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萬蒙古軍隊長期圍攻,孤立的襄陽城,為何能堅守6年?

李鑫


襄陽保衛戰,是宋元戰爭中歷時最長,戰況最激烈的一次大戰。襄陽之戰持續六年之久,而襄陽一旦淪陷,南宋不到三年時間就滅亡了。那麼,襄陽城為什麼能堅持六年之久呢?

第一,襄陽的戰略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南宋初為岳飛收復

南宋之初,襄陽曾是偽齊政權的地盤。紹興四年,岳飛上書宋高宗,認為:“襄陽等六郡為恢復中原基本,今先取六郡,以除心膂之病。”皇帝遂以岳飛為荊南制置使,收復襄陽等郡。自從岳飛收復襄陽城後,這裡一直是南宋的軍事重鎮,城高池深,固若金湯,而且儲備有財粟三十萬,軍械武器二十四庫,就算被圍困幾年都不成問題。

到了南宋後期,帝國的防禦力量主要集中在三大軍區,分別是四川、京湖、兩淮,分別設立制置使,即為三大軍區最高軍事長官。京湖位於三大軍區的中央,連結四川與兩淮,戰略地位最為重要。而在京湖軍區,又以襄陽、樊城為咽喉之地,這兩座城相隔很近,襄陽保衛戰其實應該叫襄樊保衛戰,襄陽守了六年,樊城守了五年。

第二,孟珙經營襄陽

到了南宋末年,蒙宋戰爭爆發。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大汗窩闊臺大舉南侵,其中一路大軍以庫春統領,進攻襄陽。當時襄陽守軍內部分為兩派勢力,一為北軍,一為南軍。北軍將領的權勢在南軍之上,故而兩派不和。鎮守襄陽的京湖制置使趙範駕馭無方,竟使得北軍將領王旻、李伯淵等人起了叛反之心,搶了襄陽城郭的倉庫,然後放一把火燒了,投降蒙古去了。南軍將領李虎等人,又乘火大掠一番,也揚長而去。趙範迴天乏力,只得棄城而走,襄陽遂為蒙古所佔領。

朝廷以名將孟珙為荊湖制置使,詔令他收復襄陽、樊城。1239年,孟珙進攻襄陽、樊城,與蒙軍交戰三次,三戰三捷。襄陽守將劉義反正,打開城門迎接宋軍。

由於襄陽、樊城地處南北要衝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孟珙上書朝廷:“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得之,當加護理,非甲兵十萬不足守。”朝廷對孟珙的意見十分重視,遂命他把襄城、樊城兩地的降兵收編為“先鋒軍”,把息、蔡兩地的降兵收編為“忠衛軍”。

此後,襄陽、樊城在孟珙的精心經營下,防禦工事幾乎無懈可擊。據呂文德的說法:“襄、樊城池堅深,儲粟可支十年。”孟珙所經營的襄陽、樊城與餘玠經營的釣魚城一樣,都是經典之作,在兩位名將去世後,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雖然襄陽城與釣魚城未能拯救南宋,但至少大大遲滯了南宋的滅亡。

第三,襄陽能堅守六年,與呂文煥的指揮有直接關係

襄陽之戰,是蒙宋戰爭中最為曠日持久的一戰。從鹹淳三年(1267年)蒙軍圍城,至鹹淳九年(1273年)襄陽陷落,前後總計六年。這是一次蒙宋大會戰,雙方都投入龐大軍隊,在戰爭過程中也不斷增兵。這次會戰不併侷限於襄陽一城,而是以襄陽為中心的大區域戰爭。

襄陽南宋守將是呂文煥,他的頂頭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呂文德,兄弟倆皆一時之良將。呂文德在襄陽保衛戰期間病逝,這是南宋的一個極大的損失。呂文煥堅守襄陽六年,一方面是襄陽城十分堅固,糧食物質儲備豐富;另一方與呂文煥指揮有方有直接關係,他採取一種積極防禦的策略,儘管被圍困,仍不時主動出擊。如果不是朝廷救援乏力,襄陽城也不一定會淪陷。

第四,朝廷對襄陽的救援不得力,但仍在一定程度遲滯襄陽淪陷的時間

襄陽之戰爆發後,警報傳至臨安,竟然被賈似道扣下不發,皇帝還矇在鼓裡,南宋也錯失救援襄陽的最好時機。

直到戰爭進入第三年,朝廷的援軍才姍姍來遲,但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貴,率三千兵船進援襄陽。夏貴水師行至鹿門山,遭到蒙軍水師的阻擊,損失兩千多人。接緊著,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揮的水師也敗走。

在襄、樊陷於苦戰之時,賈似道仍然欺瞞皇帝。一天入朝時,皇帝突然問:“襄陽被圍三年,如何是好?”賈似道馬上裝腔作勢道:“哪有這回事,北軍早已退了。”當他得知皇帝是從一個宮女那兒得悉的,竟然誣告宮女與人曖昧,逼她自盡。

由於紙不包不住火,賈似道不得不想辦法解襄、樊之圍,遂命京湖制置使趙庭芝往援。但是賈似道弄權日久,偏偏又要派范文虎去制衡趙庭芝,致使救援行動一拖再拖,毫無進展。

到了鹹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從川蜀大舉出擊,以牽制京湖宋軍。范文虎率兩淮舟師共計十萬人救援襄樊,又以失敗而告終,損失慘重。

在整個襄陽保衛戰過程中,朝廷曾多次派遣援軍以解襄、樊之圍,執掌朝政的賈似道欺上瞞下,玩弄權柄,濫用親信以制約地方實力派,以致於整個救援行動非常不給力,竟然沒有一次打到襄陽城下。即便如此,這些援軍也在一定程定上牽制了一部分蒙古軍隊,減輕襄陽的軍事壓力,對襄陽保衛戰起到一定的作用。


