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破落时糜芳不离不弃,为何反而辉煌时反叛呢?

chunqiuu


一是外戚的身份已经丧失导致地位今不如昔,二是关羽对属下太为轻慢。再结合史料,甚至有可能糜芳很早就对关羽有了怨恨,或许就是因为糜夫人的原因。稍后详细分析。


糜芳,是糜竺的弟弟,糜夫人的兄长。糜芳与兄长糜竺都是徐州牧陶谦部下,陶谦死后,糜竺、糜芳追随刘备。建安元年,吕布到徐州投靠刘备,却乘刘备与袁术争斗期间偷袭下邳,刘备逃亡海西县,妻小被吕布俘获。这时,糜竺将妹妹(也就是糜夫人)献给刘备做夫人,又赠送家资和两千家奴,让刘备东山再起。从此,糜芳就成为了刘备的内兄,有了外戚身份。后来刘备与曹操结盟,杀吕布。刘备入朝担任左将军,曹操表奏糜竺为嬴郡太守、糜芳为彭城相,糜竺、糜芳都不接受官职,坚决跟随刘备。不久刘备逃离许昌,糜竺糜芳跟随刘备再次占据徐州。建安五年,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妻小和关羽被曹操擒获。糜芳又率领残部历尽艰难与刘备会合,辗转各地,不离不弃。


所以,我们看出,在早期,糜芳跟随哥哥糜竺,是坚定支持刘备的。甚至在曹操许其高官的情况下也不为所动,坚持追随刘备。在刘备落魄被追杀,逃窜各地的时候也始终跟随。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后期的背叛。还是要从妹妹糜夫人开始。

一、糜夫人应该已死或被曹操留在许昌,糜芳外戚身份不再


建安五年,曹操攻打刘备,刘备惨败,逃亡青州。关羽和刘备妻小被擒,其中应该就包括糜夫人。自此以后,糜夫人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了。《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关羽千里走单骑,保护甘夫人、糜夫人回到刘备身边,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正史上只有关羽在斩颜良之后,毅然离开曹操投奔刘备“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所以更大的可能是孤身离开,糜夫人应该已死或者被曹操留在了许昌。曹操因为关羽忠义可以放关羽走,但是要让他放走刘备妻小,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后来的长坂坡之战,历史的记载也仅仅是赵云保护了甘夫人和刘禅,没有一个字提到过糜夫人,《三国演义》的糜夫人投井而死纯属虚构。不管怎么说,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糜夫人不在了,那糜芳也就丧失了外戚身份,地位或许有所下降。原本指望靠着刘备发达,自己可以靠着外戚身份获得的地位没有了,难免有些心灰意冷。

二、刘备又有了新的正妻,而刘禅又非糜夫人所生


建安十九年,刘备入蜀,娶吴懿之妹为正妻(后来刘备称帝后成为皇后),并又娶了其他一些女人生下刘永、刘理。而刘备在入蜀之前仅有的还活着的儿子刘禅也是甘夫人所生。糜夫人不管是否生育子女(刘备此前有很多子女先后被吕布、曹操等人擒获过),都已经是过去式了。那作为一个已经不在的夫人的哥哥,糜芳肯定不能获得早期那样的器重。

三、关羽对糜芳的轻慢让他愤怒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论官职,糜芳当时是南郡太守;关羽是前将军领襄阳太守(遥领),假节钺,总揽荆州事务。而刘备集团在荆州最重要的据点就是南郡。所以因为关羽在上头,让糜芳这个本来应该是南郡一把手的太守反而一直被关羽差遣,心中自然不服。加上关羽对部下素来轻慢,也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最终投降东吴。

四、因为糜夫人,糜芳与关羽的矛盾或许由来已久

前文已经说过,糜夫人并不是如《三国演义》描写的那般在当阳之战投井而死,而是应该在曹操攻打徐州俘虏刘备家小和关羽之后再也没有回到刘备身边,并没有关羽保皇嫂的事。糜夫人或许已死,或许从此被扣押在许昌,或许被曹操或者某个将领霸占。而关羽回到刘备身边了。这种结局,糜芳会不会很有意见?他会不会将糜夫人的不幸,进而导致自己前途的落差迁怒到关羽头上?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但绝非不可能。


