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医院住院打针,护士明明知道患者姓名,但每一次都要确认一遍姓名呢?

zhfskgd


在临床工作时,确实有很多患者家属跟医生反映这个情况,有一些患者及家属觉得受到了打扰。



尤其是有一些晚上需要点滴的患者,即使已经比较晚了,护士仍然会与患者家属或者是患者核对他的名字、床号、年龄,有时候有的患者已经睡了,但是因为护士查对可能会需要唤醒患者,家属认为是对患者休息的打扰,觉得很反感。医生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的这种感受,但是这里要跟大家说,这种认真查对才是护士对于患者很最大的负责

这种制度在护理上叫做“三查七对”!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时查、操作后查 ,七对指的是: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方法。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要犯错。因为医疗无小事,即使是同样疾病的人,也有可能根据每个人病情的不同,需要用不同的药。比如同样做了阑尾手术的两个人,一个人有糖尿病,一个人没有糖尿病,如果没有做好查对,给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点了高糖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感染。

另外现在一般医院床位都比较紧张,有的时候病床都不够住,需要在走廊加床,而且不排除有一些患者会发生串床的可能,那么此时如果查对做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导致药物的错点。

很多人对于夜间点滴被唤醒有反感,这里我要替护士姐妹说句话。

一般医院护士的工作制度是这样的。白班护士是工作到4:30或5:00以后与夜班护士做好交接班就下班了。一般的夜班护士,就是两个人,而一个病区的患者可能是60~80人左右。试想两个护士要负责60~80个人的点滴,如果有夜班新入院的患者,还要负责新入院患者的生命体征评定、点滴以及术前准备,有时还要负责抢救。所以说夜班护士是非常忙碌的,这个时候,护士还要做好夜间需要静点或注射药物患者的查对。

如果有护士这样做,希望您能给予理解,因为这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好护士。因为她并没有被忙碌的工作打乱自己工作的节奏,仍然坚持认真负责的做好三查七对,这么做都是为了患者好。



就是对您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么做的护士是认真负责的。估计很多人都看过有一些手术时,做手术左右腿做错的真实案例,这样的问题就是出在查对没有做好,忽略了查对的重要作用。

我是坚持用简单语言解释复杂疾病知识的谢新辉,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帮忙点个关注或点个赞吧,谢谢了!


想好好做医生的胖子


前些年,医院制度还没有健全,我们这边一家有名的三甲医院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一名扁桃体发炎的儿童,被开胸打开心脏,结果检查心脏并没什么问题又关闭;另一名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急需手术,结果切除了扁桃体,中间还因为两个孩子血型不同差点闹出人命。后来查明,是做心脏手术和做扁桃体手术的两名儿童进手术室的时候被搞错了。那天主管护士在上班路上自行车出故障耽误了二十分钟,匆忙上岗又疏忽了一些细节问题,结果酿成大祸。这次事故,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后来主刀专家被撤职,责任护士被开除。从那以后,上级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医护核对,确保诊疗安全的规章制度,医院也接受教训,所有的诊疗行为都必须严格核查,包括常见的三查七对。实际上凭记忆多数情况差不多,但是一旦出了问题,搞不好就要出人命。例如没做过敏试验的患者误输了青霉素造成过敏反应,本来需要抗凝的患者结果输入止血药,本来心动过速的患者又加上了肾上腺素,结果不言而喻。

以前,因为检查核对不细,各地曾出现过稀奇古怪的医疗差错。例如某丈夫长期因孩子不像自己而怀疑妻子有作风问题,后来悄悄做DNA证明孩子的确不是自己亲生,夫妻吵闹几年后最终离婚,又过了若干年,被冤枉的妻子无意中发现孩子也不是自己亲生,深入调查,原来是几十年前医院将同一天出生的十几个孩子弄混了。再如某医院,患者左肾肿瘤却将完好的右肾切除,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此,医疗差错表面上看不是大事,但是从受害者角度,每个都是天大的事情,马虎不得。


