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佛图寺——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名的古老寺庙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佛图澄(公元231—348),是位深受历代佛教徒钦敬的著名僧人,享有神僧之称。佛图澄是西域人,他长途跋涉来到汉地的佛教“圣地”敦煌,住寺多年。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79岁高龄的佛图澄来到洛阳,隐居4年后,83岁时才开始了其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一直到他117岁离世。

佛图澄不仅是后赵的政权参谋,也是当时最有力的宗教活动家。他利用国家的力量弘扬佛法,弟子多达万人,共建寺院893座,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据《高僧传》等载,从澄公受业追游者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数量最多的最早记载。在澄公弟子中,名见于经传者诸如: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进、道安、法雅、法汰、法和、僧朗、安令首尼以及从天竺康居不远万里谐澄公受教者佛调、须菩提等诸多名僧。

澄公门下,人才济济,均为一代英杰。其中法雅创立格义、法汰弘教江南、法和授徒西南、僧朗布教泰山、安令首尼弘化妇女,…… 而澄公门下成就最高者当首推道安法师。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道安法师,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北)人,自幼神智聪敏,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年十二出家,因形貌甚陋不为师重。后入邺中寺遇澄公。澄公见而嗟叹,与语终日。众弟子见其形貌不称,咸共轻怪。

澄公即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道安拜澄公为师后,更得耳提面命。澄公每讲经时均请道安复述阐释,众弟子颇有不平,疑难蜂起。但均被道安挫败折服。故时人咸称“漆道人,惊四邻”。

由于有澄公的知人善教与精心呵护,道安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划时代高僧。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道安门下,更有慧远、慧永、慧持、法遇、昙翼、道立、昙戒、道愿、僧富等高僧,其中尤以东晋佛教领袖慧远最为著名。

由此可知,澄公门下,枝叶繁茂,桃李天下,且硕果累累,究其总源,均出于澄公。可以说,无澄公则无道安,无道安则无慧远,故古德有云:“法源滥觞之初,由佛图澄而得安,由安而得远公,是三大士化仪轨则。”诚哉斯言!

兴立佛寺近九百所,佛法之盛,自澄而始

唐杜牧诗中曾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确,南朝寺院林立,佛教得到长足发展。但在其百余年前,北方佛教发展曾出现较之更加辉煌的局面。据《高僧传》等史书记载,澄公初来中土时,欲于洛阳立寺传教,但正值刘曜攻洛,“永嘉之乱”,其立寺之志遂不果。

及至见石勒而取得其支持,方于后赵国境内兴寺立庵,讲经收徒,直至圆寂。澄公凡在赵三十余年,“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其弘法之盛,“莫之与先”。如此局面,诚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前所未有。由于澄公的努力,使后赵时期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第一个兴盛高峰。故古德曾赞曰:“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此言真实不虚也!

创依国主弘教之先,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国师”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道安曾有言:“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此说即得之于澄公,是其多年依止澄公所得经验。后世佛教发展多得益于此说,故澄公实为此说之首创并实行者。

澄公初见石勒时预言其“当略有区夏,己应为师”并以道术方便取得其信服后,更以谏言劝化其实行德政,故石勒待澄公敬服有加,有事必咨而后行,并上尊号为“大和上”。石虎即位,更倾心事澄,有过于勒。其下诏曰:“和上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受,荣禄匪及,何以旌德,从此以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和上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

主者唱:‘大和上至’。众坐皆起,以彰其尊。”更有司空李农旦夕亲问,太子诸公五日一朝,以表尊敬。可以说,澄公以其德化取得如此地位,诚前所未有,故澄公实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国师”。而正因如此,佛教才得以在后赵时期得到空前发展。

在澄公入华之前,虽有安世高、支娄迦谶、严佛调、昙柯迦罗、康僧会等高僧大德奔走于华夏,翻译经典,宣扬佛法。然其终究是以一人之力去传教,虽有成效,但发展不广。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而真正使佛教得到广泛弘传,即从澄公开始。澄公在取得国主支持后,在国家政权的保护下,充分利用国家力量来弘扬佛教。从而使佛教由一种形同“民间方术”的流传方式一跃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取得受到保护的合法地位,开创了依国主弘教的先例。

佛图山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寺前镇境内,地处花亭湖风景名胜区北岸,亦名大尖山,又称嵯峨寨。山高险峻,苍松覆盖,翠竹参天,景色奇异,景区摩崖石刻众多。清代 内阁中书、直隶清河道鲁之裕在《佛图山记》中云:“太湖之胜,非司空也……则必以佛图山为最”。

晋朝时期佛教开始在太湖县流传。据史料记载,东晋时天竺高僧佛图澄到中国宣扬佛法,于大兴二年(319年),路经 太湖寺前时,见山势突兀耸拔,一石奇峰异起,大有佛家胜地之相,于是在此修建寺庙,定名为佛图寺。这是太湖县有文字记载的首座寺庙。