伊耆角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多。

第一,糜芳没有抵抗东吴的实力。

关羽攻打曹魏时,糜芳主要是负责粮草供应,没有什么兵力。

本来粮草供应的后勤任务就很艰巨,关羽又让糜芳固守南郡,保证荆州地界的安全。

在陆逊杀过来的时候,糜芳手上只有几千老弱残兵,根本无法对抗。

陆逊占领了南郡西边的秭归夷道,切断了四川援军的道路。

驻守公安的傅士仁也被吕蒙成功说服,献城投降。糜芳困守孤城,四面楚歌,内无士兵,外无增援,这还怎么守?



第二,糜芳也没有作战的指挥能力。

糜芳并没有领军打仗的记录。

在刘备麾下,糜芳主要从事外交工作和行政工作。

可见,糜芳的工作相当于今天的行政岗位文官,对于打仗根本就是外行人。

如果袭击的是少数民族小股部队或者匪盗,糜芳也许还能应付。

但糜芳绝对不是陆逊吕蒙的对手。



第三,糜芳家族地位的降低。

本来糜芳仗着自己在当地的势力,加上妹子还是刘备的老婆,一度备受重用。

糜芳糜竺两兄弟,一直是刘备信任的心腹。

但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刘备麾下猛将如云,加上地盘变成了荆州和四川,原本的地头蛇糜家已经失去利用价值。

据史料记载,刘备在入蜀过后,麾下的文武官员,都得到了封赏。而作为元老派的糜竺,也就是糜芳的兄长,官拜安汉将军,地位尚在诸葛亮之上,为群臣之最……表面上看,糜竺在蜀汉飞黄腾达,显贵到了极致。然而事实上,不管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在此后都几乎没有了糜竺的记载。由此可以判定,糜家在入蜀过后,基本上被闲置架空,表面上地位崇高,实际上毫无实权……



糜竺尚且如此,何谈糜芳。

糜芳虽然是名义上的太守,其实不过是关羽麾下的小角色而已,不被重视。

以上种种,决定了糜芳在选择战死还是投降时,最终投降东吴。


萨沙


每每一谈起叛徒,大家都会咬牙切齿,痛恨不已,可是有一位降者,大家虽很意外他的反叛,却对他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这个人就是靡芳,三国时期蜀汉刘备的小舅子靡芳,在刘备一无所有时,跟着哥哥倾尽所有,默默支持着刘备的梦想,结果却在蜀国状况辉煌时,背汉降吴!

品读过三国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美髯公”关云长不仅大刀耍的好,武力超群,情深意重,其脾气也是一等一的孤高傲岸,眼睛里面除了刘玄德,空无他人!

靡芳先辈世代经商,财丰物厚,在陶谦死后,跟着哥哥倾其所有,拥立刘备,曹操许其官,亦不为所动,可谓是死心塌地追随刘备,但世代经商的他们并无大将军禀赋,也只是个普通寻常人家。而被分到本身“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关羽手下,可想而知,其所受积怨与委屈。

且已成胶着状态的襄樊之战中,关羽严令糜芳、傅士仁督办粮草,而常年战乱导致地狭物乏的南郡太守糜芳不能完成军令,可关羽却不予理解,蛮横的放出“还当治之”。

这只是致命的一个导火索,先前如此这般的事情肯定不乏有之,而靡芳跟诸葛孔明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遇见委屈的事情,肯定也是把关羽放在前面。

故当看见将军傅士仁投降,作为南郡太守的糜芳由于曾经满满的怨气和委屈,再加上现实不可逆转的残局,没选择据城抗敌,而是投降。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万般无奈之举!


