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禪修有助於驅散焦慮


科學探索——禪修有助於驅散焦慮

作者介紹:卡里•巴伯(Cary Barbor),心理學專業人士,是美國《今日心理學》雜誌撰稿人。

生活在廣袤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對生命的態度超凡脫俗。一進入當地的佛教寺廟,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尺寸與大橡樹相仿的壯觀雕像,上面刻著紛繁複雜、色彩絢麗的雲朵和圖案。但是,一旦冬季過去,這項宏大作品便會消融殆盡。原來,雕像用酥油做成,是高原人民表現生命無常特性的一種象徵。

此處的生活非常不易,村民們要騎著自行車上班,早出晚歸。居住的房子也是破落不堪,幾無長物。走進這些簡陋的土坯房,你會發現——除了供一家八口睡覺的長條平臺床,並無桌椅。可是,人們邀你進屋喝茶時,他們的笑容燦爛而熱情。過著被我們稱之為差強人意生活的他們,是如何保持如此寧靜的內心呢?

無論炊食、縫紉還是耕種,村民們都坦然處之。將禪修不露痕跡地融入每一天、每一事的生活方式,似乎讓西方文化難以理解。能否從這種生活方式得到啟發,用以提升我們自身的生活呢?拋開一切,加入居於山頂的藏族僧人之中,這種浪漫想法並非唯一的思路。其實,你無需辭去工作、放棄財物,並且花上30年唸經誦咒。最近研究表明,即便做上短短一節10分鐘的禪修也會產生顯著療效;另有若干項研究證明了短時禪修會提升大腦的阿爾法波(大腦放鬆時的腦電波),減輕焦慮和抑鬱。

為精準探查禪修究竟影響到大腦的哪個部分,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用核磁共振技術監測禪修者的大腦活動。研究者發現,禪修激活了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的大腦區域,而自主神經系統掌管的是我們不能自主控制的某些生理功能,如消化和血壓等。鑑於這些生理功能易受心理壓力的負面影響,因此很容易理解,調節這些生理功能有助於預防與心理壓力相關的疾病,例如心臟病、消化不良以及不孕不育等。

科學探索——禪修有助於驅散焦慮

什麼是禪修?

且不談測定禪修生理效應的難度,僅是定義禪修時做什麼也是非常困難的事——就像去想象單手擊掌所發出的響聲。在《什麼是禪修》(What is Meditation?)一書中(香巴拉出版社,1999),羅布•奈恩(Rob Nairn)將禪修描述為“全然專注”的一種狀態。他解釋道:“這是一種高度警覺和有技巧的思想狀態,因為禪修要求一個人在心理上安住當下,並且,‘隨順’自身及周遭所發生的任何情況,不得以任何方式作任何增減。”

禪修時的身體行為大致包括:靜坐不語、專注於呼吸、一個詞或一句話。但是,禪修者亦可行走或站立。事實上,以下情景並不罕見:高原上,一名行禪的僧人走幾步便會趴下來做大禮拜,他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套動作,直至到達數英里之外的目的地。

禪修的傳承多樣,修法亦不計其數,這種多樣性可能會讓初習禪修者懷疑自己是否修得如法。羅傑•湯姆森(Roger Thomson)博士在芝加哥做私人心理醫生,同時也是一名禪宗修行者,他認為有個辦法可用來確認——“如果禪修後感覺更好,那你很可能做對了。”

湯姆森的闡述聽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很多人無論嘗試多少次似乎還是抓不到竅門。“這確實可能會非常困難”,史蒂芬•亨德林(Steven Hendlin)博士說,他是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臨床心理學家,“就像跟喋喋不休的內心作艱苦鬥爭,我們都體會過那種困難。”

很多人被禪修所吸引,起初是為尋找安心和減壓的方法。“禪修對緩解壓力非常有效,許多人藉此進入了禪修。”湯姆森如是說,有時他也會建議患者去禪修。“如果有人深受焦慮情緒的困擾,他(她)可因禪修的寧心功效而受益。並且,禪修帶來更高水平的自我認同及瞭解,這絕對有利於精神健康。”

但是,更深入的自我認識也可能是把雙刃劍。醫學博士馬克•愛潑斯坦(Mark Epstein)是紐約市的一名私人精神病專家,也是一位禪修者,他提出要小心禪修引發的反作用。“如果你並沒有獲得某些感覺,禪修確實可能會增加焦慮程度。”換言之,修持“全然專注”時,你的念頭無處遁形,這對某些人而言好壞兼有。