佛图寺位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寺前镇,又名大尖山,亦称嵯峨寨。寺前镇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故乡。佛图寺不但是外来僧人在太湖县所建的首座佛教寺院。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也是太湖县乃至江淮地区有文字记载的首座佛教寺院。佛图寺的建设,标志着 佛教文化在晋代就正式传入太湖县,传入江淮地区。佛图山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跻身名山之列,素有“小蓬莱”之誉。

佛图寺有著名八景:天柱塔、飞来泉、天就门、披云石、八正桥、生白洞、一线天、祖师洞。

山下的小溪边,一石平面如削,宛如一块屏风,人称“屏风石”。石上有明万历元年(1573年)秋太湖知县王大谟题刻的《游佛图寺》五言诗一首,赞曰:“仙桥度迷途,佛塔挺白日。天工结构奇,凿空无斧质。”虽大部分已脱落,但仍有少数字可分辨。

登佛图山,可见寺前两块巨石当寺而峙立,一巨石横架其上,天成石门,俗称“禅门”。明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 李盛英题“天就门” 篆体3字于石门前额,笔力 遒劲,直窥秦汉。门内石壁上有罗汝芳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题刻的“闵狮界陈时范仰山林鹏肝近溪罗汝芳乙卯秋书在石纪游”24个行书大字。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史载“罗汝芳,江西南城人,明嘉靖年间任太湖知县,仁政爱民,颇有文才,喜爱山水”,在太湖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石刻。1985年,赵朴初先生给寺前河一位小学教师蔡铸锟的信中对儿时游佛图寺还记忆清楚:“佛图寺,小时曾往一游,犹记‘天就门’三字篆刻,彼时似未逢一僧,寺已濒荒废矣。”

入石门即为古刹佛图禅寺。佛图寺为一进两幢,下幢宽敞,为进香拜佛之所;上幢地势较高,为藏经阐法之地。清嘉庆、道光、同治年间,古寺迭经修葺,气宇轩昂,香火鼎盛,“古寺梵钟”, 名噪一时。佛图寺香火最盛时房屋达一百多间,可惜在1958年被全部拆毁。今年有佛门弟子在旧基上幢建造了佛殿和生活用房,但较简陋。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寺东百步,一泉飞悬崖壁间,俗称“飞来泉”,三折三迭,三迭三泻,泉流愈迭愈急,水声愈高愈远,形如玉花缤纷,飞来泉声若春雷滚动。风来泉雾飘飞,风定白练长悬。虽是盛暑,仍凉爽如秋;任凭 晴日,却 雨雾 空蒙。崖壁间镌有“天上来”、“尘襟洗尽”、“且来观瀑”等题刻,将此景装点得益发幽奇。

又有“屏风石”,长二丈,高丈余,石面如削,清乾隆太湖知县王大谟题刻长诗于石上,年久难辨。山中又有披云石、屏风石等天成石景以及老树修篁,奇花异草,清溪碧潭,处处显灵露秀,趣若 蓬莱仙境。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寺后悬崖顶上高耸着五块岩石风化而叠成的“天柱塔”, 此塔险绝天工,上粗下细,高达十余米,略向外倾斜,造化神 工,似书万卷,如柱擎天。旧志载:“塔,仰睇之,帽趣落,风撼云移,虩虩如将下坠者。”崖端镌有清太湖 教谕阮裕所书“乾坤一柱”四个繴窠大字。

明代陈范明题刻楹联:“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做状元峰”。明嘉靖太湖县令罗汝芳题刻楷书“天柱塔”。塔底有洞,沿壁有无名氏镌刻 颜体“生白”二字;“生白洞”,凉爽 幽邃,洞顶石罅中开一线,名“一线天”,洞上飞架“八正桥”。八正桥边有明代陈明范题联“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作状元峰”。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在佛图寺,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姑砌山门嫂砌塔”就是其中之一。相传古代有姑嫂二仙到佛图寺游玩,见佛图寺一无山门,二无石塔,便商议建造山门和石塔。姑投机取巧,认为山门好造,就选择了造山门,嫂无法推却只好造塔,二仙相约鸡鸣时完工,结果姑先把山门造好,故意装鸡叫,嫂以为天快亮了,只好将仅差塔顶没造好的石塔弃之而去,故今天的佛图寺石塔无顶。

千百年来,佛图寺吸引了无数游人,留下了大量石刻和诗篇。1981年,佛图寺摩崖石刻收录入《 中国名胜词典》。1982年,太湖县人民政府又将其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图寺以佛图澄而得名,一千六百多年来,从未易名至今,现在全国所存佛图澄所建寺庙为数不多,但以佛图澄命名的寺庙,太湖佛图寺独一无二。由此可见,佛图寺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相当突出

117岁“第一国师”独建893座寺庙,留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寺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