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村现在很少互相帮忙,邻里邻居都成了付费帮忙,感觉乡情越来越淡薄,对此你怎么看?

小马哥荣耀二季


问:如今的农村很少免费帮忙了,乡亲间都收钱做事,你如何看愈发淡薄的乡情?

人熟而钱不熟,人亲而财不亲。在农村,即便是亲兄弟,有时账也要算清楚,更何况无甚血缘关系的同村人呢?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与以经济关系为主要基础的社交脉络不同,农村的社交关系仍旧主要以宗亲、人情为主,经济为辅。


这一方面是由于以务农为主的农村在劳动力缺乏、生产资料需要共享的时代只有通过互助才能生产,而另一方面则是农村为熟人熟事而显得有人情味浓,同姓同宗或姻亲关系而纽带关系不得不抱团。既然如此,那谈钱就伤了感情,且这种帮助是你来我往的,谁也说不好哪天自家也有需要请人帮忙的时候。

一、相帮现象减少

如今是经济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了经济社会中来,一方面农民进厂进工地成了农民工,而另一方面则是种田种地既饿不死又富裕不了。



务农为主时期,搞农业生产就是本职工作,种的粮食够人和牲畜吃就可以了,而能顺便挣点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钱就非常不错了。这时期,农村相帮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便连续几天几天地帮忙也不成问题,而现在就连走亲戚也有匆匆忙忙地,更不用说帮别人做活了,帮了别人就意味着浪费了自己工作挣钱的宝贵时间。

二、帮忙现在减少的分析

正如刺楸上面提到的,很多事情都以经济来衡量,融入经济社会中后需要工作挣钱。工作就像种庄稼一样成了人们生存的一种手段,但挣钱又有别于种庄稼。

因为种庄稼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忙的时候起早贪黑,闲的时候十天半月都可以在家休整;而工作却不同,老板巴不得每天从早到晚都有生意,而打工者有了上班时间的约束,不上班就没有养家的工资。

现在好些农民有家人在外面挣钱,自家的活不可能让别人免费帮忙,别人心里会有「家人在外面挣钱,却让我来免费帮忙」的想法。另外,看到别人外出挣钱了,心里也就开始了不平衡,于是出现了有偿服务,一切按市场来办事。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熟人帮忙做事不再免费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我小时候,真真切切的体会过。

小时候,谁家如果杀一头猪,左邻右舍的大人们凌晨四五点就起床烧水、抓猪、杀猪。忙乎大半天,猪血、猪下水等经过简单加工,就是邻居们的美食。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享用,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最爱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舂米粿和舂糍粑。大人们一起上阵,忙完一家,忙另一家。我们小孩子跟着挨家挨户吃热腾腾的米粿、糍粑,相互追逐嬉戏。



每天晚饭后,左邻右舍多半会聚集在一起聊天,谈天说地,天马行空。我大哥参军去了。偶尔寄来一封信,需要多少认识几个字的堂哥,用本地话宣读。有的邻居喜欢说一些鬼故事,吓得小孩往母亲怀里钻。回想起来,那个年代是看月亮、数星星最多的。

现在,许多人感觉人情味少了,更注重金钱了。我想,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吧。我觉得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居住环境改变,失去原有直接沟通的条件,导致人情味变少。之前的左邻右舍多半从小居住在同一个大房子,并且许多还带有一定的血缘亲情关系。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也就顺理成章。近十几年来,农村新农村建设后,各自盖新房子。老邻居很多搬离了,新来的许多还是外地人,习俗、语言各不相同。新盖的房子又是独门独户居多,串门不便。逐渐地邻里之间变成“无事不登三宝殿”,互相不走动了。沟通架起的是一座无形的桥梁,是维系人与人情感的纽带。缺乏沟通,人情味变少也就情理之中了。

二是行业多样化,使邻居间失去原有的交流兴趣,邻里之间变得陌生。原来,大家共同务农,可以把酒话桑麻,聊的到一块。现在的邻居三教九流都有。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的邻居即使见了面也是聊不到一块,没有共同兴趣,难以交流。