以上原因讓某些專家建議將禪修和精神療法結合應用。湯姆森稱:“這兩者都能使人認知當下處境、保持心態開放並減輕戒備心理”。他在《美國心理治療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上述二者的互補性:“在禪修和精神療法中,我們都努力避免受到內心成見的制約,而是與當前發生的一切友好相處。”

為了說明對二者關聯性的見解,湯姆森比較了禪和相關的精神分析理論。他寫道:“禪修鼓勵習禪者逐漸認識到,人類體驗中的過度個人主義觀點完全歪曲了真相。禪的智慧,即是認識到所有個體的真正本性並非個體性,既非恆常又非孤立。”

科學探索——禪修有助於驅散焦慮

寧靜與科學

顯然,有助於抗壓的任何工具都是受人歡迎的;但除此之外,禪修還有何裨益?自從醫學博士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等研究人員開始累積相關數據以來,已有多項研究表明:禪修的效果的確存在,它不但對精神,而且對身體也有複雜的生理作用。研究發現的其他益處還包括幫助逆轉心臟病(美國人的頭號殺手)、緩解疼痛、增強免疫系統,以及更有效地抵禦疾病。

還有些更加令人鼓舞的眾多新研究。去年美國《中風》(Stroke)雜誌發表了一項報道,60位動脈粥樣硬化或動脈硬化的非洲裔美籍患者(非洲裔美國人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率接近白人的兩倍),進行了為期6至9個月的禪修。禪修期滿之後,這些患者的動脈管壁厚度顯著降低,而未禪修的對照者動脈管壁則增厚了。禪修人群所發生的改善,大概可以降低其心臟病發作風險11%,中風風險8%-15%。

去年發表於美國《心身醫學雜誌》(Psychosomatic Medicine)的第二項研究,隨機挑選了90位癌症患者,並對他們教導正念禪修(禪修的一種)。七週之後,相較於未禪修的對照組人群,那些經過禪修的人明顯減輕了沮喪、焦慮、憤怒或者困惑,而且精力更充沛、心臟和腸胃毛病更少。

其他近期研究則嚴密觀測了禪修中發生的何種情況,會致使人體產生此類積極生理變化。在愛荷華州費爾菲爾德的瑪赫西管理學校,研究人員發現禪修普遍適用於減壓。他們觀測了禪修四個月的一組人群,發現這些人產生的應激皮質醇激素較之前更少。因此,不管處於何種情況,這些禪修者能夠更好地應付生活壓力。

戴安娜•阿迪勒克辛那(Diana AdileKirschner)博士是費城地區的一位臨床心理醫生,她有時會建議患者學習禪修,並藉此親眼目睹到禪修非常有效。她認為:“禪修不僅是超棒的減壓方式,還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如果人們堅持完成禪修,我可以保證有上述效果。譬如,我認識的一對夫妻,以前老是拌嘴;但自他們禪修後,兩人來我這兒接受治療時,怒氣少了、自省多了,也更恩愛。”

科學探索——禪修有助於驅散焦慮

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不去禪修呢?湯姆森推測說:“因為禪修使人深入自我,而這並非是大家都想要的。我們經常只想解決問題,而拒絕接受問題本身。許多人覺得負擔不起禪修要用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事實上,不去禪修的後果才是我們無法負荷的。”

愛潑斯坦和其他幾位專家認為,禪修的效果和放下對“自我”的執著有關。正如愛潑斯坦所說:“當你在晚上直視一顆星星時,很難看清楚。但是,當你把目光稍移開,它反而清晰可見。我認定自我和禪修的關係與此道理完全相同。當你通過某種禪修而專注自體感時,妄自尊大的“自我”卻矛盾地變得難以捉摸。當你更多地去認知自身與其他生命的互相關聯時,你卻能從恰當視角更好地認清自己的煩惱。”

每天黎明時分,在加利福尼亞蒙特雷公園,常常見到一幫中國長者聚集。他們優雅協調地舒展著手臂和身軀,接下來,便筆直站立,進入簡單的禪修狀態,而只從鼻孔呼出陣陣溫熱的氣息。所有這些人看起來都充滿活力且相當年輕,但實際上他們都已上了年歲。

當西方科學家仍在探索禪修如何及為何有效時,我們已然認識到禪修對生理和心理有諸多益處。同時,很多臨床專家認為禪修是對傳統療法的一項有效補充。因此,我們或許只需聽取湯姆森的建議,仿效藏族人去禪修,這終會讓我們有更好的體驗。


科學探索——禪修有助於驅散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