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读书方式,你喜欢很多人一起阅读,还是一个人阅读,为什么?

兵传媒


以前我是一个人读书,习惯了,就觉得读书自然是件私密的事,读书注定独行。

一年前,我开始接触微信读书,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书友的想法,眼前一亮。彼时,深渊与深渊响应,思想与思想激荡,那样一种快感是很难言说的。

我很感谢最近这一年的得着,认识了很多书友,写了很多书评,读了很多大部作。譬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罪与罚》、《平凡的世界》,不一一列举。

我现在也会享受一个人读书的快乐,但绝不排斥共读的好处。

如果硬要选择,我当然选择有同路人。


摩西Moses爸爸


我出生于四县交界的穷乡僻壤,上初中时正值“文革”后期,所能接触到的书籍,都是文革时期“高大尚”的读物。 我家有个邻居,是从城里打成右派返回农村改造的。他看我喜欢读书,有一天把我叫到他屋里,问我喜欢不喜欢读名著,我表示了渴望之情。他说你必须保证不对别人说,我发下毒咒。他打开一个樟木箱子,里边满满一箱书,大部分是大部头,一些纸张已经发黄。箱子一股樟脑味有些呛鼻。从此便偷偷阅读这些当时的禁书。现在记起的有《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简爱》丶《红与黑》、《俊友》、《茶花女》《苦斗》、《三家巷》、《家》《春》《秋》、《子夜》,记得还有四大名著。初读这些书时都是一知半解,外国名著人名太长、地名太怪很难记得住,四大名著都是文言文,更难以看懂。邻居告诉我可典字典了解内容。虽然读的嗑嗑拌拌,还是让我了解了文革读物以外的东西,开阔了眼界。以致于后来喜欢读名著,工作后购名著读。养成了追名著、追热门小说的习惯,以此当作一种享受。虽说在文学上无任何建树,但作家梦天天做,并且乐此不疲,也不后悔。


李风辰


我喜欢一个人静静的读书,一个人感受书本带来的欢愉悲戚。每每拿到一本书,便迫不及待的打开,先粗略的看一遍,懂了一个大概。然后拿出纸笔,再重新仔细的阅读,看到精彩的字句,在本子上又写上一遍。

原先我可是新华书店的常客,在那六七年的时间里,我经常走上二三里路去看书。我属于那种只看不买的人。书店那时没椅子,也不准坐在地上,一站几个小时,站累了便蹲下来看,脚麻之后又站起来看。实在站累了,靠着书柜看,省了点力,但书店里的工作人员看到便会上前提醒,不准靠着。我每次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才恋恋不舍的走回家。几年下来,差不多把书店的每本书都翻了一遍,当然也没少受售货员的白眼。到如今腰老痛,我怀疑是那时站着蹭书的结果,天下果然没有白吃的午餐呀。

除了钱,我最爱的便是书了,可以说是“嗜书如命”。小时候,大我们几岁的老姐有满满的二箱子书,却总是锁着,于是我和哥哥便弄开锁,将书偷出来看,常被老姐追着打。约十岁左右,我又偷着把老妈的藏书都看完了,那都是大部头的小说,每本都有三四百页。老妈的书都是言情之类的,老妈藏着不准我看,但我还是偷着看完了。对我看书影响最大的是我哥,他也极爱看书,那吋他老欺负我,但只要有书都会给我看。男孩子看的书以打杀武侠为主之类的,来者不拒的我又统统的看完了。如今看到十岁的孩子天天玩手机,想想那时十岁的我竟然看完那么多的大部头书,连自己都感到十分的惊奇。

到后来,更是思书若狂,一日不读兮,寝食难安,到别人家便到处找书看,见人便开口借书看,死皮赖脸的讨书看。甚至与一个收废品的人说好了,收到书便留给我。每次拿到书最先是粗略的看一遍,再返回重新看一遍,我喜欢边看边作记,遇到好的字句便在纸上写一遍。每次拿到书恨不得一次看完,经常通宵看完。吃饭时要看书,睡前要看,上厕所要看,闲坐也要看,爱书的我成绩却不好,因而吋常被老妈说“读书冒读出来,却把眼睛读坏了”。

到如今,年纪大了,也俗了,爱上了电视,爱上了手机,对老朋友——书疏远了。我的书呀,伴我走过了人生的大半,怎么着都应该感谢谢你了。





梅来一夏


读书多人好,还是一人好?这要看情况。上学时,在图书馆读书,许多人,各占一个位子,各读各的书。那种气氛好极了,周围静悄悄的,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记笔记的笔尖沙沙声。只要精神集中,被书的内容所深深地吸引。就会忘了周围的一切。直到管理员宣布要闭馆了,才会走出书本,回到现实中来。那种群读的感觉真好。现在只好到记忆中寻找了。

参加工作后,更多的是一人读。捧一本心仪的书,静静地,不慌不忙地读,无异是另外一种享受。小时候没有书读,好不容易从他人手弄到一本,人家逼着要。只好夜里秉烛夜读,有一次一夜看了一本《灵泉洞》,帽沿被煤油灯烧着了也不知道,第二天匆匆送还。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读书人也是最讲信誉的人。

一遇假期,便是最好的读书之时。读了之后,还要当故事讲给人听,在那时的农村还是很受欢迎的。

退休的人,读书的条件更好了。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阅读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

我依然觉得捧读一本书,是一种最高的精神享受。人生也有涯而书海无涯,多人读有多人读的好,一人读有一人读之妙。

坐拥书城,其乐无穷!



