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中國艦隊輸在什麼地方?

鵬友程


1894年9月17日,清朝北洋水師護送4000餘名援軍入朝,返航時在大東溝遭遇日軍襲擊,北洋水師倉促應戰,甲午海戰爆發。這場戰鬥的結果是北洋水師損失了5艘戰艦,而日方卻無一艦沉沒,可以說是中方慘敗,分析其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倉促應戰,準備不充分

戰鬥一開始,丁汝昌命令將艦隊由雙縱陣改為橫陣,由於向兩翼展開需要時間,然而不待隊形完備,旗艦“定遠”的管帶劉步蟾便擅自下令發動攻擊。此時,距離敵陣還有5300米,北洋艦隊僅形成了較為散亂的人字形陣型,完全未處於有效的對陣狀態。劉步蟾此炮將其緊張的心情暴露無遺,相比較日軍在北洋水師發炮後,繼續挺進達三分鐘之久,直至距離3500米時,才在有利陣型上開炮還擊的舉動,或許第一炮就已經暗示了戰爭的勝負。而日軍的第一炮,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將定遠望臺打壞,在望臺上督戰的丁汝昌受到重傷。丁汝昌的墜艦,給士氣帶來極大的損傷,進一步也加劇了北洋水師的混亂狀態。


二、艦隊整體實力不如日本

甲午海戰中,參戰雙方都是12艘主力戰艦,表面上看實力差不多,但是事實上,日軍戰艦的裝備佔了很大優勢。北洋水師3000噸以上軍艦隻有鎮遠和定遠兩艘,3000噸以下軍艦10艘;而日軍3000噸以上軍艦8艘,3000噸以下軍艦4艘。北洋水師軍艦有效射擊距離不超過3000米,而裝備了新式測距儀的日本軍艦吉野,有效射程可以達到5000米。


另外,日本艦隊有97門速射炮,而我們一門都沒有,也就是說,北洋水師艦隊的火力遠遠不及對方。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軍艦本身的速度。北洋水師平均航速僅有14.5節,而日本艦隊主力艦平均航速為18節。實戰中,日本艦隊速度快,火力猛,自然佔據上風。而北洋水師速度慢,運轉不靈活,很難進行有效的規避,被擊中的幾率自然就高。


三、國家的重視程度不同

北洋水師自1888年建立到1894年海戰前夕,6年來,沒添一艦,沒更新一彈,也沒有好好維護。大家都知道武器全靠更新維護,才能保持住戰鬥力。但是可悲的是,北洋水師卻沒有經費進行最常規的保養,更不要說對裝備更新換代了。那麼北洋水師的經費哪裡去了呢?原來1894年正好是慈禧60大壽,慈禧為了給自己的壽辰大操大辦,大力修繕頤和園,舉行慶典,居然挪用了海軍經費,花掉白銀700萬兩!700萬兩是什麼概念?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造價才625000兩銀子,慈禧過個生日花的錢就可以買整整11艘主力軍艦,幾乎可以再組建一支北洋水師!


再反觀日本,自從明治維新後,就開始大力發展海軍裝備。日本艦隊中最先進的軍艦吉野號,本來是清政府向英國預定的,但是後來清政府為了給慈禧過生日把經費挪用了,買不起軍艦,英國人就把其推銷給日本。雖然日本政府當時也沒足夠的錢,但是為了買下軍艦,日本天皇帶頭以個人身份捐款30萬日元,皇后也把自己的首飾賣了捐款,整個日本上下都踴躍捐款,很快就湊夠了錢買下了軍艦。後來這艘吉野號也在甲午海戰中給了我們以重創。


由此可見,清政府對海軍的不重視是甲午海戰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北洋水師在初建之時號稱亞洲第一,但是卻因為清政府的原因導致艦隊的整體實力短短几年間就被日本海軍超過,最終在甲午海戰中慘敗並最終走向滅亡,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漢時明月