流光皎洁L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糜芳之所以在刘备辉煌之时背叛蜀汉投降东吴原因众多,本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糜芳嫁给了刘备的妹妹糜夫人,在刘备不敌曹操时败走丢了妻儿,糜夫人为保住阿斗,舍生取义跳进了井里。糜夫人死后,糜家人就此失宠也没怎么得到重用。


糜芳,糜竺两兄弟在早期一直是刘备的钱袋子。他们二人早在徐州就跟随刘备,他的大哥糜竺也是刘备的谋臣,刘备在站稳脚跟后也在有意识的削弱糜芳,糜竺两兄弟。

另外还有其他几方面原因:

一,就是关羽的轻慢。关羽是个有本领的人,但是有本领的人一般都很自傲,看不起别人,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关羽对诸葛亮都不甚服气,何况是已经有些失势的糜芳了。

二,是怕受到处罚。 关羽在北伐襄樊的时候,曾让靡芳和傅士仁在后方筹集粮草。要知道,那年月,大家都吃不饱肚子,灾害连年,又天天打仗。军粮凑集任务完不成,是很正常的。不过,关羽的要求很严格,对靡芳和傅士仁下了狠话,说要是完不成任务,回来后会收拾他们。两人害怕受处罚,因此才投奔了东吴。

三,是陷穷途末路。 因为吕蒙已经大军压境,傅士仁也投降。前线的关羽,也来不及回来救援。就算是救援,估计也不会对靡芳有好脸色。靡芳一下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干脆投降了。

因为以上几个原因,糜芳在被围之后无奈之下只能背叛刘备投降东吴了。


独爱炸酱面


一、麋竺、糜芳是刘备集团有限公司最大的投资人,又是供应钱粮、又是供应夫人(糜竺妹妹嫁刘备为妻,史称糜夫人),对刘备集团贡献甚多,刘备对两位舅子回报甚丰。



麋竺,东海郡朐县人,前辈世代经商,家中有奴仆万人,财产巨亿。他是个极有投资天赋的“经济专家"。后徐州牧陶谦征召他为别驾从事,陶谦死后,糜竺奉陶谦遗命,前往小沛迎请刘备。建安元年,吕布乘刘备出兵战袁术之机,袭占下邳,俘获刘备妻儿。刘备转军到广陵海西县,糜竺献妹妹给刘备做夫人,并献上奴仆二千多人,以及许多金银钱财作军需,刘备凭借这笔财富得以重新振作。曹操荐麋竺为赢郡太守、麋芳为彭城国相,相当礼遇,但兄弟俩随刘备鞍前马后一效劳……益州平定后,糜竺为安汉将军,职位在军师将军之上,但麋竺雍容华贵、敦厚文雅,但无才干谋略,刘备敬他为上宾,但没让人统兵,赏赐丰厚,宠信无人可及。

糜芳叛迎孙权,关羽因此兵败身亡,糜竺反绑双手向刘备请罪,刘备仍好言劝慰,待之如前。后糜竺因羞愧与气恼一年后谢世。

刘备知人善任,糜竺才干谋略不行,自然不能重用,但待遇优厚。这里并不没有什么阴谋论,也没有宫廷剧的情节,他们兄弟既非帅才、又非相才,只能礼遇之,既把他高高地供起。非常时期,用错人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如此而已。蜀汉的银样蜡枪头的许靖也是照此料理的。

二、麋芳投降孙权、吕蒙,实属无耐之举。

当时,吕蒙已白衣渡江,守将士仁屯公安已投降,作为太守的糜芳反抗到底也是死路一条。为什么,东吴已将关公管辖的部分荆州围得像铁桶一般!关公在前线,先胜后败,先是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后被徐晃踏寨而来,一举打败,关羽已回不了荆州老家啦,奢谈救老巢?而且据说关羽不知南郡被围,仍在逼南郡押送军粮,糜芳无路可走。



三、地方豪强地主的胁迫。

公元215年,刘备率主力夺下益州,孙权见刘备后方空虚,率部夺荆南四郡。长沙、桂阳望风而降,零陵太守郝普初时坚守,后中吕蒙之计,被骗投降。豪强地主好多不是你皇帝的孝子贤孙,张三做皇帝、李四登基,他们处事的出发点是自己以及家族的最高利益。蜀国的谯周劝刘禅投降就是明证。

