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個狀元,400個進士,范仲淹家族為何能興旺800年?

肖正餘


這種說法不知道是從哪裡流傳出來的,但我可以很確定的告訴大家,這其實就是一個滑稽的謠言。

很多人都以為狀元是如同街上的大白菜一樣隨處可見的,但如果大家去細數一下歷史中的狀元數量,那大家就會發現歷史中的狀元數量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少很多。

從唐朝擁有狀元頭銜(最初叫做狀頭)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的時候,這期間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我國也才僅有五六百位狀元在千軍萬馬中誕生出來、獲得了那無限尊榮的頭銜。


如果真如同提問中所說范仲淹一個家族就能出現80個狀元的話,那麼就說明,整個中華歷史每6到8個狀元中,就有一個出身於范仲淹的家族。

當然,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仔細去翻閱過歷代狀元名單,發現整個歷史中就只有一個姓範的人獲得過狀元頭銜,這個人就是唐朝時期的範崇凱,而且他和范仲淹沒有絲毫關係。

在歷史中,就連范仲淹自己本人也不是狀元,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編造出范仲淹家族總共有80多個狀元的說法。


歷史中出狀元最多的姓氏

說到這裡之後,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史中出狀元數量最多的姓氏。

在歷史中,狀元數量最多的姓氏是八大姓之一的王姓,而作為人口數量如此龐大的王姓,歷史中獲得狀元頭銜的人也才僅有45個。

而且我們要注意的是,這45個狀元是從全國各地龐大的王姓群體中走出來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家族中走出來的。

從全國出狀元最多的姓氏才只有45個狀元的情況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範仲淹一個家族就出了80個狀元的說法有多麼荒謬了。


狀元頭銜以及范仲淹在古代的尊崇地位

狀元在古代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金貴的,在那個禮法森嚴的年代,並不允許人們隨便修建孔廟、摩拜孔子,一個地方只有誕生過狀元,才算是擁有初步的資格修建孔廟、供奉孔子。

因此,當地只要出過一個狀元,人們就會非常自豪並對這個狀元推崇萬分。

當然了,獲得狀元榮耀並不說明一定能走進權力核心。

相比於其他的進士來說,狀元確實有著更廣闊的前程、有著更龐大的機會,但是能走進權力最核心的狀元,在歷史中卻僅佔一小部分。

除了飛黃騰達的人物之外,更多的狀元,其實會在一些空閒清貴的官職中度完自己的仕途人生。

而范仲淹這樣的人物,雖然沒有獲得狀元頭銜、科舉成績也才乙榜97名,但這能說明什麼?只能說明他在學習能力方面並不算是最頂尖的,並不能說明他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操守比不過其他人。


范仲淹一生權力最巔峰的職位是參知政事,這個職位雖然說起來很尋常,但是在宋朝的地位、權力卻非常高,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副宰相。