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涉及很多方面,這裡著重談三點。

1.最高當權者的重視程度不同。日本天皇為了備戰每天吃一頓飯。全力支持日本海軍的建設,同時將財政收入的60%用於購艦備戰。而北洋水師1888年成軍後就再未購一船,北洋水師的日常維持費應為每年200萬兩白銀,實際僅60多萬兩。而慈禧太后為了準備自己60週年生日花費3000多萬輛白銀。與此對比的是北洋水師只花了500萬白銀就建成了亞洲第一的艦隊,可見最高領導層對於這場戰爭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

2.從兩國重臣策略不同。日本伊藤博文等大臣積極尋找與北洋艦隊一站,為了備戰,採取了各種措施,利用日本國家的一切資源為這場大戰做準備,而李鴻章為了保全北洋艦隊,消極避戰對戰爭。而北洋艦隊最高長官丁汝昌雖有所預感,但是最終沒能改變李鴻章的看法,所以只是消極避戰,準備不充分了。另外,帝國錢袋子翁同龢與李鴻章不和,不給北洋水師撥款。當時清朝在英國訂購兩艘艦艇,最後因為翁同龢的原因,沒有購買成功,結果被日本搞了個全國大捐款買走。其中一艘就是日本海軍主力艦“吉野號”。

3.日本備戰充分。日本艦隊為了獲得勝利採取了非常多的措施,比如購買高速戰艦,使用高速炮,使用帶有燃燒性有毒的下瀨火藥,由此可見在戰術層面日本海軍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另外在遭遇的瞬間,由於北洋海軍被供應的是劣質燃煤,戰艦煙囪冒的煙比日本艦隊的煙更高,被日本艦隊率先發現,那時候日本艦隊馬上安排士兵就餐,這些細節充分說明這場戰爭是有心算無心,積極備戰對消極備戰,所以這一戰北洋海軍必敗。






沭陽影視一根草


看到這個問題,我也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要說中國艦隊問題出在哪,我拿當時的日本和中國當時的情況來分析!!

1:先說日本。

通過了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就是把之前的陳文舊習都丟掉了,模仿西方的先進思想,使其經濟,軍事,技術都都步入到現在化,縮短了與西方的差距。

2:再說中國

自從西方資本主義敲開中國的大門以後,國人也意識到了與西方的差距,也做了一些改變比如洋務運動,但是不徹底問題太多,矛盾太多,只是一味地模仿也沒有改變整體的問題,經濟,軍事,技術還是和之前差不多一個樣。尤其是技術方面,當時的艦隊都是從西方買來的,買來的東西雖然很先進,但是技術什麼的還沒有吃透,自己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別人的始終是別人的,尤其官員素質還是以前的制度。所以說到這裡很重要,有了槍有了炮,但為什麼還要玩刀那???

分析了當時兩國當時的情況,我分析了有以下三點,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1盲目自大

還是把當時的日本看成了以前的日本

2盲目自信

以為有了先進的艦隊,就以為自己就是這個區域的老大,但是也不想想你在變,別人也在變,而且比你變得徹底!!

3制度問題

有了先進的裝備,但是還是以前的制度,換湯不換藥,能強大起來嗎??

總結:國人也不是沒有勇氣,也不是沒有血氣,也不是沒有智慧,方向錯了而不知道改正,這是弊端也是禍患!有錯能改,找到方向才能真正的強大起來!!!






諸事不順的羊


在甲午戰爭之前,從紙面上來看,北洋水師是寄託的大清復興的重望的軍隊。一次,大清的海兵們在日本的長崎與當地人起了矛盾。海兵的統帥直接將炮口對向的長崎,威脅要開戰。日本畏懼,只能認錯。這件事給日本留下了很深的陰影,在那之後,日本人從上到下,列緊褲腰帶,在短短不到十年之間建立起一支隊伍,擊敗了北洋水師,又用與當年我們同樣的氣焰,叫囂著開戰,迫使清畏懼求和。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在當時世界上也排的上號的,號稱亞洲第一實力的北洋水師,在短短的幾年之後就打不過日本了呢?歷史學家對這件事的說法有很多。比如說水軍的炮彈裡面填充的是沙子,海兵們訓練不足沒有士氣,李鴻章的畏戰情緒等等,種種原因,讓人看上去北洋水師就是一個虛胖的巨人。那麼決定這場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呢?