诗梦文心


我喜欢一个人读,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因为:

一、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一个比较私人的爱好。它跟唱歌跳舞之类的爱好不同,不需要热热闹闹的氛围,相反,安静的环境更能使人沉静下来走进书里去。我自己很少在图书馆看书,以前去图书馆借书也是带回家看,一个人静静品味。后来有了孩子,曾有朋友相约带孩子一起去书城看书,也尝试过,但是不习惯那种氛围。即便是有位置坐,也感觉心里慌慌的,难以入神。后来就干脆买书看,置办了个家庭图书馆,娘俩一人一个角落静静地读,谁也不影响谁。

二、那在嘈杂的环境中难道就不能读书了吗?我自己的体会是也能。只是比较适合看一些故事性的情节比较吸引人的书籍。孩子每次出门,不管远近,都会在包里塞一本书,说这是语文老师要求她们的,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我一般就推荐一些篇幅短小的书籍给她带上。

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包零食,一本书,没有任何人来打搅,一个人静静地看上一天——啊,想想就美!




读书品文


一个人看,我记得对我影响很深远的几本书,一个叫做《飘》,主角是一个富家千金后来因为战乱成为一个穷人。在她已无所有的时候,还有一大堆人需要着她,我很佩服她的勇气,还有毅力,以至于我在心里受到了挫折的时候,我会想起这本书,它给了我一些启发。还有一本叫做《简爱》,女主身世凄惨,却能够不卑不亢,最后获得真爱。其实他们两个都很幸运,遇到了真心爱自己的人,还有一本书是《契克夫小说》很好看一本书。经典的就是不一样


爆炸的毒辣椒


一个人,这个毫无疑问。

一个人徜徉在书本里的那种感觉太爽快了。

还记得小时候窝在自己的屋子里,开着台灯,一个人看红楼梦的感觉,从早上一直看到被姥姥叫吃晚饭,其间无人打扰,那种在情景和感情中的沉浸感,是任何一种其他的方式都无可替代的,这可能也是我不爱看电视剧的原因,极少电视剧能让我有一种淋漓尽致的体验。

后来上了大学,除了三毛就极少看课外书了,特别喜欢看经济类或者金融类的著作,图书馆里人很少,我躲在角落里一个人大快朵颐一般的看书,周围也极少干扰。感觉充实而满足。

不知道什么是和别人一起看书,在我的世界里,看书是一个人的事,很难分享。


晚来风急的无穷大


性格不同的人,读书的方式也会不一样,这会因为个人的环境,文化背景不同而受到影响。

但是无论如何,读书方式都不止是一种方式就好,多种方式的阅读,才会让我们汲取到更丰富的知识,也会让我们增长更多的社会阅历,让自己真正的在读书中找到那些“颜如玉和黄金屋”。这对于古代人如此,对于现代人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喜欢独坐窗前,对着窗外的一轮明月读书作画,比如李白。也能经常看到多数的文人墨客聚在一起,为了辩论文字和句子的好坏而互相交流切磋技巧,比如竹林七贤或者江南四大才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喜欢在夜晚下班后,睡觉前,手捧一本书,安静的阅读;更喜欢在有读书氛围的书店或者读书角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静静阅读,享受读书所带来的那种静谧感和书香气;也喜欢去参加读书会,读书沙龙之类的活动,这样不仅是为了认识相同志趣的读书书友,也是为了互相交流讨论读书感悟和读书见解。

所以,题主问的这句话,是需要分时候,也是需要分情况的。

第一:群体阅读的好处。

近几年,很多的读书书店、社群、小组、APP相继出现,我们不仅在线上与喜欢读书的人一起相约读书,也在线下经常喜欢去参加读书会。在这种读书热潮中,还形成了拆书帮、行动派、XX读书学院等一系列的读书组织。

这些读书会和读书组织的出现,就说明了群体阅读的好处。

在群体阅读中,我们可以与书友互相交流读书经验,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书籍的知识,可以互相借鉴读书方法。

这是我们在工作之余,找到安放自己精神世界的一个特殊圈子。在这个圈子中,我们能找到自己精神的出口,看到真实的自我,不仅让自己阅读了书籍,也让自己变的更为优秀。于是,这种读书方式变成了我们的精神乐园,让我们枯燥的现实生活更丰富,更精彩有趣。

第二:个人阅读的好处。

有时候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很疲惫,享受这种一个人独处的读书时光并不多,享受这种完全把自己放纵在书中的精神世界的日子也不多。所以一个人读书,就也成了我们很好的一种释放自己精神压力的出口。