在他死後,他更是獲得了歷史中文臣的最高榮耀,被賜予了“文正”諡號。

相比於狀元來說,文正諡號要更加的尊崇,非絕世名臣不可得,從宋朝時期改“文貞”為“文正”開始直到清朝滅亡,也才30多人獲得了這個諡號。


孤客生


果范仲淹的後人有80個狀元400名進士,真的是滿門簪纓,榮寵已極了。


然而沒有。


歷史上狀元都是有據可考的,從唐朝到清末共出現了649個名狀元,其中姓範的狀元只有兩個。

一個是唐玄宗朝的範崇凱,他是四川內江人,和江蘇的范仲淹同姓各宗,肯定不是范仲淹家族的人,歷史上範崇凱的資料很少。他考中了狀元好像就是他這一生的巔峰了。


範崇凱和我們每年見到的高考狀元一樣,曇花一現絢爛至極,然後就泯然眾人了。


不過他的一生應該很順利,畢竟,狀元是稀缺產品,會被重點看顧的。


姓範的家族出現第二個狀元要到明朝,浙江浙江烏程人範應期在嘉靖四十四年考中了乙丑科狀元,他是浙江人和范仲淹的家鄉江蘇很近了,卻不是范仲淹家族的人。


範應期,這名字真好,應期是八卦算命中一種斷卦的術語,是應驗的意思。


他最後考上狀元,也算一種應期吧。


比範應期稍早,在弘治朝有位進士也叫應期,這位進士姓盛。應期這名字在當時算很吉利的一個名字了,因為應期,兆頭很好。


這位範應期狀元,一生很平順,一直在朝廷任職,歷任翰林院修撰,中允、經筵講官,官至國子監祭酒。


到了晚年,他回鄉養老,卻掀起了震驚朝野的董範之變。


董範之變中的主角是兩位曾經的朝廷重臣禮部尚書董份和國子監祭酒範應期,兩位老大人告老回鄉後只專心一意的幹一件事,就是買田地,各種買,巧取豪奪聚集財產。


這事兒董份乾的更狠一些:


宗伯(董份)貲產過厚,怨滿一鄉……咻咻者日千百人…


恰巧巡按御史彭應參來浙江,數千人欄轎告狀。


明朝時的巡按御史品級不高,大約是正七品的樣子,但是權利很大,他們是代替天子巡視四方的:


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

周星馳電影裡的八府巡按大約相當於此。聽說巡按大人來了,湖州數縣,幾千百姓攔轎喊冤


“怨家千人”,“遮道陳牒”。


彭應參讓烏程知縣張應望秉公審理,張應望也是個耿直的人,捉拿狀元範應期審問,還給關到了監獄裡。


被一個知縣關進監獄,範應期覺得受到了莫大侮辱,上吊自殺。他兒子範汝納也服毒自殺。


祭酒不能堪,至雉經死。


範應期的妻子吳氏不服進京告御狀,萬曆皇帝大怒,命令捉拿張應望彭應參下獄問罪,把浙江巡撫王如巡革職。


後來這件朝廷退職大員和窮苦百姓間博弈的的案子,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落幕,董範退還多侵佔的田產,帶頭鬧事者被法辦。範應期的妻子吳氏當堂用剃刀抹頸自殺。


“即會審之時,不料吳氏(範應期婦)預袖剃刀,已懷他意。至申末情節已明,司官令將御史(彭應參)收監,而範汝和(範應期侄)突然結紐不放。在傍人役恐其當堂揪打,有乖法度,方將御史扯開回避,而吳氏輒用刀向項右自抹矣。”


這就是大明朝範姓狀元的一生,以狀元始以全家橫死終。


說了這麼多,好像都和范仲淹沒有太大關係。

因為歷史上范仲淹很牛,但是他的家族真的沒出那麼多牛人,自從科舉制度施行以來,世家大族這個物種逐漸被消滅,宋朝以後,像南北朝王謝那種綿延數百年的世家大族再沒出現過。



不過歷史上的范仲淹的後人,還真出現過一個影響歷史進程的人,可惜不是狀元進士。


這人就是大清朝的開國功臣范文程。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17世孫,萬曆43年中過秀才,後來就沒有再考,因為他投靠了努爾哈赤。後金沒有科舉。



范文程是主動投靠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死後被皇太極多爾袞順治重用,為大清立國立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


范文程死後諡號文肅,稍遜於其老祖宗范仲淹的文正。




薛白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范家能出那麼多讀書人,可以從以下三件事看出。

一、范仲淹本人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受益者,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范仲淹幼年喪父,四歲時隨繼父遷至長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因家境貧寒,便用兩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後,用刀切為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成年後,范仲淹又到應天書院刻苦攻讀,冬天讀書疲倦發睏時,就用冷水洗臉,沒有東西吃時,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經過苦讀,范仲淹終於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官至參知政事。

范仲淹早年家境貧寒,母親支持他刻苦攻讀,他經過寒窗苦讀,終於一朝及第,實現了階層躍升,出將入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自己就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典型,因此本人非常重視教育,鼓勵子女讀書受教育也成為了范家的家風。

