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在屎溺”?

平付小超


何为"道在屎溺"?字面意思应该是道存在于屎尿之中,这样解释似乎有些粗俗,不如说是为了比喻

道无所不在,即使是最低贱的事物中也有"道"的存在。这并非是牵强附会,也是有出处的,《庄子•外篇•知北游》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东郭子问于庄子:"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秭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论如何快速结束对话,庄子可做其中典范。无论东郭子如何穷追猛打,问道何在,庄子不为所动,泰然答之。也许就像今天的我们一样被逼急了,庄子快速祭出杀手锏,结束话题。可猜测一下当时庄子的内心活动,是否从未见过如此榆木脑袋,非逼他使出绝招。这也成就了人人乐道却无几人解其中深意的"道在屎溺"。多数人用它,只觉得"屎溺"猎奇,抓人眼球,真正的"道",又有几人在乎?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其间深意也只能自行意会,东郭子向庄子求教"道"为何道,虽有求知之心,却无领悟之能。"道无处不在"的说法有些空泛,庄子才不得已以物拟之,道在蝼蚁中,在田间荒草中,在砖瓦之间,在屎尿之中,所在之处无所谓贵贱,世间万物无不是道之所依。道家对道的解释与佛经所言的"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竟有殊途同归之感。世人都求道,却不知"道"就在身边。严复也曾言:"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况。"这里所言的"每下愈况"意思与"每况愈下"相去甚远,有必要做一个说明,"每下愈况"同是出自《庄子•知北游》中一个小故事,一个府吏问屠夫,如何辨别猪肉的肥瘦,屠夫答说从肚腹这些比较膘肥的地方很难区分,只有从猪腿往下很难长肥膘的地方踩踏,越往下,越能分辨出猪肉的肥瘦。

在细微处见真义,从平淡生活中悟出人生之道,这与"道在屎溺"不谋而合。

庄子对答无惧,佛祖拈花不语,真正悟得生命真义的人从未觉得自己悟到。


一往文学


《庄子》中有一段很重口味的对话。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

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不行,你得指出一个具体的地方。”

庄子:“道在蝼蚁里。”

东郭子:“怎么这么卑下呢?”

庄子:“在稊稗(杂草)里。“

东郭子:“怎么更卑下了呢?”

庄子:“在瓦甓(砖瓦)里。”

东郭子:怎么越来越卑下了呢?“

庄子:“道在屎溺(大小便)里。”

如果熟知庄子的思想,就知道“道在屎溺”是理所当然的结论。因为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在每一样事物里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道的统御下平等地存在着,没有实质差别,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假如“道不在屎溺”,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庄子为什么要说“道在屎溺”呢?中国的学者们很少会讨论纯思辨的问题,他们的学说总有现实意义。而庄子说:“道在屎溺”,实在是用心良苦,这与庄子所处的时代有关。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乱世,周天子丧失了他的权威,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而且庄子生活中战国中期,比春秋时代更加混乱,战争更加血腥残忍,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一场战争打完,很可能有几万、几十万人遭到屠杀,成为累累白骨。为了打赢战争,很多国君不顾农时,抽调百姓去服徭役、服兵役,结果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哪怕在有为之君的统治下,百姓仍然吃不饱肚子,如果摊上一个荒淫无度的君主,肆意压榨百姓的膏脂,那就更加悲惨了。

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打赢战争,都在积极招揽人才,变法革新,以求富国强兵。士人们有了用武之地,积极地游走于各诸侯之间,一旦得到重用,立刻飞黄腾达,显赫一时。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于极度的危险中,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他们推动变法,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很可能遭到反扑。秦国商鞅、楚国吴起,虽然都大有作为,但却在重用他们的国君死后遭到了报复,身首异处。特别是商鞅的结局很惨,被处以五牛分尸的酷刑。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对统治者有用的人,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士人,都会被这个时代无情的吞噬。如果想保存自己,就要做一个无用之人,避世隐居。

但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王权不断集中,隐士们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压缩。如果你想做一个无用的隐士,反而可能因为无用而被杀,因为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们无法容忍那些不为自己所用之人。例如《战国策·齐策》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齐国派使臣出使赵国,赵太后接见齐国使臣时问道:“你们国家的於陵子仲还没死吗?这个人上臣服于国君,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结交诸侯,这是没有用的人,为什么你们还不把他杀掉呢?”

