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赢政要兵60万?

我们都爱想念熊


秦王嬴政在决定灭楚前,就该用多少兵力的问题曾征询诸位大将的意见,少壮派李信认为二十万足矣,而老将王翦却坚持非六十万不可。

嬴政听了李信的话,派他带兵出征,结果大败而归。无奈只能请王翦出山,率六十万之众,最终灭了楚国。

那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嬴政要兵六十万呢?有书君认为,王翦当然不是信口开河,作为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他的想法自然有道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楚国战斗力不容小觑。

在少壮派将军李信的眼里,楚国虽然地广人众,然而,因为实行封君制,即各个封君都有独立的领地和兵士,因此无法像秦国那样,由中央直接领导和调动军队。这样的军队,犹如一盘散沙,很容易就可将其击破。

而王翦却看得更明白。他认为,虽然这些属于私家兵马,为楚国各大贵族私有,但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必定会同仇敌忾,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

俗话说“哀兵必胜”,你跑到人家家门口去侵略,人家不拼死抵抗才怪。何况楚国向来民风剽悍,士兵们的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

所以,若以二十万的兵力,对抗楚国的数十万大军,实在是没有胜算。

2.要想彻底消灭楚国,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保障。

此次发起战争,秦国是奔着吞并楚国的目的而去的。所以,必须要稳扎稳打,少用奇兵。

作为一名合格的军事家,必须要懂得:拔城容易,而守城、维稳则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否则的话,有可能是攻下一座城,却丢了另一座城,首尾难以兼顾。

而李信,因为曾经成功灭赵伐燕,便颇有些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他满心以为,这次与楚国的战争也可与以往一样,所谓兵贵神速,只要抢占先机,便可速战速决,大获全胜。

故而,虽然战争之初,形势确实如李信所预想的那样喜人,秦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克了平舆、鄢郢,眼看着就可以攻向都城寿春了。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李信所不曾预料过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原来,曾经坚定地站在秦王这边的楚国公子昌平君突然反水。他在郢地发动叛乱,切断了李信的后路。

与此同时,楚国名将项燕率领的军队,突然似从天而降,乘着李信没有防备,两面夹击,杀得秦军不知所措,大败而归。

所以说,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要想赢得战争,就必须事先预料到各种可能突发的状况。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固然没错,但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敌人。寡不敌众,毕竟是难以逾越的困难。

骁勇善战可能会帮你赢得一时的运气,但没有过强的实力,最终还是如鸡蛋碰石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在王翦的预算中,这60万兵力,除了投入战斗之外,剩下的则是在占领楚国地盘后,起防止楚军反扑的作用的。

倘若兵力不足,极有可能白白丢失了已经到手的成果。实际上,李信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3.兵力强过对方,更利于掌控战争主动权。

60万人马,几乎可以说是举秦国全国之兵力了,所以秦王一开始也是觉得王翦保守了,甚至觉得他过于胆小。

但王翦明白,只有大军压境,才可能引起敌军的重视,让他们将军队全部集结起来。如此,也有利于一网打尽,而不至于漫山遍野寻找敌人,消耗自身的战斗力。

再则,他深谙项燕心理,楚国必然会忌惮于他庞大的队伍,不敢轻举妄动。

掌控了战争的主动权,王翦并不急着进攻,他要给刚刚吃过败仗的秦军一段整休的时间。于是,在粮草充足的前提下,他与敌军玩起了持久战。

实际上,这时候秦军尚有些心理阴影,要是遭到攻击的话,其实应该是处于劣势的。可惜项燕判断失误,以至于错失了最佳的战机。

并且,王翦还知道,项燕所带领的兵众都是分属于各个封君的,时间久了,他们耗不起粮草,必定会引得军心涣散。而他,等的就是这一刻。

于是,60万秦军驻扎在楚地,整天只是练练兵、遛遛马,战士们闲暇时更是投石子玩以消遣。

果然,如此过了一年,楚军耗不起了,粮草供应有了困难。再加上时间久了都没有动静,各封君便以为秦军只是为吓唬他们,根本没有战斗的打算,纷纷自作主张,准备撤退。

王翦这才抓住时机,大举出击,一战而胜。

王翦正是因为考虑到楚国战斗力不容小觑,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掌控主动权,并达到彻底消灭楚国的目的等这些原因,才会一再坚持,必须要派兵60万才肯出击。

而事实也证明,姜还是老的辣,这场战争在他的带领下,最终果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接着又南下横扫白越。那么今天咱们就说说王翦为什么要六十万兵力对阵楚国。

我们先来分析下楚国的形势。

1.秦国消灭燕赵后,楚国在秦国进攻下丢掉十几座城池,楚国严重感受到灭国的危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

