢為庶人。湘王朱柏因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不久後,岷王也被廢為庶人。

不到半年時間,五位親王被廢,其中還有一位親王自焚而亡。

這個時候,明眼人都知道了,朱允炆這不是要削藩,他是要廢藩,把藩王往死裡整

因為削藩,只要削除藩王的特權即可,就像後來朱棣乾的那樣,圈起來,厚祿養之,

沒必要費盡心思的去迫害藩王,特別是這些藩王還都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允炆削除他們的王位,等於打了朱元璋的臉。

估計藩王們心裡都納悶了,自己哪裡得罪了這位侄子皇帝了?不是被弄死,就是永久發配邊疆,難道非得把腦袋全擰下來,讓每一個藩王都沒有好下場,小皇帝才能安心?

朱棣選擇造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無錯,朱允炆卻要弄死他,讓他無法接受。

藩王們沒造反,是因為藩王還有一絲僥倖的心理,認為朱允炆不會搞到自己頭上,但是誰能保證朱允炆不會搞自己呢?整天擔驚受怕的日子,簡直太難熬了。

因此,當朱棣打進南京,朱允炆失蹤後,藩王也鬆了一口氣。默認朱棣就是皇帝,趕緊向朱棣稱臣。


朱棣進了南京後,除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和徐輝祖這幾位堅決不歸降外,其餘的人都是毫不猶豫的順勢而降。方孝孺當時還怒斥朱棣和大臣們不忠不孝。其實他這位老學究哪裡能明白,自己早已經失去了眾人的支持。以舉國之力打一個藩王,居然還被對手反殺。這種水平的君臣,還有什麼臉面讓大夥跟著你們混?

在這種背景下,大臣和藩王在朱允炆失蹤後,立即向朱棣歸順,也就不奇怪了。


Mer86


因為朱棣運氣太好,對手是朱允文。

朱允文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我們就不說了,來看看他在朱棣進入南京後的表現。

火燒皇宮,不知所蹤。

朱棣淚流滿面,真是我的好侄兒。

等的就是你自殺,或者看起來像是自殺。

如果朱允文帶著守軍和朱棣打,死在朱棣手裡,朱棣罪過就大了,其他藩王想不打也不行,至少也要表面上聲討朱棣。明軍罪過就更大了,主辱臣死,至少嘴上不能臣服朱棣。朱棣會被放在架子上烤,政權平穩過渡的可能性會降至零。

如果朱允文投降,落在朱棣手裡。朱棣罪過不大,頭就大了。名義上和實際上朱允文都是皇帝,朱棣是來清君側的,殺了方孝如,朱棣你走不走。朱棣:我來效仿周公。朱棣也許會像曹操一樣,當一輩子周公。也許會像曹丕一樣,逼朱允文禪讓。也許多年後某一天,朱允文病死了。但是這個過程中,誰知道會不會有變故,誰知道會不會哪裡鑽出來一個專諸豫讓,朱允文可是皇帝,有的是大傻冒願意無條件為他去死。

如果朱允文明著逃了,隨便到一個朱棣暫時控制不了的地方。那朱棣慘了,朱棣全部家當都在南京,可能連北京都保不住。南京地區的明軍不能名正言順地投降,朝廷也不能平穩過渡。朱允文只要發話,仍然有很多大傻冒會幫他和朱棣死磕,甚至藩王中也會有這樣的大傻冒,即使朱柏屍骨未寒。明軍不止南京地區的中央軍,還有很多藩王的護衛,強大的邊軍,戰鬥力非常靠譜的衛所。朱棣未必能再運氣彪悍一回。

朱棣應該感謝上天,有這麼一個對手。


尹瀟深


1.靖難之役跟其他的戰亂時代有很大不同,說白了,這就是老朱家的家事。

2.所以,建文帝跟燕王的軍隊在北京到南京尤其是山東江蘇一帶打得不可開交,但其他地方的大部分地方官還是保持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

3.為啥?很簡單,兩方一開始太勢均力敵了。燕王善戰,建文帝有名份,打得那是一個噼裡啪啦、叮叮噹噹……而且其他地方也實在難以插手……派軍隊到山東江蘇參戰?那到底去支持誰呢?或者乾脆去偷襲下南京或者燕京?那也得看有沒有這個野心啊……