君山話史


原因兩個字:地利 襄陽和樊城隔漢水互保 利用漢水進行人員和物資的增援

廢話不多說,直接看圖:

一江兩城,南襄陽北樊城。東南西北四方陸地包圍對於襄樊是沒有用的——因為可以利用漢水源源不斷的輸送人員和物資。

你攻打樊城,襄陽支援;攻打襄陽,樊城支援;同時攻打,外地可以通過漢水航運增援。

這是襄陽能夠堅持和蒙古堅守多年的原因。佔有水師優勢的南宋,可以從杭州、揚州、武漢等地源源不斷的通過長江和漢水增援襄陽。

第二個原因是襄陽修建的城池堅固,一般的攻城工具破壞不了。打不開城池缺口,蒙古軍就無法進入城內——別和我說爬雲梯,那是電視上才有的攻城工具,現實中在重大攻城戰中用處不大。

城池深厚攻不破,雖然被四方困守,但後發支援源源不斷進入襄樊,這就是襄樊能夠堅守幾年的原因。

蒙古能夠攻破相反,也是因為破解了這兩條:

1、招募遼東、朝鮮擅長水戰的人,組建蒙古水軍,能顧抗衡南宋水軍,阻止了南宋水軍對襄樊的增援,真正切斷了襄樊的支援;

2、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成功研製的回回炮,輕鬆攻破襄樊深厚的城池。

城池不再深厚、後勤支援被切斷,蒙古就這樣攻下了襄樊。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襄陽樊城是南宋在長江中游地區的戰略要地,也是蒙古滅南宋最為關鍵的一戰,在這一戰中,襄陽樊城守軍前後堅守城池長達6年之久,雖然有力地阻擋了蒙古軍的攻勢,但是由於南宋朝廷腐敗,朝中更是有奸臣賈似道吾國吾民,導致了襄陽樊城戰役最終落敗。

而襄陽樊城能夠堅守六年,主要與其地形優勢有關。

襄陽樊城的地形優勢

▲襄陽樊城的地形優勢非常明顯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襄陽和樊城在防禦體系上是一對雙子城,可以相互依託,相互支援。在襄陽和樊城的城池周邊都利用漢水挖上了護城河,外部發動進攻的時候增加了許多難度。襄陽的南邊都是高山,在防守的時候可以依託山巒,其西南邊的進攻由於山巒的阻擋減輕了許多壓力。西面地形非常狹小,敵軍從這裡進攻兵力不太容易展開。

在地形上來說,襄陽樊城就是兩座天然的堡壘。

襄樊戰役過程

除了地形有優勢外,最主要的還是在於襄陽樊城的軍民抵抗意志及其頑強以及城中充足的糧草器械,當時負責防守襄陽樊城的主要是呂文煥。

1267年,蒙古人以開放貿易為藉口,要求在白河口修建榷場,這個計謀宋軍將領沒有看破,結果蒙古人在白河口修建了堡壘,之後又在鹿門山等地修建了數個堡壘,到了1268年形成了對襄陽樊城的圍攻之勢。

此時呂文煥才發現了情況的不對,派呂文煥干擾蒙軍築城,但是效果不明顯。

1269年,蒙軍修建了萬山堡,並在虎頭山、峴山之間修建了一字城。

在樊城北面從牛首到白河口之間修建了一條圍牆,在漢口東岸的鹿門山到白河口之間也修建了圍牆,做好了長期圍困的打算。

▲蒙軍圍困示意圖

對此,呂文煥不得不向宋朝朝廷請求增援。1269年春天,漢水上漲河面變寬,宋軍將領夏貴率南宋水軍逆流而上沿漢水增援襄樊。夏貴這次救援非常成功,他把援軍和補給物資送到襄樊後順利撤回。

1269年3月,張世傑率領部隊繼續增援襄樊,與前來阻截的蒙軍展開大戰,失敗退卻。到了1269年7月份,夏貴再次帶領3000戰船,5萬餘人增援襄樊,遭遇蒙軍將領趙璧,隨即在江面展開了7天的激戰,最終夏貴戰敗被迫返回。當月范文虎再次增援襄樊也被蒙軍擊敗。

經過這幾次救援的失敗,宋軍損失慘重,1269年12月1日,呂文德病逝,李庭芝接管了京湖戰局。

蒙古軍長期對襄樊圍而不攻,呂文煥也多次組織突圍都以失敗告終。雖然屢戰屢敗,但是南宋的水軍依然能夠突破蒙軍的封鎖與襄樊取得聯繫。此時元軍開始訓練水軍,為滅宋戰爭做最後的準備。

▲張順、張貴馳援襄樊

到了1272年3月,蒙軍開始強攻樊城,樊城危在旦夕。李庭芝手頭兵力不足,不得不招募了3000壯士,以張順、張貴為統領。1272年5月24日,漢江漲水,張順、張貴帶領3000人出發救援襄樊。元軍在水面阻擊張順、張貴部隊,張順、張貴不計生死拼死力戰,張順身中3槍6箭不幸戰死,最終3000壯士在張貴的帶領下突破了元軍的重重圍堵於5月25日早上抵達襄陽城下,這次送入物資是襄樊多年來送進來最多的一次,極大地鼓舞了襄樊軍民的士氣。

▲張貴借用夏貴未能成功

1272年9月9日晚上,張貴按照約定從襄陽發兵沿漢江而下準備與前來增援的夏貴會合。夏貴從水路進發的時候由於天氣不好遇到了大風浪,便命令軍隊後撤30裡,張貴的部隊在接應夏貴部隊的時候沒有遇到援軍,反而遭到元軍猛烈攻擊,損失慘重便帶兵逆流返回,蒙軍則一路追擊,消滅了張貴部隊,張貴力戰而死,2000多人全軍覆沒,這是襄樊最後一次嘗試突圍。