2.第二年,秦国命李信为主将攻打楚国,秦军大败,楚军士气高昂。

3.楚国地广物博,战备资源充足,短时间内可调动兵力足有百万。

王翦结合楚国战争形势分析,向秦王嬴政提出:“大王你一定要带兵,非六十万不可”后来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证明王翦战略的正确。

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的典型战役,王翦在伐楚时不断书信请求秦王赐田,消除了秦王的疑心,这使得王翦明哲保身。

谢谢大家的阅读,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


摇笔云飞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消灭了魏国。秦王嬴政打算攻打楚国,召集将领们议论。他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二十万吧。他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二十万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六十万不可。秦王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的对。于是就派李信带领二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去了。王翦就告病回老家了。

李信带大军二十万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败仗,士兵死伤无数,将领战死七位,自己也只好逃了回来。秦王嬴政大怒,把李信革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长清王翦出来带兵。

王翦还是要求带六十万军马才行。他说: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一百万人马也不难。卧说带六十万大军还怕不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秦王嬴政答应可王翦!

王翦带军六十万攻打楚国,楚国全国的兵力都用上了。王翦只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王翦都不理睬,过了一段时间,项燕麻痹了,认为王翦是来驻防的,就不把王翦的大军放在心上了。可是,就在项燕不在意时,王翦命令六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般的冲杀,使得楚军一下子蒙了,慌乱中来不及抵抗,各自逃命。楚军越来越少,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楚王背俘虏。项燕得知楚王被俘,过了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的船只,渡江追击,项燕看大势已去,拔剑自杀了。


路遥lgy


秦朝灭楚的战争,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争,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很熟悉:悍将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楚,大败而归;而后秦王请出老将王翦,给了王翦60万大军,才终于踏平楚国。

那么,为什么王翦坚持灭楚之战必须要60万大军呢?想要了解其中缘由,还是需得比较一下李信与王翦二人攻楚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概情况。

战国末期,天下大势已经明显往西倾斜。起先称霸的山东齐国,已经在与燕国的争斗中元气大伤;而在马陵之战后,中原霸主魏国也从一流强国沦为了二流;即便是历经胡服骑射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中实力大减。秦国东扫六国的势头,看似已经无可阻力。

然而,摆在秦军面前的敌人,还有一个南方的楚国。

楚国的领地从黄河直到长江,广阔无垠。即便历经秦楚数场大战,楚国的实力已经江河日下,但受惠于其广大的疆域,它的体量还是足以拖垮来犯之敌。就算秦军在兵锋上已能势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国打一场灭国之战,还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不过,当秦王问及文武众臣如何灭楚时,年轻有为的秦将李信显然还是还是低估了看似颓靡的楚国,自称只需二十万人即可灭楚。只有老将王翦尚且看得清当时的形势,因而坚持要求动用六十万人马。

出于对当时秦国综合实力的考量,以及对王翦年龄的质疑,秦王认为老将王翦已经开始变得“迂腐”和“胆怯”,非常不满。因此,当秦国真正开启灭楚之战时,年轻的李信和悍将蒙武自然成为了嬴政的不二首选。

其实,早在灭楚之战前,李信已经在灭赵伐燕的战争中显露出十足的军事才能。但纵观灭楚之战前的几场战争,李信均没有统筹整场战争的经验:灭赵之战时,秦军主力的统帅权还是集中在老将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过率领一部与王翦完成对赵国的合围;而在伐燕之时,李信也不过率先遣部队突入燕地,有先锋之功。

因而,当李信的二十万大军攻入楚地之时,其本身的骁勇加上秦军的战斗力自然是势如破竹。但是,当我们认清李信的进军方式时,却不难发现他犯了兵家大忌——后方不稳:

一开始,秦军自颍川郡出发,向南进攻平舆(今河南境内)和寝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获全胜,可见如在正面冲突,楚军并无多大胜算。可当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阳),准备和蒙武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时,昌平君却突然在郢地发动变乱,切断了李信的后路。与此同时,楚将项燕的军队也尾随在了李信大军的身后,最终乘着李信不备,突然杀得秦军不知所措,大败而归。

究其缘由,正是因为李信的贸然轻进,疏忽了后方的防备,才输得如此之惨。

遭此大败,嬴政只好亲自来到王翦的故乡找他,请他率军攻楚。但当着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万军队,只能多不能少。

为了统一大计,嬴政只好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与蒙武率军60万南下攻打楚国,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当时,秦国所能动员的兵力不过百余万,除去各地的防卫部队和在提防燕、齐两国的军队外,这六十万人几乎是秦国剩下的所有家当了。秦第一次开启灭楚行动时,秦王嬴政首选李信的20万大军计划,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而王翦这一次坚持要用60万大军灭楚的原因,则是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一.楚国军事潜力确实不容小觑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国力已经稳居诸国之首,但是占据了大片国土的楚国仍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秦军抗衡。楚地原属蛮荒之地,楚国人大多民风彪悍、勇于作战。如果秦军不能有足够的军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样的失败。但在统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担第二次挫折。