4.朱元璋留下的兒子不少,按理說也有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但這些王爺中能幹的要麼被建文帝收拾了,要麼被燕王收拾了,剩下的都是些平庸之輩,借他們幾個膽子估計也不敢得罪建文帝或者燕王中的任何一方。

5.得,那還是坐山觀虎鬥吧,誰贏了咱就效忠誰唄……

6.所以,即便是燕王贏完之後實際控制的是地盤不算大,那各地還是紛紛望風臣服,所謂傳檄可定就是這個意思,要不燕王死活想當這個皇帝呢……


搬不動的小強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按古代嫡長子繼承法,朱棣當皇帝是有法可依的。

朱棣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生的第四個兒子,1402年,朱棣稱帝時,前三個朱標、朱爽、朱棡已死,此時,朱棣就是嫡長子,接替皇帝之位是順理之章的事。

朱棣接替的是父皇朱元璋的,他不承認侄子朱允炆的皇位,那麼你說,朱棣的皇位有什麼錯?難道嫡長子不應該繼位嗎?。

當然,最終靠的是實力,朱棣以“靖難”為名,對抗朱允炆的“削藩”,北方舊部紛紛跟隨,1402年6月,攻陷南京,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1402年7月17日,朱棣繼位,此時,朱棣即掌握軍權,又掌握了政治中心,掌握了政治中心就掌握了話語權,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再說門面上也擺的出,對於地方上擁有兵權的,哪管皇族內部的爭鬥?再說建文帝也沒了,軍費也沒人給了,當然都聽命朱棣了。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因為註定在起兵造反的時候,事實上朱允炆連中央都還沒有穩定下來,在中央有很多人是偷偷向著朱棣這一邊的。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朱允炆急切的想削蕩,結果把事情越搞越壞。

要知道在一個王朝的開國初期,中央的實力是相當強大的,地方上幾乎沒有能力與中央相抗衡。朱棣那個也是比較例外的事情,因為當時蒙古雖然被趕出了中原,但是還有比較強的實力,所以朱棣作為防守北方邊疆的王爺能夠掌握比較強大的實力。但是與中央相比還是差了不少,如果朱允炆應對得當的話,朱棣應該是沒有那個機會的。

但是朱允炆在應對明顯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而且朱允炆的手下有很多都和朱棣眉來眼去導致。最有名的就是李景隆和徐增壽這兩個人了,朱允炆在坐上皇位之後不應該急於削藩,而應該至少等幾年皇位穩固之後再徐徐圖之,這樣或許能成功。在沒有坐穩的時候就急切的削藩,只能夠使自己的皇位更加的不穩固。

前面說了,明朝中央的實力相當的強大,掌控了中央,地方上一般沒有多少實力與之對抗,只能夠臣服。朱棣打下了南京,而建文帝不知所蹤,雖然還有小部分人不贊成朱棣奪位,但是至少大部分人已經認可了朱棣的皇位。在這種情況下,朱棣自然就等於掌控了整個天下,基本上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再挑戰他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當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下南京順利登基稱帝,為何其他地方的諸侯王就這麼容易屈服於他,具體原因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先聊聊朱棣的“前任”皇帝建文帝。建文帝乃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孫朱允炆。由於太祖在培養他時就有意讓他以文治國,所以建文帝在軍事方面的造詣大概只能算是“紙上談兵”一類,加之太祖時期大殺開國將帥,因此建文帝登基時,朝中文武比例天平其實早已倒向文官。然而,這並沒有引起建文帝的重視,他仍舊按照太祖的教導,加重主張重文輕武,這更直接導致當時朝中高官多為文官,從而引起了武將不滿。

與此同時,他的對手燕王朱棣則截然相反。朱棣作為皇子,多次北征蒙古,曾制服蒙軍乃兒不花等,儼然成為太祖後期軍事第一人。兩相對比之下,不難明白為何建文帝會敗給燕王朱棣。

而為何朱棣攻下南京後,其餘地方便手到擒來的一大原因便在於朱棣軍事威望高。據聞,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棣起兵,手下僅八百餘親兵。然而,由於他在北部立下的赫赫戰功,再加上北方武將們對建文帝的不服與不滿,在他攻下南京時,北方將士可謂是一呼百應,迅速歸順於他。