如此以來襄樊幾乎被困死,守城軍民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仍然堅守城池。1272年11月,元軍開始強攻襄樊。

元軍決定先攻打樊城,由水軍切斷了襄陽和樊城之間的聯繫,隨後元軍從城池的四面猛攻樊城,元軍投入了大量兵力並使用了回回炮,這種威力巨大的攻城器能發射150斤巨石,射程400米,頓時將城牆城樓砸出了許多的缺口。樊城守軍7000多人拼死抵抗,2個多月後樊城彈盡糧絕,元軍衝入城內,宋軍與元軍展開巷戰,樊城守軍全部戰死。

樊城陷落後,元軍立即進攻襄陽,並將回回炮架在了襄陽東南面,初次攻擊就擊毀了城牆,城中軍民大為驚恐。最終在元軍許諾保證軍民人生安全,不屠城的條件下,1273年2月24日呂文煥最終同意投降元朝,襄陽陷落,至此歷時6年的襄樊戰役結束。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襄樊能堅守6年,首先是城池防禦和地形都非常有利於防守;其次是守城軍民堅定的決心使他們對抗了蒙古守軍6年;再次是城中糧草器械充足,使得元軍不得不採取長期圍困的方針。

總的來說襄樊戰役中南宋軍民的抵抗意志是可歌可泣的,他們不懼強敵,勇於犧牲,但由於南宋朝廷的腐敗昏聵,最終使襄樊落入了敵手。


老威觀史


在南宋與蒙古的45年滅國級戰爭中,光襄陽一地,就斷斷續續打了38年,由於窩闊臺與蒙哥對宋的戰略重心始終放在四川,所以蒙古人前期對襄陽不是特別重視,當蒙哥死在釣魚城下,到忽必烈北返與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時,宋朝及時的收復了襄陽。



忽必烈繼承蒙古大汗之位後,在南宋降將劉整“無襄則無淮,無淮則南宋唾手可得”的建議下,忽必烈迅速將戰略進攻放在了襄陽上。

而南宋在李曾伯的建議下,早於蒙古之前就意識到襄陽的重要性,於是對襄陽城進行大力整頓,加固城防,積蓄糧草和武器,已經提前做好了防守蒙古進攻的準備。

兩大帝國,一南一北,在襄陽一帶展開一場大決戰,襄陽不敗,則南宋不滅。



可是隨著元朝攻勢越來越猛,而南宋朝廷在奸相賈似道蓄意隱瞞之下,堅守了六年的襄陽城,在樊城被攻破之後,守將呂文煥心灰意冷的打開了城門,向蒙古軍隊投降。

面對二十多萬元朝軍隊的長期圍困,襄陽城是如何堅守了六年?



一,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

元朝與南宋之間的襄樊之戰,是一場經典的攻防戰。

元朝軍隊由阿術任統帥,南宋降將劉整輔助,發動襄陽之戰。作為進攻方,元軍首先面對的就是襄陽與樊城的地理問題。

襄陽和樊城中間隔了條漢江,南北對望,兩城有鏈橋相接,糧草與軍人互為援助。

樊城地理位置稍差,所以有紙糊的樊城,鐵打的襄陽之稱,相較於樊城,襄陽的地理位置就太優越了。

襄陽城地勢很高,北面、東面、南面被漢江環繞,且江水寬闊,而西面是萬山,西南面是羊牯山、峴山,除了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保護,襄陽城下的護城河,也是中國自古至今最寬的護城河,有將近兩百米寬。

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元軍進攻所面對的第一關。




南宋對襄陽進行了十六年的苦心經營

淳佑十一年(1251年)之前,襄陽被元軍控制在手裡,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認為襄陽是防衛元軍的戰略要地,不能有失,他立志收復襄陽。

由於連年戰火,襄陽城殘破不堪,成了易攻難守之地,而元軍對襄陽城也不太重視,對殘破的城市沒有進行修繕,這就給了宋軍得手的機會。

1251年4月,李曾伯派高達率領二萬一千宋軍,打敗盤踞在襄陽的元軍,一舉收復襄陽、樊城。

李曾伯下令對襄陽和樊城城防進行加固,使得襄陽城防周圍長九里,樊城接近四里半,又限期兩個月在城內建造一萬間駐屯營房。

光靠李曾伯之力,對襄陽的改變仍舊渺小,所以1252年春,李曾伯向朝廷建議在襄陽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六條建議,但是宋朝只採納部分建議。

由於宋朝也開始重視襄陽,雖然重視的程度不太足,但是對襄陽進行的整修,增加兵力,儲蓄糧草也起到了效果,到1254年上半年,就有6276戶軍人家眷遷入襄陽定居,使得襄陽漸漸恢復生機。

到1267年前,經過十幾年的重點經營,襄陽已經是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長江中游的門戶。



元軍戰術一:以堡壘圍困襄陽

襄陽城不好打,是元軍的共識,但是處在秦嶺淮河薄弱之處的襄陽,作為南宋最後一道最要緊的防線,決定了襄陽是元軍繞不開的戰略要地。

只有拿下襄陽,元軍才能無後顧之憂。

為此忽必烈也犯了難,這時候劉整又出了一條計謀,建立堡壘對襄陽進行嚴密封鎖,斷絕襄陽一切外援,將襄陽和樊城徹底圍成一座孤城。

可是你想建立堡壘,難道南宋就置之不理嗎?