二、范仲淹本人大力提倡支持教育

范仲淹在宋仁宗慶曆四年主持的,史稱“慶曆興學”。慶曆興學的主要內容有三項:興辦太學;普遍設立地方學校;改革科舉考試,規定科舉考試先策、次論,次賦詩,罷貼經、墨義。范仲淹主持的教育改革,與和他同時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安定先生胡瑗(‪989—1052)提倡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范仲淹和胡瑗交好,兩人過從甚密,曾經為胡瑗題詞”孔門衣缽,蘇湖領袖”。 

據說范仲淹曾經請一位風水先生在老家蘇州看地,想給自家建房子,風水先生告訴他地塊很好,可以保證子孫人才輩出,世代富貴。於是范仲淹改變主意,覺得這麼好的地方,應該蓋學校、建州學,讓家鄉的廣大學子們受益。由此可見范仲淹的公心和“先天下之憂而憂”。而范仲淹的這種垂拱作範的公心和教育理念也自然影響到子孫後代,所以他的後人以讀書為重,800年來不絕如縷,而且名臣宿儒亦不在少數。

三、范仲淹和望海樓

   范仲淹三十出頭的時候,曾經到我的家鄉泰州擔任西溪鹽官,當時就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捍海大堤,防止海水倒灌,保障百姓耕耘良田,安居樂業。他業餘時間和同在泰州任職的滕子京等人登上城郊始建於後周年間的著名地標望海樓,賦詩酬唱,抒發報國利民的遠大志向,因此望海樓也被視作范仲淹思想的源頭,為他後來創作天下名文《岳陽樓記》打下基礎。 

至今在泰州還有紀念范仲淹的“文正廣場”,2007年重新望海樓時,原文化部外文局局長、《經濟日報》總編輯、《人民日報》總編輯,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孫範敬宜先生應邀寫下了《重修望海樓記》,華章麗藻,文采飛揚,從中可見范家源遠流長的家風學風和書香氣息。

   泰州,漢唐古郡,襟江負海,壤沃物阜,人傑地靈。予先祖范文正公曾為泰州西溪鹽官,而滕子京為泰州海陵從事,嘗把酒賦詩,以相酬酢。公有“君子不獨樂”等句,其“先憂後樂”之意,已呼之欲出。歷二十餘載,乃有《岳陽樓記》問世,發浩音於四海、振遺響於百代。泰州城東南有樓,名曰望海,始建於宋,為一郡之大觀。歷代名賢,多唱和於此。故前人稱斯樓為“吾邑之文運命脈”,洵非虛語。元明以降,兵連禍結,斯樓屢建屢毀,不勝其嘆。豈樓之興廢,或亦有關國運之盛衰乎?

今逢盛世,遂有重修望海樓之舉。公曆二零零七年秋,巍然一樓飛峙泰州鳳城河之濱,上接重霄,下臨無地,飛甍浮光,崇階砌玉,其勢可與黃鶴樓、滕王閣媲美,允稱江淮第一樓。望海樓之再興,豈獨泰州一邑 “文運命脈”之象徵哉!

予登乎望海一樓,憑欄遠矚,悄然而思: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望其澎湃奔騰之勢,則感世界潮流之變,而思何以應之;望其浩瀚廣袤之狀,則感孕育萬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納百川之廣,則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測之深,則感宇宙無盡之藏,而思何以寶之;望其波瀾不驚之靜,則感一碧萬頃之美,而思何以諧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則感裂岸決堤之險,而思何以安之。嗟夫,望海之旨大矣,願世之登臨憑眺者,於浮想之餘,有思重建斯樓之義。是為記。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讓我們用范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中追思嚴子陵的原話來表達對他的景仰,對範氏家族人才輩出的感佩和欽敬。






