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登山報告裡的難度等級都表達了哪些信息?大咖說的5.14又是個什麼水平?


除了山峰海拔,你對登山的難度又有多少認知?


說一座山峰很難,是說什麼呢?是海拔嗎?不,是線路!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圖為何川攀爬的華山南峰大巖壁線路,圖片兩邊有線路介紹。攝影/秦小平,標註/何川


登山難度初印象

“今年我登上了6000米級雪山,希望明年可以登頂7000米雪山。”這是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的說法。


從5000米到6000米,從6000米到7000米,從7000米到8000米,這便是大多數雪山愛好者對於雪山進階之路和難度的認識。


誠然,海拔更高,面臨的未知就更多,然而並不是海拔高,難度就一定大。比如我們孰知的四姑娘山么妹峰,就比有些8000米級別的山峰更難接近。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圖為2017年昊昕和阿左完成的么妹峰南壁轉西南山脊路線,難度:D+/ 60度/M4+/AI2+,1050米;憑藉此線路,他們獲得了第12屆金犀牛最佳攀登成就獎。


D+/ 60度/M4+/AI2+,1050米”,這個難度是什麼意思呢?


D+說的是攀登整體難度,比D級還難一個等級,但是又比下一級簡單,所以用D+,意味著有很多50°—70°的冰雪坡; 60度指的是線路上有60度的冰雪坡; M4+指的是混合地形攀登難度,有一定的技術型,可能包含垂直地形,比M4難,但是沒有到M5,所以用M4+; AI2+指的是攀冰難度,AI指的是高山冰,AI2+是難度,高於AI2,但是低於AI3,意味著有60度的冰壁; 1050米指的是技術路段的長度為1050米。


為什麼商業登山很少講攀登難度,登山難度等級是技術流的專享嗎?


並不盡然。很多商業攀登活動所選擇的線路難度都比較簡單,難度大多在初等難度上下,所以大家很少關注商業線路的難度等級。


但是不關注,並不代表沒有難度。在商業登山普及之前,很多山峰的第一次開闢都是以阿式攀登的方式,首登者會給其定一個難度等級。現在商業攀登普及的半脊峰當年首登時也有難度描述,知道這些線路的難度有利於我們選擇更適合自己攀登的線路。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半脊峰難度等級:R1:PD;R2:PD+,AI2(50-100米);R3:已不能走;R4:PD—;


所以,難度一般指的是線路,一座山峰可能會有很多條線路,而每一條線路的難度也不盡相同,能從A線路登頂並不代表著一定可以從B線路登頂。而不同山峰線路的攀登難度也對我們選擇攀登目標有幫助。


除了一些攀登手冊外,目前我們能夠看到攀登難度最多的地方就是各種攀登報告了。


目前國內的攀巖路書和攀冰路書會相對多一些,而登山的路書則相對空白。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太行山郭亮攀巖路書(部分),高空作業映畫工作室製作。供圖/馬安平


那麼,線路的等級是怎麼來的呢?對於一般線路,詢問經驗豐富的攀登者,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攀爬體驗給出一個難度參考。而對於新線路,一般由首攀者定級。


技術性山峰的線路難度由攀爬者,或者最近的一次攀登者給出。2017年11月28日,巔峰探遊的孫斌、張寶龍、逯海川,Tom共4人從西北面登頂小貢嘎,線路命名為“出尨”。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小貢嘎“出尨“線路難度:1200米,AI3+,60度雪坡,少量岩石。


首攀者定級的難度,是當時的線路環境和攀爬者個人的情況決定的,如果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線路的難度等級便會延續。


如果後面線路環境變化,便可能會有新的難度等級,也有隨著攀登者水平的差異而出現的線路修訂,比如線路“降級”:從5.14難度降為5.13d,不過國內這種情況並不多。


攀登難度等級系統

時至今日,攀登難度已經有了各種體系標準,美國的、英國的、法國的、國際的……總體來說,攀登難度等級可以分為登山難度等級、攀巖難度等級、攀冰難度等級、混合線路難度等級、抱石難度等級等等。