要知道守衛襄陽城的呂文德也是南宋名將,手下軍兵也是一支勁旅,你要設堡壘圍攻襄陽,呂文德定要來進行騷擾,讓你立不住陣腳。

狡猾的劉整玩了一招暗度陳倉之計,派使者帶禮物送給呂文德,要在樊城外建立貿易市場(榷場),呂文德不疑有他,欣然同意。

市場建立好以後,蒙古人又以保護貨物,防止被偷為由,建起了圍牆。

此時蒙古人完成了戰略進攻襄陽的第一步,建立了第一個堡壘,不但穩住了陣腳,而且還因此斷絕了襄陽的糧道。

呂文德發現蒙古人意圖之後,悔不當初,立馬派軍隊拔除堡壘,可是穩住了陣腳的元朝軍隊,一次次將呂文德打的大敗而歸,呂文德心累交加,一病不起。

蒙古人開始大規模建立堡壘,沿漢江兩岸大規模建立堡壘,萬山,峴山,羊牯山等處紛紛建立堡壘,佔據高處,實現對襄陽的嚴密封鎖,然後由劉整訓練水師,打造戰船。



元軍戰術二:圍點打援

既然襄陽與樊城已成孤城,元軍加緊對襄陽和樊城展開進攻,接替呂文德指揮作戰的是呂文煥,他一面組織人力防守,一面派人走水路向朝廷請求支援。

由於陸路被元軍徹底封死,宋朝援軍只能走水路對襄陽進行援助。

1269年3月,江淮都統馬世傑,率舟師增援襄陽,元軍從漢江兩岸的堡壘殺出,將宋軍打的大敗。

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趁春季漢江暴漲,用戰船將糧草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7月,夏貴率領五萬宋軍,三千艘戰船增援襄陽,又遭到沿江堡壘殺出的元軍阻擊,大敗而歸。

1272年5月,京湖制置使李庭芝派張順、張貴兄弟率領三千軍士,戰船百艘,對襄陽進行援助,張順在戰鬥中戰死,張貴殺開重圍進入襄陽。

不久後,張貴率軍突圍,被元軍擒獲,至死不降。



元軍戰術三:攻破樊城

1273年,元軍將襄陽與樊城之間的鏈橋斬斷,徹底斷了兩城聯繫,一面用7000水師對襄陽加緊攻勢,一面兵分五路,對樊城發起總攻,他們攻破樊城外城,然後用回回人亦思麻因,剛剛設計製成的新式回回炮,發射巨石對樊城進行不間斷的轟擊,致使城池斷裂,出現缺口,元軍一擁而入,守將範天順仰天長嘆“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在樊城城頭上吊自殺。

