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品尝刚出锅五粮液,至今仍认为比茅台好喝,博主不会喝酒

现场品尝刚出锅五粮液,至今仍认为比茅台好喝,博主不会喝酒

美哉四川回忆录连载十

2006年10月4日早8;30我登上了开往宜宾的大巴车。这段路虽非高速,但路况很好,一路人烟密集,山清水秀。

11;30到达宜宾。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和“中国竹都”之美名,我找好住处放下背包,立即赶往合江门去看三江并流。

现场品尝刚出锅五粮液,至今仍认为比茅台好喝,博主不会喝酒

在宜宾合江门,岷江、金沙江和长江在此交汇。因此,宜宾才有了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称。

现场品尝刚出锅五粮液,至今仍认为比茅台好喝,博主不会喝酒

宜宾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酒都”,是因为著名的五粮液集团就在那里。我虽然不懂酒,但五粮液名气太大,一个爱好自助旅行的人怎么能忽视它的存在呢?

从合江门下来,我乘坐2路公交车来到了五粮液厂区。这里插一句,2路车终点和起点分别是五粮液集团和宜宾市政府。可见,五粮液在宜宾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和显赫。

五粮液是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Wuliangye Group Co., Ltd)的简称,成立于1997年8月19日,其主要产品是大曲浓香型白酒。五粮液酒所用原料是小麦、大米、玉米、高粱和糯米,五粮液酒就是用这五种粮食发酵酿制而成,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

追溯历史,远在宋代,宜宾姚氏家族就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和荞子这五种粮食酿造出了"姚子雪曲"酒,这应该就是当今五粮液酒的雏形。公元1368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的酒产业,发明了陈氏酿酒秘方,酿造的酒名为"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

关于“五粮液”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据说某日,宜宾社会各界名流和文人墨客汇聚一堂,陈氏“杂粮酒”一开瓶,顿时满屋喷香。当时在场的晚清举人杨惠泉问道:“这酒叫什么名字?”

“杂粮酒。”主人答。

“为何取此名?”杨惠泉又问。

“因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和高粱五种粮食之精华酿造而成的。”主人说。

“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太俗。此酒既然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杨惠泉胸有成竹地说。

“好,这个名字取得好。”众人纷纷拍案叫绝,五粮液就此诞生。

2013年,五粮液酒的品牌价值被《食品界月刊》评估为692亿元,是中国最高档白酒之一,也是中国三大名酒之一。

与泸州老窖的分散式生产模式(全市分散着1600多座酒窖)相比,五粮液号称“十里厂区”的集中式生产模式显得气魄宏大。更重要的是,五粮液厂区全面对外开放,无需门票,只要亮出身份证登记一下即可长驱直入,且厂区里面还可以随意拍照。

说实话,五粮液酒厂区实在太大了,当天要走完一定会被累死。好在我的目的仅仅是实地了解这款名酒的生产过程,若可能的话,最好也能品尝一下刚刚出锅的五粮液。

现场品尝刚出锅五粮液,至今仍认为比茅台好喝,博主不会喝酒

在安乐泉附近,我看见一大排厂房。这些厂房都只有一层,呈长方形,里面是并列的双排酒窖。

现场品尝刚出锅五粮液,至今仍认为比茅台好喝,博主不会喝酒

酒窖的尽头是两台蒸馏釜,每台釜前有4-5名工人正在操作。

现场品尝刚出锅五粮液,至今仍认为比茅台好喝,博主不会喝酒

在一台蒸馏釜前,我试探接近正在工作的图中这位小伙子。原本以为如此有名的品牌一定对外界防范甚严,不料想现场的工人师傅对我非常友好。我被邀请坐了下来,一位师傅立即取过一只不锈钢杯子,从刚刚蒸馏出来的酒罐中舀出半缸子原浆五粮液酒递到我的手上。

与泸州老窖相比,五粮液入口香醇,几乎没有苦辣味道,只是喉咙处微感热辣,就连我这不会喝酒的人都极易接受。时至今日,我和首席村妇都一直认为五粮液是中国最好喝的白酒。

工人师傅告诉我:一只蒸馏釜可盛1.5吨发酵好的酒料,去掉头尾酒液,可蒸馏出40公斤左右酒精度在68-72度的中段原浆五粮液。

我进一步探讨,得知酿酒用的曲子是从别处拉来的,这里只是装窖、起窖、加曲拌料、入釜加热和蒸馏出酒。

怪不得敢全方位开放,原来最关键的制曲工艺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现场品尝刚出锅五粮液,至今仍认为比茅台好喝,博主不会喝酒

在厂区的宣传栏里我看到,五粮液酒厂共有职工29000多人,2005年的总产值是156多亿,利税总额41亿多。

如此,说五粮液撑起宜宾市财政大半边天绝不为过。难怪2路公交车的起点和终点站分别为市政府和五粮液厂区!

参观了合江门和五粮液酒厂,我感到来得挺值,胃口特别好。午饭在一家饭店叫了一份卤鸭(3两),一份虎皮尖椒(此乃我最爱之菜肴)和一大碗蔬菜汤,就着白米饭吃得十分过瘾。

来前就知道宜宾盛产柿子,吃生柿子也是我的一大爱好。于是就在市场买了几个大柿子,果然甜得安逸。

饭后又随便转了转,然后找了家店作按摩。这可是迄今为止我做过的最难忘的全身按摩。师傅手艺好坏且不提(绝对正规),那价格是难以置信的低廉:仅10元/60分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