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洪武八年,漠北草原的一顶大帐内,传出了阵阵婴儿的啼哭声。 张玉略显惆怅地站在账外,仰望着天空。刚刚诞下的男婴,便是张玉的长子,但得子的喜悦并未冲淡张玉忧虑。蒙古人的大元已经覆灭,即使保存了大批的生力军退到了草原,尽管几次挥军南下意图重占中原,但大势去矣。张玉不得不为自己和家人开始做打算。这一年,北元大将王保保逝世;这一年,大明开国元勋刘伯温归天;这一年,张玉的长子,张辅出生。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战争场景

建文二年,朱棣起兵“靖难”的第二个年头。当刚从东昌之战战场上撤下来的朱棣,歉意地把张玉的尸首交给张辅的时候,张辅只是默默地接过。张辅明白,战死沙场是每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今天是父亲,明天可能就是自己,父亲只是求仁得仁。张家已经同燕王朱棣成为了命运共同体,父亲为了救朱棣而战死,意味着张家今后在朱棣心中的砝码越发显重,但同时也代表着张家必须为了朱棣的皇位需要更加竭尽全力。张玉轻轻地擦拭着父亲身上染血的战袍,眼神却越发坚定起来。

汉蒙两兼,境遇不俗

张辅是明朝河间王张玉的长子。张玉在战死之后,张辅承袭了父亲的职位,继续随朱棣同南军作战。朱棣登基之后,感念张家父子的付出,称张玉为“靖难第一功臣”,并在永乐三年,加封张辅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新城侯,加岁禄至一千五百石。

很多朋友也许不知道,张玉之前是元朝枢密院知院。枢密院是元朝最高的军事决策机构,而枢密院的最高掌权人枢密使是一个虚职,由太子兼任,所以张玉的知院就相当于具体主事人,正二品高官。

洪武元年,蒙古人撤回草原,史称“北元”。洪武八年张辅出生,洪武十八年,张玉归顺明朝,所以张辅的童年,整整的十年时间是在草原上渡过的。

大漠的风沙,广阔的草场,牧民的坚韧,骑兵的强悍,牛羊的丰美,还有父亲孜孜不倦的教导,造就了张辅强健的体魄,坚毅的心志,宽广的胸怀,还有如狼一般的洞察力和执行力。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后来张辅成为大明的不世将才,奠定了基础。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草原

洪武十八年,张辅跟随着父亲回到了中原。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张辅开始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与塞北的冷峻不同,南方的气候更加宜人,大都市里人群交踵,酒肆茶院林立,而十岁的张辅也第一次发现,原来生活有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活法,一种安逸到骨子里的活法。

诚然,香书,暖屋,醇酒,丝服,有道不尽的温润滋味,却也随之带来了复杂危险的人情世故,更何况张辅的父亲张玉,只是北元的降将。

虽然史书里并没有描述张家人在明朝的具体生活状况,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张家父子的艰辛。

洪武二十一年,张玉参加朝廷的北伐,因功授济南卫副千户;洪武二十三年,随蓝玉北伐;洪武二十四年,张玉领军抗击蒙古南下;洪武二十六年,随朱棣北伐......

事实上,从张玉归顺到大明之后,几乎连年都参加朝廷对蒙古人的作战。曾经的元朝正二品高官,到了明朝,需要参与到一线作战,累功之后,也才得到一个都指挥佥事的官职,被分配到一个亲王麾下,由此可见张家人在回归明朝初期时境遇的尴尬。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明成祖朱棣 像

张家父子权衡利弊,舍弃了毫无前途的北元,投归大明,自然也做好了重新开始的心理准备。可是,有准备是一回事,真的沦落到如此境地,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十几岁的张辅,今后人生也就是承袭一个千户,然后守着编制,混吃等死,因为能打的仗,父亲都打完了。所幸,他们遇到的直属上司是朱棣,而这个上司,有着更大的野心和企图,张家人也被动或者主动地,卷入了这场大明高层的内部权力斗争中去。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建文二年,张玉战死。从洪武十八年,张辅跟着父亲南下,即1385年,到建文元年的1399年,张辅已经24岁了。明代在各行各业,是鼓励子承父业的,张家是军户,张辅到了16岁,自然也要从军。从朱棣起兵那年开始算,张辅在军队中至少已经待了八年。为什么说是至少,因为张玉毕竟也是将领,耳闻目染之下,张辅在军队里厮混的时间,恐怕还要提前。

事实上,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张辅已经做到了指挥同知。在父亲战死之后,张辅依然积极地跟随朱棣作战,并立下无数战功。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张辅 像

之后的剧情大家就很熟悉了。朱棣成功继位登基,张家得到了丰厚的封赏,也于此奠定了其作为大明王朝核心权力圈一员的基石。之后张辅一直活跃在军界,征安南,伐蒙古,张辅几乎参与了后朱棣时代所有的军事行动。而张辅平定安南,再一次把其划入汉家帝国版图的壮举,则注定了其身后将会有不俗的历史评价。

