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范范范范范范范er


说到虚假性和欺骗性,我还是深有感触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从我自身来说吧,以前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当时是没有什么辅导班可上的,全凭自己。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就开始下滑,我认为原因在于:

1、我到了叛逆期,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苦口婆心。

2、科目增多,我比较偏科,理科方面的特别弱,以至于影响到高中理科的学习。

3、知识的难度增加,不开窍就跟不上。

工作以后,由于干的是教育机构老师这行,看到了更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班里有几个同学,平时测验考的特别差,甚至不及格,作业也做的不理想,全靠讲解!可是考试的时候却能考出直逼满分的成绩,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是老师提前漏题?还是考试的时候好学生和差学生穿插着坐?

所以说,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在学习上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那样才能经得起真正的考验,毕竟高考的严格程度我们是知道的。


董檀99


很多孩子在上小学的几年里,学习成绩都很好,每次考试分数都不低,家长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升入初中后,家长心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竟然下降了。这让很多家长,都不理解,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依然是认真学习的,小学学习成绩也挺不错的,为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开始下降了呢?

小学时期的成绩有可能是虚假的,这里的虚假并不是指孩子小学成绩不好或者作假。

平时家长太过于强调分数,认为只要高分数,就代表孩子成绩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减少业余知识的培养,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不断的进行课本知识反复复习,补习。孩子一点没有时间看一些课外书,学习的知识面只限于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当然需要学习好,但不是代表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考出高分数就是真的成绩好。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所需吸收的知识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课本的知识太过单一,不能满足孩子大脑的需求量。

孩子小学除了学到课本知识,脑海里没有大量的阅读量,没有丰富的知识,大脑得不到更好的全面的开发。

学习的好坏是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评判的,家长只注重强调孩子的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课本内容简单,一般孩子在学习上都不会存在太大困难,只要认真学习,成绩就会比较理想。但由于缺乏平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往往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小学期间哪些把全部经历用来考高分的学生,和平时成绩不是太突出但课余生活丰富,博览群书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会发现,原来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有的反而比小学考高分的还要好。

孩子的学习不应该是片面的,更不该是以分数来决定好坏的

全方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更多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评孩子成绩的关键。就好比一个每天被规定呆在家里学习的孩子,对外界的接触和新知识的积累及思维上,远远不如经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触新事物的孩子。

平时接触的事物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积累的知识才更全面

大脑需求越得到满足,孩子的聪明天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说只注重课本知识,考高分的成绩是存在虚假性的。

这种成绩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会造成孩子因为知识面的缺失,时间越长,成绩越明显出现不理想,而平时大量积累业余知识的孩子,往往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成绩上升,后来者居上。


决胜网


家里有小学生,亲戚也开着小学托管班。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如下:

第一、小学知识的着重点问题。如果说初中、高中的考试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那么,小学考核更着重于学生对知识“亦步亦趋”的掌握和模仿能力。也就是,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是“死”的知识。小学生只需要听话,认真,细心,紧跟老师的思维,考试成绩基本问题就不大。

第二、小学考试方式的问题。通过对周围小学生的观察,小学生4年级之前,期末考试前很多老师会提前让孩子们做一次试卷,这样,到正式期末考试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师们和家长们都皆大欢喜。到了5、6年级,这种方式被置换为80%原题,20%活题形式。即试卷上的80%的试题是平时反复练习过,甚至连答案都能倒背如流的原题,包括语文作文也是这样,提前会有范围,孩子们只需要在给定范围之内背诵范文然后考试的时候灵活“挪移”即可。而额外的20%则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对课本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考核,考题的灵活度和难度系数都比较高,有的难题甚至60-80%的学生都做不出来。比如上学期我家孩子所在学校的数学考题,最后一道题全年级将近200人,做出来的可能不到10个学生。

小学生这样的知识考核重点和方式就导致小学成绩往往呈现如下特点:分数密集度高。孩子们语数外分数分布在85-95之间的是常态,一分之间,全区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学生。因为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很难做出来,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分差,不过就是一个细心与否造成的落差。基于此,小学成绩的欺骗性和虚假性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但我的观察,高分者,也就是说能把范围之外“20%”的分拿到的学生依旧凤毛麟角,这些学生的脱颖而出,与其在学习上时间和精力付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和认真细心高度相关。这些都是学霸的潜质,这些潜质将会以一种良性影响延伸至他们未来的学业中,照亮他们的学业前景。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因为小学的学习,难度不是很大,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记忆来完成,很多孩子还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下做得不错。说得浅白些,就是孩子即使是不理解,也依然可以把题目和做法给背下来。

但是到了初中,特别是高中之后,海量的题目,变式很多,这个时候,再靠记忆来完成,则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当然,如果是极个别科目,你也可以把套路都背下来,但是,高中那么多科目,每天海量的作业,如果都是靠这种方法学习,绝对不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小学时候很多很乖的孩子,似乎成绩都不错,但是到了初中就困难了,高中更是原形毕露,一下发现根本不会学习了。

尖子生是什么状态的,如何学习的呢?