个人独自阅读,适合在自己无所事事的时候,或者孤独的时候,或者仅仅只是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的时候去做个人阅读这件事。

因为这时候我们可以抛开世界外面的一切纷杂和干扰,让自己的心彻底的安静下来,静静的享受书籍世界中带来的乐趣,让自己完全的沉溺其中不受打扰。

除此之外,一个人读书更利于我们精进个人能力和读书技巧,在你沉下心来默默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你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迅速增加和成长的最佳过程。

第三:群体阅读和个人阅读,二者缺一不可,需要相辅相成。

无论是很多人在一起阅读还是一个人独自阅读,都是我们读书生活中的读书方式,只一味的使用一种方式,就会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不能让自己真正的找到读书的乐趣,也不能真正的理解读书的意义。

比如只是一味的浸泡在读书会或者团体活动中,就会容易让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迷失自我,让自己只能听到别人的意见和声音,自己却没有了主见。

又比如只是一个人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独自读书,就会使人在长时间的封闭的状态下心理和感情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自己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这样的读书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只能让自己的读书之路越走越窄,不能变通和体悟到读书的真正妙处。

所以,两个读书方式结合在一起,才是最佳的阅读状态。需要独自阅读的时候,就给自己寻找一个自己舒服的状态和单独的空间,尽情的阅读,这样能真实的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需要和大家一起阅读的时候,也不能排斥,而是应该去积极的参加这种团队阅读的活动,和大家一起去交流阅读心得,交流读书书目,并找到和自己惺惺相惜的文友在读书的道理上一起前进。

有人说:读书,就是为了在书中读自己。在阅读的路上,一个人努力很潇洒,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让你在读书的路上看得更高更远。

因此,两种方式缺一不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遇见安苒


最近一直在琢磨“看书”这个话题,越是深入琢磨,越发觉得这“看书”二字里面,还真是有点儿意思。今天我这篇杂文,就来说说“看书”所存在的一些差异性。

同一个人,阅读同样一本书,但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感悟。

同一本书,被不同的人在读,但由于各自的受教育程度、人生阅历、心理状态、思想深度不同,所产生的认识、理解与领悟也会不一样。

比如说看《三国》或《红楼》,如果是一个十几岁的毛孩子、一个四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和一个六七十岁的老爷子分别在读,他们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说同样是看书,如果是在环境幽静的图书馆或香味四溢的咖啡馆里看,就能产生很多的联想与思考。如果是在环境嘈杂的菜市场或人潮川流的大街口看,断然是做不到心无旁骛、不被干扰的。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不同的书、写着不同的人生际遇和感悟。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但通过看书,则可以感受到千百种不同的人生。

看书,无论自己是什么学历、是什么年龄都行,不过最好是找到一个好的空间和对的环境。“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个好的看书环境,我觉得这是对书籍最起码的尊重。


牛哥谈人生


如果非要做一个读书方式的选择的话,我会选择一个人阅读,至于理由如下:



读书是一个人的事

从小就不喜欢一群人在一起看书,因为这会被其他人的谈笑打闹所影响,好玩的心谁还没有呢?那我肯定也不例外,不是因为定力不足,而是因为别人都在玩儿,都在谈笑风生。就你一个人在那里看书。我就觉得很奇怪,然后会觉得自己被孤立,也会很不合群,在这样的心里状态和现实情境的影响下。必然读不进去的。

一个人读书的时候,更能全身心的投入和思考

我个人在阅读的时候,就喜欢沉浸在书本里,我会在阅读的时候边想象作者当时的情境,他的状态,他的心情。他在做的事,然后渐渐的深入到那个情景中,我会觉得很舒服,然后在这个过程里,不断的思考。从而再把自己读到的感悟或者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如果是用手机看,我就会把读书笔记记在备忘录里,方便后续查找和回味。



一个人阅读,能够快速的让自己安静下来

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待着,或者听听轻音乐,然后还有一个方式就是阅读,通过阅读,慢慢的让自己浮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拿到书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缓缓平静,因为带着情绪去阅读,不仅读不进去,反而会越来越浮躁。也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每当心情不好,选择的方式是阅读的时候,我就会在心底里暗示自己,告诉自己,你选择放松的方式是阅读,接下来的时间请把心情放平稳,认真的阅读你手上的这本书,让自己读完有所收获。】当然这个方式是需要练习的,你得养成习惯才行!

总结

有的人适合一群人读书。这样能够促使自己也能够认真的阅读。有的人适合一个人阅读,找到与自己的独处空间。

但是不管是一群人阅读,还是一个人阅读,你只有真正的读进去了,让自己读完有收获,能从文章中得出自己的感悟,这才是代表你认真的读书了,也做到了对阅读的“

基本尊重”。

愿你读的每一本书都能感染到你,愿你在书的海洋里,找到与自己匹配的人生价值观,并为之努力,达到你想要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与分享,那么,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