清廷對北洋水師的重視程度是極為高的,曾經清經常苦於外國的利炮,有感於器械上不如洋人,因此從大力發展海軍。是北洋水師總共有4000餘人,大型戰艦25艘,主要的裝備是從德國,美國的先進的國家購買來的,是最先進的戰艦。當時的美國人有報道稱,北洋水師紙面上的實力,在萬國爭霸的當時也能排在全球第七位。而清廷對北洋水師的日程維護,也是極為重視的,不惜耗費巨資,就是為了這支軍隊能夠維護他們的統治。

北洋水師的強大和對日本人造成的曾經的陰影,讓日本人非常認真地研究這支艦隊的。有心的日本人在調查之後,他們發現。這個軍隊雖然規模不小,但是因為紀律散漫,腐敗等等問題,日程訓練,士兵的士氣等等問題都很大。日方認為,這個軍隊的戰鬥力,不會與他們的裝備一樣能唬住人。果然,清日戰爭的一開始,北洋官兵的熱情雖然愛國熱情高漲,接連進攻,但是日軍不為所動,實行保守的戰策,在頂過了第一波的攻擊之後,北洋水師因為後繼乏力,缺乏指揮,最終,最終遭受了日軍猛烈的反擊,最終失敗了。

據後來的日軍軍官的一些回憶說,很多北洋水師的艦隊根本就是胡亂開炮,沒有任何的準頭。當然,雖然在戰爭中清軍並不缺少勇士,比如說鄧世昌,他就想要用己方戰艦,樁基日軍的主力戰艦。然而因為戰術上失誤明顯,鄧將軍只能被日軍痛打,不幸被賊所殺。

早在歷史的教科書中,就寫過,清的失敗不是器械的失敗,而是思想和政治制度上的失敗。其實就算那一場海戰失敗,以清廷的體量,只要統治者決心戰鬥,日軍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戰勝大清的。然而清廷的統治者只想著自己的統治。而不過多的考慮國本與國威。最終屈辱求,在自己滅亡的道路上又進一步。







孔孟123


  甲午海戰中日指揮員素質比較

  經過艱難的歷程,大清國的近代海軍艦隊終於在1885年正式成軍了。然而,這支費盡周折打造起來的艦隊,在幾年以後的甲午海戰中,竟然不堪一擊。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中日兩國當時的海軍艦隊如果從質量上來看,應該說是差不多,用現在的一句話,叫做沒有“時代差”。

  在近代,中國與日本先後走上一條求強求富的道路,其中,中日兩國海軍艦隊的建立代表著兩國海軍建設的最高成就。從總體來說,在硬實力方面,日本不如中國。中國的GDP佔世界總量的17.6%,中國軍隊的數量要比日本多幾倍,大清國的陸軍達100萬人。而日本陸軍只有7個師,20餘萬人。大清國的海軍與日本艦隊的總噸位相差無幾。

  儘管有的學者認為,在甲午海戰中,日本艦隊的裝備要好於清軍,但我認為,從軍事角度講,這樣認識過於簡單了。比如,就拿作戰地域來講吧,中國軍隊是在近海作戰,依託大陸,有著非常有利的戰場環境。而日軍是跨海作戰,補給線過長,不利於作戰。

  然而,正是在家門口作戰的中國海軍卻敗得那樣慘,竟以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而告終。我個人認為,中國軍隊的失敗,從根本上講,在於軟實力上。我就從中日兩國海軍軍官素質這一點上,看看中國軍隊敗得是多麼的不應該。

  思想素質

  日本海軍同日本的其他軍隊一樣是“天皇股肱”,按照西方列強模式創建。日本海軍將封建社會長期形成的以“忠君”、“勇敢”、“服從”為中心的武士道精神與資產階級弱肉強食的國家利益觀相結合,形成了海軍軍官富有侵略性的軍國主義觀念。