1、尖子生首先有很强的记忆力

没有记忆力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又有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差生,其实也不是没有记忆力,只是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无法消化吸收记忆罢了。

举个例子:我见过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但是电影的台词是可以大段大段的记忆下来的。而我学习很好,我却很难记下那些电影的对话和台词。为什么?主要还是不感兴趣。

2、尖子生敢于探索,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很强

有很多小学生,因为怕错,所以一般都不大敢自己想。一般的学习方式就是记下老师讲的,这种学习方式,在后来就成为很大的障碍。

尖子生也听老师讲,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自己敢去尝试着挑战新题型。

尽管有时候做得不对,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将极大的释放了自己的大脑的存储空间。

尖子生喜欢自己分析问题,把一个问题自己消化了,相通了才记下来,这样记忆更为深刻。

3、尖子生喜欢自己总结属于自己的规律

普通学生利用别人的规律,很多时候记忆起来很困难。

尖子生自己总结规律,对于题型有着高度的敏感性。能够自己把平时发现的题型的共性联系起来,学习起来,所有的知识都是网状的,互相关联,所以灵活性很大。

而普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点状的,大多数知识都是孤立的,无法融会贯通。

所以,我们看一个学生是不是有后劲:

一个看学习的精气神,有没有客服困难的勇气。

二看他喜不喜欢自己想,有自己的方法。

三看他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态度,有没有改善自己的强烈欲望。

以上也是培养一个孩子学习的几个指标,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您带来启发。

我是翼翔老师,喜欢教育。

喜欢我的回答,就关注我吧!下次再见!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呢?这是因为很多小学成绩挺好的孩子上了初中之后突然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原本在小学阶段各科成绩能达到八九十分,到初中后就变得不及格了。家长们感到很迷茫,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初中老师的水平不如小学老师,如果让小学老师继续往上教,是不是孩子一直都能够很优秀呢?

我给大家分析一下个中原因吧。

首先,初中比小学所学的知识量会增加很多倍

小学里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到了初中,突然增加了好多门课程,文化课就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七门课程。小学时候语文数学几乎把一天的时间包圆了,而到了初中,语文数学一天就上一节课,内容又比小学增加了好多。如果这个时候,还是按照小学的那种节奏学习的话,学习成绩肯定是好不了的。

第二,初中知识比小学的知识难度增加了好多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学,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抽象,与生活经验越来越远。如果小学里没有很好开发智力,只是在简单知识之间来回重复,养成一个简单的大脑,那么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就跟不上了。就这么简单。

第三,小学的考核缺乏梯度

一次考试成绩如果全班都上90分以上或者接近满分,那是不正常的。因为不可能一个班的所有学生的智商都是这么高。人的智商的分布应该是纺锤形,高智商的人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人是普通智商,还有极个别的低于普通智商。

考试必须把人给区分出来才客观,才能够反映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全是100分,就是欺骗,就是虚假。使家长误以为自己的孩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实不然,是分数欺骗了家长的眼睛。

考试题必须是高难度的、中等难度的和难度适中的题各占一定比例,这样考出来的成绩才具有参考价值。一味的将简单题作为考题,甚至有的老师将反复练习过的题作为考题去考,这些都是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情况的。

第四,将宝贵的时间运用在了简单无用的重复上

现在,有小学一二年级晚上写作业写到十一二点的,这么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是不是学好了?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都做了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无用功,就像蚂蚁一样,整体忙忙碌碌的,其实它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做着无用功。

我家孩子小学的时候写生字,学第一课的时候,写第一课的生字,学第二课的时候,写第一二课的生字,学习第二十课的时候,要从第一课写到第二十课。天天这样做着无用功,这些生字到底都会写了没有?不知道,或者会写了,或者不会写。谁也不知道。

如果孩子们把这些无用功的时间用来阅读或者做其他有益的事情上,孩子们的智力会得到很大的开发,一定会变得更聪明。就不会出现到初中之后,成绩一落千丈的情况了。

第五,辅导班把孩子们弄成了不愿意动脑的木偶人

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辅导班,一是像上面一条一样,继续做着简单重复的无用功,二是让孩子养成了不需要动脑的习惯,反正不会可以问辅导老师的。长此以往,脑子就会越来越笨,到初中差不多就和砖头差不多了。

这样的孩子,到了初中怎么能不变差呢?