於陵子仲是战国时著名的隐士,以品行高洁著称,不愿出仕为官。赵太后却因为他无用,想要杀掉他。这并非偶然现象,当时的荀子认为在天子的治理下不应该存在隐士,韩非子认为应该驱逐一切无用之人!

所以在战国时代,隐士们并没有人们所想的那么逍遥自在,他们随时可能陷入死亡的陷阱。《庄子》一书中的隐士们经常会得怪病、重病,而且在得病时还能保持着乐天知命的态度。其实这正是庄子对隐士们险恶处境的隐喻,而且这些隐士在险恶的处境中选择了认命。

不论是出仕为官还是隐居避世,都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到底怎样才能在乱世保全生命呢?《庄子·山木》中说了一个关于“无用”与“有用”的小故事:

这天庄子和学生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他们看到道旁有一颗大树,枝叶茂盛。伐木人拿着工具停在树旁,却不砍这棵树。庄子问这个伐木人:“你为什么不看它呀?”伐木人说:“这棵树不成材,没有用,我干嘛要废力气去砍它?”庄子回头对学生们说:“这棵树没有用,所以才能够安享天年啊。”

下了山后,庄子带着学生们来到了朋友家中。朋友见了庄子一行人很高兴,叫人杀一只鹅招待庄子。下人问:“有一只鹅会叫,有一只不会叫,杀哪只呢?”朋友说:“就杀那只不会叫的鹅,它没用。”

庄子的学生听了朋友的话,若有所思。第二天,学生问庄子:“老师,昨天的树因为没有用能够安享天年,可是主人家的鹅却因为没有用被杀掉了。到底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

这个故事比喻的正是战国的乱世:勤劳的百姓、做官的士人就像有用的树,会被砍伐掉;避世的隐者就像无用的鹅,会被宰杀掉。这真是一个两难的处境啊!庄子会选择做无用之人,还是有用之人呢?

庄子说,我要处在有用和无用之间,既非有用,又非无用,看似有用,实则无用,概括起来就三个字:混日子。

於陵子仲为什么会遭到统治者的忌恨?因为他太高洁,无用得太高调了。《孟子》一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於陵子仲的哥哥是卿大夫,所以他看不起自己的哥哥,就算是饿死,也不吃哥哥一口东西。有一天,有人送了他哥哥一只鹅,於陵子仲鄙夷地说:“这个厄厄叫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某日,於陵子仲的老母亲把鹅杀了给他吃,他不知道是那只鹅,一边吃一边说:“嘿嘿,真香。”(此处有动图)正巧他哥哥回来了,说:“这就是那个厄厄叫的东西啊。”於陵子仲一听,立刻扣嗓子把鹅肉吐出来了。

但是,像於陵子仲这样的隐士,岂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统治者,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吗?他的名声连其他国家的国君都知道了,说明他真的太高调了。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於陵子仲这样的隐士会遭遇杀身之祸。

所以想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就不要那么清高,要和光同尘,与世同流而不合污。《庄子·人间世》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做支离疏的人,形体残缺不全,他的脸在肚脐下之下,两肩高过头顶,双腿与肋骨并在一起。支离疏替别人缝洗衣服、簸筛米糠,足以养活一家子人。但是因为形体残缺,当国家征兵役、征徭役的时候,他可以大摇大摆的逃避,悠哉悠哉;当国家赈济病人时,他可以领到三钟米和十捆柴。支离疏因为形体残缺,所以能够在战乱中保全生命,逍遥自在。最后庄子总结道:形体残缺都可以享尽天年,更何况是德行残缺呢?