四、麋芳和关羽共事,私交不良。

如南郡太守换成张飞,他宁死也不会降,只会找吕蒙拼命。



麇芳不是孔明,庸才加土财主一枚,只不过投资正确了,才能飞黄腾达。自身没什么本事可呈,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孔明、马超这等人才也要谦让礼遇关羽一下。麋芳遇到关羽这等眼睛快放到天花板上的顶头上司,私交怎么有得“良",既然平日多有摩擦,什么冷嘲热讽、什么训如孙子,口水、军棍都领教过的麋芳,怎么会为关羽拼命呢?


苍茫大地顾炜斌


在关羽失荆州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的背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个是士仁(演义中的傅士仁),另一个是糜芳。很多人对士仁的背叛并不感到意外,但糜芳作为刘备的小舅子,前途无限,他竟然会选择在蜀汉巅峰时期背叛,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但实际上,就当时来说,两个人的背叛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在215年时,趁刘备刚刚取下益州立足未稳,吴将吕蒙奇袭荆南四郡。长沙、桂阳两郡望风而降,零陵太守郝普初时坚守,却中吕蒙之计,被骗投降,霎时间四郡已失其三。

刘备闻讯率军匆匆赶到荆州,合兵关羽,与吴军展开对峙,双方大战一触即发。但就在这时,曹操占领了汉中,刘备恐怕益州有失,不得不与孙权签订湘水之盟,分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

事情虽然暂时得到解决,吴蜀表面恢复同盟,但我认为刘备的心里还是有阴影的,尤其是三郡都是投降,而不是被攻取的。所以《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

恐怕是为了防备东吴再次偷袭,刘备在这两个重要的岗位,都安排了自己最亲信的人。糜芳自不必说,是刘备的小舅子,从徐州开始一直到赤壁之战,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始终是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至于(傅)士人虽然在三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是在杨戏的蜀汉辅臣赞中,陈寿补充道:

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

三国广阳郡即是原燕国,属幽州,治所(同时也是幽州的治所)在蓟县(今北京),而刘备的老家是幽州涿郡涿(今河北涿州市),也就是说(傅)士人是刘备的老乡,从北方开始就一直追随刘备。

但是刘备根基在三国中最浅的问题,在他势力迅速膨胀后也表现了出来,为了拿下益州,手中可信任的嫡系名将如张飞、赵云、陈到等都被调往了益州,只剩下关羽独守荆州。因此糜芳、(傅)士人这两个之前表现平平的将领也得到了重用。

可是这也导致了两个问题,首先关羽性格“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所以从底层开始依靠自己能力成为名相的他,可能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看不起糜芳、(傅)士人两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家伙。结果现在这个两人又到了关羽手下,能力有限办事就多错,办事多错,关羽就更看不起他们,因此史上称这两人“素皆嫌羽(自)轻己”。

其次,刘备在夺得荆州,还没有来得及培植自己力量时就不得不马上参与益州争夺,并大量调走亲自己的益州士人,结果留下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可想而知。恰恰这些人大多都是江南大族,在荆州根深蒂固,又和东吴不清不楚。能力平平的糜、傅二人,很可能实际已经被他们架空。

比如当时荆州有一位人物就非常有意思,那就是潘濬。在《三国志·潘濬传》中裴松之援引《江表传》写道:

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

但恰恰就是这位忠心的潘濬,在孙权得到荆州后,马上被任命为了“辅军中郎将,授以兵”,并在夷陵之战前夕主动请缨率兵五千斩杀响应刘备的武陵部从事樊伷。

所以这个潘濬是刘备的忠臣,还是孙权的忠臣,一目了然,真是即当了什么,又立了什么。所以杨戏在他的蜀汉辅臣赞中嘲讽道:

古之奔臣,礼有来偪,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赞糜芳、士仁、郝普、潘濬 

陈寿则在之后补充道:

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

而至于糜、傅二人的投降过程,史书上的记载也很有意思。在《吴录》中是这样说的:

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至于傅士仁,《吴书》中称是虞翻亲自城门下,以书信晓以大义,看得他痛哭流涕而降。但后面却说虞翻让吕蒙带上傅士仁一起前往南郡,然后糜芳看到傅士仁投降了,他也就投降了。这有点自相矛盾啊。

《三国志》中《吴主传》是这样记载: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关羽传》中是:

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

总结来说说,史书其实记载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孙权的暗中引诱,两人主动投降;第二种是,吴军兵临城下后,两人被动投降。

我个人分析来看,两种应该综合起来,孙权的确可能利用关羽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利用荆州内应进行离间,同时两人当时应该是犹豫不决的态度,毕竟两人的后台是刘备,关羽还是不会罚的太重,至少相对于背叛是不划算的。所以吕蒙白衣渡江逼了他们一下,再在荆州豪族的作用下,傅士仁最先投降了。而糜芳本来是准备坚守的,结果在看到傅士仁也投降了,成为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即使这样,我认为糜竺投降的理由也还是不充分的。毕竟三国时期相对个人,更重视家族利益,糜芳在之前更危急时都没有背叛刘备,说明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贪生怕死之人。所以他的投降可能还有一个内因。

说起来糜家,在蜀汉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糜氏是刘备的夫人,糜竺拜安汉将军为群臣之首,糜芳也是南郡太守,手握兵权。正常情况下,他应该是英勇就义,保全家族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投降东吴。

那么唯一的可能还是出在他们的家族上。糜家作为刘备的天使投资人,是蜀汉集团最大的股东,但是当刘备兼得荆州、益州之后,地位其实是非常微妙的。

首先是糜夫人,历史上只写了糜竺“进妹于先主为夫人”,之后便再无记载,更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即使是《三国志·赵云传》中也只提到了: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并无糜夫人,这是很不寻常的。所以《三国演义》中直接安排糜夫人在长坂坡英勇就义了。

可在民间传说中,甘夫人和糜夫人两人却是不和,甘夫人更是下毒导致了糜夫人不孕。虽然没有真凭实据,但却神奇的给了历史一种解释,至少在没有更多史料的情况下,竟然找不到破绽。

如果以这个角度思考,糜夫人在和甘夫人的争宠中失败,并没有留下子嗣,而阿斗成为刘备的继承人,甘夫人母凭子贵。那么等到将来刘备驾崩,阿斗继位,会允许糜家继续强盛下去吗?恐怕灭顶之灾是更可能的。

而现在表面上看,糜竺虽为群臣之首,但实际上有名无实,《三国志·糜竺传》有这么一句话:

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然赏赐优宠,无与为比。

但君主待你如宾客,而非是重臣,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许靖就是这样的待遇。可能正是如此导致了糜芳的忧惧,而新生二心,恰恰自己的上司关羽又看不起自己,没有好好的安抚,最终导致了孙权有机可乘。

虽然这只是阴谋论,个人推测,但我认为恐怕只有这内部动机,才使得历史上记载的外部原因,才能合理的解释,糜芳为何会选择投降。


潘不安讲究史


糜芳和糜竺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人物,虽然他们能力一般,也没有什么高光表现,但没有他们最初提供的财富和人力资源,刘备也很难走到最后。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可贵。曾经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是糜氏兄弟主动找到了刘备,送给他二千家仆,还有大量的金银粮草。

为了跟刘备拉关系,二人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这就是糜夫人。 刘备也没有亏待糜氏兄弟,得到益州后,他封糜竺为安汉将军,地位比诸葛亮高。封糜芳为南郡太守,隶属关羽帐下。 可糜芳与关羽,却互相看不顺眼,是一对冤家。关羽看不起士大夫,也看不上糜芳这种土豪。而糜芳对于关羽这个领导,也是颇有怨言。