不過,僅僅是將士的歸順顯然並不足以構成建文帝迅速潰敗的局面,這就提到了第二個重要原因。

再次說回到朱允炆,朱允炆上任後,身邊是近二十個虎視眈眈的藩王叔父,這嚴重威脅到他的地位,於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削藩收權,並以燕王胞弟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自己父王謀反為由開始削藩。畢竟,一山不容二虎,這種的掣肘對任何一個帝王都是威脅,但是,建文帝的削藩過程中犯下的錯誤實在太多了。

建文帝的削藩既無計劃、隨意性強,如一月之內連削三王,又缺乏妥善的善後處理,加之建文帝本人當時剛剛登基,根基未穩,削藩速度過快,導致人心浮動,地方有人捕風捉影,虛假告變邀功,比如湘王被人誣告謀反,無以自明,遂自焚。削廢並進,種種過於急躁的行徑迅速激化矛盾,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為敵我矛盾,給予地方藩王造反的理由。漢代的七國之亂、晉時的八王之亂的禍根均非因置藩本身引起變亂,而是中央的削藩引發既得利益者抗爭。曾經嘗過權力的滋味,怎麼捨得交出?即使在七國之亂後,漢武帝也不敢直接廢藩,而是通過頒佈《推恩令》來逐步削減藩國勢力。

這些問題都昭示著建文帝削藩必然以失敗告終,而削藩的失敗,也直接影響了當應天府被攻陷,其餘藩王在情緒化影響下均無動於衷,被朱棣迅速拿下。顯然,比起一個乳臭未乾又不善兵技且偏聽腐儒之言的皇帝,一個軍事能力強且為眾王所信服的朱棣更值得他們聽命。不過,略顯諷刺的是,在這場可以說是由削藩導致的政權更迭裡,以朱棣殘暴的個性,在登基後不久就完成了其侄子未能完成之事,成功削藩!

很多朝代不是失於外敵,而是敗於內患。權力最是使人慾罷不能,但權力的蛋糕就那麼大,對於帝王而言,自己的蛋糕被動了自是一番計較,而藩王也同樣不能容忍自己的蛋糕被切割走。人人都在貪念著整塊糕點的滋味,所謂藩事,便成了一件必爭之事。當腦子裡被權力徹底佔據之後,人心難料,唯有真正的實力和徹底的打敗方成大事。


鄧海春


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靖難之役的性質:非民變造反,非外侮入侵,非權奸謀國,實乃朱家內部權力之爭,外人實難願意主動表態,冒險決擇。

二,朱棣長驅直入的時機:朱棣接到南京宮內臥底太監之策,而竟敢躍馬千里,直趨京城,實因朱棣在此之前,已連續神奇般地大敗南軍,一而再,再而三地強化了大明軍心和人心的浮動和混亂,致使燕軍南下之時,一路守城之軍,自保不暇,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防禦。

三,朱棣攻下南京後,因建文帝不知所蹤,彼時其實政局已明,大局已定!若建文帝能夠出逃南京,並宣告天下,詔令各路諸侯勤王,以留守文官寧死不降的錚錚鐵骨來推猜,個別諸侯大概約略會組織一些象徵性的抵抗,但大多數人的策略是:誰贏,就跟誰走。

四,另外一個原因:朱元璋已將久經戰陣,有勇有謀的武將殘殺殆盡,致使初期,幾十萬南軍北上,未能將燕軍撲滅於萌芽之時。

五,還有一個小花絮:征伐大軍出發之吋建文帝竟下詔:不許陣前將士殺害其叔父-朱棣先生…


六福雅士


我是七哥。

1402年7月13日,守衛金陵(今南京)內城門金川門的朱棣十九弟朱橞(hui,第四聲)、李景隆打開城門,歡迎朱棣入城。至此,這位從北平打到金陵的優秀將才朱棣,在7月17號順利登基稱帝。

(朱棣 劇照)

朱棣的登基旅程,的確很有意思。起初,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受封燕王,成為管轄北平的藩王。靖難之役爆發後,朱棣因為實力有限,能夠真正管轄的地區,至多也只是北平周邊的一些地區,即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此時的建文帝朱允炆,擁有的則是大部分大明江山,實力遠勝於朱棣。

但令人詫異的是,在如此大的實力對比中,佔有絕對優勢的建文帝,竟然連連輸給了北平的一個藩王。最後,燕王朱棣僅僅依靠、南下攻佔金陵的重大軍事勝利,就登上了皇位——這太讓人疑惑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朱棣僅僅攻下首都金陵、就能稱帝呢?