Moses顧


如題所問,范仲淹家族為何能夠長盛800年?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簡單的瞭解下范仲淹這個人。上學時我們都學過范仲淹大賢的文章《岳陽樓記》,其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家都耳熟能詳。而我們縱觀他的一生,發現這句話也確實是他個人的真實寫照。那自始至終為天下人計,不在乎個人利益得失的做派,不正是後世人的表率嗎?朱熹曾稱讚他,“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而他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行為也影響到他的子孫,俗話說言傳身教。正是平常的言傳身教造就了其子孫成材極其多,長盛不衰。

還有一點就是范仲淹留下的《家訓百字銘》,“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正是范仲淹大賢將其一生的品格濃縮成百字家訓時刻警醒後人,要天下為懷,志仁愛國;傳承家訓,不忘初心。

這樣的人物品格節操,當為後世楷模。所以也就不奇怪范仲淹家族800年間人才輩出,長盛不衰了


準提神咒


自隋唐科舉制的興起,狀元可以說是歷朝歷代炙手可熱的人物,而在這一千多年裡,狀元也不過寥寥數百位,而問題說范仲淹家族卻有80個狀元,400個進士之言確實是誇大其詞,但是范仲淹家族,卻實實在在的延續了幾百年之久。

範式家族的核心人物是范仲淹,再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聊聊這個文壇大佬的生平,古代的風流才子,即便不是世家大族,最差的也得是個書香門第什麼的,但范仲淹就不同了,他家境十分貧苦,年僅兩歲就沒了父親,走投無路的母親,只好帶著兒子范仲淹改嫁給朱氏,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范仲淹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不僅如此,還經常受到朱家子弟的嘲諷。小孩子也有自尊心,備受人冷眼的范仲淹,自打那時起便暗暗發誓,將來自己一定要出人頭地。

古代想要實現階級跨越,唯一有用的途徑只有讀書,他早年在醴泉寺讀書,為了節省時間,每日煮一點小米粥,等粥完全凝固之後,便把粥劃成四塊,早晚吃兩塊充飢,唯一的配菜只有醃菜。每當自己讀書開始犯困時,范仲淹便用冷水洗臉,作息也十分規律,每日三更睡覺,睡到五更便起來讀書,這種生活貫徹范仲淹的少年時期,對他後期為官也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能接收更好的教育,范仲淹考上了應天學院,此書院在北宋時期的名氣極大,有不少知名大儒在此講學,可以說彙集了天下有才學的讀書人,皆聚集於此。學院也會給學生們一些補助,不過范仲淹依舊過著從前的生活,有同窗不忍見其如此寒酸,便好心給他送去一些吃食,但范仲淹卻坦言拒絕,說自己早已經習慣粗茶淡飯的生活,如果再讓我吃精美的食物,恐怕日後就咽不下粗糧鹹菜了。范仲淹被當做讀書人的榜樣,不是沒有理由的,他知道自己來書院的目的,並不是過來享樂,而是過來學習知識的。

古代能見到一次天子,是普通人莫大的榮幸,有一回真宗皇帝駕臨應天府,有同窗邀范仲淹前去觀看,可范仲淹卻不為所動,而是說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遲。這句話說得極有自信,當他成為天子門生時,那個邀他前去的同窗,卻沒有再次見到天子。其實嚴格一點來說,范仲淹並不算是個天才,他到了中年才開始發跡。除了在官場上得意,在家中范仲淹也告誡自己的兒子們,切勿因小失大,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及自己的品行和操守。

仁宗皇帝剛登基時,由於年紀比較小,劉太后一直把持朝政,遲遲不肯還政給皇帝,弄的整個朝野怨聲載道,但也沒有哪個人敢站出來反對,唯有范仲淹一個人上書直諫,雖然事後被貶,但也沒有流落出後悔的意思。劉太后去世後,權力才回到仁宗的手上,他將被貶的範總有趙回來,不過范仲淹的性格也沒改,因為與宰相呂夷不合,范仲淹再次被貶。不過人才到了哪裡都可以發光,范仲淹憑藉戰功又回到了京城。

