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嘉興故事&葉加 | 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在南湖東南岸的“冬園”綠樹掩映之中,有一棟年代久遠的三層小洋樓倔強地聳立著,他顯得那麼的孤單,透過長滿爬山虎的牆壁間緊閉的窗戶,他似乎想對每一個注視他的人訴述,訴述他的前世今生。

可惜的是,除偶而有訪古踏今的遊客關注於他外,他要麼被熟視無睹、要麼被匆匆而過的過客忽視,人們雖然被他的古樸、雋永所折服,但都無意於去探究他的過往,也無從知曉他昔時的輝煌。

筆者因工作,結識在小洋樓里居住、生活了近六十年的陳起濂老先生,有了瞭解小洋樓身世的可能及衝動,通過和陳老先生的多次交流,並查閱了相關史料、資料,對小洋樓有了一定的認知。

因小洋樓建造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現今當事人均作古,史料記載和陳老先生的敘述也不盡相同,故對小洋樓的歷史,筆者整理出二個不同版本,如實記述下來,以饗讀者。

嘉興故事&葉加 | 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滬上官紳穆湘瑤建說

關於“南湖路小洋樓”的史料少之又少,現唯一能看到是清末民初嘉興名士陶元鏞,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夏寫成的《鴛鴦湖小志》中有這樣的記述:“上海穆恕再孝廉湘瑤,慕南湖風物清美,卜地湖濱鹽倉橋外。構精舍三間,顏曰‘且廬’,納湖上一姬居之。每當春秋佳日,置酒邀賓,其姬亦能度曲,絲竹管絃,時與窗外棹歌漁唱相遙和。前歲六十生辰,設賓筵於煙雨樓,畫鷁送迎,極賓主東南之盛。

穆湘瑤(1874-1937),字恕再,又名抒齋,上海浦東人。

1901年考入南洋公學特班,次年因墨水瓶事件而與全校200多名學生一同退學。1903年,當選中國教育會評議員。同年秋,中癸卯恩科順天府鄉試第七名舉人。之後他在上海經營實業,並曾創辦滬學會體育部。此外,他還曾任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議董、南區區長、警務長等職。

1909年,當選江蘇省諮議局議員。同年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改為上海城自治公所,於1910年出任自治公所警務長。中華民國成立後,穆湘瑤出任淞滬警察廳長,後於1913年底辭職。

1914年,他與胞弟穆湘玥一同創辦德大紗廠,並在家鄉楊思鄉推廣教育、興修水利,熱心公益事業。1919年,與陳天錫等在楊思創辦恆大紗廠。

穆湘瑤和南湖船孃阿真的奇緣故事在嘉興坊間流傳甚廣,而環城河綠化帶壕股橋北堍東側保存完好的穆家洋房(現嘉興郵電博物館)是對這一傳聞最有說服力的佐證。

在穆家洋房北牆醒目位置上鑲嵌著一塊銘文牌,銘文牌上由已故集郵家、嘉興地方史研究學者陸大雄(筆者嘉興毛紡織總廠工作時的師傅、文史工作的引路人)撰寫的銘文為:“穆家洋房主人穆湘瑤,字恕再。上世紀20年代,穆氏為滬上有名官紳。

1929年來嘉興,在鹽倉街南湖畔造一別墅;後於今址又建造了這棟華屋,居臨濠水,咫尺鴛湖。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嘉興郵電發展的見證和發祥地,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因此,嘉興市電信分公司出資對該郵電局舊址——穆家洋房重新修繕佈置,建立以郵電為專題的‘嘉興郵電博物館’。

希望利用這一獨特的文化窗口,全面反映嘉興郵電發展歷程,展示郵電發展的成就和前景,激發人們建設嘉興、宣傳嘉興的熱情,並讓它成為見證歷史,增長知識,展望未來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銘文中記述:穆家洋房主人穆湘瑤,1929年,先在鹽倉街南湖畔造一別墅,後於今址又建造了這棟華屋。據陸大雄對筆者親述,這一結論是他查閱史料、走訪當時健在知情人士得出的。

嘉興故事&葉加 | 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穆湘瑤

陸大雄在他撰寫的《嘉興船孃阿真和穆家洋房》一文中,對這一結論,又得以很好註解。

文中寫道:嘉興郵電博物館“開館後約半年(2001年底),有一天,我接待了三位來訪者,市某局的一位周姓幹部帶著兩位穆氏後人。

……我向他倆提出了始終不解的一個疑問:‘1929年,你們的父親穆湘瑤來嘉興鹽倉街南湖畔造了一幢別墅,這樣好的風景區,為什麼兩年後又要在東門城基路上另外又建造穆家洋房呢?’