元軍入城後,立即開始大屠殺,襄陽守將呂文德眼見樊城慘狀,嚎哭不已。

元軍統帥阿術給襄陽送去書信,如果投降,絕不屠城。

呂文煥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絕望之下,開城向元軍投降。



至此,襄陽在堅守六年之後,終於落入元軍之手,而失去襄陽的南宋,也因無險可守,迅速滅亡。

襄陽能堅守六年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

第二,元軍建立堡壘過程中,和宋軍不斷出擊,反覆爭奪也有關係。

第三,宋朝援軍源源不斷的增援,一直和元軍在漢江斷斷續續打了五年,讓元軍無法集中全力進攻襄陽。


舊史風


襄陽城不是孤立的呀,姐姐。
實際上,襄陽之戰之所以打了6年,原因是因為雙方都把它看成了國運之戰,圍繞著襄陽,不管是南宋還是蒙古,雙方不斷的添油加醋,圍繞著包圍和反包圍,南宋和蒙古不斷增兵,因此這場仗打6年,可以說一點都不奇怪。
回到1268年的襄陽城,襄陽城從1239年開始,蒙宋之間反覆爭奪已經將近30年,之中幾度易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收復襄陽,並利用蒙古內亂的機會,開始修復襄陽防務。
而蒙古這個時候因為蒙哥汗在釣魚城下被擊斃,隨後貴由繼承汗位不到兩年又病死,隨後蒙古帝國就陷入了內亂,各路王公大臣為了汗位開始選邊站隊,征戰不休。直到1264年忽必烈經過苦戰,戰勝親弟弟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之後,其重心才重新轉向南宋。
本來蒙古統一華夏的路徑與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採取的戰略是完全一致的,即三路攻略江南:西路由漢中入蜀,取巴蜀而後順長江東下;中路由關中、中原經南陽盆地、襄陽而漢水入荊州,與四川來的軍隊會合,經長江東下直取建康(南京);東路軍則是取江淮,經徐州等地取兩淮,目標同樣是南京;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晉滅東吳之戰,非常典型。從圖上可以看出,王濬出益州,杜預取襄陽而江陵,王琿取兩淮,三路大軍圍攻建康。
也就是說,一開始蒙古攻宋的戰略完全是複製晉滅吳之戰的戰略
但是,由於南宋中期名將餘玠超卓的個人能力和對四川防務的有效整頓,其建立的山城防禦體系給攻宋的蒙古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導致蒙古高層不得不修正其戰略,首先是試圖從大理攻宋,而這個戰略隨著蒙哥汗的逝世,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畢竟從大理攻宋並不是什麼特別好的選擇。
隨著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在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下,放棄了攻蜀的戰略,中路開花,猛撲襄陽。
劉整的建議有二:一是直取襄陽;二是建立水師。建立水師的目的同樣有二,一是攻襄陽,因為襄陽圍繞著漢水而建,無水軍無法攻取襄陽,而且由於漢江的存在,導致襄陽城的護城河特別的寬,平均寬度在250~300米之間,和北京等地三五十米的護城河相比,簡直就是無法跨越的鴻溝。
其次,襄陽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漢水之南襄陽,漢水之北樊城,兩城互為犄角,要打破這種局面,尤其是切斷兩城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點之一:襄陽城護城河非常寬,結合精心設計的城防,配合周圍的山,簡直就是一道天塹,再與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陽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難的。
實際上,最終呂文煥決定投降,也與元軍最終攻破樊城,導致襄陽城變成徹底的孤城有很大的關係。
蒙古大軍來勢洶洶,南宋這邊也沒有掉以輕心,而是打出了一張對對胡——南宋最後也是最有實力的一支軍隊,呂文德、呂文煥兄弟的呂家軍。
呂文德在後世的名聲並不好,由於金庸射鵰倚天的關係,呂文煥的名聲更是很糟糕,完全是一派貪生怕死的樣子。
但事實上,呂氏兄弟還真的有點冤枉。因為沒有呂氏兄弟的話,南宋可能扛不到1276年,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蛋了。這兩兄弟對於荊襄的防禦是立了大功的。
這裡提一句,後世呂氏兄弟的名聲之所以不好,原因很多,那就是呂氏兄弟雖然在抗元戰爭中功勳卓著,但兩兄弟私德不好,貪財,比如因為蒙古人的鉅額賄賂而允許蒙古人在襄陽城外建立榷場,即用來商貿交易的市場,結果讓蒙古人搞成了進攻襄陽的橋頭堡,並斷了襄陽的糧道,這讓呂文德死不瞑目;其次,呂氏兄弟是奸相賈式道的鐵桿,賈氏名聲不好,呂氏兄弟也好不了;最後,呂文煥投降了元廷,雖然是為了保存襄陽一城居民的性命,但畢竟是降了。相比於文天祥陸秀夫,似乎品德低了那麼一點。
回過頭來說襄陽之戰。呂氏兄弟多年精英,據荊湖自守,坐擁十多萬兵力,“襄、樊城池堅深,兵儲支十年”,經過孟拱、李曾伯、呂氏兄弟不斷的修繕,襄陽城從一個被元軍破壞的廢城重新變成了一座堅城,兵精糧足。
也就是說,本身守襄陽的就是一支精兵,也可以說是南宋最後的希望所在,這也是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原因之二
如果僅僅依靠襄陽本身,襄陽是守不了六年的。整個南宋朝廷為了襄陽,也是全力以赴。
  •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帥水陸馬軍救援襄陽城,與元軍在鹿門山外江面上激戰之後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
  • 1269年3月底,緊隨張世傑,南宋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藉助春季漢水暴漲的機會,從水路救援襄陽城,將大量補給物資送入襄陽城內;
  • 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但這次增員沒有成功。自從上次夏貴增援襄陽成功之後,元軍即加強了對襄陽外圍的封鎖。除了在漢水兩岸的山上佈置大量堡壘以外,在江面上遍佈鐵鏈、暗樁,可以說是步步荊棘,寸步難行。這次南宋軍隊,川軍,雖然浴血奮戰,但卻在蒙古水軍的反擊之下,不得不撤退。諷刺的是,這支蒙古水師是劉整建立的,而劉整是夏貴的前任,前四川安撫制置使。劉整是因為呂文德爭權奪利,逼反的。
  • 在圍攻襄陽的同時,忽必烈在巴蜀採取山城圍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禦體系,那我見縫插針,我也搞山城堡壘,讓你的山城防禦不成體系,也就截斷了巴蜀對襄陽的支持。自此之後,像夏貴於1269年那樣,川軍對襄陽的支援再也沒有過。
  • 1271年,賈似道再次舉兵大舉增員襄陽,但這個時候的襄陽已經被援軍圍得猶如鐵通一般,再次失敗。從此之後,南宋要應對元軍四面八方尤其是來自兩淮的攻擊,再也無力援救襄陽。
自此,襄陽之戰已經陷入死局。在孤立無援而忽必烈又承諾不傷害襄陽百姓的情況下,1273年,呂文煥舉軍投降。
至此,襄陽之戰結束,襄陽陷落。
隨後3年,1276年,臨安陷落。
1279年,陸秀夫抱著南宋小皇帝趙昺跳海,南宋徹底滅亡。
襄陽之戰的歷史意義,也就不用多說了罷?

江上一峰青


襄陽之戰是蒙古消滅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

之所以說襄陽之戰很關鍵,是因為在襄陽戰敗之後,僅僅3年,整個南宋就滅亡了。

20多萬蒙古軍長期圍攻襄陽,就發生在1267到1273年這6年間,但這六年中,襄陽並不是孤立無援的。

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蒙古大將兀良哈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又經南宋將領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於鹹淳九年,也就是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為止,最終以南宋襄樊失陷而結束。

南宋軍隊之所以能夠堅守6年,主要有以下2個原因:

一、襄陽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水相互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陲重鎮。

南宋政權雖然腐朽不堪,但國家還是有不少有識之士,能夠看到襄陽戰略地位的重要。

襄陽作為戰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國之西門”,是南宋在荊襄防線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襄陽失,則江陵危,江陵危;則長江之險不足恃。長江天險不再是天險,門戶洞開之後便是大片土地是無險可守,直接威脅到首都臨安。

正如南宋叛逃的將領劉整1267年對忽必烈說的那樣:

先攻襄陽,撤其捍蔽,南宋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也。

所以,縱觀南宋和蒙古長達45年的戰爭中,多數戰役都是圍繞爭奪襄陽展開的。而南宋除了1235年京湖安撫制置使趙範翫忽職守導致蒙古將領闊出攻陷襄陽外,其後三十多年間,南宋守將對襄陽的守備一直在加強。

據記載,襄陽城護城河平均寬度達到180多米,正是依賴這天險一般的城防,和地理位置的顯要,讓襄陽即使被圍困6年也不會輕易破城。

二、南宋四代將領的經營讓襄陽經得起最猛烈的攻擊

從公元1235年開始宋蒙之間的軍事同盟破裂之後在襄陽開戰以來,一直到公元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元朝,前後歷時長達38年。