本以為這次沒有任何問題了,卻因為慶曆新政的事情,又一次被貶,從朝廷旋渦中解脫的范仲淹,終於來到了舒適的晚年,他在鄧州安享晚年,再也不插手朝政,每日讀書養花,還有教育自己的子孫們,范仲淹的四個兒子在後來,也各自有成就,次子範純仁更是官至宰相。範式家族之所以可以興旺800年,和范仲淹的榜樣以及良好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木劍溫不勝


談及范仲淹,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宋代名相”或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救世情懷。毋庸置疑,他是我國曆史上最值得學習與敬佩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以家風的形式貫穿始終,即使歷經幾代王朝更替,仍屹立不倒。

不過歷史上狀元都是有據可考的,題目中所說的80個狀元有些誇張意味。史載:唐朝至清末共有649名狀元,其中姓範的狀元只有兩名,而且他們都與范仲淹無關。還有范家後代進士也並沒有那麼多。儘管如此,範氏家族興旺了800餘年卻是事實。就連抗戰時期,他們的家底仍十分厚實。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他們為何能如此綿延不絕?

首先,筆者認為範氏家族綿延800餘年的榮耀是榜樣作用所致。范仲淹作為範氏家族的先祖,他的生平與思想無不感染著每一個範氏後代。他“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繼,日昃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幼年的悽苦遭遇,使他樂善好施、心繫百姓;從寒門子弟縱躍成為上流之士的經歷,又使他對讀書心存感激。

當然他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考取功名,而是通過讀書提高見識或待考取功名後為國分憂。另外他遵從傳統的宗法制度,超越家,重視族,堅持將光宗耀祖、贍宗睦族視為己任。其子範純仁曰:“臣父仲淹,先任資政殿學士日,於蘇州吳、長兩縣置田十餘頃。其所得租米,自遠祖而下諸房宗族計其口數;供給衣食及婚嫁喪葬之用,謂之‘義莊’。一直以來范仲淹致力於修家譜, 創義田, 興義莊, 通過多種手段為範氏家族建立了一個多重架構的宗族福利保障體系。

其次,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若沒有範氏子孫們的自覺認同,也很難造就這般榮耀。明末範鳳翼在《覆宗侄孫石夫孝廉書》中曰:“質老同宗同道, 生平知己, 何異同胞。”範景文亦有贈詩:“水木自吳天衍派, 璽書專尚月為卿。同人應語偕憂樂, 獨往寧堪滯釣耕。”他們都是范仲淹的後世,從他們的字裡行間能很明顯地看出他們強烈的精神歸屬感。他們往往是通過家譜瞭解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軌跡和世系脈絡,並以史為鑑——擇其善者發揚光大,其不善者摒棄修正。

除此,不忘出身,重教守業也是一個家族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范仲淹生於貧寒之家,即使通過自身努力成為朝廷貴族,但人們常說“攻城容易,守城難”,家道中落的戲碼時常發生,就連朝代都會更替,更何況是家族?範氏家族歷代子孫嚴於律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並對前人的事情銘記於心。

范文正公家訓不過百字: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雖然只有區區百字,其中蘊含的真諦是無窮的,總的來說,它是在告誡後世要不斷學習,不忘出身,完善自我,積善行德。


鄧海春


80個狀元,400個進士!這有點太離譜了。估計范仲淹家族即使個個文曲星轉世,也難以達到如此盛況。

但範氏家族興旺了800年,倒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呢?這要多虧了范文正公退休後興辦的範氏義莊。

范仲淹是個牛人。我在拙作《范仲淹:作得好詩,打得好仗,理得好財,設得義莊,今人多不及也》 中曾無比膜拜過。

范仲淹少時貧寒,早年失父,依母而活。族人多冷眼袖手。其母不得不改嫁他人。范仲淹在一段時間內還承繼父姓為朱。

范仲淹靠苦讀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曾官至參知政事(類副宰相),在族人中算是光耀門楣的人。成年後的范仲淹想認祖歸宗,改回範姓,族人還不太樂意,生恐他回來分族產。使得范仲淹不得不再三申明:只是想改回本姓,絕不會爭產。