如果不变差,那才是真的奇了个怪了。

同意我的观点吗?同意,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吧。


爱河北人


菲凡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小学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初中不一定还是一样优秀。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不是一定的。这种情况受几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
第一,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
相对来说,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大都是记忆型的知识。孩子一般用点功,成绩都不会太差。
另外,小学的功课,大部分的父母都还是可以在家里帮孩子辅导一下的。对于没有更多的钱给孩子去辅导班的家庭来说,父母辅导是最经济实惠的。
而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这样辅导起来孩子的功课自然也不会太差。
但是,如果到了初中,很多父母可能就跟不上了。毕竟,已经毕业这么多年了。而且,很多孩子记忆力不错,但是思维却跟不上。
初中不仅仅学习科目增加了,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慢慢的改变了。不仅仅需要记忆,还需要更多的思维方式。这些都需要孩子去慢慢摸索的。
第二,孩子的心态产生一些变化。
升了初中之后,原来学校的学生,不一定还会一起在一个学校。而且,会认识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
一般来说,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扎堆出现。
原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的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里面,发现,原来不仅仅自己是天之骄子,还有很多人都很优秀。甚至,还会有更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这个情况,是孩子长这么大,可能从未遇到过的。老师的关注焦点不再是放在自己身上了,学习的功课变得多且更难了,昔日的好友不能再在一起讨论 功课和玩耍了。等等这些改变,都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变化,甚至是厌学的情绪。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以及疏导,很可能也是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原因。
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不会哪个小孩会是一直优秀的那个,不会哪个小孩是一直很差的那个。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而这个点,需要家长的发现,呵护和培养。
你们小学和初中的成绩相差的多吗?

菲凡说


我家侄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读小学时,学习成绩很不错,每次期末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前十名以内(全部共78人),到小学六年级时,成绩也是棒棒的,全家人都为孩子的优异成绩感到高兴。
由于城里中学不再举行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区招生,市里重点中学,是每位家长梦寐以求的学校,都希望通过熟人,让自己孩子在重点中学读书,而重点中学虽然不再举行小升初考试,但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就作为就读的依据。

我侄女顺利进入了重点中学,在初一上的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成绩还算中偏上,其它几科处于中等,但英语成绩处于班上倒数几位,家长很着急,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绩下降这样快呢?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科学三科,而初中考试科目为七科,孩子由于新到一所学校可能不适应,加上科目的增多,学习压力大,力不从心,导致学习跟不上,或者上课思想开小差,没有把L!

二、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由于小学的科目少,老师要求学生反复读背,成绩很容易提升,而初中学习的科目多,用小学的学习方法不太实用,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三、至于英语成绩差的原因,孩子在小学时去报了一个英语兴趣班,读了一年就没有去了,是不是在英语兴趣班里没有提起兴趣,便对英语这科丧失了信心。

综上所述,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认真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才会有提高!


Lance课堂


最近刚考完期中试,学生的成绩陆陆续续的出来了,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在网上晒出了考卷和分数。看到一波波又一波的高分,很多人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成绩好好好啊,门门都在90分以上。

之前在网上就有报道,一班的成绩都非常好,考了90分的学生成绩竟然是倒数,真的有些太不可思议了,现在的教学质量真有那么好吗?也未必见得。

那么为什么现在小学生的成绩会会出现很多的高分段呢?

首先应该要归功于教育减负了吧,一直倡导教育肩负,减轻学生的压力,教育改革,明显感到现在小学生的考题简单了,很多比较难一点的知识点竟不在试卷中出现,题目简单了,出现大量的高分就很容易说得过去了。

改卷尺度也能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方面有很多的主观题,给分很自由,很多老师在期中期末的考试中对作文跟阅读题目的给分不合理。昨天翻开一个学生的试卷,发现作文字数明显不够,书写也不规范,这样的作文竟然只被扣了2分,感到很惊讶。

现在虽然在六年级毕业时都有升学考试,但这成绩并不会作为很多学校招生成绩,大部分都会自己命题组织考试,选拔那些基础好,学习有潜力的学生,很多学校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去参加重点学校招生考试都感叹太难了,压根没学过。

成小学阶段聚集了大量的高分学生与学习内容和题目难度有关,当然还在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状态了,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没问题,稍微踏实和勤奋些,成绩就不会差的,对方法和思维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训练。

这就出现问题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主要取决与方法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在小学阶段如果不能让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初中之后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就给孩子报课外补习,一方面是应对考试,另一方面也想对孩子的思维做以训练,以便能适用之后的学习需要。