而這期間,總共有四代南宋將領為鞏固襄陽城防做出了努力。

正是因為這幾代將領的努力和重視,讓襄陽真正地從險要之地,一步步升級成為南宋最重要的戰略重地,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攻防兼備的水平,從而有機會能夠在6年的長期圍攻中得以生存。

第一位是名鈄孟拱。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撫制置使、全面主持京湖地區防務的孟珙,與蒙軍再戰,三戰三捷,克樊城復襄陽。但是雖然收復了襄陽,當時由於蒙古軍隊對襄陽的破壞導致襄陽城防破落不堪,人員物資嚴重匱乏。

隨後的幾年中孟珙一直擔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負責襄陽地區的全面防禦之責,使得在這一段事件內宋軍在這個局部戰場上保持著一定優勢。

第二位是李伯曾。淳祐十一年(1251年),就任京湖安撫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認為,郢(今鍾祥)、襄(襄陽)一帶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陽絕對不可棄之不顧,便在修復郢州城後,向朝廷請求一萬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錢糧支持,打算再次收復並修復襄陽。朝廷從別處給他調派八千人支援,並撥錢一千萬貫作為軍費。

李曾伯又下令築城,限期兩個月內在城內建造營房一萬間,以備屯駐之用。加固後的襄陽城,周圍長九里,樊城則約四里半,防禦能力大為增強。鑑於“築城容易守城難”,次年(1252年)春,李曾伯又向朝廷提出六點經營襄陽的建議,包括實行營田、獎勵屯田、運輸米糧、修築城堡、免稅、增兵協防等。朝廷部分採納其建議,下撥一百萬緡的屯田及修築渠堰補助費,並免除襄、郢之稅三年。到寶佑二年(1254年)上半年,李曾伯調任夔路策應大使、四川宣撫使時,已有6276戶軍人家眷遷入襄陽定居,使其漸漸恢復生機。

刻在襄陽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真武山東麓的崖壁上的銘文通達明瞭記錄的當年事蹟: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陽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於峴,其銘曰”;後4行為正文:“壯哉峴,脊南北。翳塘壑,畿陵谷。乾能央,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


第三位是高達。自從1251年高達收復襄陽後,南宋朝廷對襄陽的戰略性開始重視。宋理宗調撥了大量人力物力,經過十幾年的大力經營,襄陽重新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宋長江中上游的門戶和屏壁。

第四位是歷史上爭議很大的呂文德。呂文德最早是跟隨趙葵手下從軍作戰的,趙葵就是1253年翫忽職守在南宋歷史上第一次丟掉襄陽的趙範的弟弟。呂文德這個人,幾乎經歷整個宋蒙之間的大戰。在與蒙古軍作戰中,他往返與四川與湖北各地,在幾十年的戰鬥中,不僅積累經驗,也培養了一批家族武裝。

襄陽最後的6年被包圍,中間幾次突圍反攻,都發生在呂文在任期間。呂文德所建立的軍事集團的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視的。他們在襄陽地區經營十多年,他們憑藉襄陽夾漢水,地險城固的有利地形,特別是守備措施充分,物資儲備豐富,使得蒙軍雖然急切,但也在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襄陽。


結語:

襄陽的失陷過程,是極其慘烈的。金庸先生的武俠鉅著《倚天屠龍記》裡有這樣一句悲壯的描寫:當年襄陽失陷,郭大俠夫婦雙雙殉難。

真實的歷史上,宋蒙(元)雙方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40萬人。

襄陽的失陷,有歷史發展大勢非人力可抗拒的客觀原因,也有人為操作上自毀長城的主觀錯誤。是一段值得人深刻反思的歷史。


國史無雙


首先是地利,襄陽處在水軍和陸軍交匯處,必須同時在水陸兩方都有優勢才能攻下,蒙古騎兵陸戰野戰可以說無敵,但對於攻城並沒有特別的長處,水戰就完全不行,所以在這裡就很難取勝。襄陽也並不是唯一的突破口,主力攻擊方向是四川,皇帝被打死後覺得四川太難打了,轉而選個容易點的才全力打襄陽。同時襄陽大量招了來投降的金兵,其實就是金國的漢人軍隊,這部分人戰鬥力也算很強,加強了守備力量。蒙古最後打破城靠的也是原來金國的漢人,在南方的戰爭中蒙古人已經起不到多大作用,還是要靠漢人,如果這部分漢人不給元軍幹,還能再堅持很多年的,元滅宋的戰爭,到後期已經變成漢人的內戰了,雙方的戰方都瞭解,戰力也相當,守軍就不再有優勢了。元軍大量招了會水戰的漢人,會攻城的漢人,所以就守不住了


海中巖haha


這個問題有一部分原因是蒙古內部問題,因為蒙古的分封制傳統,導致每次最高統治者出現輪換的時候,前方將領都不得不撤軍回去參與到權力重組的政治鬥爭種,導致軍事行動功虧一簣。而南宋則利用蒙古大軍撤退的間隙大力修建城防,準備武器裝備,以抵禦蒙古下一次攻擊。

襄陽城防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大力完善的,因為襄陽並不孤立,南宋的算盤是通過長江天險抵禦蒙古大軍的攻擊,所以南宋完全可以利用長江來機動,運送部隊和物資,反而蒙古大軍處於不利的位置。同時,在襄陽的北岸還有樊城作為襄陽的門戶,互為犄角。

而且,襄陽的城防還經過南宋方面的精心計算並加固。南宋通過計算手拉投石機和弩炮的射程,開鑿了護城河和壕溝,導致蒙古大軍的投石機只能通過減輕石彈重量的方式才能打到城牆,但是破壞力已經大減,更何況加厚的夯土城牆本身也可以抵禦輕彈的轟擊;同時,夯土城牆上還被敷設了漁網,以抵消石彈的衝擊力。