因此庄子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你可以做好事,但是不要获得名声;你也可以做坏事,但是不要招致刑罚。不要做一个高洁的人,要做一个德行残缺的人。所以庄子与清高的隐士不同,比如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会跑去向监河侯借粮食,而於陵子仲这样的隐士就不会这么做。

所以,庄子说:“道在屎溺。”道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哪怕这个时代污浊不堪,像屎溺一样烂,庄子也可以在其中看到“道”。因此庄子能够在乱世中顺任自然,怡然自得,就像大乌龟在污泥中爬行一样。不要以为庄子的境界低,只是因为庄子在这样的时代里看不到希望,只能逃避,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人间不值得”。庄子的思想看似逍遥,其实带着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为什么庄子思想到了魏晋时期才流行开来?因为魏晋同样是个乱世。天下征战不休,统治者篡权夺位,读书人随时可能有杀身之祸……所以魏晋名士们就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混日子。你说他们无用,他们并没有避世隐居;你说他们有用,他们又整天饮酒嗑药,不理政务。

当然了,这些都是乱世的全身之道,是庄子的无奈之举。假如我们不能结合时代背景来读庄子的书,最后恐怕只能变成得过且过的废人。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读国学


最前面,大鱼先分享一个小故事:

说,一位僧人进了一家庙宇,冲着佛像吐了一口痰。

其他僧人看到了,过来指责他道:你怎么能在佛祖面前吐痰,做这样大不敬的事呢?!

僧人说:那你指给我一个没有佛祖的地方吧。

是啊,佛当然是无处不在的,冲着佛像吐痰是对佛祖的大不敬,那在没有佛像的地方吐痰,佛祖就看不见了吗?所以说,对于其他僧人而言,佛祖就在那里,供奉在寺庙之中,在世界各地的寺庙中,却唯独没有在心中;对于这位大不敬的僧人而言,佛祖是无处不在的,是在心里的,无论这个行为在什么地方做,都会被佛祖看见,都是对佛祖的不敬。这就像儒家所说的“慎独”,一些人做一些事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缺少监督,他就会暴露本性。

无论是修的什么道,参的是什么禅,若是不由心出发,那就脱不了做样子的嫌疑。

道是普遍存在的

由前面的故事,我们再回到庄子这里来,庄子说“道在便溺”,也是相似的道理,道不会被局限在某一个地方,它存在于每一个空间、时间,世间万物都是遵道而行的。东郭子一定要问一个道在何处,这和庙里的和尚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出了寺庙,佛就不存在了吗?还是说,道只存在于某一些人所认为的玄妙中,除却玄妙之处,那道也就销声匿迹了。很显然,后来的这些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在《齐物论》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庄子对于道的思考,他认为世界万物,一草一木,一树一叶,包括人,都是由道而生。饿了就吃,渴了要喝水,困了就睡觉,疼了要哭,这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是道的表现形式,“便溺”自然也是道的规律之一而已。

在对“道”的追寻中,许多人都是舍本求末,认为道一定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不可触摸的,道当然可以是这样子的,但是道也可以是最常见的、最朴素的、触手可及的。当人唯独追寻虚无缥缈时,那他距离真正的道似乎更远了一些。要知道,

所有的更高的追求和领悟,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没有什么事情是能够一步登天的,所以执念于玄妙,那终将永远是玄妙。

道是不可言说的

庄子说“道在便溺”,这绝非仅仅是一句通俗解惑,庄子的这种回答其实正是佛家所说的“不可说”的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说到这句话,但是讲的人多,真正理解的人却不见得多。“不可说”是佛家高层次的一种精神形式,大概意思为真谛,或者说佛,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体现在道家中,那就是“道”也是不可说的了。在此我们发现,佛家和道家其实有许多共通的地方,事实也是如此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二者确实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包括后世的新儒学,又何尝没有佛道的踪迹呢?