為了撥開歷史謎團,我們可以從朱棣就封燕王之後的經歷、來細細窺探原因。

(朱棣打仗 劇照)

在北平的藩王經歷中,燕王朱棣最大的成就,就是參與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第七次北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的第八次北伐。在這兩次北伐中,朱棣都建立了令人敬仰的軍功。

第七次北伐,朱棣打敗北元軍隊,迫使北元丞相乃兒不花投降,數萬元朝軍隊全部投降,收繳了數十萬牛馬。而一同作戰的晉王朱岡,則是空手而歸。此次北伐,朱棣軍功卓著。

第八次北伐,朱棣領兵,成功消滅了大寧的北元軍隊,再次建立了軍功。

這兩次軍事經歷,使得朱棣在軍隊中,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個人威望。在明朝初年,許多勳臣貴族都因軍功而得以在朝中取得較高地位,自然在這些臣子組成的朝廷班子中,就有了尚武的氛圍,有軍功的臣子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就更加強大了。而朱棣也恰恰因為卓著的軍功,在軍隊、朝廷中有了較高的威望。這也正是燕王朱棣,在之後的叛亂中可以依靠的最大本錢——軍隊中都有不少親信自己的人馬。

1399年七月,早有預謀的朱棣,起兵造反了,靖難之役就此爆發。

這場戰爭,在初期,朱棣雖然形勢十分不利,但憑藉其過人的軍事謀慮,高人指點,以及其本人的崇高威望,尤其是朱棣的崇高威望,使得朱棣最終取得了一連串的軍事勝利。

而朱棣本人的崇高威望,使得建文帝一開始打壓自己的時候,就有人不斷歸降——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知曉朱棣已經要謀反之後,便派遣張苪、謝貴、張信去抓捕朱棣等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張信卻十分恐懼燕王的威儀,不敢下手,為了平復心中恐懼,便與母親商量。而張信母親聽完張信接到的命令,直接說了一句“王氣在燕”的話,如此一來,張信就更加不敢逮捕燕王了,最後直接跑去向燕王告密了——朱棣因此佔得先機,提前起兵叛亂。

(耿炳文 劇照)

在控制北平後,通州便主動投降,站到了燕王這邊。

同年,建文帝派遣老將耿炳文討燕。耿炳文率領13萬大軍,進駐到真定,隨後開始佈置兵力。初次交戰,耿炳文率領的南軍落敗;接著,南軍將領張保便暗中直接投降燕王,並且受燕王指令,矇騙耿炳文,最終使得耿炳文率領的南軍大敗。

南軍戰敗,明朝初年名將顧成便向朱棣投降了。

耿炳文落敗,建文帝便派遣李景隆、江陰候吳高去平燕。同年九月,李景隆聚集50萬大軍,對抗朱棣。李景隆雖有兵力優勢,但卻不懂兵法,連續幾次交戰,最終被朱棣吊打—— 鄭壩村之戰、白溝河之戰等等戰役,一一落敗,幾十萬大軍全部被打沒了。

此次李景隆主持的大戰,以南軍慘敗告終,最終使得燕王朱棣的名聲高漲,許多南軍將領、官吏紛紛歸順朱棣,如廣昌守將楊宗,蔚州守將王忠、李遠等等。

(李景隆劇照)

之後,盛庸接替李景隆的職務。盛庸軍事才能顯著,濟南之戰、東昌之戰,兩次挫敗朱棣的銳氣,多次險些要殺了朱棣。但因朱允炆有諭旨“毋使朕有殺叔父名”,盛庸等人便不敢傷害朱棣,這才讓朱棣逃過幾次大劫。

