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何解读这句诗?

关中陈镜


首先,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题主写错了,原句应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自诗仙李白的《把酒问月》。附上原文: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亮在古人诗词中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常常用来表达相思离别的愁绪,有对亲人的思念,如"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对故乡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期盼团圆的愿望,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然也有因明月而感叹时光流逝,从而产生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思考,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自然无穷 人生有限

李白的《把酒问月》同样是一首咏月抒怀诗,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沉思索与无限感慨。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之"缠绵不堕纤巧,当与《峨眉山月歌》同看。"诗的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困惑,极有气势。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体现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五六句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七八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坏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九十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中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诗人在对她们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了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自然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的高潮,他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李白的诗歌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的想象也是变幻莫测的,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匪夷所思,想落天外。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如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但其诗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清溪、明月、白鹭等。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去形容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再合适不过了,清新明快,明丽爽朗是基本色调,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假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的浪漫主义情韵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一往文学


题目写错了,原句应该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整首诗如下:

把酒问月

这是一首通过咏月来抒怀的诗,诗中反复论证了人与月之间的关系,颇有哲理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诗采用的是时间交错,今昔对比的写法,一方面表达的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另一方面则展现自己洒脱的胸襟。

异曲同工

有不少古诗与李白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试举两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诗词补习班


问题:“人不见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如何解读这句诗?

出自哪位大家的哪首诗?

前言

这句诗应该是题主记错了,原句是:人不见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来自于李白的《把酒问月》

这种今古对比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见到,怀古也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一、李白《把酒问月》

这是一首七言的古体诗,押了四个韵部,平仄韵相间,如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以上平声韵(支韵):时, 之,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换入声韵(月韵):阙、发、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换上换平声(真韵)韵:春、邻、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换上换仄韵(上声纸韵):水,此,里

二、创作时间

这首诗不能确定写作的时间,据推测可能是写于唐玄宗宗天宝三载(744年),这一年夏天,李白被赐金放还,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

从诗中李白的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判断这首诗是其辞官以后的可能性比较大。

李白在被召入长安以前,也常有怀才不遇之感,但是与《把酒问月》中的洒脱不太一样。一个是没有遇到伯乐以前,一个是繁华落尽世事看破的一种淡然。

例如他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对于宇宙中的疑惑,自古有之,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也问过: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两句的诗意在比李白大了几十岁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也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李白说:月亮常在,今天的人看不到古代的月亮是什么样, 但是我知道,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天的月亮能看到我们的祖先。

今人和古人一样,如同流水逝去,我们在不同的时空里,都曾经一起看到过相同的月亮。

结束语

关于咏月的诗词不胜枚举,老街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语出《把酒问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文中今月古月实为同一个月亮,但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每个人能看到的月亮仅仅数十载而已。上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下句“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

古人今人何以计数,只如逝水一去不返,但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古人感慨时光荏苒、人生苦短诗句颇多,如陈子昂的《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怀古思今,引人共鸣。

例附本人所书李白《把酒问月》,欢迎关注交流!



三悟轩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把酒问月中的两句诗。纠正一下,不是古人是今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字面上说这两句诗很好理解。今天的人,处在唐代的人,不可能见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月亮,不可能见到秦汉三国时代的月亮,但掛在天上的月亮一样的照映过古人,一样的象今天这样明亮,妩媚。如果再引伸一下,把古人与今人,把古今月亮与古今之人结合起来,换位一下,似乎也不难理解。诗人具有浪漫主人情怀,一边饮着美酒,一边举头望着天上的明月,心情好像从很熟悉的现实,一下子穿越到遥远的陌生的过去。月亮相对而言是恒久的,而古今之人是不断更迭的。正如诗中所说,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着古人不见今吋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着古月依旧照今人。这两句诗看似重复,实是重复,回环之美。从全诗上下连贯看,有对明月的相思,有对仙境的向往,有诗仙对仙女嫦娥寂寞的同情,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更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浪漫与豪爽。