佛家辨证于空与有的关系,有的人将此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面,一旦说有,那就不再是空,反之亦然。我们很容易发现,所谓的空与有很接近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概念。更有人将空与有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也就是佛语说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旦“说”,那就给万物下了定义,有了拘限,那么所说出来的东西也就不是本来的意思了。我们经常在一些著名的佛教典籍中看到一些答不对问的小故事,徒弟问佛,师傅说家常,徒弟求解惑,师傅静默不言,这都是佛家“不可说”的禅悟的表现。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庄子》

庄子被问道,不说道,却说蝼蚁便溺,其中不乏佛教的这一层教义。当然道家在中国的历史比佛家渊源多了,可见早在道家之初就已经有了与“不可说”相似的说法了,当然后来的佛家将此更为深化、系统、哲学。但是,我仍觉得对于“不可说”最为著名的、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谓与后来佛教的“不可说”异曲同工。

道是返璞归真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种我们认为越了不起的人,他们的生活态度越朴素,生活方式也更接地气。在武侠小说中经常描写的高人,往往是看起来低调、普通,甚至庸俗的。就是历史上得道高僧高僧,又或者是世外高人,过的都是最平凡普通的日子,无非也是一日三餐,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起床的时候起床,他们也过不出别样的生活来,也没有生出三头六臂,更没有腾云驾雾。

大家都同处于凡尘俗世,无论是普通人,又或者是传说中的高人,其实都是凡人,都是要吃喝拉撒的。道,就蕴藏在这些最平凡的日子,最普通的生活中。

得道者,又或者说我们所说的高人、大能,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什么呢?最终还是要归结于一个心境上,就如我最近非常感慨的冯友兰先生说过的话,顿悟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的归根到底,也就是“山是山,水是水”,也就说,破除万象,你看到什么那就是什么。

庄子当然是大师,庄子说“道在便溺”是在回应东郭子,同时,这也是庄子对道的大彻大悟,他并没有觉得道是高深不可靠近,也没有轻视它——道,就是那样存在着。

普通人的我们,如何禅修我们的道呢?其实很简单,认真的脚踏实地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道,是最简单的道,因为一呼一吸都是道;也是最难得,因为总有人看不透它的真谛,迷茫于生活的“山水”里。所以,平和下来,多用点心,山水自然成美景。


古代哲学思考


“道在便溺”这句话出自《庄子·知北游》。其意是指道之无所不在,即使是在大小便这种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


在当今我们经常发问何为“道”?在悠久的历史有了“道”的出现就有人与我们一样困惑不解,于是东郭子就向庄子请教,众所周知,庄子是继承老子“道”的精髓,对“道”的主张思想其不亚于老子。

话说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东郭子说:“必定要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不然弟子不解。”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不解说:“怎么处在地下卑微的地方?”庄子又说:“在小草之中。”东郭子皱眉说:“怎么越发低下呢?”庄子连着说:“在砖瓦之中。”东郭子有点急了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不急不慢又说:“在大小便中。”东郭子听了无语了。


通过东郭子与庄子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大道是无形的,天罗地网条条都是“道”。“蝼蚁”团队“道”精神;“小草”为人守本、低调“道”精神;“砖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道”精神;“便溺”自然“道”精神。

所以,人活一世吃、喝、拉、撒、睡都在不停的选择与放弃,舍与得之间不断的重复,随着年龄增长,付出会渐渐增多,而回报却逐渐减少,心念转心思会跟着转,把付出当成奉献心情会更自在,欲求回报只是在空等待。为人三大本钱是,执着信念,健康体魄,坚强活着,方能平安到达“道”的意境,才能证明自己幸福安康。


诗蓦诗书画


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自然而然,不因净而独处,不因秽而不居。道离人不远,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吃喝拉撒就是道,所以《老子》在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二十一章中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并不是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做“自然”的东西,而为道所遵从效法。正因为它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所谓“法道”、“从道”,并非万物的意愿,而是不得不然,比如:便溺。因为宇宙万物根本就是为道所生养覆育,不能离开道而自由演变,所以庄子才说:“道在便溺"。

凡是真正明心见性的高人,无论谈佛或者论道,见地基本相同。又比如:有一僧人问云门大师:“如何是佛?"云门回答道:“干屎橛。”太平古禅师为作颂曰:“我佛如来干屎橛,随机平等遍尘寰。迷头认影区区者,目对慈颜似等闲。”俗语说:“万事一理",无论道也好,佛也好,只要真正悟透彻了,道理都是相通的。














飞龙在天231272723



梅里一了


😅🙏🌷🌷🌷所谓的。道在屎溺中!