這是朱允炆的巨大失策,兩軍交戰,人員傷亡必然發生,但為了保衛自己所謂的道德名聲,束縛了前線將領的手腳,最終讓朱棣逐漸做大,實在是有些愚蠢。朱棣的威猛、剛斷,與朱允炆的柔弱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此一來,只會讓諸多觀望局勢發展的軍事將領逐漸倒向朱棣,朱允炆也無兵無將可用了。

在接下里的作戰中,更是發生了“異象”,這些異象,彷彿就在向世人宣告:朱棣就是天選之子。

(盛庸 劇照)

1401年,朱棣進攻夾河,意圖在於盛庸決戰。以盛庸的軍事才能,在決戰初期,南軍佔據較大優勢,穩居上分。但每當到了戰爭的關鍵時期,天空總是忽然掛起大風,嚴重影響了南軍的作戰。而此時的燕王朱棣,則憑藉這天賜良機,趁勢反攻,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從最初的白溝河之戰,到夾河之戰,再到藁城之戰,三次大風,都救了燕軍一命,使得燕軍得以扭轉即將失敗的戰局。大風無時無刻不在刮,可是偏偏就在南軍、燕軍交戰的關鍵時期,刮向了有利於燕軍的方向——三次大風,在古人有些迷信的年代,似乎就更加堅定了一個想法:這是上天在幫助朱棣,朱棣才是未來的天選之子。

這種巧合的歷史機遇,給了朱棣一個可以登上帝位的、似乎更加合理的理由。

挫敗盛庸率領的南軍之後,朱棣的軍隊,更加順風順水了,許多府縣聽聞燕軍到來,就直接望風投降了。

(朱棣的幕後高參 黑衣宰相姚廣孝)

最後,兩軍在靈璧迎來了至關重要的一次大決戰。而此戰初期,南軍佔有優勢,燕軍陷入了劣勢之中。但隨著兩軍交戰時間的延長,南軍陷入了糧草緊缺的境地,於是,為了解決這個重要問題,南軍首領何福、平安兩人約定,以三聲炮響為信號,之後兩人便突圍在淮河取得糧草。

而此時的朱棣,也與將士們約定,以三聲炮響為信號,之後燕軍猛烈攻擊靈璧。所以,當朱棣的三聲炮響響起時,南軍誤以為是自己人發起的信號,便開始棄城而逃,準備搶奪糧草,而燕軍則猛烈攻城。如此一來,靈璧之戰,南軍完敗,燕軍獲勝。


這驚人的巧合,實在是“上天在眷戀朱棣”啊,而朱棣本人也更加堅定了登基帝位的野心。而靈璧之戰以後,燕軍再無大的阻礙,可以直驅京師。

燕軍一路直下,沿途守軍將領要麼視而不見,要麼就直接開城投降,乃至守衛金陵內城門金川門的李景隆、谷王朱橞,就直接率領守城軍隊投降了。靖難之役,就此結束。

(朱棣登基之後劇照 鄭和、朱棣、姚廣孝)

看完朱棣登上帝位的道路,我們不難看到一個關鍵的因素:朱棣登上帝位,是眾人所望,人心所向。而朱棣本人,能夠取得如此多的人心,不外乎三點:

強悍的軍事能力,以區區燕地,就能夠直搗黃龍,攻佔金陵,眾人望風投降。如此強悍的軍事實力,在建文帝一朝,又有誰敢反抗呢?;

上天的“眷戀”,歷史的巧合,給了朱棣許多絕地求生的希望、機會。三次大風,多次的死裡逃生……這些無法解釋的“上天安排”,讓這些觀望局勢發展的將領、官吏逐漸倒向了朱棣,產生了“朱棣就是天選之子”的默認信念;

(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 劇照)

建文帝的南軍,連連慘敗,這既是建文帝軟弱的結果,也是朝中無大才可用的結果。這在無形中,也助推了建文帝失敗、朱棣登基的結局。朱棣、朱允炆兩人一比較,雖同為皇族,但朱棣的聲望、資歷完勝朱允炆,在加上軍事上的勝利,朱棣完全比過了朱允炆。


我是七哥,看完了,是不是要關注一下啊?(手動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領悟一點!)

【本文由“歲七夸父”發佈,2019年9月2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