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

用戶3140478914


當然不會不吃鹽,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食鹽主要是氯化鈉以及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如碘等,這些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當事人們吃的鹽當然不會是現在我們所食用的加碘鹽,而是粗鹽,所以會有許多人患甲狀腺腫大等疾病。歷朝歷代都將鹽視作國之命脈,是一種戰略物資,中國更實在春秋時期由管仲提出創立了鹽鐵製度,保證食鹽的安全性以及官府對鹽的控制,古代走私鹽是重罪。古代的官鹽價格並不是很高,唐代時20文一石。所以尋常百姓是吃的起鹽的。


雲山攀行


別說太遠,就說抗戰時期。中國沿海地區幾乎都被日寇佔領,造成兩湖貴州等不產鹽地區民眾吃鹽異常困難,經常是一石稻穀才能換一斤鹽,山區民眾特別是少數民族民眾根本難知鹽味。

我們這裡的少數民族到現在還流傳一句話: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嘮竄。小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酸罈子,什麼菜都往裡面塞。雖然說的是人們酷愛酸味,其實是有非常無奈的原因的。

有了酸罈子後,只要第一次加足了鹽,放入蔬菜,植物發酵,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硝酸鹽,酸罈子也會越來越酸,越來越鹹,這樣即使沒錢買鹽,只要去挖酸罈子,放點酸水,菜就有了鹹味,下飯就不是問題。

這樣長期食用酸罈子酸味,也造成了無法想象的惡果。由於長期得不到海鹽中碘的補充,很多人得了大脖子病,小時候,街上掛著個大脖子的人比比皆是。我家就有遠房親戚,山區的,經常來我家,大脖子幾乎吊到了胸前,軟軟的,不過差不多也活到了七十歲。到七十年代後,隨著老一代的大脖子慢慢老去,基本上再也見不到大脖子了。

現在去少數民族鄉下,那裡的人還保持著在酸罈子裡醃雞醃鴨醃肉醃魚習慣,來客時必拿出來招待一番,很受歡迎。不過我是無法對它產生感情,除了鹹,還是鹹,想到那段辛酸的歷史,根本品不出別的味來。



雲卷飛山


首先,鹽肯定能買得起,只不過吃多吃少的問題。

人不可能不吃鹽,不吃鹽根本走不動路,尤其是古代,農夫一天勞動量巨大,發汗也多,不吃鹽根本幹不了活。

有人說,草原民族就不吃鹽,這是因為遊牧民以牛羊肉為主食,他們在處理肉的時候,不會像現在這樣精加工,而是和著血和動物乳汁烹調,這裡面含有的鹽分比植物多,所以不用額外吃鹽。但是農耕民族就不一樣了,以穀物和蔬菜為主食,必須在飲食裡添加鹽分。

其實中國從來不缺鹽,只不過控制鹽的銷售。

早在公元前6050年,當時還是新石器時代,羅馬尼亞的原始人就學會用陶器煮鹽泉水的,以提取食鹽的技術;在中國山西省運城市,也發掘出同一時代的古代鹽場,表明中國製鹽業的開端。

因為鹽是必需品,所以政府要麼專賣食鹽,要麼授權私人經營,反正一直保持壟斷。這樣一來,朝廷不僅增收,而且控制了經濟命脈,豈不美哉?但壟斷一定會造成市場不滿,歷史上就爆發過很多關於食鹽的衝突。

意大利統一前,威尼斯就跟熱那亞為了鹽幹仗。法國大革命的一個誘因就是過高的鹽稅,運動過程中成功廢除了鹽稅,可拿破崙當了皇帝后,宣佈重新徵鹽稅,理由是支付對外戰爭的經費,直到1945年,法國才再次廢除鹽稅。

綜上所述,窮人肯定要吃鹽,如果買不起官鹽,就買黑市上的私鹽,反正肯定要吃。歷史上很多巨梟都是幹私鹽出身的,比如黃巢。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古代有一個辦法是醃鹹魚吃。