这首诗无疑是李白以美酒加明月,用浪漫加豪放当素材作出的一首绝妙好诗。


流广深


可以用一句成语来解读这两句诗,就是“物是人非”。

诗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出自《增广贤文·上集》。其意思是,古时候的人已看不到今天的月亮,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时候的人。说的是一个现实存在,月亮依旧,古人已逝,表达岁月惆怅和人生感慨之情。

该两句诗与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中的两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相似,只是前一句不同,其实含义是一样的。古代和当今的月亮是一个,但是看见它的人已不同,也就是说月亮作为物还是那个,但人变了,即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怀念旧人,感慨人生苦短,表达时(事)过境迁。

与“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意思相近的语句或诗句还有很多,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有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岁月常相似,花开依旧人不复,流年尽相摧(土方岁三《丰玉发句集》)。

这些诗句表达的都是对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现实的感慨,映射人生短暂,人已变化或离去,但是月、花、长江、风景等还在,触景生情,借景物抒发情怀,意境深远。


山会长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骚客仰头问。问月,自古以来便是文人才士的好题目。吾友李太白先生,未能免俗,也写过一首《把酒问月》的诗。但此诗中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却被后人拿来消遣,惨遭“恶搞”。

清乾隆年间,著名文人乐钧撰有笔记体小说《耳食录》,专记世间奇闻趣事以及神仙鬼怪的幽迹迷踪。其书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得一拼。瞧瞧《耳食录》中的《疯道人》一章是如何编排太白先生的八卦的:

一妓继歌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仙者笑曰:“误矣!乃‘今人不见古时月’也。”妓曰:“今人不见古时月,古人亦谁见今时月来?”仙者叹息。

“仙者”即是李白。李白听歌吃花酒,指摘妓女歌词中的错误,不料此妓才辩了得,为太白诗句更进一解。诗仙无奈,唯有叹息。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嗯,不错。后来,《增广贤文》把这句话收录了进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主观抒情的意味更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客观说理的意味更浓。这个情与理,就是:古人今人若流水人,共看明月皆如此。

铁打的月亮流水的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从表面上看,人分古人今人,月分古月今月,所以,今人不见古时月,古人不见今时月。

从实质上看,古月今月,是持续存在,月是同一个月。而古人今人,是断续存在,人不是同一个人。所以,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月依然照今人。

说到底,就是:人生短暂,宇宙长存。

天高地迴,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咋办?李白的态度相当好:“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啥也别说了,月下独酌,对酒当歌,喝!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莫安排


月亮无疑是古代最受关注的宇宙星体。就算把月亮纳入地球物体中,它无疑也是最受关注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灿烂辉煌,古诗中写得最多的意象,“月”都是排在最前面几位的。只有“花”“酒”这样一些少量的意象能够与它媲美。它也因此成为一些诗词大赛中“飞花令”的常客。

我们知道,由于认识有限,古人并不知道月亮是天空中的一颗星球。那么,在古人的心中,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是怎么认识月亮的呢?

实际上,虽然古人写过很多次月亮,但他们对月亮的认识,真的很有限。从外形上来说,无非就是扁圆的“白玉盘”“瑶台镜”之类的东西。而且古人虽然也懂得近大远小的道理。不过,他们的心中,月亮其实是并不大的。大约也就是一个大家院那么大,上面有树,有房屋,有主人,有家丁。古人还认为,月亮是极为寒冷的地方,被称作是“广寒宫”。

罗列一下,古人心中的月亮,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

既然古人对月亮其实认识极为有限,为什么古人写了那么多的“月”,他们究竟写出了什么东西呢?