  清朝海軍方面,儘管丁汝昌及大部分管帶在海戰時拼死抵抗,將生死置之度外,如鄧世昌、林永升等,但從整體上看,他們僅僅是典型的忠君報國的封建型軍事指揮官,帶有濃厚的封建意識,政治思想素質並不高。在舊的封建官僚體制下,學生官進入北洋海軍服役的同時,也便進入了官場,“僅有的那點職業熱情和進取精神很快便消磨殆盡,並在追逐私利貪圖安逸的腐敗風氣中隨波逐流,他們逐漸意識到在和平時期,工作表現並不是晉升的決定因素,敬業自然也就成了十分可笑的行為”。

  比如,水師中大多為福建人,他們人多勢眾,排斥非閩系軍官,甚至連身為北洋水師提督的安徽人丁汝昌也不得不承認“孤寄於群閩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訓練“多尚虛文”,流於形式而不考慮實戰,各艦管帶集體作弊,虛應敷衍,弄虛作假。戰敗後中下級軍官呈文指出:“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並早已量好距離,進行射擊,“操演船陣,先期預定陣式,各管帶只需默記應操演數,其餘可置之”。由此可見,訓練廢弛已到何種地步,該為而不為,已不單是能力問題,而是嚴重的思想問題。

  更為嚴重的是紀律敗壞,走向腐敗,帶頭違紀的還是眾管帶。《北洋水師章程》規定:總兵以下各官終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館。然而實際上各管帶早已在基地及附近興建私宅,攜妻妾而居,海軍軍官生活大多奢侈浮華,嫖賭乃常事,劉公島上賭館、煙館、妓院林立達七十多家。1886年,北洋艦隊應邀訪問日本長崎,官兵上岸在妓館鬧事引起事端,李鴻章不但不處理,還說“武人好淫,自古而然”。

  還有,水師提督丁汝昌原是陸軍將領,不下功夫學習海軍知識,還常以外行自居;在海軍基地劉公島上開設店鋪斂財,與部下發生齟齬;還自蓄優伶,生活驕奢淫逸。

  “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在威海、煙臺、福州有五套公館,在艦隊常去之地還金屋藏嬌。威海之戰的緊要關頭,“來遠”、“威遠”兩艦的管帶邱寶仁、林穎啟竟在岸上嫖妓未歸,兩艦無人指揮,被日軍擊沉。許多管帶以權謀私,把軍事訓練、保養船械等款項全部鯨吞,致使船械“應換不換”,“應油不油”。在黃海海戰中,“定遠”艦第一炮就將自己的艦橋震坍,令丁汝昌跌落甲板負傷。

  至於假彈藥現象,更是普遍問題。甚至在1891年到日本訪問時,大炮也沒擦乾淨,並晾有衣物,被時任日本海軍橫濱鎮守府司令的東鄉平八郎發現,認為清軍紀律敗壞不足懼。“只敢露刃向己,不敢露刃向敵。北洋軍風、軍紀敗壞如此,不由不亡”。北洋水師戰役戰術指揮階層思想素質之差,由此可見一斑。

  軍事素質

  單就軍事來說,甲午戰爭中最令人銘心刻骨的結局,莫過於龐大的北洋艦隊整體覆沒的同時,對方艦隊竟然一艘未沉。整場戰役中,日本聯合艦隊戰役指揮得當,作戰思想先進,戰術靈活。日本聯合艦隊運用本隊與游擊隊協同作戰,並採用常備艦隊司令官坪井航三的建議,在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運用便於機動、便於發揮自己速射炮火力的單縱隊戰術,在戰鬥中靈活地展開包圍,牢牢地用第一遊擊隊和本隊夾擊北洋水師,並適時撤退,擊沉北洋水師艦船5艘,傷7艘。

  黃海海戰重創北洋水師後,日本聯合艦隊仍視北洋水師殘部為心腹大患,迅速重組編隊,組織人員偵察掌握北洋水師動向,積極主動,採取魚雷攻擊、夜襲等多種手段攻擊北洋水師,直至在登陸部隊配合下徹底將其殲滅。