因此,对于诊疗行为,更细致一些尽管麻烦却能避免很多事故,是一种好事情。对于医护人员,必须不折不扣坚决认真执行,决不能有一点疏忽,作为病员和亲属,应当给予理解支持,医护工作不出差错,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病人。


淮北日月升


护士:阿姨,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老妈乖乖答:我叫张x华。护士:让我看看您的手腕带。 老妈伸出手配合护士看完,等护士抽完血走后,老妈向我嘀咕“一天问几十回,这个护士天天上班,我都认识她了,她还不认识我?”哈哈,作为医生家属都不明白护士为什么要这样做,更别说普通病人。


1.“30床,该你啦!”这种电视剧才有的画面不会再存在。

在我们工作中太多因为简单核对身份造成血的教训。比如说刚刚举例的“30床”这种分辨病人方法。某日清晨,夜班护士推着药车来到24床打针,护士问“14床,xx,您需要打针”,谁知道这位病人睡眼朦胧,看到护士在问他,没听清楚就赶紧点头”是是”,鬼使神差的是护士拿起14床的注射针,喊的也是14床的名字,但这位24床病人糊里糊涂答应了,结果针打错了,恐怖的是这种药正是该病人过敏的药物,出现了过敏性休克,虽然最后经及时抢救,病人安然无恙,但却是妥妥的医疗事故。


2.“阿姨,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然后”阿姨,请让我看看您的手腕带”,这样画面才是正确的核对方式。

中国医院协会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制订了《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把”正确识别身份”列为首要安全目标,要求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住院号等,但不包括床号和病房号。为了防止病人听错医务人员叫他,一律改成由病人自述名字,由护士核对。为了减少错误,在办病区入住手续时,同时打印一条手腕带戴在病人手上,上面有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日期等信息,供医务人员执行诊疗活动时核对身份用,就会出现文章开头那一幕,问完病人名字,还要查看病人手腕带名字和住院号是否相符。


3.护士虽然明明知道患者姓名,但每一次都要确认一遍,既是一种习惯,更是硬性要求。

所有的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些核对身份流程是铁的纪律,一次不止核对一遍,而是3遍,行内话是“三查七对”。操作前中后“三查”,需要对三遍名字,还要对床号、姓名、性别、药物、剂量、时间和用法共7个内容进行”七对”。全部正确才可以进行治疗。

4.在输血等特殊治疗时,需要两名护士独立核对识别患者身份,那么患者在被一名护士确认名字后,还要被另一名护士重复核对。

因为输血非常关键,万一输错血,分分钟要人命节奏,事关重大,一定要双人核对,从血库取血开始,每一个环节都需双人核对签字无误,然后由两名护士在病床再次分别核对无误才可以输血。

4.手术病人除了核对名字以外,还需要手术医生术前在病人手术部位打上标记。

曾经在业内发生严重的做错手术部位事故,应该是左腿手术做成右腿,造成严重医疗事故。《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要求,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情况下进行,严防出现手术部位错误情况。所以,术前医生在病人身上写写画画,并不是贪玩不尊重病人,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措施。



小结:虽然护士认识患者,但还是一遍遍确认名字,甚至两名护士来确认,甚至医生术前在病人身上写写画面,都是制度的要求,都是为了保障病人的安全。




这个问的好,我想应该也是很多患者以及家属的心声。也许他们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但是羞于提问。

护士明明知道患者姓名,但每一次都要确认一下姓名,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对护士的操作管理要求。护士每进行一项操作都要查对患者的名字。大家体验最多的应该就是在静脉输液的时候,护士会问你是某某某吗?你回答是,那么护士才会继续输液。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虽然病人同住一个科室,但是病情不同,用药不同。比如有的患者对头孢类抗生素过敏,那这个时候你把头孢用错在他身上,这可就是医疗事故了。所以,医院为了导致这种低级错误的出现就规定了静脉输液必须"三查七对"!