因此,为了确保胜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须以最强大的兵力压向楚国。以楚国的国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万楚人抵抗秦军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万人彻底击垮楚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攻城容易,守城难

在李信伐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十万秦军确实已能轻松打开楚国国门,纵使李信和蒙武兵分两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见,秦军要攻进楚地、攻下城池,都并非难事。可难就难在保住这些城池,同时要挡住楚军的反扑。

要知道,灭楚行动打的可不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不是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场灭国之战,一场能把整个楚地彻底纳入秦国统治版图的全面战争。为了这些,秦军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正面杀敌、后方防御、保护粮道、探测敌情……如果仅凭二十万人,还要照顾楚国这么大的国土纵深,恐怕再强大的军队也分身乏术。

三.楚军方胜,士气正高

如果说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个人的想法,那么李信伐楚之后,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坚定了。正如春秋战国过去数百场征伐一样,军队的士气对于其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楚国人在项燕的带领下刚刚获得大胜,如果秦军不以盛大的军容出击,那么秦军中颓丧的士气将会导致又一次溃败。

而当王翦入楚之后,为了避免像李信一般的轻进,从而避开项燕主力的尾随突袭或分割围剿,即使是带领着60万大军,他也没有第一时间与楚军展开生死决战。相反,王翦手下的秦军全然不像一个进攻者,他们在营寨中筑起高墙,日日只顾操练,即便楚军在城下叫阵好几天也没有人回应。当然,这也并非王翦懒惰,而是其看得出楚军旺盛的士气,明白贸然出击将带来的后果。

确实,王翦的担忧和考虑是对的。听说秦军再次来犯之后,楚国又一次动员大军前来抵抗。但秦军的坚守不出,就是让楚国人无可奈何。甚至于,秦军将士还在军营里玩起了投石游戏来进行锻炼,不管楚军如何叫阵,就是不管不顾。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指挥,内行看后勤”,秦军这一次凭借着强大后勤实力,与楚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消耗战。楚军面对秦军的高墙束手无策,而秦军又一直不出城,只是坚壁自守。最终,楚军的粮草难以为继,项燕只得无奈命令军队向东撤去。

就在此时,王翦抓住战机,果断进攻,跟在撤退的楚军身后穷追猛打。而此时的楚军士气和体力都已被消磨殆尽,根本无力应战,于是很快,秦军便踏平了楚军的主力,之后不费吹灰之力横扫了整个楚国。


WarOH协虎


因为这次秦王嬴政要的不是一次战争胜利,也不是打下一座城池。而是要征服整个楚国,要让楚亡,天下一统归为秦。

尽管战国晚期,秦楚之战,总是秦胜楚败,秦将白起、更是所向披蘼。楚国虽然从楚王至公卿将士颓废麋烂,但楚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且民风剽悍,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之根本还未动摇,楚也时有收复失地,两国也经常以和亲互相示好。

而嬴政此时是要以最短的时间灭整个楚国。你想占领一个国家,必须步步为营,且楚人,民风剽悍,谁愿意亡国,你即使打下一座城池,楚人必反扑,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打下的地盘还是人家的!

嬴政攻楚前,问将李信,言二十万大军,而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以为王翦怯,用李信、蒙武将兵二十万伐楚。李信、蒙武入楚之初,确拔城掠地,大破楚军。此时楚人面临亡国之难,军民同仇敌忾,楚将项燕骁勇善战。在李信与蒙武会合之时,随其后三天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败走!



嬴政只有亲自去请王翦领兵,对王翦将兵六十万之要求无有不允。王翦作为战国四名将之一,自然不是浪得虚名,楚闻王翦至,把国中之兵悉数以拒,王翦至,坚壁不出,无论楚军如何挑战,日久楚军无法只有向东移,王翦追击,大破楚军!

嬴政统一六国,王翦功不可没!