实际上,古人虽然在写“月”,其实并不完全是写月亮,而是借助“月”,表达人世间的各种情感而已。

一、表达人间的聚散。

古人对人间的聚散问题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团聚在一起,其实非常不容易。

特别是古代的“宦游人”,这方面的感慨最为深刻。

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当官,封妻荫子。但是当了官以后,却又意味着和家人、朋友的分离,不能经常厮守在一起。很多时候,因为要去外地当官,不能把家人带在身边,家人必须在家里经营田地。同时,由于古代是皇权政治,皇帝害怕大臣在某个地方当官的时间太长,形成割据势力,因此,总会不断是给他们换工作。或者因为某方面做得不如意,他们经常被贬谪。

苏轼在当了官以后,一生都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不断地换工作。从这里到那里。想要和家人团聚,就非常不容易。

古人写月亮,主要是为了安慰自己。就算是月亮,也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阴晴圆缺”是人世间的正道,因此,无法和家人、朋友团聚,也就可以理解了。

(嫦娥奔月)

二、表达人生的短暂。

人生短暂问题,一直是古人非常感叹的一个问题。当然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生命是有寿命的,不管怎样,都难逃生命终结的那天。我们也非常感慨。

不过,古人其实比我们更有梦想。他们觉得长生不老是可以实现的,尤其是一些皇帝,为了守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更加痴迷于寻找“不死仙丹”。

但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死是不可能的。

也就因为这样,古人非常感慨月亮。他们感慨月亮什么呢?感慨月亮永远存在,无始无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就是这种感慨。由于生命有限,古人已经作古。但是古人所看见过的那枚月亮还在,今天我们看见的月亮,也是古人看见过的月亮。

古代有嫦娥偷吃了“不死药”,飞到月亮上去了的传说。为什么会飞到月亮上去呢?就是因为月亮是亘古不变的存在。

三、表达人情的永存。

前面我们说过,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因此会经常离别,不能够团聚,也很不容易写一封信交到对方的手里,表达自己对朋友,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不过,古人在月亮那里得到了这样的寄托。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古人与家人,与朋友天各一方,但是,双方所看见的月亮,却是同一枚月亮。而且,“月亮走,我也走”,感觉任何时候,月亮都和自己在一起。

既然看到的是同一枚月亮,月亮又和自己在一起。因此,便可以把心中的情感,寄托在月亮身上。而且由于月亮是永恒的,是明亮的,因此自己心中对朋友的情感也是永存的,是明亮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感情。

可见,古人虽然对月亮的认识有限,但月亮在古人心中,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而我们现在对月亮有了很深入的认识,反而写月亮的非常少了。如果某个人这样写,我们还会说这个人是“风花雪月”。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李白诗《把酒问月》的诗句。容易理解,日月天地永恒,人生只不过是短短几十秋。古人所见也是今天的月亮,也曾照古人的繁衍生息、劳动生活。但一代代古人己作古逝去,而月亮仍是那样永恒明亮照人。真的是;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岁月如水逝,逝去的岁月,不是千金难买,而是绝不能买!一去不复返了!



墨缘7143487112


出自提问老师自己改写的古诗?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把酒问月》《春江花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古代没有电灯,夜里唯一明亮,温柔照耀大地的就是那一轮皎洁月光。它引发了人类多少情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

这些名句写出了人们对家乡,亲人,时间,宇宙和人生的感叹和思考。

究竟开始什么时候有月亮,什么时候有人?是先有人还是先有月?第一个看见月亮的是谁?……无始劫以来,月亮东升西落,人类繁衍生息。

月亮引发了古人的哲学思考。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就如今天的月亮曾经照耀古人,古人不在了,月还在。有一天我们不在了,月还在吗?

王阳明写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还有人说,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就是古代的科学萌芽吧,太哲学啦:月亮到底是大还是小?

我们国家威武,探月工程又有新成果啦,三个地点被命名为织女,河鼓天津,中央峰被命名为泰山。古人见月在空中,我们太空去登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在德州,嫦娥奔月的地方,老师,这会吃饭没,我们约不约?……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