與此同時,南宋還可以通過水師給城內源源不斷的運送糧食和兵源,只不過,南宋水師自身比較廢柴,幾乎沒法突破蒙古大軍的防線,否則結果很可能就是蒙古大軍潰敗。而且蒙古水師作為後起之秀,也切斷了襄陽和樊城之間的聯繫。

但是,即便是南宋水師廢柴,無法突破蒙古大軍的水上封鎖,襄陽利用自身的優勢也成功抵禦了蒙古大軍的攻擊,蒙古大軍只能望城興嘆,但是問題是糧食逐漸見底。

只不過蒙古的忽必烈大汗是真正的天命之主,所以南宋的抵抗最終是徒勞。因為忽必烈獲得大殺器回回炮,相比於傳統的手拉投石機,回回炮的射程更遠,而且能發射150斤重的石彈。

蒙古大軍利用回回炮轟塌了襄陽的門戶樊城的城牆,樊城被蒙古大軍掌控。而苦戰數年的蒙古大軍對樊城展開報復性屠城,一來是洩憤,二來是立威,逼迫襄陽投降。

襄陽守軍當時已經飽受飢餓的折磨,在目睹回回炮的威力之後已經喪失了抵抗下去的勇氣,在蒙古大軍攻破樊城的恫嚇之下,只能開城投降。從此之後,南宋再沒多少像樣的抵抗。

而被嚇破膽的趙家老寡婦,只能向蒙古大軍投降苟活,然後日本人寫歌謠,嘲諷南宋投降是嚇破趙家老寡婦。而且蒙古東征,日本人對蒙古人和北方漢人、高麗人為主的部隊客客氣氣的稱為北軍,對南宋降軍組成的新附軍蔑稱為蠻軍。可見日本人對南宋是多麼鄙視。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襄陽之戰打六年,圍繞著襄陽,不管是南宋還是蒙古,雙方不斷的添油加醋,圍繞著包圍和反包圍,南宋和蒙古不斷增兵,因此這場仗打6年,可以說一點都不奇怪。

  回到1268年的襄陽城,襄陽城從1239年開始,蒙宋之間反覆爭奪已經將近30年,之中幾度易手。

  淳祐十一年(1251年),南宋京湖安撫制置使李曾伯收復襄陽,並利用蒙古內亂的機會,開始修復襄陽防務。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汗在釣魚城下被擊斃,隨後蒙古帝國就陷入了內亂,各路王公大臣為了汗位開始選邊站隊,征戰不休。直到1264年忽必烈經過苦戰,戰勝親弟弟阿里不哥登上汗位之後,其重心才重新轉向南宋。

  本來蒙古統一華夏的路徑與歷史上的中原王朝採取的戰略是完全一致的,即三路攻略江南:西路由漢中入蜀,取巴蜀而後順長江東下;中路由關中、中原經南陽盆地、襄陽而漢水入荊州,與四川來的軍隊會合,經長江東下直取建康(南京);東路軍則是取江淮,經徐州等地取兩淮,目標同樣是南京;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晉滅東吳之戰,非常典型。從圖上可以看出,王濬出益州,杜預取襄陽而江陵,王琿取兩淮,三路大軍圍攻建康。

也就是說,蒙古攻宋的戰略完全是複製晉滅吳之戰的戰略。

  但是,由於南宋中期名將餘玠超卓的個人能力和對四川防務的有效整頓,其建立的山城防禦體系給攻宋的蒙古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導致蒙古高層不得不修正其戰略,首先是試圖從大理攻宋,而這個戰略隨著蒙哥汗的逝世,並沒有得到有效貫徹,畢竟從大理攻宋並不是什麼特別好的選擇。

  隨著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在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下,放棄了攻蜀的戰略,中路開花,猛撲襄陽。

  劉整的建議有二:一是直取襄陽;二是建立水師。建立水師的目的同樣有二,一是攻襄陽,因為襄陽圍繞著漢水而建,無水軍無法攻取襄陽,而且由於漢江的存在,導致襄陽城的護城河特別的寬,平均寬度在250~300米之間,和北京等地三五十米的護城河相比,簡直就是無法跨越的鴻溝。

  其次,襄陽不是一座孤立的城,漢水之南襄陽,漢水之北樊城,兩城互為犄角,要打破這種局面,尤其是切斷兩城之間的聯繫,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點之一:襄陽城護城河非常寬,結合精心設計的城防,配合周圍的山,簡直就是一道天塹,再與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陽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難的。

  實際上,最終呂文煥決定投降,也與元軍最終攻破樊城,導致襄陽城變成徹底的孤城有很大的關係。

  蒙古大軍來勢洶洶,南宋這邊也沒有掉以輕心,而是打出了一張對對胡——南宋最後也是最有實力的一支軍隊,呂文德、呂文煥兄弟的呂家軍。

  呂文德在後世的名聲並不好,由於金庸射鵰倚

  天的關係,呂文煥的名聲更是很糟糕,完全是一派貪生怕死的樣子。

  但事實上,呂氏兄弟還真的有點冤枉。因為沒有呂氏兄弟的話,南宋可能扛不到1276年,可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完蛋了。這兩兄弟對於荊襄的防禦是立了大功的。