  相比而言,北洋水師指揮層的表現則遜色得多,其戰術思想落後,戰鬥隊形呆板,缺乏協同意識。在發現日本艦隊來襲時,丁汝昌下令改為雙橫隊應敵,但卻變成了“人”字型陣形,原因是各管帶“勇怯不一,勇者過勇,不待號令而爭先,怯者過怯,不守號令而退後”,更有甚者,旗艦管帶劉步蟾擅自下令開炮,提前發起攻擊,致使隊形來不及調整而大亂。

  各艦在海戰中也是各自為戰,互不相救。劉步蟾在距敵5300米時即發炮射擊,其餘各艦跟著開炮,“炮彈盡落於海,無一命中”。這從根本上違背了海軍艦艇開炮的起碼戰術要求——首發命中。

  還有,艦隊指揮階層普遍缺乏戰役指揮意識,各自為戰。一開戰,丁汝昌負傷,不久旗艦“定遠”艦信號裝置被擊毀,失去了指揮能力,而在以後5個小時的海戰中,竟無一管帶挺身而出,接替指揮,一直在無人指揮的混亂狀態下混戰。

  通過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外行出身的丁汝昌指揮固然不力,但作為接受過正規海軍軍事訓練的眾管帶竟也錯誤不斷。北洋行營翼長盛宣懷戰後撰文指出,北洋水師連連敗北,“實智略之不勝也”。西方史學家拉爾夫爾·鮑威爾認為:“中國的指揮官在基本戰略戰術和使用武器方面,顯示出可悲的無知。把人送到這些為當權者提拔起來的、老而無用的指揮官手下作戰,是一種犯罪行為。”

  科學文化素質

  日本內閣把海軍建設的重點放在了培養人才,尤其是培養海軍軍官上,認為這是海軍建設的頭等大事,因為,軍艦的靈魂是軍官,無之則水兵無以發揮其所長,艦船將成為一堆廢鐵。

  為此,日本設立了大量的海軍學校,其技術院校門類齊全,指揮院校高級、中級、低級搭配。還通過多種渠道選派學生出國學習深造,留學生數量大,留學國家多,學習範圍廣,學習時間長,不僅學習軍事指揮、軍事技術,還學習政治、經濟、文化等。據考證,日本聯合艦隊指揮員幾乎全是正規的初級海軍學校畢業生,有的還在高級海軍軍校學習過,不少人留學期間還在外國軍艦上學習過。據統計,到1894年,日本海軍出國留學生總數達100餘人,而出國考察的則更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留學生不僅在美、法、英、德等西方列國海軍院校及其軍艦上學習,而且還來中國福建船政學堂學習,如鈴木恭堅、河野主一郎、柴玉郎等,以武官、考察等身份來華刺探軍情的則更多,甲午海戰時任軍令部長的樺山資紀就曾來華偵察過臺灣地區的軍事情況。

  日本海軍院校特別注重學員的遠洋航行訓練。明治政府不惜花費鉅額經費,對學校畢業生實行遠洋航海實習制度。第一次遠洋航海始於1875年“筑波”號(1978噸,載山本權兵衛班47人)對舊金山和夏威夷的訪問。此後又在1878年訪問了澳洲(“筑波”號,鹿野勇之進班)。同年,日本國產艦“清輝”號完成了歐洲之旅。這被稱為明治海軍的三大遠航。從1875年開始,日本幾乎每年都對海軍學員進行遠洋訓練,先後到過美國、澳大利亞、巴拿馬、智利、秘魯、英國等國。因此,日本海軍軍官科學文化素質比較全面。

  大清政府也開辦了大量的海軍院校,數量不少,但起步晚,門類也不齊全,指揮院校僅有封建習氣濃厚的初級院校兩所,規模不大,課程設置也不盡合理,軍事課程內容較少,儒學教育課程較多,出國留學的比較少,僅三批30餘人。在水師學堂和船政學堂學習期間,大部分學員對操作艦船滿足於“通船主之學,堪任駕駛”(左宗棠語),對戰略戰術、西方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興趣不高。北洋水師遠洋訓練相比日本海軍而言開展得少之又少,一則經費所限,二則人員怕吃苦。每年的例行巡海,也是流於形式,管帶只是個駕駛航行的普通船長,根本沒有達到提升指揮員綜合素質的作用。