這種鹽一般叫做“漁鹽”。由於海魚本就是鹹的,所以摻雜私鹽是沒人能發現的。

在古代的市場上,幹海味產品是非常豐富的。

例如,南宋鹹淳年間的臨安城的市場上有海貨商鋪,不下一二百餘家。其中的產品有:

  • 郎君鯗、石首鯗、鰻條彎鯗、帶鯗、短鯗、黃魚鯗、鯁魚鯗、老鴉魚鯗、海里羊。


如果想要醃漬這些海物,就需要用到鹽。

這種鹽一般都需要有鹽引的官方“漁鹽”。例如,至元三十年(1293)元朝就規定漁船要“赴局買鹽淹浥魚鯗”。

但由於海魚本身就是鹹的。

所以,很多人都投機取巧,試圖用私鹽去醃漬魚類,這樣不易被人發現。


針對這種現象,元朝時期曾有法律規定:

  • 凡用私鹽醃浥魚蝦鯗鮚竹筍貨賣或博易諸物,比同私鹽法科斷,正犯人杖七十,財產一半沒官,鐐役二年。

也就是說,不能用私鹽醃漬魚類。

不管你是自己吃,還是出去賣,都不能用私鹽醃漬。

但是,這種事是很難查出來的——人家吃的是海魚,又不是河魚。


HuiNanHistory


吃鹽是人體生理需要,沒有東西能夠代替但中國歷史這麼悠久真的會發生買不起鹽的情況,我查好久資料,總結臆測一下古人的三種應對方法:


第一種可能:生活區域附近找野鹽

1、古代最重要的食鹽就是來源於海水,如果身在沿海區域的話,海水淤積在灘塗會形成自燃晾曬的鹽,如果沒有的話還可以自己煮海水獲得粗鹽。

2、野生動物也需要大量鹽分,因而在野生動物集中區一般都能找到富含野鹽或者滷水的地方。

第二種可能:利用草木灰提取鉀鹽

植物生長離不開微量元素,就像現在我們種地也需要使用鉀肥。網上有人具體實驗過從草木灰中提取鉀鹽,草木灰經過溶解、過濾、蒸發、冷卻後會得到鉀鹽晶體,進一步實驗發現所得晶體主要成分是碳酸鉀,還含有少量氯化鉀、硫酸鉀。在沒有條件時,鉀鹽也是可以頂一段時間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618809ab7dfc44136f413afc05fbd687\

文史探客


小時候聽奶奶講,戰爭時期,鹽不好買,也貴!所以農村就用土辦法自己取鹽!去過鄂北的人都會發現那邊的農村有很多露天的土廁所,就是地上挖坑四周用石頭圍起來的那種!具體是把裡面的大糞清理乾淨,廁所用過一段時間後坑四周的會起一層殼,像白色泥土一樣的物質。就是把這層殼剷下來,用水洗乾淨,然後用開水煮沸,過濾後就是鹽水,晾乾後就會有少量的鹽了!具體的沒有考證,有專業的人士可以幫忙解答一下!


青城四叟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他們會把一種植物燒成灰,以這種灰來代替鹽。這種植物是什麼?能真正代替鹽嗎?我們先來說說鹽的重要性。

(在南方普遍生長的露兜樹)

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本能需要鹽成分,現代醫學是如何解釋鹽對人體的重要性的?

鹽的化學式是氯化鈉(NaCl),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鹽裡面的鈉離子能維持細胞內外的正常水分,促進細胞內外物質交換,氯離子是我們胃液中的主要成分,促生鹽酸,幫助消化,增加食慾。

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為了生存,本能地發覺鹽對人體生長的重要性,動物亦然。在遠古時期,有群猴舔地,白鹿飲泉的傳說記載,其實都是對鹽成分的本能需要。

我國最早對鹽有記載的書籍是《山海經》:“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鹽販之澤,就是運城鹽池,運城市是山西省的一個地級市。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懂得製造鹽了。


(古代製鹽:井火煮鹽)

古人如何製造鹽,在今天看來便宜得不得了鹽,為何古代窮人買不起?