因為登山環境的複雜性,很多時候一條線路既有岩石路段,又有冰雪路段。為了更加準確、全面的表達路線難度,會使用多個等級系統並列的描述,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各種難度等級是一串數字和字幕的組合了。


要看懂代表線路難度等級的“數字+字母”組合,就不得不提到各種等級系統,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的介紹幾種主流的等級標準:


IFAS國際登山難度等級——(法國)國際登山難度等級(International French Adjectival System(IFAS))也經常被看做是阿式攀登的難度等級,是根據線路的長度、難度、暴露情況以及石、冰、雪的質量決定的。


該難度分7個等級,分別是:

  • F:容易(Facile),直線上升路段,包含冰川行走和簡單的攀登。雪坡和冰坡較緩,能直立行走;
  • PD:初級難度(Peu difficile),稍微複雜的冰川路線,路線稍長,有一定的海拔和危險因素,冰雪坡度大約為35°—45°,暴露感很強,可能需要繩索等技術裝備;
  • AD:中等難度(Assez difficile),冰雪坡度約為40°-55°,可能會出現較難的攀巖路段,攀登需要做保護,而且多為暴露的地形;
  • D:難(Difficile),需要一定攀巖和冰雪能力,冰雪破大多在50°—70°,路線難度和長度 都有所增加;
  • TD:很難(Tres difficil),冰雪坡的難度和長度明顯增加,坡度大約在65°-80°,可能需要後援保障,線路往往需要多天;
  • ED1/2/3/4:非常難(Extremement difficile),極難的線路,會有打斷的垂直冰壁、岩石攀登,攀巖難度極高,需要很高的技術;
  • ABO:極限難度(Abominablement difficile),比ED還,這樣的線路比較少;


PS:從F到TD可以通過增加“+”和“-”更細化難度,ED則通過1-4細化,ABO則不再細分。比如半脊峰R4的線路難度為PD—,就是比PD難度小一些。


現在國內攀登的大部分初級雪山的商業線路難度都在PD上下,比如哈巴雪山、四姑娘三峰、半脊峰等等。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哈巴雪山的難度在PD,初級難度。


優勝美地系統——登山時必然會遇到岩石路面,這時候就需要用到攀巖的難度係數才能夠準確的表達其難度,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美國的優勝美地系統(Yosemite Decimal system,簡稱YDS)。


事實上,這一難度係數也是最為我們熟知的,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的攀巖館已經有了600家以上,龐大的攀巖人群對攀巖難度等級也比較熟知,我們總能聽到5.12,5.14b。


這套難度系統來源於上個世紀的美國,由SIERRA CLUB制定。該評估系統分為5級,第5級開始為攀巖難度。

  • 級數1:徒步行走即可;
  • 級數2:只要簡單的技巧,偶爾會用到雙手;
  • 級數3:需要混合技巧,可能需要攜帶登山繩索;
  • 級數4:簡單的攀爬,常用到繩索;
  • 級數5:攀爬時必須使用繩索,各種保護裝置和攀登保護技術。


第5級又分為5.0——5.15,數字越大,難度越大。


  • 5.0—5.7級別為較容易的攀爬,大部分人穿上攀巖鞋,第一次就能完成;
  • 5.8—5.9級別的,稍加訓練也可以完成;
  • 5.10—5.12級別的,屬於攀巖進階水平,一般需要2到3年的時間。

(5.10後又增加了a,b,c,d來表示難度等級)


5.12則可以看成是攀巖愛好者和專業玩家之間的分水嶺。目前世界上最難的一條線路是5.15d,由Adam Ondra去年9月在挪威完成,線路名稱為“Silence”。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Adam Ondra在攀登“Silence” 線路。圖/physioandolimb