三是有些人过于看重金钱,忽视了更美好的人情关系。社会上有些人把金钱看得过于重要。当忙于赚取金钱时,面对领里之间的互助需求,也就容易用金钱去计算和弥补。这就是邻里付费帮助的由来。金钱考虑的多了,人情味也就变少了。

“行要好伴,住要好邻”。希望通过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把中华美德传承下去,邻里之间,做到互敬、互信、互助、互让,和睦相处,不仅有利于各自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使大家过的幸福安康,社会安定团结。


真话三农


农村现在很少互相帮忙,邻居乡亲之间都成了付费帮忙,乡情越来越淡薄,对于这个话题,我沉思良久,突然间,我记忆的闸门被打开了,哗哗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一切虽在昨日,仿佛还在身边……

我给人帮忙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才十几岁时,就给村里一家拉土垫地基,那时候,虽说替父帮忙,却格外卖力。恐怕人家说我小。还记得给人家打过麦子,挖过沙,上过渣,还拉过水泥,一幕幕情形深刻地漂浮在岁月的海洋中。

2000年以后,在煤矿水泥厂放假的时候,还给人家一次帮忙半月,打地基,干小工,一天挣上两顿饭。一想起这些,感觉特别温馨,特别浪漫,那真比去挣钱拿工资爽得多。

那时虽说没有今天富有,许多事都需要互相帮忙,但是那个年代的人很真实,出汗不掺假,唯恐别人说三道四,不像现在掏钱能解决,帮忙是无处不在的,太多了……

人给我家帮忙的记忆

除了农时收秋种麦乡亲们的帮忙,在我的印记中,1985年我家盖房,村里好些人为我家去窑厂装砖、拉砖、卸砖,记得那时候,管的是从新乡送来的零啤酒,从头到尾全是大家帮忙盖起了红砖瓦房。


1992年,我家东院的老屋翻新,也是乡亲们互相帮衬,大动兵马,拉砖,夯地基……虽说后来包出了,但帮忙的活事还真不少啊……

2008年夏天,我家的红砖瓦房翻新,虽说包出了,但还是少不了大家帮忙。绑钢筋,上渣(虽说包出了,还找了一堆人)等等,真让人感动不已。

互相帮忙之我见

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实际上也等于相互出了工钱,你帮我,我帮你,在当时那种经济条件下,各方面都不允许的情况下,确实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邻里彼此增加了和谐和亲情,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热情如火,真想回到那个年代去。

如今,经济社会,人都形成了为钱奔忙的理念,把原先这种帮忙的生产力彻底解放了,不过现在辅佐的差事却齐全了。

此时此刻,我真想回到从前,真想回到乡间,为乡亲们帮好忙赢得大家的评论点赞啊!


我的老家就在这个庄


曾经,乡情是一份浓香的酒,想起来都温馨满满。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家里盖房子。全村的男人们都过来帮忙。那时候没有砖头,起的土坯房。房子的准备,从头一年脱土坯开始。攒够了土坯,才动工。穷人过苦日子,大家都知道。盖房期间,有稀饭喝就不错了,没人争长论短。

不过,我只有这件事印象深刻。至于小小不言的事情,太多了。收割时,自留地忙不过来,顺便有人帮忙挑一担把。插秧时,有人家干好了走进没干完的人家,帮忙到晚上。“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的道理,大家都懂。农村人种地,靠天吃饭。季节物候的观察,尤为重要。邻里之间,有什么事,一声招呼而已。

同样,有什么好吃的,做不到分给人家,数量不够,可以在吃饭时邀请过来吃一两筷子。这些人情往来,不但农村,过去城市的邻居之间,也是常见的。现在,城市里的防盗门,不但防住了偷盗,同时也将友情和关心,关到了门外。

匆匆岁月,因了人匆匆的脚步。小家庭的居住方式,没有了老人的家长里短。家,没有了过去的唠唠叨叨、鸡零狗碎,也没有了家人邻居工作闲聊天的悠闲。除了工作吃饭,家的功能降到了最低。甚至,没有吃饭。吃饭问题交给了社会化服务。不要说邻居们相互多年不认识。家中亲人,多长时间才能见面一次?