照理說,這樣的族人,不理也罷。但文正公高風亮節,晚年時,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把自己歷年宦囊所得,全部拿出來買田,當時他共買了一千多畝田。范仲淹買這麼多田,不是為自己當大地主,而是為範氏族人謀長遠利益。

我記得《紅樓夢》裡秦可卿曾和王熙風有一番談論,議及家族的命運,為防不測,建議一公中在祖墳附近買些田地,這樣以後祭祀的錢就可以從此出,二是把私塾設在祖墳附近,這樣以後家族若不幸敗落,也有個依靠。

范文正公雖曹雪芹出生早幾百年,但他的義莊設立要比曹公在小說中的想法更早,執行得更好。

范仲淹設立的義莊成功運行了八百多年。這與范仲淹初設立時的高瞻遠矚有很大關係。

範氏義莊有著嚴密的運作機制。它設有管理人,管理人有權處理義莊事務,不受他人干擾,族人不參與運作經營,只參與田租分紅。

義莊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是分開的,這是一個接近於現代企業運作的方式。

在發放待遇方面,范仲淹也不是無條件的,他主張義莊只保證族人的基本生活所需,而不無限制的提供支援,其借貸也不是無償的,到期必須歸還。

范仲淹去世後,其二兒子範純仁(也官至宰相)、三兒子尚書右丞範純禮又補充了一些條例,使義莊得以順利維持。範純仁還將義莊向官方報備,他向宋英宗上奏義莊事,請求政府保護義莊,防止他人損害,得到了皇帝的允准。

就這樣,範氏義莊得以合法運行,歷代族人中有能為者,又不時捐贈補充義莊田產。義莊經營得以長期維持。隨著附住的族人增多,又開設了族學。

由於範氏族人的生活得到保障,又有機會接受教育,故而範氏族人中湧現了大批人才,家族繁榮興盛,歷時八百年,持久不衰。


錢多多讀文史


從寒門布衣,官至皇朝宰相,他是北宋“慶曆新政”的主使人。其後人80狀元、400進士的故事仍為今人廣為流傳。

800年經久不衰的家族是範氏子弟的個人修為還是得益於先祖沿襲的優良家風?今天給大家談談范仲淹家族興旺800年的原因。

800年之盛始於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但就在這麼偉大的人物背後卻有一個悽苦的童年,出身寒門,八歲喪父,後來母親改嫁,他也改姓為“朱”,進行了十年寒窗苦讀,終究在26歲那年一舉中進士,出人頭地,一路深造,官至宰相。

在如此不可思議的“逆襲”背後,范仲淹是如何成功的呢?

一.有志者,事竟成

范仲淹從小就懂得立志。有一次他看到一位算命先生,索性問到:“你幫我看一看,我能不能當宰相?”

這位算命先生也是頭一次見一個小孩子居然開口就說要當宰相,也著實嚇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說:“小小年紀,如何口氣這麼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接著又跟算命先生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生?”

算命先生有些納悶,為何志願如此懸殊,就問他:“你為什麼選擇兩個志願?”

范仲淹回答:“因為只有良相跟良醫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聽完之後很感動,一個小孩子都時刻想著要救人,於是立刻就跟范仲淹說:“你有這樣一顆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後一定可以當宰相。”

從這個簡短的故事我們就能看出范仲淹兒時就有鴻鵠之志,心繫百姓,以至他不懈為目標所努力,由布衣成為宰相。


二.修身,齊家,治國

在范仲淹寒窗苦讀的十年裡,由於科舉制度內容的限制,他接觸的讀物自然是少不了歷朝歷代的佳作,上至儒家先哲的四書五經,下至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

如果說四書五經的作用是讓三觀尚在形成的范仲淹啟聖明之心,修賢者之行。那麼詩詞歌賦的作用就是對他個人才華的沉澱,寒來而暑往,厚積而薄發,《岳陽樓記》所反映的才華可見一斑。