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为了护士负责。曾经,我们急诊部有个护士,由于当晚患者特别多,需要输液的非常多,因此把护胃的奥美拉唑输到另外一个患者身上。而过来半小时后被家属发现了,家属就找护士长和主任闹。虽然,护胃的药输到患者身上不会有什么问题,相反可能还是一个保护作用。但是,这个问题的性质很严重!该护士事后也反思,万一是别的药物那就麻烦大了。

第二,这是护士们的好习惯。记得,曾经我们科室的老护士长跟年轻护士们说"不管做什么操作,首先一定要核对患者名字,越是重要的操作,越是危险的操作越要仔细!记得曾经某大医院发生过本该做左脚手术做成右脚的。这就是医疗事故!据说当时整个手术人员都受到了极其严厉的处理,主刀医生好像连饭碗都丢了。以后他不能再重事医疗,没人敢要他啊。所以,核对患者名字是个好习惯!

总之,医院打针护士核对名字那是流程所需,也是良好的职业习惯,你不应该感到厌烦,她是认真负责的!


普外三角针


这是特殊岗位的程序,称之为确认。

输液,事关患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必须明确无误。

刑事审讯开始,也必须首先询问姓名,年龄等,都是个人信息。

法庭审讯开始,也有这个程序。

古代刑场上,即将行刑,也必须坚持这个程序,专门称为验明正身。

特别行动队出发,必须一一点名,确认人员数量。红军抢夺泸定桥,首长杨得志亲自点名,计数,结果确实发现多了一个,原来,这个小战士没有选上,不服气,不甘落后,集合出发前,自己也混入队伍,表现了红军战士奋勇当先,勇于牺牲的精神。


青山不掩


我本身就是一名护士,为什么明明知道患者名字了但还是每次治疗先都要核对名字?

首先是制度,“三查八对”贯彻落实我们所有的工作流程之中,三查:用药前查,用药时查,用药后查。八对包括: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药品有效期。所以每次要询问患者的姓名,准确无误后方可用药。

其次是对患者的一个负责的表现,询问患者姓名,核对患者的手腕带,查看患者的床头卡,这样确保我们的用药的准确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特别像血制品之类的用药,我们必须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使用,否则输错血发生融血反应将会发生严重后果。

再者是对我们自身的一个保护,对自我工作的负责,我们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曾记得我的第一个临床老师告诉我,进入临床首要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三查八对”,这是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是一个白衣天使👼负责。



焱焱之星


我是护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工作要求是要‘’三查七对‘’ 。所谓三查呢,就是在执行实际操作时,要做到操作前核对,操作中,操作后核对,就是三次查对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杜绝出现差错。所以,最常见的是护士在给您输液体时,最少会和您核对三次姓名的。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流程。

在实际的病房环境中,由于床位紧张或者患者出院等,会出现临时调换房间,当然,对于患者来说,就是一个人的事情,只是从这个床位换到另一个。但是对于医生护士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有的病历,医嘱都会更改床号,还有液体摆放,口服药等等。所以核对是防止出现漏洞的一个重要环节。

护士每天的工作面临30--50左右床位,甚至出现加床。患者多,护士少,一天都跑不过来。而且护士的工作要求是不能出现差错,因为关乎每位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多多核对,是安全的保证。



蓝莓护士


因为有同姓同名的,及时是现在这样每次都点名,仍然存在把名字相同但是人不同的药或者检查报告单弄错的情况,如果能及时发现还好点,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后果很严重!所以医院一般还会问年龄!

医院只能更加严谨,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上述情况!


甘二的号


送外卖遇到几百元的高额单,送到别人家门口了还要打电话确认。送错要赔


拼车广州南站


不但要问,而且不能问:您是xxx?得问:您叫什么?真有人稀里糊涂就答应的,然后就错了,然后就“事故”了。这规则是无数错误总结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