城市这样,农村呢?大多数农村,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在家,受出去打工了。所以,留守儿童成了社会问题。留守儿童之外的老人,似乎没有儿童问题严重。有一些文章提到了,不多。老人们的问题有什么?经济问题之外,劳动力的不足才是大问题。老人们习惯了耕种劳作,可是囿于年老体衰等问题,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肩挑手提,很多活干不动了。好在,也有社会化服务。

从大的方面来说,收割机、插秧机等,解放了农村老人。但是既然是服务,就要收费。老人们最舍不得花钱,不花钱东西回不来。这是个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去那种互相帮助的传统,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而绝迹。更多的事情都交给了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淡化。

这是社会的发展,无所谓好坏。不论城市农村,都这样。只是农村出现的比城市晚一点迟一些。社会转型,人人都要适应。相互之间的互相帮忙,花点钱便正常了。感觉少了人情,多了轻松啊。互不亏欠的感觉,或许用钱买不来。你说呢?


扬州小兔子


根据我们这边的情况来看,还真的是这样。觉得农村面貌变化是真的大。小时候与现在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以前互帮互助

那时候物资比较困乏,村里家家都比较穷,每户人家都是靠自己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

那时候,邻居间关系比较好没有电视机,没有空调冰箱啥的。每当吃饭时候就端着碗,一个村里到处跑。干完活了,邻居之间就拿一个小凳子坐在一起聊天,感情比较好。天气热的时候,大家都坐在风口处聊天。

不管哪一家有红白喜事,村里人都特别的积极主动来帮忙干活,都是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真是的是非常尽心尽力。哪一家有干不完的农活,闲暇的人家都会主动帮忙。

谁家受外人欺负了,村里人都来安慰打气,甚至还要帮忙讨个理。

现在自私自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变味了。村里人开始修房,买车,买各种家用电器。你有的我也要有,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的规则,攀比之风日盛。就怕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红白大事干活,现在要开多少钱一天的工资。如果家里修房子,或者家不在公路旁,需要拉煤,这都需要出钱才能请邻居。慢慢的,好像别人给你干活,获得金钱报酬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了那种互帮互助,只剩下自私自利的情感了。出了事情,别人都喜欢看热闹,都喜欢幸灾乐祸,没有人愿意来感同身受。

农村里面的商业气息越来越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淡薄了许多。

人们的物质基础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提盛,相应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没有跟上,这种畸形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村的过去和现在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一切都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大家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钱看得越来越重,对于请越来越淡,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红叶知秋


过去是情重于一切,现在是钱重于一切,用钱说事,没钱免谈的金钱社会,人情味越来越淡,甚至以后不存在人情,是不是情这个字也该退出字典。

在八十年代在南方看到白天帮助干活的农户家,等吃罢晚饭后拿出工钱,就是再亲该拿也是拿,该接照样接。当时感觉到纳闷,没有一点人情,帮个忙还要工钱。

那时我地还是谁家修房盖屋,只要听说就主动去帮忙,甚至到吃饭时连饭也不吃他的,一干就是几天,从不说任何报答。就是地里农活一个人干不了,别人也会主动去帮忙,真是处处见人情。人人相互帮忙成了农村社会上的美德。

但是在今天的农村,这种现象在也看不到了,看到的是钱,我给你干完活,收工时查钱的现象,完全把过去的人情味变成了今天的金钱味,不说好价钱,明看着你需要人帮忙,连过问都不过问就过去了,开口就是多少钱。

不要说帮忙得拿钱,就连现在的急救车120也得拿钱才拉,没钱等死也不一定拉,甚至向死人要钱。去年我本家族一个侄子在地干活,因有急病打子120救护车,救护车到了一看没有救了,在十公里路成要了二百元,正在全家人悲痛中,无钱不走,拿到二百元钱时扬长而去。