  身體素質

  而且,兩國海軍軍官的身體素質也不一樣。海洋作戰與陸地作戰不一樣,更需要官兵具有很好的身體素質。

  日本自古是尚武的民族,習武強身、以武求功名是日本國民的傳統觀念,也是封建社會中出人頭地的一個重要階梯,這種觀念一直持續到近代。日本各海軍軍事院校非常重視學員的身體素質,認為身體素質是其他各項素質的載體和基礎,針對海軍職業危險性高、艱苦程度大,他們採取各種措施讓學員進行身體鍛鍊,尤以對畢業學員進行遠洋航行訓練最為有效。日本海軍軍官的身體素質都比較好。1878年10月,日本國產“清輝”號軍艦到西歐各國訪問,航程26300海里,長達5個多月,英國《先驅論壇報》驚歎日本海軍素質與英國海軍相比毫不遜色。

  而清朝海軍軍官由於受儒家教育的影響,多尚文輕武,喜靜不喜動,善思考而惡勞作。據在福建船政學堂考察的英國教官回憶:中國海軍學員們“有巾幗味道,下完課後只是在各處走走發呆,或是做功課,從來不運動”,認為在“佛龕裡待著比在海上警戒工作更合適”,外籍教師也承認“讓清國學生做體育運動比做學術教育遠遠為難”,在海上訓練時“學生不喜歡體力勞動,怕弄髒手指”,在英國留學的學員嚴復也承認“西洋筋骨皆強,而華人不能”,並看出造成兩者的差距在於大清水師“少養成”。在校學生尚且如此,踏入仕途後更是耽於享樂,恥於勞動,疏於鍛鍊,身體素質越來越差。因此,清朝海軍軍官充其量不過是掌握了一些海軍專業技能的文弱書生,身體素質不能與日本海軍軍官相提並論。

  心理素質

  還有心理素質也不行。戰爭充滿風險與勞累,要求軍人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智力的發揮。日本海軍軍官中存有強烈的侵略意識,這是島國民族自尊自大的封閉心理與尚武精神相結合的反映。除去野蠻的一面,其中也包含有積極主動的進取意識。嚴格而又殘酷的軍事訓練、長期的遠洋航行訓練,養成了日本海軍軍官敢於冒險的進攻心理和良好的戰場適應能力。他們意志頑強,驍勇善戰,在戰場上表現出色。在整個甲午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一直在積極主動地進攻,採取突襲、夜襲、陸海協同等多種方法攻打北洋水師。

  相比之下,北洋水師的心理狀態則較差。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亨佑戰後撰文指出,方伯謙在豐島海戰中作戰十分勇敢,但在黃海海戰中竟然臨陣逃跑,原因是被日本海軍打怕了,其他管帶表現也好不了多少。黃海海戰中,“鎮遠”艦管帶“林泰曾驚慌失措”,飲濃酒至大醉而臥於指揮台下,“一切調度進退都由楊用霖一人”,“定遠”艦管帶劉步蟾更是“心慌意亂”,日艦未進入火炮射程內就匆匆下令開炮。

  黃海海戰後,包括眾管帶在內的各級軍官,仍然驚魂未定,心有餘悸。在旅順基地休整期間,“每以公餘日弛逐於酒陣歌場”,對日本海軍作戰已經喪失了信心,在接下來的威海衛之戰中,眾管帶茫然無策,不知所措,畏首畏尾,最後不少管帶竟逼丁汝昌投降,拒不執行丁汝昌的“自沉軍艦,以免資敵”的命令,原因是投降後怕日本海軍報復,“蓋恐沉船徒降,取怒倭人也”。丁汝昌在海戰後,也是悲觀失望之極,情緒十分低落,影響了以後戰鬥戰役的指揮。這些可悲的表現,除政治思想素質不高以外,也是心理素質比較差的原因,一戰失利就嚇破了膽,這樣的心理素質根本不能適應海戰的需要。當然也有些管帶寧死不屈的,但就海軍軍官整體而言,心理素質並不好。