其中一位老者說:‘關於這件事,家母生前曾向我說過,自住進鹽倉街三層洋房後,她就經常生病,有氣無力,心情憂鬱。這一年夏天,有兩個游泳的人溺水,家母發現後,花錢請人打撈了上來。

幾天後,又有一個人從上海過來在南湖投湖自殺。而且,這三個人都死在洋房附近的湖岸邊,家母一想起撈上來的場景就害怕。家母還說過,你父親也認為當時鹽倉街的房子選址欠考慮,偏遠,交通不方便,房子也造得太小了,沒有造裙房,管家和傭人無法一起住在院內。

後來東門的洋房造好後,南湖畔的這所房子就由家父轉讓給一個姓陳的朋友了。’穆氏後人的這番話,使我瞭解到穆湘瑤為什麼先後在兩處建房的原因。”

綜上所述,“南湖路小洋樓”為滬上官紳穆湘瑤所建似乎沒有異議。

然而,世事並非如此簡單。

嘉禾名士陳孟恢建說

筆者因為組稿,結識秀洲區農經局退休高級農藝師年過八旬的陳起濂老先生,得悉陳老先生在“南湖路小洋樓”居住、生活了近六十年,就向他求證“南湖路小洋樓”由穆湘瑤轉讓給他父親陳孟恢一事。

陳老先生聽罷,倍感詫異,指出此事從未聽聞,堅稱小洋樓為其父親陳孟恢自建。

嘉興故事&葉加 | 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陳孟恢和次子

陳振鰲,字孟恢,嘉興油車港人。“陳姓”百度百科,有“陳孟恢”條目。清末科舉廢除,他為晚清政府所辦師範學堂畢業生,這個學歷相當於科舉制時中了“舉人”。

嘉興一中官網,“百年一瞬”1920年記載:“1月1日,為鄭翰剩、陳孟恢、計仰先三先生在校任職十年開紀念會,之江大學校長司徒華林、一師校長經子淵蒞臨學校演說。

是晚,學生演出新劇,來賓約一千兩百餘人。”據此,陳孟恢在清末、民國初年即在嘉興一中的前身“嘉興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二中學校”任教。上世紀二十年代間,他又先後在東南醫科大學和上海法科大學任教授。

陳孟恢娶了二房太太,大房太太育六個女兒,僅二女兒陳懷欽和四女兒陳蘊玉長大成年。二女兒遠嫁青島,夫婿為日本留學生、海關幫辦吳星北,四女兒一直留在身邊。

第二房太太育三個兒子,陳起濂為長子。陳孟恢大房太太的孃家在嘉善洪家灘(洪溪),為磚窯窯主,陳孟恢有上海任教及日本遊歷的經歷,能接觸到西方文化、建築,並被其所接受。

所以,小洋樓為陳孟恢自建說,具備物質、意識二個層面的條件。

嘉興故事&葉加 | 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70年代陳孟恢二房太太和後輩堂屋露臺上合影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陳孟恢自日本考察回國後,一心想在農業領域為國作點貢獻。

就讓已師範學堂畢業、任小學教師的四女兒陳蘊玉放棄教師職業,重新到浙江省蠶桑講習所學習蠶桑專業技術。陳蘊玉蠶桑講習所畢業後,到省蠶桑改良會工作。

1930年前後,陳孟恢成立“和記公司”,創辦“新興蠶種場”,又讓陳蘊玉辭去省蠶桑改良會工作,做自家蠶種場的技術主管。蠶種場就開設在南湖邊、鹽倉街陳孟恢自己家中,以小洋樓為主要生產場所。

