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記者:李光照)成都市郫都區作為古蜀國杜宇、鱉靈建都之地,文化底蘊十分豐厚。在這塊土地上,不僅誕生了大道學家嚴君平、大儒揚雄、大司空何武、大畫家—中國減筆畫始祖石恪、大發明家何稠、大詩人張俞、大科學家肖倫等各個時代的精英,客籍的一些文化偉人如杜甫、陸游,張大千等,也曾在郫縣留下深重的足跡。在郫都區這片土地上,還發掘出了令世人震驚並有待破譯的古蜀最早的圖形文字“巴蜀圖語”,以及被《人民日報》列為全國十大文物精品之一的東漢說唱陶俑。這塊寶地在經濟上同樣引人注目。這兒是長江上游農業文明的發祥地,歷來被稱為“川西上五縣”的溫郫崇新灌,郫都區就佔了兩席。這裡真是文采風流,得天獨厚,堪稱鑲嵌在川西平原的一顆明珠。

而在郫都區北大街277號這裡就藏著一個融匯千年川西古蜀文化,傳承民俗精髓之所在郫都區民俗博物館。記者在這裡見到了博物館的館長吳國先,他的臉已經有了深淺不一年輪,皮殼、包漿在他五官停留。但他笑起來還是像小孩咯咯的不停。

吳國先二十年前開始收集民俗物件農耕舊器老物,一生只想做一件事——就是鄉村博物館,畢生在全國種下一百家鄉村旅博物館,做連鎖博物館發展事業。

用文博事業去為鄉村添魂助力,護林盤,守糧田,富農家。從土裡生重回鄉土去。清茶冷酒,每天和各朝代的物件一起生活,用最好的方式去尊敬,用眼神去打磨。

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吳國先

一口清茶一杯老酒。吳國先認為,文創品要充分利用環保理念,原生態的打造。通過強調藝術性、觀賞性、美學價值,來提升民俗博物館的美學水平。博物館大、中、小景觀的設計佈置,離不開禪道美學觀作指導綱領,盡力取材本土生態材料進行博物館展臺設計,達到展陳佈置和物件和諧,靜美效果在大一統上,體現本土特色化特點,這種平實的美,才是他想要表達博物館藏品與博物館環境相融合呼應的真善美,帶給觀群眾耳目一新,高古雅逸自然之氣。

吳國先向記者透露:“郫縣民俗博物館每年接待大量大、中、小學生,以及社會人士來館參觀學習。我們都會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詳盡介紹古蜀文化淵源並偏重地域文化解讀。”

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吳國先介紹館中藏品

吳國先喜收藏,也樂意分享。2000年創辦四川省首批‘’家庭博物館‘’國先閣古陶瓷陳列室,並免費向社會開放。他本人也是2015年全國愛故鄉十大年度人物。

吳國先熱愛家鄉,他看到過去人們安土重遷,如今城市化進程飛速 ,村子拆遷已是常事。他開始思考:如何承襲家鄉文化。“拆遷時人們很多東西都不要了,我就把帶有時代印記的收集回來,收了很多。”一開始他還在自己收集,後來慢慢地,也有人主動拿過來給他。

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吳國先收集的各種藏品

郫都區民俗博物館裡的藏品包含民俗、民耕、書畫、雜項綜合類藏品近萬件,展示川西民俗、農耕、茶文化風貌,歷史跨度達五千年,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期到本世紀六七十年代,藏品質地廣泛,涉及石、陶、玉、銅、瓷、鐵、木、竹、皮、緞、紙等。

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博物館裡的舊時影像

“我生活在農村,也清楚鄉村需要什麼。過去,博物館都在城市,鄉村沒有美術館,博物館,鄉村缺乏這些資源與相關創意。我要把資源帶回去,把文化脈絡留住。”於是,2013年,吳國先把民俗博物館開到了農民的農家小院裡去,這是四川省第一家由民間自發開在村裡的博物館。

儘管多是他自費籌備,郫都區民俗博物館也免費開放。他解釋道:“不能收門票,一是容易商業化,二是門票是門檻,會阻礙公眾接觸這些東西。”

他的博物館是活化博物館,體驗式博物館。除了日常接待學生、社會人士,分析講解,他還把博物館的概況做成展覽,帶出去巡迴交流,他稱這是“流動博物館”。

吳國先在堅持農村實物展覽的同時,也在融入更多具有當地特色的元素,諸如豆瓣文化、古蜀文化等。他也在逐步走出郫縣,走出四川,走向全國,去分享他的鄉土文化保護理念。

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調素琴

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一茶一太極

吳國先說到:“好的物件是永續的,它的靈性超越時間和空間。經他一手打造的博物館也好茶館等也好,老舊器物們都很自在的躺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的空間平臺上自然天成,物件與物件講述過去的慢時光,物件與人呈現出世間的溫情,物件與生活撞擊出生命的火花,物件與生產創造了生命的意義,物件與信仰道出了人性的本善。”

一個方桌几把竹椅,白酒盛在啤酒瓶裡,紙一塞就是最好的封存,用清代的杯子喝起跟斗酒,來一盤花生米或者瓜子,也許這些都是你可以在郫都區民俗博物館找到的愜意生活方式。

郫都區的“陋室銘”,這裡也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吳國先

著名收藏家,郫都區民俗博物館館長,全國十大愛故鄉年度人物,首屆天府新鄉賢,央視鑑寶四川專家團成員,四川師範大學旅遊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特聘研究員;四川省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成都市新鄉賢;學術論文在多處發表,影響廣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