根據工藝不同,中國古代的鹽來源主要是四種:海鹽、湖鹽、井鹽、岩鹽。唐宋之前,海鹽的製造比較原始,直接刮海邊的鹹土,再用草木灰等等吸收海水,作為製鹽原料。宋代之後,才有了曬鹽技術的出現。

在古代,由於生產技術落後,鹽難得,但它又是身體的必需品,所以官府對鹽的控制非常嚴格,同時為了增加稅收,就出臺了強硬的鹽稅,可視作是封建統治者對平民百姓的剝削。我們在電視劇中常看到古代某官員貪汙鹽稅會被處死,或者某人走私鹽而入獄,就是因為當時的鹽實在是暴利,能增加統治者的財富。

在古代,遇到戰亂或者自然災害,普通老百姓收入劇減,一下子變成窮人,當朝對鹽的控制又嚴,他們買不起鹽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代販賣私鹽:重罪)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他們會吃什麼?

在我國南方,據當地一些縣誌的記載,在古代戰亂時,或者自然災害嚴重時,很多平民百姓買不起鹽,甚至沒有鹽產品流入,他們會吃一種植物燒成的灰。這種植物叫露兜樹,在南方各省分佈較廣,現在廣東、海南一帶的老百姓還用它的葉子來包粽子。

(露兜樹的葉子可以包粽子)

露兜樹有幾個品種,可基本相似,它的葉子燒成灰之後,有鹹味,其實它的成分不是鹽。但是,人的身體習慣了鹽,習慣了鹹味,就需要食物當中有鹹味的出現,於是窮人只能用這種不衛生不營養的方法來代替鹽。這種方法肯定對人體有傷害,不可常吃。





在物質豐富的現代,我們看似不起眼的食品,也許在古時,是極其的奢侈。也通過這些歷史借鑑,我們要珍惜生活,一切都是來之不易。


我就是竹韻


“古代窮人買不起鹽,那他們吃什麼呢?”這個問題看來時間不短了,恰好翻到,並且自己以前寫過一篇這樣的文章,特地翻出來回答一下,供參考。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門把所有回答者的回答看了一遍,發現除了說販私鹽、偷著煮鹽之外等途徑之外,還有一種製鹽方式僅有少數回答者提到了,而這種方式則是古代的窮人的製鹽方式,不只是古代,甚至在上個世紀中我們國家正經歷苦難的時期,不敢說全國的窮人們都是這麼製鹽的,至少華北大平原一帶都是這麼做的,我們的祖輩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我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你聽過一個詞叫“淋小鹽”嗎?曾經跟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對,這種製鹽方法叫做“淋小鹽”,得到的鹽叫做“小鹽”。下面就開始我的文章:

今天咱們家炒菜用的鹽可謂是種類繁多,極為講究,用的這些雪白的鹽是精鹽,還有各類如“加碘鹽”之類的特製鹽。如果家裡有比較喜歡醃鹹菜的主婦,有時候可能專門去買那種鹽粒比較大、顏色較深的大鹽。這些鹽或者是井鹽、或者是海鹽、或者是池鹽,價格也比較便宜,大家似乎感覺沒有在用鹽上做過多大難、花過多少錢吧?當然,那年日本地震引發的“搶鹽潮”除外!

但是在古代、近代、現代,或者更準確說在解放前,農村的父老鄉親們吃鹽可沒這麼方便。主要原因是由於生產技術以及資源轉化技術低下,食鹽產量極低,鹽在古代算是戰略資源,國家控制並且課以重稅,各朝各代鹽業管理都是大事,有專門的衙門去管,打擊私人經營,所以民間大多數百姓鹽都吃不起,特別是在動亂、戰亂的時候更是這樣。但是人不能不吃鹽,不吃鹽就不能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就會沒體力,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吃不起鹽怎麼辦?老百姓們就自己土法上馬“淋小鹽”,為什麼叫小鹽,應該是跟官辦的那些海鹽井鹽的對應起來吧,那個叫大鹽,這個就是小鹽了。

備料

淋小鹽之前首先選原料。原料就是含鹽份較多的土,據瞭解,在我們館陶縣的西半部分、曲周縣很多地方,都有以前古河道留下來的鹽鹼地,這些鹽鹼地的地表土就是天然的淋小鹽的原料。沒有鹽鹼土的地方,大家會在老房、茅房、土牆的牆根搜刮掉下來的鹼土。把這些蒐集好的原料堆積在集中的淋小鹽的場地備用。