最终,双方在樊城之战时,爆发出激烈的矛盾。糜芳因为粮草供给不力,被关羽斥责。关羽还说,等到回到荆州,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关羽当时被刘备赋予了“假节钺”的特权,也就是说,在荆州,关羽可以代刘备下达任何命令,这当然就包括处死糜芳。

看到关羽跟自己撕破脸皮,糜芳惶惶不安,终于在吕蒙白衣渡江后,深知自己无力抵抗的糜芳,干脆选择不战而降,投靠了孙吴。

糜芳宁肯身背叛徒的骂名,也要跟关羽鱼死网破。可见这一对上下级关系,已经坏到了何种地步。


深夜聊斋


糜芳出卖了关羽,降了东吴,在其去往江东时,处处受到了排挤与言语羞辱,那他为何要选择了背叛了,其此当时的荆州形式又是如何的了?

  • 当是的关羽在攻打樊城之前早以抽调荆州一带的粮草去往汉中支援刘备了,城中的粮草只够日常所需,在关羽误解刘备战略意图后,委派糜芳担任的是粮草供给,攻打樊城需要大量粮草,在这之前“水淹七军”俘虏的曹操士兵也好几万人马也要吃粮食,在这种情况下委派任务,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在攻打樊城前,关羽为了能早日拿下樊城,不顾糜芳等人的劝住,执意抽调荆州的所有兵力围功樊城,剩下驻守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这时的关羽早被胜利冲昏了头了,也太相信自己的势力与那还未成熟的烽火台情报系统,没有做好后续的备案,导致荆州落入陆逊,吕蒙之手),兵力被调去打樊城了,南郡与一座空城没什么两样,一旦有人来功打,那就是唾手可得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在次委派糜芳镇守南郡,换了谁都守不下,

  • 就此东吴吕蒙,陆逊抓住机会趁荆州空虚,在大雾的掩护下白衣渡江搞掉了烽火台,顺势陆逊占领夷道,对吕蒙攻打南郡形成了夹击之势,吕蒙来犯,南郡的糜芳又做何选择了,在吕蒙的招降下,权衡利弊后弃城投降了

在刘备潦草的时候糜家对刘备是无比的扶持,在攻下西川成就三分天下后最辉煌的时候,为何选择了反派,那其实也不怪糜芳,要知道前者三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说战死沙场,名垂青史但糜芳选择了苟且,其后在吴也不好过,最终犹豫而亡


魅影醉凡尘


每每一谈起叛徒,大家都会咬牙切齿,痛恨不已,可是有一位降者,大家虽很意外他的反叛,却对他充满了深深的同情这个人就是靡芳,三国时期蜀汉刘备的小舅子靡芳,在刘备一无所有时,跟着哥哥倾尽所有,默默支持着刘备的梦想,结果却在蜀国状况辉煌时,背汉降吴!品读过三国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美髯公”关云长不仅大刀耍的好,武力超群,情深意重,其脾气也是一等一的孤高傲岸,眼睛里面除了刘玄德,空无他人!靡芳先辈世代经商,财丰物厚,在陶谦死后,跟着哥哥倾其所有,拥立刘备,曹操许其官,亦不为所动,可谓是死心塌地追随刘备,但世代经商的他们并无大将军禀赋,也只是个普通寻常人家。而被分到本身“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关羽手下,可想而知,其所受积怨与委屈。且已成胶着状态的襄樊之战中,关羽严令糜芳、傅士仁督办粮草,而常年战乱导致地狭物乏的南郡太守糜芳不能完成军令,可关羽却不予理解,蛮横的放出“还当治之”。这只是致命的一个导火索,先前如此这般的事情肯定不乏有之,而靡芳跟诸葛孔明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遇见委屈的事情,肯定也是把关羽放在前面。故当看见将军傅士仁投降,作为南郡太守的糜芳由于曾经满满的怨气和委屈,再加上现实不可逆转的残局,没选择据城抗敌,而是投降。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万般无奈之


带你观看历史


我个人认为他的反叛是关羽高压的结果,羽在备的心目中要比糜芳的位置高。芳返刘营后就说明了问题,而羽对芳的一切举动导致芳的叛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