其实指万物初生之时,在浊中而生!若清阳为天,阴浊气沉降,

阳阳产生后,的规则!

动物们都在浊中母体产道降生,

屈解道义,道始清纯洁净通透光明,神识若能进入,坐于道天玄心,可以观大千世界一切物质的运动!通透如玻璃罩!

从外观察不得其内事!从内部观外面则一切无碍!以千手千眼,无所不能,可以改变某些事物物质的运行,阴阳浊气中生化万物!即庄子所谓

的屎尿!

学习先天生化规律,认识悟空出处!

以后天之身,聚万亿分小元灵,聚灵合体,炼化去除杂质,杂念贪著执著名利位置,争抢佛位果位仙神位!

断掉欲望舍弃一切法与执!

无我无相之心地!通达大道海洋之心!

一句妄语道在屎尿中,

迷死你在文字之中,设局蒙蔽遮天,多少牛逼的所谓圣人,其实就是个渣渣而已。

我也是茫茫人海,茫茫宇宙中一小微雾态而已!

大道天道阶,天道酬勤!

勤奋好学谦卑的人,才能进阶!

相反,利用所谓的佛通,道通,妖魔通,一切,都是妄想症!

真正修为者,就是一个凡夫!

不想出头露面显圣,

但是未法邪师遍地,互相蒙骗互相欺遮天蔽日,互相自狂自捧

什么它妈的佛圣道尊一切仙神鬼妖!

都是在争抢弟子信众,

壮大自己的队伍阶级,

拉垅吹牛皮赞捧自己的教门

又公正又团结又正义,

其实屁用没有,

一无是处,全部都是高阶骗子大王!

吹牛皮第一没有第二!

这就是今时封建迷信思想教育!

当下如何解析宇宙与人生,生命起源与回归之路!

梦中的理想,大同和平世界!

修道如开车,守法安全驾驶,守交通规则,及星际穿行中,自己的轨道,要适量闪避一些,不遵守纪律的星!防止自己坠落,自己的星掉下来被贬!形成陨石雨,并非是好事,多为被上苍贬下碎掉了,仙位官位没了!也许原灵石碎了!











天道之水道正法坛救苦


自古及今,圣贤学问,举凡思想家或治学家无不认真、严肃,道貌岸然,唯有庄子“吊儿郎当”,玩世不恭,游戏风尘。譬如《逍遥游》开篇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不知其几万里,”难道古代真的有如此大的鱼吗?当然不是。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和夸张,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潇洒。

再如“道在便溺”。道在哪?庄子说,道在屎尿里面。既然屎尿里面都存在着道,那么何处无道呢?也就是说,道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是无处不在的。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庄子要拿屎尿做比喻呢?因为拿屎尿做比喻通俗易懂,不需要讲许多大道理。这又涉及到一个理解问题。一种学问,如果老百姓听不懂、看不懂,无法理解,那么这种学问也就没有存在和传世的必要。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家或治学家,只有庄子老人家真正超逸世外,具有仙风道骨。

谨此,谢谢!


老蒋错话7632


这个问题源于《庄子*知北游》,有一天,东郭子去找庄子问道,就产生了这段对话。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

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不行,你得指出一个具体的地方。”

庄子:“道在蝼蚁里。”

东郭子:“怎么这么卑下呢?”

庄子:“在稊稗(杂草)里。“

东郭子:“怎么更卑下了呢?”