與之對應的則是法國的攀巖難度標準。以“數字+字母”組成,根據不同難度後面有加減號,如3、3+、8a等。


各難度等級有個大致的轉換關係。(後面會用圖標說明)


大巖壁攀登指數

大巖壁攀登往往需要在垂直的巖壁上攀登超過1天的時間,時間越長,攀登者所面臨的困難越多。


衡量大巖壁攀登的難度基本有3個要素:攀登時長,自由攀登的難度,器械攀登的難度。


攀登時長用羅馬數字表示:

  • I: 1-2個小時即可完成;
  • II: 半天以內才能完成;
  • III: 需要半天才能完成;
  • IV: 需要一整天的攀登,路線涉及多個繩距;
  • V: 需要兩天時間才能完成;
  • VI: 需要多日才能完成;
  • VII: 需要一週以上才能完成。


自由攀登難度以優勝美地系統(YDS,5.1—5.15)表示。


器械攀登是利用繩梯與各類器材進行輔助的一種攀登方式。根據是否使用錘子鑿眼又分為Aid和Cleaning Aid,簡寫為A和C。難度分別是A0—A6,C0—C6。


A0或C0:支點可架設的相當穩固與密集,或是已有足夠的bolt在巖壁上,通常不需要使用到馬蹬(繩梯);


A1或C1:簡單的人工攀登,支點都可架設的相當穩固,墜落無安全之虞;


A2或C2:需要中等程度的人工攀登技巧,少數地方的支點僅能承受身體重量,可能需要使用天勾,墜落時會造成較長的墜落距離;


A2+或C2+:某些地方墜落的長度會超過10米,但受傷的風險並不高;


A3或C3:需要高度的人工攀登技巧,而且會有連續路段的支點都僅能承受身體重量,墜落距離可能高達15~20米,有受傷的風險,但嚴重受傷的可能性不高;


A3+或C3+:墜落可能產生的距離或危險比上一級還要來得更高;


A4或C4:需要高難度的人工攀登技巧,附帶有相當高的危險性,墜落重傷的風險不低,墜落距離可能超過30米;


A4+或C4+:需要相當困難的人工攀登技巧,墜落相當危險,可能造成重傷或死亡;


A5或C5:需要非常高超的人工攀登技巧,整段路線並沒有任何值得信賴的支點,墜落可能造成死亡;


A6或C6:理論上的級數,連確保站的支點都僅能承受身體的重量,攀爬者墜落時,整個繩隊都將在空中飛舞,很難確認是否真的有這種路線,或真的有人願意去爬這種集體自殺路線。


Ps:來源:2013年《戶外探險》雜誌,作者王二。


例如布達拉北壁“加油”線路難度為:VI,5.8,A3+,850m。這是什麼意思呢?


VI意味著“加油”線路在巖壁上攀登的時間需要多天(兩天以上);5.8是說可以自由攀登的段落最大難度為5.8;A3+指的是器械攀登段落的最大難度為A3+;850米說的是技術路段總長度。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布達拉北壁,圖/summitpost


攀冰難度等級

登山中最長見的地形便是冰雪坡,陡峭的冰坡大多需要用到攀冰技術。


攀冰的難度主要取決於冰壁的傾斜度和冰的質量,一般分為7級。其中水冰(由流水結成的冰)用WI(Water Ice)表示,高山冰(通常是由積雪經過變質作用形成的冰川冰)用AI(Alpine Ice)表示。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圖為李蘭在攀登陝西流峪飛峽景區的龍宮瀑布,難度為:WI5,20米柱子。


  • WI1:結冰的湖泊或者溪床,只用冰爪就可以走上去;
  • WI2:60°的冰壁,保護點好找,保護點容易設置且可靠;
  • WI3:整個繩距的冰坡都在80°以上,冰況良好,可以找到不錯的休息點,不過設置固定點和支點都需要相當高的技巧;
  • WI4:連續的垂直或近乎垂直的冰壁,冰錐的設置較容易;
  • WI5:路線長而艱苦,好的休息點不多,放置冰錐比較困難;
  • WI6:有一個繩距長的沒有休息點的完全垂直的冰壁,或者是短些但是比WI5更累並且需要更高技術的路段;
  • WI7: 整段繩距都是薄冰或垂懸的冰柱,無法設置保護點。