  這裡提一句,後世呂氏兄弟的名聲之所以不好,原因很多,那就是呂氏兄弟雖然在抗元戰爭中功勳卓著,但兩兄弟私德不好,貪財,比如因為蒙古人的鉅額賄賂而允許蒙古人在襄陽城外建立榷場,即用來商貿交易的市場,結果讓蒙古人搞成了進攻襄陽的橋頭堡,並斷了襄陽的糧道,這讓呂文德死不瞑目;其次,呂氏兄弟是奸相賈式道的鐵桿,賈氏名聲不好,呂氏兄弟也好不了;最後,呂文煥投降了元廷,雖然是為了保存襄陽一城居民的性命,但畢竟是降了。相比於文天祥陸秀夫,似乎品德低了那麼一點。

  回過頭來說襄陽之戰。呂氏兄弟多年精英,據荊湖自守,坐擁十多萬兵力,“襄、樊城池堅深,兵儲支十年”,經過孟拱、李曾伯、呂氏兄弟不斷的修繕,襄陽城從一個被元軍破壞的廢城重新變成了一座堅城,兵精糧足。

  也就是說,本身守襄陽的就是一支精兵,也可以說是南宋最後的希望所在,這也是襄陽能守六年的關鍵原因之二;

  如果僅僅依靠襄陽本身,襄陽是守不了六年的。整個南宋朝廷為了襄陽,也是全力以赴。

  1269年3月,兩淮都統張世傑帥水陸馬軍救援襄陽城,與元軍在鹿門山外江面上激戰之後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1269年3月底,緊隨張世傑,南宋四川安撫制置使夏貴,藉助春季漢水暴漲的機會,從水路救援襄陽城,將大量補給物資送入襄陽城內;同年7月,夏貴率5萬軍隊、3千艘戰船,再度增援襄陽。但這次增員沒有成功。自從上次夏貴增援襄陽成功之後,元軍即加強了對襄陽外圍的封鎖。除了在漢水兩岸的山上佈置大量堡壘以外,在江面上遍佈鐵鏈、暗樁,可以說是步步荊棘,寸步難行。這次南宋軍隊,川軍,雖然浴血奮戰,但卻在蒙古水軍的反擊之下,不得不撤退。諷刺的是,這支蒙古水師是劉整建立的,而劉整是夏貴的前任,前四川安撫制置使。劉整是因為呂文德爭權奪利,逼反的。在圍攻襄陽的同時,忽必烈在巴蜀採取山城圍山城的主意,既然我打不破你的山城防禦體系,那我見縫插針,我也搞山城堡壘,讓你的山城防禦不成體系,也就截斷了巴蜀對襄陽的支持。自此之後,像夏貴於1269年那樣,川軍對襄陽的支援再也沒有過。1271年,賈似道再次舉兵大舉增員襄陽,但這個時候的襄陽已經被援軍圍得猶如鐵通一般,再次失敗。從此之後,南宋要應對元軍四面八方尤其是來自兩淮的攻擊,再也無力援救襄陽。自此,襄陽之戰已經陷入死局。在孤立無援而忽必烈又承諾不傷害襄陽百姓的情況下,1273年,呂文煥舉軍投降。

  至此,襄陽之戰結束,襄陽陷落。

  隨後3年,1276年,臨安陷落。

  1279年,陸秀夫抱著南宋小皇帝趙昺跳海,南宋徹底滅亡。

  襄陽之戰的歷史意義,也就不用多說了罷?






口水雜談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因為襄陽城護城河非常寬,結合精心設計的城防,配合周圍的山,簡直就是一道天塹,再與樊城密切配合,要突破襄陽城的防守,是非常困難的。


呂文煥率軍駐守襄陽城,和蒙古軍進行了六年的對抗,這六年之中面對蒙古軍多次的威逼利誘都沒有動搖,可是最後卻因為國家君王的昏庸而寒心。

作為一名將領他不懼怕打仗,因為這是他的職責。可是他卻無顏面對自己那些缺吃少穿的將士們。最終在心灰意冷之下選擇了投降。

1251年,南宋乘著蒙古無暇顧及,一舉奪回了襄陽,而且就是在這一年,蒙哥成為蒙古新的大汗。隨後,雖然在1257年戰鬥再次爆發,但是主戰場在四川而不是在襄陽,蒙哥大汗還死在了四川,隨後蒙古又陷入內戰。

一直到1264年,忽必烈成為新的大汗,1267年蒙古軍隊才第一次真正的攻打南宋第一要塞襄陽。蒙古軍包括陸軍和南宋降軍組成的水軍,隨後圍城的蒙古軍隊達到了10萬人,也開始了圍城打援計劃。對襄陽基本上圍而不攻,專門以襄陽為誘餌打南宋的各路援軍。

呂文煥自小學習兵法戰術,長大之後懷著一顆報國之心投身於軍中,因為作戰勇猛又頭腦聰明,很快呂文煥便在軍中脫穎而出,不久就因為立下戰功被封為安撫副使,並且接管了襄陽城這座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的城池,而呂文煥也知道自己肩背的責任重大,日常勤勉練兵不敢有絲毫的疏忽。

蒙古軍派將領阿術率軍圍攻襄陽城,呂文煥隨即率軍展開了殊死抵抗,使蒙古軍不能前進一步。

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中,蒙古軍切斷了襄陽城周邊重要的水道,在周圍道路上設置關卡,使襄陽變成了一座孤城,但是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之下呂文煥仍然帶兵堅守,和蒙古軍整整對抗了六年之久。

在作戰期間,呂文煥多次向朝廷求援,可是他不僅沒有得到支持,反而換來了朝廷不斷的猜疑。而當時的襄陽城情況也越來越危及,雖然暫時可以填飽肚子,可是將士們卻沒有一件可以禦寒的衣服,不少將士在大冬天都僅僅穿著一件單衣,繫著草鞋。這讓呂文煥痛心不已,最終在蒙古不斷的勸說之下無奈投降。


襄陽失守也就意味著南宋的最後滅亡,在耗盡所有主力以後,最堅固要塞也失守了。很快元軍大舉南下,1279年,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