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 中国古人对山水画的这般标准,在×2倍速下生活的现代人,怕是不能领略太多,我们借助各种交通工具遍历名川大山,在朋友圈的节日拍照竞赛中也看过全世界的色彩…


古人,如何在那一方不大的水墨间,畅游山河,纵情驰骋?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富春山居图中的小景 摄于黄公望纪念馆内

@俞遵义老师 感谢提供本次活动照片!

艺绽杭城,这一次,我们走出喧嚣的城市,步入黄公望画中那片“富春山居”;听大痴道人如何绘下这旷世巨作;仿一仿古人,从眼前实景游步至水墨画中。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重读杭州|人文荟萃

步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芦影深深,流水潺潺,传说这便是黄公望当年画富春山居图时结庐之处,早年的他于宦海浮沉,也曾卷入宫廷斗争之中,踏出仕途后,便入了全真教,更曾以卖卜为生在松江、杭州等处游荡,这山林幽处即可绝世,又可供他观山川、听流水,倒不失为一处养心作画之佳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黄公望故居内


黄公望纪念馆内,袁老师将其生平略略叙出,其中一点儿,颇值得玩味,民间总传黄公望五十学画,而后便逆袭画坛。但大家总忽略了黄公望幼时便家境殷实,教育自然不会落下,他自小”科通三教,旁晓诸艺“,被誉为神童。实际上,他也早从三十左右就正式接触画画,三十二岁便有人评价”图绘山中屋宇流泉,风格似高克恭”。如此想来,“五十学画”,更多是大众用以作“励志“故事的臆想罢了。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_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于黄公望纪念馆内导览


馆内的三幅《富春山居》,虽都是高清的扫描本,倒也不妨碍袁老师一一解释其中的门道。

第一幅,便是被“大猪蹄子“乾隆题得”面目全非“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仿品,55处提拔满溢其山、水、天的空隙间,文人画的那点儿“留白”意境、殆失全无。但这作为一本乾隆的“艺术笔记”来品玩倒也有趣,北至吉林,南至杭州,东临泰山,西访五台… 乾隆皆随身而带,对这画的喜爱程度怕是远远胜过了那些宫中嫔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可左右移动,乾隆题字后的《富春山居图》


第二幅,则是集合了台北故宫和浙江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六米的长轴画卷,被誉为“画中的兰亭序”,但究竟如何品读,怕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袁老师此时便提出了文人画之“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论,让我们假象自己为画中一人,从右至左,遇水则渡、临山则登、面屋则憩… 从小之入手,感受其山水,一幅有”起承转合“之势的富春山居景便可被细品。情景已神会之后,便可从技艺入手,“山论三远”、“树取起圆润”、“偃仰稀密”等绘画的“营造”之技便可进一步述之。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可左右移动,《富春山居图》局部


第三幅,为沈周“背摹”之富春山居图,虽沈周不失为一“名画家“,但撇开临摹像不像的问题,无论是山势的描绘、皴法的运用,抑或是树木林叶的着笔,两幅一相对比,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内那种意犹未竟、淡雅悠远之意便愈加夺人。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可左右移动, 沈周 背摹《富春山居图》


既赏过画作,我们便循着富春江一路驾车南行而去,虽离黄公望绘下富春山居已六百年有余,但传他曾遍游这富阳山水之间打稿——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如今我们眼前这初冬萧条的山势水色或曾也入大痴道人的笔下也未可知?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富春江畔 摄于游学


南行至东梓关村,便又是一番景象,脱胎于吴冠中的“水墨江南“,这白墙黛瓦的新杭派民居在黄绿的田野后,掩映在轮廓模糊的山色间,倒也自有趣在。择了其中一民宿落座,清茶一杯,糕点几盘,听袁老师从黄公望讲至”文人画“。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东梓关村 摄于游学


以富春山居为代表的“文人画“,第一次被”定义“,实则得追溯回北宋的苏轼,苏东坡虽未留下几幅画作,但一句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将文人画对意境的追求点出一二;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袁老师 讲座内容


而后,赵孟頫主张的“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 正式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后则有了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将隐逸的思想和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寄于画中,于是文人画也逐渐有了“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之品评要素。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笔墨指导


然纸上得来终须浅,听至多“画石之法”、“绘山之技”,终不若自己抬手笔墨一二。于我们一众便移至院中,研磨润笔,宣纸一方,开始了一场“山水小作“。老师的笔下,是”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更应八法通“,然我们面对那方纸,终是不知如何下手… 想来,这也是“动手实践”最为有趣之处,直至落下第一笔,这兰花、这树木,便也渐渐有了形,有了自己的“墨色”。

走到“富春山居”里的妙境

”富春小品集“


那日的富春山居,想来真是可赏、可游、可玩、可学,来日可忆,在座或有几位,回去入了这国画的门也未可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