我們可以看到這條WI7+的線路並不是每一段都是WI7+的難度,而是整個路線上最難的一段難度為WI7+。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奧地利 Centercourt,中庭喜線路:WI7+,300米


7級分類法是一般的分級,如果你足夠厲害,那麼可以試試加拿大的漢默肯冰瀑,難度在WI10+,這是因為攀冰大神Will Gadd覺得它的攀登難度至少跟M10的混合攀類似。當然這一定級也不是被所有人認可。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漢默肯冰瀑,因為滿是冰掛,Will Gadd給裡面評出了WI10+的線路難度,算是一個特例。


混合地形攀登分級

登山中遇到冰岩混合或者需要用到冰鎬冰爪攀爬岩石線路的時候,稱之為混合地形的攀登。其難度會用M做前綴來表示。


對於不同性質的路線,同一阿拉伯數字對應的難度是相同的,例如WI6與AI6以及M6具有相同的技術難度。


混合地形攀登難度上不封頂,不過一般分為12個等級:


  • M1-3:坡度較緩的低難度線路,對技術的要求很低;
  • M4:具有一定技術性的路線,可能包含垂直地形;
  • M5:連續的垂直幹攀路段;
  • M6:線路帶有仰角,需要良好的技術;
  • M7:路線包括困難的仰角地形,或連續至少10米的高難度攀登;
  • M8:線路包括翻越屋簷地形,需要良好的力量和技術,或高難度攀登的距離比M7路線要長;
  • M9:連續的高難度垂直或仰角,或者有連續4—6米的大屋簷需要翻越;
  • M10:至少10米的屋簷需要翻越,或者長達30米以上的仰角地形,中途沒有休息,對力量要求極高;
  • M11:有連續40—50米的仰角地形,或者是長達15米以上的的屋簷翻越;
  • M12:比M11線路更難,保護點不可靠。

(上不設限,也有達到M15的線路,當然這種線路特別極限,是極少數大神體驗的線路)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周鵬、古奇志完成馬特洪峰斯密德線路,難度:TD/WI4+/M5/技術攀登高差1100m。圖/古古


斯密德線路的混合路段難度在M5,這就意味著這條線路有連續的垂直幹攀路段,需要用冰爪和冰鎬在石頭上攀登。


9a和5.14是什麼關係?

除了這些最常用的難度等級系統,還有抱石難度等級、俄羅斯線路難度等級,英國難度等級等標準。根據攀登者的使用習慣和地區的差異,表述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好的是,各個難度等級之間並不是孤立的。


各系統標準難度對照表: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各難度系統之間難度轉化,圖/ ROCKFAX.com


當然,難度係數並不是絕對的,WI6一定就比WI4難嗎?也不見的,很顯然,一條被冰鎬劈滿洞的 WI6 級線路會比一條寒冷日子裡全新的 WI4 級線路簡單得多。


另一方面,你能完成5.13d的線路,也並不證明你一定可以完成所有的5.11線路,因為每條線路側重的難點不同,每個人的擅長之處也有差異。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通過同一地段的難度,所使用的技巧也不同。圖:周鵬


線路的難度係數提供了很好的攀登資訊,讓我們可以對線路有更加準確、理性的認識。我們可以根據線路的難度等級來決定自己的攀登目標,甚至是制定自己所要到達的水平等級,盡情享受攀登的快樂。


看完上面這些難度分級,以後給爬過的線路定級就會有個參考。現在給你一條線路的難度等級,你看得懂難度等級了嗎?


比如:么妹峰的“解放之路”線路難度:M4/AI3+/55度雪坡,1100米。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登山科普:說登山山峰難度時,難度值是什麼?海拔?錯!是線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