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劉禹錫,你只知道《陋室銘》?

全文字數 :2000

閱讀時間 :4分鐘

说起刘禹锡,你只知道《陋室铭》?
说起刘禹锡,你只知道《陋室铭》?

剛結束了近十年的貶謫,劉禹錫從朗州(今常德)奉詔回京,與他一起被召回的,還有知己柳宗元。一開始,他們沒有意識到皇帝並不打算重用他們,所謂“召回”,不過是一個政治手段。沒過多久,劉禹錫就因《戲贈看花諸君子》裡的一句“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得罪了朝中新貴,再次被貶,還牽連上了柳宗元。實際上,從他們被召回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再次被貶的命運。自永貞革新失敗後被打上“革新派”的標籤,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暗地裡盯著,時刻準備著揪他們的小辮子,像劉禹錫這樣又狂又“軸”,“口無遮攔”的人,自然很容易成為“突破口”。

劉禹錫也明白,十年前那場曇花一現的改革才是自己接連被貶的根本原因。再給他一次重來的機會,他還是會毫不顧忌地諷刺那些他被貶後得勢的人。所以十三年後他又一次回到長安,還是不肯“學乖”地喊著:“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繼續得罪人,繼續被貶,在各個蠻荒之地流離半生。但他不曾後悔,也不曾因被貶而忘卻自己的雄心壯志。

韓愈被貶去潮州時,在害怕死於瘴癘之地的情緒驅使下他上表陳情,被迫承認自己的《諫迎佛骨表》“言涉不敬,萬死猶輕”;柳宗元在永州作《囚山賦》,寫下“匪兕吾為柙兮,匪豕吾為牢”的詩句,將永州當作牢籠。與韓愈、柳宗元的心境有所不同,劉禹錫除了第一次被貶時偶爾表達出了失落外,其他時候都是一種積極、豪邁的態度。

功利存乎人民

在朗州,劉禹錫身為司馬,卻沒有多少實權,他的抱負與為官理念多體現在與友人的詩文往來間。在《答饒州元使君書》中劉禹錫提出地方官員施政時要因地制宜,根據民情靈活變換政策;官員還應修身,以誠信服民,以政治清明取信於民。劉禹錫建議設缿筩,接受百姓的監督檢舉,並鼓勵百姓對貪汙腐敗的舉報……這些理念放到現在都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長慶四年(824)夏,劉禹錫從夔州前往和州任刺史,甫一上任,就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他馬不停蹄地召集當地百姓瞭解旱情,走遍了和州各地視察災情。瞭解情況後,憂心如焚的劉禹錫顧不上自己不得聖心,冒著繼續被貶謫的風險,言辭懇切地給朝廷上書,請求賑災,減免賦稅,安撫百姓。

又一次被外放,劉禹錫來到了蘇州。別看蘇州現在是魚米之鄉,可在中唐,還是遠離政治文化中心。這次劉禹錫遇上的是水災,朝廷認為蘇州相對富有,足以自救。劉禹錫再次上書直陳百姓疾苦,力爭使得朝廷減免了蘇州的賦役。此外,他還開官倉,為災民撥糧,不僅使災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當地的人口也有所增加。劉禹錫的努力被朝廷看到,賜紫金魚袋以示嘉賞,好友白居易聞說此事,還特意作詩一首遙寄祝賀。

除了在物資上滿足百姓的生存、生活需要,劉禹錫認為還應使百姓知禮守法、明通文化,以保證長遠的發展。

在連州,劉禹錫想改變當地文化落後的現狀,重視教育,興辦學校。由於他在文壇上有巨大的影響力,當時一些年輕的文人學子不遠萬里前去連州求教,帶動了連州地區的文化發展。自劉禹錫到連州任刺史後,連州風氣為之大變,科舉進士人數逐年增加,後來被稱為“科第甲通省”,足以得見劉禹錫的開拓性貢獻,稱他有開連州千年文脈之功也不為過。

實為循吏,世獨知其詩

在一次次的外放中,劉禹錫“軸”的性格絲毫沒有改變。民間傳說中,劉禹錫被貶至和州任刺史時,和州知縣見風使舵,認為他不過是個多次被貶的官吏,不僅不按照禮制給他安排衙門的官邸,還讓他住在縣南的江邊。劉禹錫倒是想得很開,沒有一絲半毫的妥協與討好,樂悠悠地寫了一幅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貼在門上。知縣氣得夠嗆,又讓劉禹錫搬到城北,還把他的住所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劉禹錫看到屋外臨河的楊柳,大筆一揮,又是一幅對聯:“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知道後,得寸進尺地讓他繼續搬家,並給了他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這次劉禹錫沒寫對聯了,洋洋灑灑一篇《陋室銘》,徹底讓知縣無招可施,而這篇駢文則千古傳誦。

儘管劉禹錫大氣灑脫的性格容易得罪人,不太會“審時度勢”,幾經貶謫也與此有關,這在如今人們的眼裡看來似乎有些情商不足。但不得不承認,“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他公正廉潔的作風令當時許多人欽佩不已,連一些品階比他高的官員,見了他都會主動讓路,以示尊敬。

一生為官,一開始曾被視為有宰相之才的劉禹錫幾起幾落,直到去世才被追贈戶部尚書。從朝廷手握監察重權的監察御史跌落到空有虛名的邊州司馬,不曾改變的是他潔淨如水的清廉品質和“功利存乎人民”的愛民情懷。“莫道遷客似沙沉”,可不就是他一生的寫照嗎?

與許多文人官吏一樣,劉禹錫也多以詩文聞名於後世,一篇《陋室銘》、一首《烏衣巷》,足以讓其“詩豪”的名聲掩住他為官時造福一方的耀眼功績。正如北宋文人朱長文感嘆的:“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亦可謂循吏,而世獨知其能詩耳。”

但歷史不會忘記那些真正為民之人的錚錚鐵骨與浩然正氣。劉禹錫離開蘇州後,蘇州百姓自發修建“三賢祠”,以紀念蘇州歷史上韋、白、劉這三任最好的刺史。而北宋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在連州遊歷時,亦想到了劉禹錫在此為官的政績,有感於他的清正廉潔,在連州巾峰山的一處泉水旁題下了“廉泉之源”四個大字,至今仍存。

说起刘禹锡,你只知道《陋室铭》?

I 排版:袁嘉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