  中日兩國海軍110多年前的那場大決戰,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大國與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小國之間的對抗,是一支武器裝備初步近代化的封建軍隊與一支已經全面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之間的對抗。按照封建社會標準培養的指揮員,其素質無法與按照近代資本主義標準培養的指揮員相比,失敗在所難免。110多年前的這場戰役告訴我們,指揮員素質對一場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顫跡


中日甲午海戰,給後人的教訓異常的深刻,總結經驗教訓不能浮於表面。

一,忽視海軍人員的素質教育。清政府當時的軍艦並沒有落後多少,怎麼會慘敗於日本海軍?從將官到士兵的素質,應該遠遠低於日軍。海軍提督丁汝昌,只是“太平軍”的一個降將,接受過多少專業教育了?清政府的海軍講武堂比不上日本的海軍軍官學校。北洋水師擊沉對方几艘軍艦,自己的軍艦被擊沉多少?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二,北洋水師的平時缺少實戰訓練!一句話,大清帝國太摳門了!確實,軍艦的燃燒能源要銀子,那怕是空炮訓練彈也要花錢,但是,如果沒有實戰訓練,軍艦就沒有戰鬥力,到了海戰,就只能被動挨打!

就象戰場上的特等射手除了天賦,就是用海量的子彈喂出來的!否則,天天喊熱愛祖國,發揚xx精神,有毛用啊!

三,要有主動出擊的精神,否則人家一來你的領海,只會“嚴正抗議”,象日本海軍看見了,就認為你軟弱可欺,步步進逼。

北洋海軍最終淪落到躲在軍港裡,士氣全無,與清政府只會抗議,消極避戰,等列強來調停絕對有關係。

四,要重視科技,要與時俱進。日本的“吉野號”巡洋艦是當時速度最快,火力最強的艦隻,李鴻章也想買進。可是清政府不捨得花錢,留錢幹嘛?就是為了給日本賠償嗎?


南雷霆峰


甲午戰爭慘敗源於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的戰敗。

當時,日本對戰爭的結果準備了三種預案:如果海戰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獲勝,則在中國登陸,打平的話,就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拉鋸。可見,中日海上決戰是一場決定兩個國家未來命運的事件,可以稱得上是歷史上的“決定性會戰”。正如以後眾所周知的那樣,我們在那場決定性的海上會戰中嚴重受挫,從而完全喪失了制海權。接著在日本海陸進攻下,輸掉了整個甲午戰爭,並以

李鴻章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

中日甲午海戰,中國艦隊輸在什麼地方?

中日甲午海戰前海軍實力對比(以1887年數據為參照對比)

清朝一共建設了四支海軍: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其中福建水師隸屬福州船政局,以訓練為主,在1884年中法海戰後幾乎全軍覆沒。廣東海軍有魚雷巡洋艦兩艘,其中一艘“廣乙號”參加了豐島海戰並被擊沉。南洋海軍實力同樣很弱,缺乏能在大洋作戰的艦艇。這三支海軍實力之和,尚不如北洋艦隊一支。

1887年,中國海軍總噸位6.9843萬噸,居世界第10,但超過日本海軍總噸位。

據《德意志海軍年鑑》1891年統計,1887年日本海軍擁有戰鬥艦艇27艘,共3.9682萬噸。但此後7年,到1894年中日海軍開戰前夕,日本海軍總噸位已經達到6.1373萬噸。而北洋水師則在4年中沒有添置一艘新型軍艦。

李鴻章根據丁汝昌、劉步蟾的建議給朝廷上奏摺要求“添船更炮”,翁同龢等“清流”昏庸無知,慈禧腐敗奢侈,朝廷決策者們居然在1891年中日海軍競爭已經白熱化時反向操作,不僅不追加軍費,而且還停止海軍撥款兩年,並挪用海軍衙門750萬兩白銀,修繕“形象工程”頤和園以供皇室驕奢淫逸。臨戰前,北洋艦隊準備花32萬輛銀子購買12門速射炮,居然因無法湊到這筆款子而放棄。