那么张辅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为将为臣,能力出众

首先,张辅在统兵和治世上,都非常有能力。

朝史暮想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帅,未谋胜,先虑败。这句话非常精辟,说的就是将才和帅才的最大区别,即——全局观。史书里的两件事情。

四年十月,能卒于军,辅代领其众。——《明史·张辅传》

时征讨安南的明军总司令朱能于军中病逝,朱棣命令张辅接替。了解靖难那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朱能是朱棣“创业”期间的重要助力,与张玉齐名,是朱棣的左右手。同时,任命张辅接替朱能这件事情上,朱棣是

用当年李文忠替代常遇春的故事来比喻的。这一个比喻,除了朱棣鼓励张辅的因素外,也在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张辅有常遇春般的统军作战能力。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明军军阵

还有就是朱棣托孤。

上还至榆木川不豫,遂崩,召辅受遗命,诸军悉受节度。——《明史窃·河间王世家》

从某种意义上,朱棣和其父朱元璋一样,也是军阀起家的。朱棣自然知道军权的重要性。在朱棣生命的最后时刻,朱棣把帝国的军权交给了张辅。除了对张家本身的信任之外,也是看中了张辅的能力。

还有比如,张辅数次南征,因为离了他,安南就乱;又比如张辅在安南行事狠辣,凌厉的威慑;还有后来朝廷对要放弃安南问题上的据理力争和明英宗时期同“三杨”等辅政大臣的通力合作等等。甚至有传闻说,朝廷之所以不敢让张辅如云南沐家一般世代镇守安南,是忌惮于张辅的能力。虽无实据,却也侧面证明了张辅的不凡。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明代官员

其次,张辅尚文崇礼。

与绝大多数人认为的不一样,张辅并不是一个大老粗式的人物。我们不要忘记,十岁以后的张辅,接受了汉家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同时,其父张玉能够做到前朝的枢密院知院,自然也是家学不俗。

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寻命知经筵事,监修《实录》。——《明史·张辅传》

朱棣死后,按照规制,结束了丧期,可以恢复日常服饰。而只有明仁宗,杨士奇和张辅三人依然穿着麻衣上朝。当时明仁宗就此事给张辅的评价是“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之后,张辅就开始参与到朝廷经筵(皇帝与大臣的读书研讨会)与编修《实录》事宜。虽然可能是挂名头衔,皇帝的动机也不一定单纯,但从这两件事情上来看,张辅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的。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明仁宗朱高炽 像

最后,张辅有急智,且能站队

有急智,是说一个人遇事的时候,反应很快,常常能别出心裁地解决问题;而站队,在古代封建王朝来讲,就是对于皇帝的忠心。当然,能够被后来史家定为“忠臣“的人,都是在重要时刻站队正确的人。

我们现在很多关于古代的战争小说里,时常能读到骑兵与象兵的作战。而在明代,第一个用骑兵战胜象兵的经典案例且记入在史书里的,就是张辅打出来的。

当时张辅的办法是“辅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在面对安南的象兵时,张辅用老虎的画像蒙在马面上,用以恐吓大象,同时大量使用火器进行威慑性攻击,一战取胜。

还有明宣宗登基后,其叔汉王朱高煦的谋反。朱高煦作为明宣宗父亲朱高炽皇位的有力竞争对手,对于失去皇位一直耿耿于怀。和朱棣很像,朱高煦在军界也有很强的人脉关系。事实上,朱高煦一直和张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在真正谋反显露之前,与军界诸多大佬还在通信,其中自然包括张辅。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明宣宗朱瞻基 像

然后故事的发展是,在朱高煦起事前夕,张辅忽然带着朱高煦写给自己的信件,入宫告发朱高煦,并且恳请皇帝让自己领兵平叛。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很乏味?真实的情况是,有人向皇帝告发张辅与朱高煦有联系,张辅马上做出反应,入宫说明情况,并且表明心迹。而后来明宣宗御驾亲征平叛的时候,是把张辅带在身边的。这多少有些监督的意味在里面。

但不论如何,张辅的果断站边,为张家避免了一次潜在的政治清洗,起码在表面上保全了皇室对张家的信任。而本质上,这和当年张玉死心塌地为朱棣去征战,是同样的性质。

读到这里, 一个睿智,知礼,颇有城府,且行事凌厉,老辣,果敢的张辅是不是浮现在诸位面前。好一个大权在握的军方大佬,好一个尊荣加身的勋贵世族!但又有几人最后能知晓张辅晚年的无奈和身死的悲惨。