庄子:“在瓦甓(砖瓦)里。”

东郭子:怎么越来越卑下了呢?“

庄子:“道在屎溺(大小便)里。”

庄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道家认为”道"是一个整体,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最后又回归于道,天地万物都逃脱不了道。"道"具有整体性,超越性和内存性。所以庄子说,"道无所不在"。道在蚂蚁身上,说明道在动物身上,道在杂草之中,说明道在植物身上,道在砖瓦之中,说明道在矿物身上,道在屎尿之中,逐渐往下,无所不在,在每一样事物里面。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道的统御下平等地存在着,没有实质差别,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

庄子这个人是一个神人。我之前,读他的书,他编写一些寓言故事,只盛觉好玩,但长期研究之后,才发现,他编的故事都是来解读老子的道。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提炼出来的观点,令人难懂,他就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的方式解读道德经,他把老子复杂的哲学问题,简单的化,故事化,生活化。

比如,混沌的故事,是说明道是一个个模糊的整体,凿开七窍之后,有了区分之后,混沌整体的道就死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把我们比喻为庖丁的刀,要保护好自己,把牛的身体复杂的结构比喻为复杂的社会,要保养好身体,就得依乎天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朝三暮四的故事。他讲有一个养猴子的人,跟猴子讲,早上给猴子三什粟子,晚上给四升,猴子急了不干,养猴子的人第二天改口说:“早上给四升粟子,晚上给三升,猴子同意了"。这个故事要说明,道是一个整体,7=3+4=4+3,一个懂道的人,不拘泥于朝三,还是朝四,只要猴子高兴,我们的工资制度不就是这样吗?公务员实行朝三暮四的制度,公司实行朝四暮三的工资制度,结果都一样。

还有很多小故事都是解读“道",要细细品味,才懂其中奥妙。


飞飞猫说话




道在屎溺,这句话字面上很好理解,屎溺可以理解成粪汤......

它的出处来源于《庄子·知北游》,在文章中其实庄子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有心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

故事背景是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结果东郭子说“别糊弄我,你必须给我个明确的地方”,这就有了庄子所说的“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庄子如何解释的这个“道在屎溺”呢?

首先,知北游篇,开头就告诉了大家,这个“道”啊说不得,尤其是知“道”的人,更说不得,这也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而释迦摩尼在《金刚经》也说“我说法49年,实在是没有说,如果你们以后讲我有说法,就是毁谤我”。

而庄子紧接“道在屎溺”继续说,你这么问本身就没触及道的本质,你总是在某一方面,某一具体事物上面寻找道,这样其实你找的“道”局限在了你提问的问题上面,并不是真的道。

庄子开始举例模式,说古代一个城管叫获,问一个杀猪的猪(被宰了的猪)的肥瘦,踩踏猪腿,越往下越能知道猪的肥瘦。

啥意思?就是光看猪的肚子啊,屁股啊等这些有肉的地方,无法分辨,因为都那么肥,但是猪腿的肉不好长,这头猪要是腿上的肉都那么肥,那他得多肥,都长到腿上了。举个例子,张三、李四都是亿万富翁,张三有100亿,李四有10亿,你想知道他两谁更有钱,光看跑车不好区分,那怎么区分,你就在最最最最没用的生活用品上区分,张三家的指甲刀都镶嵌着钻石,李四家的只是纯金的,所以张飞比较肥。跑车就是猪肚,指甲刀就是猪腿。

“道”是无所不在的,只做表面功夫求不得道,上学时我们上课都读书,工作时我们每天都干8小时,但为何别人学霸我学渣,别人总监我文员,拉开差距的是余下琐碎的时间,是用心的程度,是否塞满了整根猪腿,意思意思糊弄的背后,最后只能输给自己。所以表面上仙风道骨,诵经百遍不一定是得道之士,而是面对挫折而不怨,面对困难而不馁,面对成功而不喜,面对利欲而不乱,深知自我内在的追求,不强求于外部世界,顺应事物应有规律,不以机智夺取,不失本心,不乱已行。

这样你便能在屎溺之中,领悟道的本意,看其他“高贵”的事物,便更清晰明了。

欢迎朋友们转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互相关注,一起交流学习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