如何来看小学的成绩呢?成绩不好肯定是没有学好,那么成绩很好的话,只能说明考的都会。当然了,如果学生次次都能考满分,就说明真的学的很好了。

小学的学习是为之后的学习打基础,一方面需要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思维基础也要打好。

现在小学的学习和考试都太重基础,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影响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数学在分小混合运算方面基本一带而过,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一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后就犯难了,分小混合运算是初中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运算就是在分小运算基础上引入了符号,如果在小学阶段比较重视和注意分小混合运算练习,到了初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就会轻松很多。

所以说,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看分数,要重视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还要重视方法的养成和思维的训练。


胡老师数学教育


不赞同题目的措辞。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不能预测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这不宜用“欺骗性”和“虚假性”来描述。“欺骗”和“虚假”隐含的两个潜台词,一是把成绩优劣视为人品优劣的衡量;二是把小学中学成绩的不一致视为人为主观的故意,这样的措辞是极其错误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小学阶段成绩不能很好地预测中学阶段的成绩,原因很简单,因为小学阶段的儿童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是两个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关键词,教育也应该因势利导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而有所侧重。小学阶段学生通常6~12岁,身心发展的儿童期;中学阶段,初中12~15岁,高中15~18岁,身心发展的青春期。从儿童期发展到青春期,不同的学生有着显著甚至悬殊的发展路径。

就以与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认知和智力发展为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洛文格(Loevinger)所划分的不同个体心理发展的四种典型模式,学生的智力发展符合模式Ⅱ的特点,不同学生发展速度不同,最终呈现的发展结果也不同。如图中所示,在儿童期,不同学生存在明显的智力差异,但差异没有青春期那么大。换言之,不同学生智力从小学阶段的儿童期到中学阶段的青春期,个体差异是加大了的。那么,不同学生与智力高度相关的学习成绩也相应地差距加大,这是十分正常也自然的现象。

不仅如此,随着学生的认知智力发展,学习内容也随之而由浅入深,课程科目也开始增多,这个因素叠加在智力发展个体差异加大的基础上,当然就很容易呈现出小学阶段成绩普遍优秀的学生到中学阶段就开始参差不齐,呈现出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

此其一。另一方面,从教育规律来说,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段,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通过学习积累勤奋感,获得成就感。这么说吧,小学一二年级所学的内容,对于智力正常的儿童来说,他直接跳过从三年级开始学,通常只需一年就能基本弥补上,在高年级完全追上其他同学进度。

同时,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原则上不选拔,根据划定学区电脑分配。因此,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塑造他们的勤奋感和成就感,小学阶段的成绩考核正常情况下难度都很有限,分数大都分布在高分段,绝大多数儿童的成绩都在85~95的分数区间(百分制),这与中学阶段有着天壤之别。初中有中考压力,高中更是有高考压力,成绩考核通常都加大难度,提高区分度,学生成立责因此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此其二。再有,学生从小学的儿童期发展到中学的青春期,受到学习以外的干扰因素急剧增加,并且具有特异性,也就是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没有一概而论。例如,一些低自尊的学生可能反映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像过早的性行为等等,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考核难度的增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压力带来的情绪问题,像考试焦虑、学习倦怠等等,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此其三。

有经验的一线教师往往不会根据学生的小学成绩就对升入中学的学生未来可能的成绩作线性预测。更容易犯糊涂的其实是一些家长,因为缺乏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而这些是一线教师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他们很容易陷入疑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小学成绩那么好,到中学就不行了?

为什么?不懂必要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常识,其实是很难胜任现代社会父母角色的。


唐映红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针对题主这一问题,穆老师有不同见解和看法!

特别说明,因为穆老师是语文老师,所以就从语文的角度来进行剖析!若有不当和偏颇之处,还望谅解!

语文学习,从应试教育角度来看的话,语文共考察学生六大能力。依次为A、B、C、D、E、F六个能力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如图所示:

在小学阶段,主要考察学生识记能力和简单浅显的理解、分析综合和表达应用能力,至于鉴赏评价和探究则鲜有涉及。因此,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肯努力,基本上都能考个90多分。也看不出孩子哪方面能力欠缺。

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识记能力被淡化,其他五大能力考察的较多,因而差距也就被拉开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成绩对中学来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不代表全部。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小学成绩很好的,到了初中就下降了。还有小学成绩一般的,到了初中反而提高了!

严格意义上,初中和高中也有较大变化,初中成绩也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没有小学那么明显。

但是,穆老师想说的是,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把基本功打扎实了,到了初中和高中一样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嘛😄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