过去的一切人情,正义,整在慢慢的消失和退去,真不知道再停几年,社会除了金钱还能有什么,不得不使人担扰。


纯正农家蜂蜜人


现在农村里面确切的来说,很少帮忙互相帮忙的还是有的,但是比较少,如果是一些比较需要费时费力的事情,可能就变成付费的了。

有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乡情越来越淡薄。其实不是这样的。农村里面多数的地方这个乡情还是存在的,互相帮忙也是有的。


只不过互相帮忙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我记得之前看房子,可能都会邻里之间互相帮忙,比如说帮忙搬砖帮忙去拉沙子当当。

比如说农村里面的酒席,现在办酒席的在我们农村这边还是帮忙干活的,比如说做厨房做吃的等等,这些都得帮忙干活。

但是现在一年一年的发展来说,适合盖房子的也不怎么帮忙的,基本上都是承包给建筑队。

对于这个办酒席现在还是有,但是有一部分人比如说这个资金充足一点的,可能直接就在酒店里面摆酒席了。

也有,有的会直接承包给那些专门做酒席的队伍,现在也出来了,这么一个情况,就是把这些承包给他们。

所以真的这个目前的情况看来,虽然说在我们农村里面可能有的帮忙,互相之间的帮忙还是有的,但是个人感觉也渐渐的少了。


成了付费这个确切的来讲,不会成付费。

在我们这边邻里之间的帮忙,确切的来说是不会成为收费的。过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会出现的情况。

其实在我们这边农村里面,付费的情况就没有这么明显。比如说叫大家来帮忙,可能发个红包,一点点心意,10块8块。

绝对不会说让大家来帮忙,比如说摆酒的时候,帮忙的时候一定要给什么一天的工资等等,这个是几乎在我们这边是没有的。


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变化。

总归一个具体的情况来看,这个都是属于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一步步而言,此外发展这个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对于这个情况来看。

可能人情渐渐的淡薄了,也是一个主要的表现,但是对于邻里之间,其实在农村里面邻里之间帮忙的当然还有很多。

所以基于这个问题来看,我们觉得与你之间逐渐的少了一些帮忙的也是很正常的。

再加上一个平时对于我们所在农村里面的情况来看。基本上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对于这个邻里之间帮忙的事情,确切的来讲也会一步一步的改变了。


农人莫小道


这个怎么说呢?我小的时候,那时候大多数家庭都还没外出打工都是在家劳作,那时候种的田地都比较多,如果想要赶在种植的时间内种好庄稼那就只有和很多邻居换活,就是先做好一家再接着做另一家,那样效果不是一般的话呢。而且不需要支付钱啥的,一顿饭就好。在谁家干活就在谁家吃饭。后来我大一点之后就退耕还林了,那时候很多人都不在家种田了,都外出打工了换活也就少了,但是邻居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好的,不存在付费的事,可能是每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吧。小女子愚见,谢谢😊


做个温暖的女子6


记得小时候,家家都是袅袅催烟,黄昏落日,鸡鸣狗吠,带月荷锄归,劳动力充沛,老人孩童树下嬉戏,农产品基本自产自销,家家户户都有都能相互帮忙,但是现在整体空心村现象,年轻劳动力不愿意呆在村子里,诺大一个村子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没有人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帮助他人,即使有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百标兵奔北坡奔北坡


说这个付费帮忙应该是分为几个方面的,比如说建房,毕竟不是一件小事,村里有技术的人给你建房跟定要付费,还有用机械耕地,毕竟要烧油吗,肯定要收费,得小时候(九十年代)我们家收麦,种玉米还有其他农活的时候都是兄弟姐妹,邻居一起干的。干完这家,在干那家的活,互相帮忙,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年轻人不以家里农田为主了,打工的,工作的都慢慢的进入城市了。农村劳动力逐渐老年化,还要带孙子。所以互相之间帮忙就少了。而且机械化也越来越普遍,农活也是越来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