顯然這段寒窗苦讀的歲月不僅鑄就了范仲淹德才雙馨的人格,也為他一舉成名鋪墊了才學之路,此謂之修身養性。

接下來談談齊家,在對於家庭尤其是子女教育這方面,范仲淹更是秉承著“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原則,教導子女生活儉樸,為人正直,在父親的影響下,他的子女也是德才兼備,各修其長,尤其是節儉的習俗在范家蔚然成風。

有一年,他的次子範純仁要娶親,想把婚事辦得體面一些,也好藉此光耀范家門庭。他就讓進京的大哥將自己的打算告訴父親。

范仲淹得知後眉頭緊皺,嘆道:“我家歷來清廉儉樸,豈能縱容後代如此奢侈!壞了我范家門風。”

於是,提筆寫了四句話:

“一人站著一人臥,兩個小人地上坐, 家中還有兩口人,退回嬌兒細琢磨。”

範純仁細細地琢磨了父親的四句話,羞愧不已,改變了原來的打算,決定儉樸辦婚事。范仲淹知道了兒子改變了打算,便趕回家中,參加了兒子的婚禮。

這事在當地一時傳為美談,為後人景仰。原來,范仲淹的四句話是個字謎,謎底是個“儉”(“儉”字的繁體字“儉”)。

最後是治國,在他的《岳陽樓記》中寫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最後一句至理名言已經完美詮釋了他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分愁擔憂,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的遠大政治抱負和偉大胸襟膽魄。

為官清廉正直,盡職盡責,這也是他能得到老百姓擁戴和朝廷重用的原因。

三,八百年之久的延續

在范仲淹去世後,兒子範純仁也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輩出,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得益於範公生前所形成的優良家風和後代子女的諄諄教誨。其後世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

範公的四個兒子不但貴為官卿、道德極高,且能遵父舍財濟世之風;其後代子孫在朝為官者亦屢出不絕,這都是得自範公的庇廕。


歷來現實


范仲淹死後,他的家族能夠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原因有很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並不是范仲淹給他的後代留下了很多的財富。

范仲淹與中國古代的很傑出的文人一樣,信奉的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所以財富在他們看來只是一種拖累,可有可無的東西。

最重要的是范仲淹給後代留下的精神財富。

范仲淹死後被稱為范文正公,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的名言,成為後世文人心目中學習的榜樣。

而范仲淹自己的所作所為,也不愧於後人的讚揚。

可以說,范仲淹就是一個能文能武,並且支持教育事業的完人。

政治方面,主持開創了“慶曆新政”,可以說使政治局面煥然一新,為宋朝的延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軍事方面,勇於提拔年輕有才幹的軍事將領,使宋朝湧現出了狄青這樣的名將,為宋朝維持邊疆的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教育方面,范仲淹特別重視教育,不管是身居高位,提倡興辦學堂,還是貶謫以後,身體力行,都非常注重培養人才。

文學方面,成就就更不用說了,像著名的《岳陽樓記》一直到現在都是大家傳唱的經典,特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了文人志士精神上的榜樣。

這樣的范仲淹,成為後人的榜樣,也是一個必然。

至於范仲淹的家族能夠一直延續800多年,並且不斷髮展壯大,文人志士層出不窮,固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與范仲淹的身體力行是分不開的。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問者所問其實半真半假。因為歷史上,范仲淹家族確實可以說是興旺了800年,不過出了80個狀元、400個進士,其實是一個謠言。


因為資料顯示從范仲淹之後,各朝代斷斷續續的科舉制所產生的近300個狀元裡並沒有姓範的!唯一的範姓狀元還是唐朝開元年間的範崇凱,這可不是范仲淹的後人。

既然沒中狀元,後代又是如何發達的呢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也就是說留給子孫再多的錢,也會被敗光,倒不如教會他們做人。