英雄迟暮,不胜唏嘘

土木之变,是所有读明朝历史的人,都无法避开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土木之变本身,朝史暮想以前谈过,网络上的资料也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但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身为朱棣时期硕果仅存的军方大佬,一生征战,能力出众的张辅,也在随军人员名单中,为何却没有使明军避免这次的惨败,致使大明国运由此停止上升,甚至连张辅自己都身死其中。

好,朝史暮想就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朝史暮想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张辅的“不作为”。

第一,从明宣宗时期开始,武将功勋集团开始逐渐边缘化。

这种边缘化,其实是分主动被动两种的。

主动很好理解,这些武将出身的功勋,在经历刀口舔血,朝不保夕的军旅生涯后,好不容易熬到了太平盛世,自然是要赶紧过过好日子。而对于今后子女的安排,肯定是不愿意他们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乎,很多武将世家,经历了一代或者两代的传承,后世子弟都会选择读书考取功名,走正统的文官路线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明朝将领 剧照

被动也简单,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是父亲的功勋,不代表儿子上台后要继续用你。张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辅从宣宗朝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被隔离出政治中心,在朝廷相关的礼仪事务上开始出现张辅的身影。同时在重要的决策上,张辅也只是作为顾问的身份存在,《明实录》里用的是“相与究论军国重事

”。

所以,到了明英宗时期,张辅作为武将功勋集团的代表人物,其在军政上的话语权已经被削弱很多。

第二,张辅受到了明英宗的刻意打压。

很多人会问何来此说,答案同样在史书里。

正统十二年闰四月庚午,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上宥辅罪,.......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明实录》

原谅朝史暮想的省略,因为整件事情还是比较复杂。大体上,就是明英宗的贴身太监喜宁想侵占张辅的田产,张辅不从,事情闹大了,还死了人,最后是双方各被打五十大板,事情不了了之。而张辅从此碰到喜宁,都多屈让。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明英宗朱祁镇 像

在此次事件上,我们要明确两点。其一,喜宁是明英宗的贴身太监;其二,明英宗最后的做法是各打五十大板。事情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明英宗要借喜宁之手教训一下张辅,不然一个区区的太监,怎么敢对张辅下手?而除了喜宁之外,大太监王振同样是明英宗的手下,切记,历史上的权阉权倾一时,往往都是当时皇权的延伸,那么自然,从喜宁,王振,到皇帝明英宗,全部都在刻意打压张辅。张辅最后的忍气吞声,也说明他看清了局势。

那么明英宗御驾亲征,张辅随军,即使开口进言,又能有多少效果呢?

第三,明军混乱的指挥系统。

朝史暮想断言,明军的指挥系统出现了混乱。凭据就是在对时任宣府总兵官杨洪的调度上。杨洪是当时少有新成长起来的边军良将,颇富威名。当时朱祁镇的大军途径河北,召见杨洪,先是让他随军,之后让他守阳和山二口;大军回程时,先是命令他为前殿将领,后又更改命令,让其继续镇守宣府。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明军 图卷

如此朝令夕改,很可能说明当时明军内部,行军话语权可能同时被几个人掌握着。而很显然,这几个人并不是一个集团,或者说起码存在着分歧。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几十万大军的出征,居然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决策层。而从之后的事情来看,很明显这个决策层里,张辅不在其中。

第四,张辅老了,也许已经不敢再有所担当。

《明史》给张辅在土木之变的一个评价是:“辅老矣,默默不敢言”。我们抛开前面三点的论述,仅仅从这点来看,张辅的年事确实非常高了。古代人均寿命是三十五岁,如果抛开夸张的新生儿夭折率,平均寿命大概也就在五十七岁左右。而当时的张辅,已经七十五岁了。

一个征战无数的老人,一个被排挤出决策层的老人,一个被新时代刻意遗忘的老人。看着那些算得上是子侄辈,甚至是孙子辈的年轻人,两眼冒出建功立业的亮光的时候,老人最后选择了闭声。也许是老人力不从心,也许是老人预见了此行失败的不可避免,也许只是为了保全后人的富贵免遭清算......

乘势而起的少年英雄,随势而落的迟暮老将,大明英国公——张辅

落寂背影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苍狼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北伐,归途之中于土木堡遭遇惨败,全军覆没。皇帝被俘,随军文臣武将,死伤无算。大明英国公张辅,亦死于乱兵之中,享年七十五岁。

也有一些史料说,张辅当时是从土木堡逃出来了,只是皇帝被俘,大军屠灭,张辅自知不可生,遂自尽而亡。朝史暮想选择相信张辅是战死的说法。为什么?因为不愿去相信一个征战无数的老人,最后需要用自尽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体面和家族的尊严。

我们不知道这位老人,在看到自己曾经率领过不可一世的英雄部队,在蒙古骑兵前溃不成军慌乱无序时,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悲愤和无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滋味绝不好受。最后,朝史暮想要说的是,张辅,是一个乘着时代而崛起的英雄,亦是一个跟着时代而陨灭的老兵。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明史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