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靜謐宜人,江北第一古石寨,河北英談村

英談村,位於河北省邢臺縣西部山區路羅鎮境內,歷史文人稱讚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該村自然風景獨特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有一川、三山、六巖、九溝、十八堖和"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稱。邢臺英談古寨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靜謐宜人,江北第一古石寨,河北英談村

 明朝永樂年間,山西一位路姓的大戶舉家來此落戶,目前的建築多為清代咸豐時所建,一處經典的明清建築群。千年古寨,歲月流逝,原來的"營pan"被鄉民叫來叫去(用了諧音)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談。故得名英談。此村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村內67處院落依山就勢,高低錯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築風格,是我省目前發現保存最完好的石寨。 

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靜謐宜人,江北第一古石寨,河北英談村

  走進古村寨,樹木蔥蘢,時有小橋流水,隨處可見綻放的鮮花;山石鋪設的街道,壘砌的臺階,雖歷經數百年,依舊井然有序;長方形石塊建造的房屋,古老而堅固;依山而建的宅院,多為二三層小樓,可順山就勢或進院內或入樓上。古寨從街道到宅院,從牆壁到房頂,均用石頭鋪設和壘砌,特別是古老的城牆、箭樓、四角的城門,極有特點,眼前的村寨彷彿就像是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城堡。

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靜謐宜人,江北第一古石寨,河北英談村

  相傳,唐末黃巢起義軍曾在這裡駐紮,召開過英雄座談會,村子由此而得名英談。抗戰時期,這裡曾是國民黨省政府駐地和冀南銀行總部所在地。古寨內所建67處院落,精緻考究,古樸典雅,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築風格。寨中小石樓、古城牆、四和堂、滴水泉、波浪石影壁,都經歷了幾百年風雨,依然保留著當年的面貌。這裡是北方發現保存最完好的石寨之一;這裡積澱的民俗風貌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區風土人情的重要史料;這裡民風淳樸、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幽美的山村如世外桃源,令遊人流連忘返。

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靜謐宜人,江北第一古石寨,河北英談村

民俗奇事一,英談人不信鬼神敬堂口。所謂堂口,就是路姓四堂。探查英談歷史,英談村的宅院中沒有農耕社會家庭中敬祭的各種神龕神碼,而坐落在村中央的四大路姓堂口在人們心目中卻充滿了神秘和敬崇。逢年過節大家都到自己所屬的堂口去獻香祭祖,紅白喜事由堂口主持人幫助操辦,家庭糾紛由堂口主持人調解。堂口是英談人的聖殿,也是村民血緣相傳的鏈條和源泉。這種習俗在全國罕見,有人說這是當年黃巢起義軍組織體系的孑遺,四大堂口就是駐在營盤中四位將軍的支系,也有人說這是古代道教組織在民間的遺存。是與非,尚無定論。

民俗奇事二,家家有後門。按冀南民居風俗,四合院講究進出只有臨街的大門,認為宅開後門跑財招賊,而英談村不僅家家院落開後門,且門開的與前門一樣大,只是沒有前門的宏偉和精雕細繪。仔細觀察,無論前門或後門,每個門後左右都有一個直角型的牆垛。這固然是固門的需要,但在冷兵器時代,無疑也有著攻防掩體之效能。民俗有敲門而進之說,而英談村只要家中有人就前後門大敞,客人可以暢通無阻。當地人笑談,端著碗吃飯可以串遍全村的各家各戶。筆者認為,農家院呈現的這種具有軍事攻防功能的建築奇觀,不僅是出進方便,也是世人將其稱為古堡的重要原因所在。

民俗奇事三,婦女喜好納鞋墊。山區人注意保護腳力,粗麻納底細針納幫做鞋不罕見,講究做鞋墊的地方並不多,英談村婦女對此卻情有獨鍾。串村走戶常看到婦女們手拿鞋墊在飛針走線,形成一種罕見的民俗景觀。本以為這種習俗與歷史上這裡曾是駐軍的營盤有關。軍人要行軍打仗,親人遠行心連心,送雙鞋墊既是古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和信物,也是由衷的祝福和惦念。

民俗奇事四:石臼、石杵、石磨這些用具在今天的英談村仍是舉目可見的活景觀。英談人用它們搗豆沫、玉米渣熬粥,磨豆腐、拐米漿攤煎餅,儘管已有了許多現代化的加工糧面的工具,但英談人仍固守著這些古老而傳統的器具和生活模式,他們稱這樣加工的米麵做飯香,與機器加工的滋味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