范仲淹自幼喪父,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便跑到醴泉寺寄宿學習。正值天氣漸冷,他就每天煮一鍋比較稠的粥,這樣粥冷了以後就結塊。

然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就著母親醃好的幾根鹹菜裹腹。即使生活清苦至此,他依舊樂在其中發奮讀書,留下了斷粥劃齏的美譽。

學業有成做了官之後,他依舊樂善好施,將俸祿幾乎都用來救濟百姓,據說他信奉佛教,臨終之時連房子都捐出去做了寺廟,以至於死後連置辦棺材的錢都沒有。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作風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子子孫孫。他的四個兒子也很有出息,兩個做了宰相,一個做了御史大夫,還有一個鑽研學問。

范家後代到了清朝的時候,已經有七十多做到了今天的部級以上官員。直至民國初期,依舊是人才輩出。

那麼今天范家後人何在呢?

據溫州永強大塘範氏宗譜統計,按照範氏定姓始祖範武子第一世開始算,今天范家後人已有7000餘人。

這一主幹上,范仲淹是第三世。而范仲淹的後人則屬於範氏家族的一個支派,其後代數量分佈由於戰亂遷移,難以得出準確數據。

范仲淹是今天江蘇省蘇州人,所以後代也基本是以此為中心擴張的。大部分為官子孫會舉家遷往任職地,以下就是有記載的可能所在地。

今天江蘇省的金陵、丹陽、常熟、宜興等地;浙江省的湖州、嘉興、紹興、義烏和溫州;江西省的豐城、臨川和樂平;

安徽省的休寧、涇縣、和州等;廣東省的潮州、大埔、長樂和陸豐等;湖南省的湘潭、湘陰、隆回等;福建省的閩中、沙縣等;

以及遼寧瀋陽、遼東,山東曹州,北京、河北保定。不完全統計有37代子孫,人數估計可達上萬人。

因為是書香世家的傳承,所以範氏家族的族譜也有流傳,2001年,遼寧省燈塔市柳河子鎮上柳村農民範垂鐸家就發現了范仲淹家譜。


這本家譜全部手寫,字跡工整,裝訂整齊,歷經歲月更迭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禮,能夠得以流傳實屬幸事。

一本家譜就可以看出范仲淹的範氏家風,雖然後代也曾出過瑕疵,不過總體上看都是大宋第一人的子孫都是很有教養的。

如果有讀者也姓範,又恰好在以上這些地方之一,不妨打聽打聽自己是不是也是范仲淹之後。

宋有范家百年不衰,漢有張良高瞻遠矚

歷史上能做到世代相傳且長盛不衰的人並不多,范仲淹算一個,還有一個就是西漢的張良了。

張良師從黃石公,一次偶遇,他拾起了黃石公的故意丟棄的鞋子,通過考驗後,成為了黃石公的關門弟子,學的其畢生所集《素書》。

此書以道家思想為核心,集儒學,法學,用兵,與人交往等眾多思想集於一體。張良苦讀此書,習得此書之精髓,後來輔佐高祖一統天下。

然而,識時務者為俊傑,自古伴君如伴虎,君臣可以共患難,但大業建成後何去何從就要好好斟酌了。

張良自然知道這個道理,於是他決定退隱江湖,由於他師傅黃石公的影響,他開始修煉黃老之術,祈求有一天得道成仙。

這樣一來,前半生叱吒政壇,後半生苦練修仙。就算皇帝想對他動手,也得好好找個理由。不得不說,此舉乃大智慧。

此番另謀出路是十分有遠見的選擇,無關政治又發揚了道教,德蔭子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西漢之後,道家思想仍然在陸陸續續發展。

張家後人張道陵等人在老子的基礎上將道教正式創建併發揚光大,名聲大噪。所以,即便後來改朝換代,只要道教在,張家後人就有靠山。

也正是張良的高瞻遠矚才使得後人一直有光可沾,使自己流芳千古。正所謂,有舍才有得,言傳身教,適當取捨,才可以為以後留後路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