建池

然後就是建鹽池了,鹽池為一長寬不等的長方形的池子,或砸實、或者用膠池建池,防止鹽水滲漏。池子建好後,把鹽土放到池中踏實後,注入清水,清水浸過鹽土層後順專門的導水溝導到底部的大缸中即成鹽水或者稱為滷水。鹽土一般需要浸三四遍水把鹽份淋完後方刮出池外,但刮出的土也不是毫無用處的,它裡邊富含硝酸鉀,可當做肥料施入農田。

曬煮

鹽水取出後或者倒入專門另建的曬鹽池曬製成鹽。或者用大鐵鍋,下燃木柴煮制。一般曬鹽需要時間較長,但省人力和木柴等費用。煮鹽則得鹽較快。鹽水經曬制或者加熱到一定程度後,在曬鹽池或者鐵鍋底部就會有白色晶體出現,這就是小鹽。等鹽層基本上穩定後,就把鹽層上方的深色液體盛出,把小鹽刮出來後經過反覆沖洗、細布過濾後再煮制就得到了可食用的小鹽了。盛出的深色也體也是個寶,放置一段時間後,析出的坨狀冰紋晶體是硝酸鉀,可用於火藥製作。再剩下的液體就是以前點豆腐用的“滷水”了。

看到上邊的文字,你是不是會為先輩們為了自己的生存所產生的聰明才智所折服,也為他們所處的那麼嚴酷的生存環境所心痛,更為他們為了生存所做出的不屈努力而感到震撼。瞭解過去,才能更好的珍惜現在和將來,所以朋友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珍惜今天的一切吧。

大運河時空


人和動物是不可能不吃鹽的,除了味覺上的享受需要之外,身體機能的需要是人和動物離不開鹽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鹽的學名叫做氯化鈉,是人體所需要的重要成分,一般來說,人體是不會自己產生這種成分的,需要通過外界的攝入來補足。

如果人長時間無法從外界獲取鹽分的話,那麼人就會大概出現渾身乏力、食慾減退,甚至還有噁心想吐、看不清東西、反應變弱、心跳加速等等嚴重的狀況出現。



人和動物不同,人有腦子、有技術,所以可以從大自然中提取鹽,然後加入食物中食用。

而動物就不一樣了,如果動物想要獲取鹽分,一般食草動物是從草料和土壤石頭中獲取的,食肉動物則從食草動物的身體或者一些石頭土壤上獲取,獲取方式極為的原始。

要說人類是從什麼年代開始從大自然中提取鹽分的,我們現如今已經無法得知了,但如果要說古人是從什麼地方獲取鹽分並以什麼技術提煉的,我們倒是可以瞭解一二。

古代獲取鹽的途徑和煉鹽方法

首先,古代人們獲取鹽的途徑主要有三個,分別就是海水、湖水以及井水。

海水中蘊含著大量的鹽分大家都知道,我們就不必多說。

而湖水和井水之所以能提取出鹽,主要跟一些地方湖水和井水的特殊有關。

雖然內地大多數的湖水和地下水都是由淡水構成的,但是與此同時,也有一小部分的湖水和地下水是由鹽分極大的鹹水組成的,由於這些井水、湖水鹽分的巨大,古人一般會選擇將其煉製成鹽。

在不瞭解情況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古代人提取鹽是通過太陽晾曬的方式獲取的,但這種方法在古代大多數時候並不是主流。


在古代,人們用得最多的煉鹽方法其實是煎煮法,為了煉製鹽,他們會事先架好鍋、準備足夠的柴火,然後直接通過煎煮的方式蒸發鹹水中的水蒸氣獲取到鹽。

除了這種方式之外,從宋朝年間開始,人們就已經懂得了在海邊開發鹽田、把海水引入鹽田中晾曬蒸發獲取鹽的方法。

但是由於那個時候技術不足,晾曬製鹽所產生的雜質、所需的時間以及效率太低,所以在大多數時候人們是不會採用這種方法來製鹽的。

這種方法是一直到了清朝光緒年間,隨著技術的越發成熟,才逐漸在全國各地的海鹽煉製地普及了開來,並最終成為主流。


古代的鹽之所以那麼貴的原因

按照常理來說,世界上的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古代應該是賣得很便宜的,但是由於一些實際情況的影響,古代鹽的價格卻變得異常昂貴。