日本海軍戰前實現了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裝備了最新式的大小口徑速射炮共173門。如果戰前750萬兩銀子不被清朝廷挪用,可增添最先進的大小口徑速射炮280門,這樣一來,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要比日本艦隊多107門速射炮(原有小口徑速射炮和“廣丙”艦3門國產120毫米速射炮尚不計算在內),即使不能徹底擊潰日本的聯合艦隊,起碼也能在兩軍對壘中佔據上風。

清廷先是戰前停止撥款,繼而要求北洋海軍決戰必勝,實際上陷入到“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荒唐邏輯中,這就直接決定了李鴻章和北洋將士們的悲劇命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軍此時第一線主力艦為13艘,總噸位3.72萬噸。這些艦艇在航速、火炮數量、火炮口徑、射擊速度和彈藥威力上幾乎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師過去引以為驕傲的艦艇。

以1894年9月17日12點55分開戰後一小時內雙方實際參戰軍艦為基準,經過反覆計算後發現:中日雙方100毫米主戰火炮的理論發射數據為,日軍聯合艦隊為46242發,北洋艦隊為2368發,雙方的射速比是18.76︰1。顯而易見,日方的軍事火力幾乎是中方的20倍。


並且,在戰前,北洋海軍的密碼其實已經被日軍破獲,要命的是北洋海軍一無所知,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更換密碼。

也許有人說,如果不是昏君當朝,而是秦皇漢武當道,中國就不會有如此的歷史命運。問題在於,幾千年雄才大略的“明君”畢竟寥寥幾人,國家長治久安豈能依賴人治?

所以,從根本上講,封建專制制度導致軍事的失敗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關於甲午海戰,有過很多的論述和論證,我只從非專業的角度談一下看法,有錯誤之處,歡迎指正。

甲午海戰,之所以慘敗,責任在清政府最高執政者也就是慈禧太后和當時的皇帝。

先談一下清政府籌建北洋水師的初衷是什麼?

應該是保衛國家領海的安全。

雖然當時並沒有人侵略中國的領海,那也沒必要開著軍艦四處耀武揚威,跑到日本,說是訪問,不是明擺著炫耀武力嗎?

如果真的感覺到日本對中國有威脅,完全可以乘日本還沒準備好的時候,把日本打敗,而不是刺激日本,就等著日本的海軍發展起來,來打自己。

也可以說,甲午慘敗,是清政府自找的。

北洋水師缺少實戰經驗。清政府以為光憑藉龐大的艦隊,就能把所有的對手嚇垮,其實不知道北洋水師不過是紙老虎,別看表演訓練的時候,彈無虛發,那都是固定的靶子,事先測量好的距離,真正打起仗來目標都是移動的,沒人在那等著讓你打。甲午海戰中,被日本擊沉主力艦,而連對方一艘主力艦也沒擊沉,說明炮火的命中率很低,盲目的樂觀,讓北洋水師最後全軍覆滅。

一家之言,歡迎不同意見。


柳生飄雪


清政府腐化,慈溪建圓明園過大壽耗資巨大,軍事停止不前,軍餉都發不下來更別提購買軍用物資了,據瞭解後期炮彈都沒有了,只能拿著訓練彈和敵人打!炮彈穿透敵軍艦竟然沒炸,現在那些炮彈還放在日本某些展覽館!




小亮點影視


1.鴉片

當時鴉片對中國軍民的毒害,要比你想象的深的多!

清朝的時候官>兵>商>民

看過那個時代電影,電視劇的都應該看過,碼頭的力工都抽得起鴉片

那個時候估計有7成的人抽鴉片

癮君子如何打仗?

2.腐敗

一個朝代的末期是十分恐怖的,剋扣軍餉!剋扣軍資

採購武器,發展軍事的銀子全部被貪汙

3.武器

當時,清政府閉關鎖國,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軍事還處於刀劍時代!

刀劍VS槍炮可想而知!

4.軍事

①.戰艦,當時清軍鐵甲戰艦都是西方國家淘汰下來的,甚至有大木船!怎能敵的過先進戰艦?

②.戰術,當時中國海軍剛剛組件,海軍將士人才屈指可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