陳孟恢的家,三層三開間的小洋樓坐北朝南;東面臨鹽倉街的是三間二層樓房,上世紀50年代後,店面出租,開設有米店、煤球店;西面近南湖岸邊是三間平房,二側二間廂房是臥室,中間堂屋是起居間,取名“憇亭”,制匾懸掛其中,靠湖一側建有露臺,露臺一半挑出湖中,坐在露臺上或堂屋裡,南湖美景盡收眼底;南面是一排小平房,為廚房間及雜物間;中間自然回成一天井。

民國時期,嘉興有許多小型私營蠶種場,部分私營蠶種場沒有固定的蠶室和自己的桑園,蠶室是租的民房,桑葉要向農民購買,生產上保險係數很小。

而陳孟恢的“新興蠶種場”,有數十畝桑園,以小洋樓為生產基地,有完整的設施和專用的蠶室,加之陳蘊玉在技術上嚴格把關,生產出的一代雜交蠶種,以“仙鶴牌”為商標,能保質保量,發放蠶農飼養,深受蠶農的歡迎。

1936年,“新興蠶種場”擴大規模,在小洋樓路對面前方不遠處,在原有二排平房蠶室前,修建了帶有地下儲桑室的四層蠶室專用大樓,一季可飼養三百張原種,生產三萬多張普通蠶種,生產期間,有職工近百人。

可惜的是,這幢蠶室專用大樓只養了一季蠶,1937年就被侵華日軍焚燬,陳孟恢大半身的心血被付之一炬。

嘉興故事&葉加 | 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陳孟恢的“新興蠶種場”商標“仙鶴牌”的“仙”

時局稍加穩定後,“新興蠶種場”又在小洋樓慢慢恢復生產,但難以再現過去的輝煌,陳孟恢身心俱受傷害,於1943年初離世。陳孟恢去世後,蠶種場和家庭二副擔子壓在了四女兒陳蘊玉的身上。

在動盪不定的年代,一個單身女子,既要照顧家庭,養育三個同父異母、未成年的弟弟,又要主持蠶種場經營管理、生產技術,著實不易。陳蘊玉本打算一生獨身,但現實生活中她受盡各方欺壓,為了有個靠山,1948年,她和一個大學教授結婚。

1951年,因丈夫病死獄中,陳蘊玉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不足三年時間。公私合營後,“新興蠶種場”併入“王店蠶種場”,陳蘊玉就到“王店蠶種場”工作,以技術員的身份一直工作到退休。1998年,陳蘊玉病故,享年93歲。

“南湖路小洋樓”承載著嘉興近代知識分子陳孟恢的實業救國夢、強農夢,也銘刻著其女陳蘊玉一生的付出與追求。

從1943年陳孟恢離世,到1992年南湖周邊區域劃為風景區,陳蘊玉搬離小洋樓,陳蘊玉擁有小洋樓近五十年,她後半生大部分時間在小洋樓二樓生活、起居,陳蘊玉才是“南湖路小洋樓”真正的主人。

嘉興故事&葉加 | 嘉興“南湖路小洋樓”的前世今生

1992年,南湖周邊區域劃為風景區。

在景區內除公用設施用房外,“南湖路小洋樓”是唯一留存的民居。至2010年5月,建成已八十餘年的小洋樓,呈龍鍾之態,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了維修,小洋樓恢復了青春。

據參與維修小洋樓的業內人士介紹,“南湖路小洋樓”的建築風格和建築工藝跟“穆家洋房”完全一致,為同一時期的建築。是年6月,嘉興市區歷史建築普查完成,“南湖路小洋樓”等70處歷史建築,被嘉興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嘉興市歷史建築”。

經過修葺後的小洋樓,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戲迷之家”,戲迷們有了一處遮風避雨的活動場所。2013年,對小洋樓重新裝修,設想作為新的“綠道驛站”,為市民和遊客帶來便利。

現今,當你造訪“南湖路小洋樓”,在緊閉的院門旁,一側鑲嵌著一塊銘牌,有“嘉興市歷史建築•南湖路小洋樓•嘉興市人民政府2010年6月公佈”字樣,另一側掛著“南湖紅船民兵先鋒連”的牌子。

【作者簡介】葉加,任職於嘉興市秀洲區政協教科衛體與文化文史學習委員會,《秀洲文史》編輯,《嘉興檔案史志》、上海書店出版社特約編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