最開始讓鹽變得昂貴的人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管仲在掌管了齊國的大權之後,他採用了種種的方式來提高了國家收入。

其中既包括了官妓制度,也包括了將鹽等人們必不可少的物品壟斷買賣的手段,正是從他那個時候開始,鹽首次變得昂貴起來。


不過在最初的時候,這種情況只侷限於齊國境內。

在其他諸國境內以及後來秦國統一了各國、劉邦取代了秦國之後的時代裡,這種情況其實並沒有推廣開來。

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漢武帝打仗所需要花費的錢財實在太多了,所以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我們國家古代再度推廣起了鹽買賣的壟斷制度,通過壟斷鹽買賣獲取大量的財政稅收。

在漢武帝之後的時期,由於歷代皇帝們發現鹽這種取之不盡、人們又離不開的物品對財政幫助實在太過於巨大的原因,所以他們就一直沒有廢除這種制度,導致鹽在我們古代的歷史中一直保持在了居高不下的價格上。

在很多時期,皇帝們為了防止沒有經過許可的商人私自販賣鹽,他們就制定下了嚴厲的律法。

在那時候,私自銷售到一定程度的鹽,是可以直接判處死刑的,在這方面的嚴厲程度上,管控強度不亞於現如今的毒品。

買不起鹽的應對方法

正是在古代朝廷的壟斷以及這種種嚴厲的懲罰規定下,使得古代鹽的價格一度非常高,導致了很多平頭小百姓們做菜的時候只能儘量地少用鹽來節省開支花費。

有些貧困點的家庭,有時候甚至是吃不起鹽的。

這時候他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如果是居住在海邊的人,雖然法律規定了私人不能買賣鹽,但是如果他們偷偷用海水煉製一些鹽、自己食用,卻還是可以的。



在內地地區,一些百姓們也可以在鹹水湖中用差不多的方法獲取鹽,至於井水由於大多數被官府掌控、百姓們難以接近的原因,所以百姓們一般無法私自採鹽。

而如果是一些根本無法接近製鹽原料的人,他們就只能通過一些灰色途徑來獲取鹽了。

雖說古代私人販賣鹽的懲罰力度很高,但正如現如今仍然有很多人不懼刑罰販賣毒品一樣,為了利益,古代還會是出現一些私人販賣鹽之人的。

為了能讓自己從灰色途徑獲得而來的鹽賣得出去,這些人一般會大大降低鹽的銷售價格,這時候,窮一點的百姓們就可以買得起鹽了。

而如果是特別窮或者沒有灰色途徑購買鹽的百姓,那麼我覺得這些百姓們只能如同動物一樣通過最原始的方式從一些石頭或者植物之類的物品上提取出鹽分了。

雖說這種方式有點落後,但畢竟太窮的話,誰還能在乎什麼人和動物之間的區別尊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孤客生


鹽,曾一度被西方國家稱為“白色金子”,在中國夏朝時期更是十分珍貴的“貢品”。可以說,當時不僅是窮人,多數人都吃不上鹽。

然而,鹽卻是身體機能運行的必要元素,長期不食或份量不足,不但會引起身體浮腫,而且還會導致身體疲軟、頭暈無力。

難道在哪個階段的人們都是身體浮腫或疲軟無力嗎?顯然不是。因為,那時的人們處於原始社會形態,過的是茹毛飲血的生活,主要食物來源於獵獲野生動物,而野生動物血液中就含有一定的鹽份。

那麼,鹽是如何出現的?

相傳,在夏朝太康年間,臨淄有一個漁民出海歸來,正好看到一隻鳳凰落在了海灘,鳴叫兩聲後,便翅膀一扇瞬間消失無蹤。漁民深知“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道理,隨找來一把鐵鏟在鳳凰曾經站立的地方進行挖掘,很快挖出了一塊灰白色的晶狀物體,雖然他不知道這是何物,但他深信這是一個寶物。

於是,他滿懷信心帶著這塊晶狀物體,準備將“寶物”獻給太康帝。因為,他知道自己不認識這是什麼寶貝,但是太康帝及朝中大臣應該會認識。誰知,當太康帝接過漁民的“寶貝”後,眉頭一下擰了起來,大怒道:“來人,將這個騙子拉出去斬了。”莫名其妙中的漁民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大殿衛士拉出去砍了頭。

這時,廚師前來進獻飯食,太康帝看到美味心下一喜,隨將漁民進獻的“寶貝”賞賜給了廚師。雖然心知這不是什麼寶貝,但是王上所賜他也不敢扔啊,只好將“寶貝”裝在一個竹籃內,掛在了灶具上方,以示榮耀。次日,廚師正在燒菜,突然頭頂上的竹籃內掉下一小塊晶狀物體,入湯及化。廚師心下大驚,正想將鍋內的肉食倒掉從新再做。誰知王上卻派身邊侍臣來催,為此他只好硬著頭皮,任由侍臣將肉食端走。

片刻功夫,侍臣前來告知廚師,王上詔見。廚師心懷忐忑見到了太康帝,他還沒有來得及進行辯解,太康帝已是心情大悅,誇讚他今天做的肉食味道特別鮮美。

廚師回到廚房後,稍微思索便回過味來,應該和那一塊晶狀“寶貝”有關。他又急忙試做一鍋肉食,並放入了一小點晶狀物體,品嚐一口確實特別美味。廚師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立即將情況如實上報給了太康帝,太康帝這下才知冤枉了漁民。接著,太康帝根據禮部官員的接待記錄,大肆獎賞了漁民的家人,並命當地官員專門在海邊找尋這類晶狀物體。

《尚書•禹貢》記載:厥貢鹽希。

不久,這類被稱為鹽的晶狀物體便成了朝廷貢品,專供帝王宮中使用。

後來,鹽的產量越來越高,由帝王宮中逐步擴展到了各諸侯貴族。那時的百姓,可都還過著“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原始生活,根本不知“鹹味”一詞。但是,到了春秋時期的齊國,其產量已發展到可供各國百姓都能使用的程度,齊國也變的國富兵強,並因此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另據《呂氏春秋》記載,呂不韋祖上就是靠販賣私鹽起家的。

同時,也有古蹟記載有:“宿沙作煮鹽”。意思是炎帝時期,諸侯宿沙氏第一個研究出了海水煮制海鹽的方法。此外,據《史記》記載,秦昭王時的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時,開發出了井鹽。

《狄仁傑·邟溝覆船案》記載:鹽本不貴,但是如果一旦被人惡意壟斷,而每家每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其實,根據中國鹽的發展歷史,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的歷朝歷代,鹽都處於“官營”狀態。因為,鹽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須品,因此只有官府統一管理,才能保證百姓都能吃得起鹽,也能避免百姓因此作亂,更能保證朝廷的稅收。

《尚書•說命》記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

據史料記載,唐朝、宋朝時期,一斗鹽的價格相當於一斗米價格的100倍。但是,鹽只不過是生活中的調料,用量並不大,如果與糧食相比,就顯得微乎其微了。就連東漢的王莽也稱鹽為“食餚之將”。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漢書》記載:吳煮東海之水為鹽,以致富,國用饒足。

由此可見,春秋齊國、漢朝時期的魚鹽業已經相當的發達,已成為國家稅收的龍頭霸主,更何況後來的歷代王朝,鹽業的製作技術及發展規模,已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窮苦百姓吃不起鹽的現象應該極為少見。

更為關鍵的是,鹽的成本非常低廉,而稅收代價同樣極其低廉,不用派人每家每戶去收,百姓就會主動將鹽稅上繳到當地官府鹽商。所以,只有保障了百姓的用鹽,也就保障了朝廷大項稅額收入的穩定。也因此足以證明,題主的問題是一個偽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