寻桂子


老将王翦的这个安排充分体现了一个合格的总司令的素质。秦王政能够最终同意王翦的这一策略,足见他也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国主。君臣一番天衣无缝的合作,加速了楚国的灭亡。

楚国地方数千里,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山川湖泊众多,不同于关中一马平川,打起来十分费力,加之此前李信、蒙恬率领的20万大军征伐大败亏输,楚国士气正旺,要是一城一地慢慢啃,可能需要分批次陆续投入超过60万军队,耗费数年才能够办到,这样子,秦国的消耗是难以承受的。

王翦看到了这个漏洞,毅然决然用秦国的全部家当来博一次。为了消除秦王政的疑虑,出征过程中不断地请求封赏,让国君放心。王翦的策略其实很简单,楚国看到60万这样的一大坨敌军,不得不抽调全国大部分兵力来抵挡,要得就是这个策略,否则漫山遍野找敌人决战,会拖垮自己。项燕果然上当了,率领20万军前来堵截,可惜王翦不为所动,自己的60万军在此,敌人的20万也不敢进攻,双方开始拼粮草消耗,拼士气。

秦国军队常年征战,早就习惯了野地扎营,风餐露宿。可是楚国将士办不到,他们没有秦军的纪律严明和坚韧不拔,时间一长,后勤调运不及,兵士思乡心切,有点动摇了。楚国主将项燕不得不安排部分军队轮番休整,就在一部分军队开始行动的时候,王翦亲自擂响了进攻的大鼓,60万虎狼之师潮水般涌了过来,几乎是顷刻间就摧毁了项燕的防线,项燕战死,楚国失去了抵抗能力,不久灭亡。

不得不佩服,在指挥大兵团会战方面,六国根本没有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将领。秦国攻灭天下,就是大势所趋。

…………

谢谢阅读!


史韵书局


公元前225年,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资治通鉴》李信的进军路线大至是兵分两路,李信蒙恬各10万,李信率军一鼓作气连下两城,约蒙恬会于城父,欲会合后进攻邾城。这时项燕率二十余万楚军水路并进迎于西陵,并于鲁台山诸处设下七处埋伏。李信恃勇前进进入埋伏圈大败而走。项燕逐之,三日三夜不息,杀都尉七人,李信逃回秦国,蒙恬还没到城父,闻李信兵败,率军而回。李信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年少轻敌,没料到项燕布了个口袋阵,结果惨败逃归。王剪则相反,凭他破赵,攻燕,灭魏的经验,深知要占领楚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因此特别谨慎,正面你持优势少则40万人,加上助攻10万,预备队10万,总兵力不能少于60万。在具体的作战指挥中,首先避敌锐气,秦军新败士气低落,楚军刚胜士气高涨,关键在于“养气”。特别是战败后,宜“渐渐蓄气,渐渐鼓之,养之使盛。”王剪兵屯于天中山,连营十余里,坚壁固守,项燕率二十万兵正面迎敌,项燕终日使人挑战,王剪不出,休士洗沐,日椎牛设飨,亲与士卒同饮食,将吏感恩,愿为效力,屡屡请战,辄以醇洒灌之。相持一年多,军营里投石为乐,王剪每日使各营军吏,默记其胜负。项燕这边,看秦军势大,报楚王添兵助将。楚王派景骐率二十万兵,与项燕会合。使这场大战双方总兵力达到百万。由于楚军粮草告急,项燕准备暂时后撤。当夜王剪突然召集将士,选出平日骁勇有力的士兵约2万人,组织了突击队,其余大军分数路,吩咐楚军一败,分头略地。项燕没料到王剪突然杀到,仓皇出战,楚军大败。王剪坚壁而守,休养士马,改善饮食,这是恢复士兵的体力,抚循士卒,同食共住,这是鼓舞士卒的信心,投石超距,表明士兵们已有一定的士气,已在自发的练兵,这是提高士卒的技艺,让敌人多次挑战而不出,是激励士卒的怒气,又避开敌人的锐气。经过这样的蓄气与养气,故而一举而胜。


银昉


攻打楚国之前,李信自信20万兵力可灭楚,而王翦认为非60万不能为。秦王政果断选择李信,于是有了李信的狼狈而归。

临阵换将,兵之大忌。然而灭楚之战中,面对李信的失败,秦王政还是将王翦换上,且举全国之力组军60万交给了王翦。

而王翦不负众望,一年后与项燕正式开战,攻进寿春,灭亡楚国。可以说王翦的灭楚之战是秦国自长平之战后的又一次精彩之战。其实,自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后,局势发生很大变化,秦国的强盛已经不是任何一个诸侯国靠一己之力能对抗的,此时合纵应该成为主旋律,然而东方六国本就心不齐,又秦国还时不时派出间谍贿赂其臣,反间君臣。所以纵然合纵取得过部分胜利,还是阻挡不了秦灭六国的趋势,秦国首先灭掉了韩国,然后赵国,在灭魏之前,王翦之子王贲领军攻下了楚国北部十几座城池,消除了攻魏的后顾之忧,见好就收。灭魏之后,灭楚之战正式打响。

秦王政首先面临的是选将的问题,秦王政是想要培养新的将领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信很得秦王政的青睐,之前的灭赵之战中,李信表现不错,后来追击燕国太子丹也算是立了头功。所以秦王政首先想到了李信,问他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自信的说20万足以,然后秦王政又去问了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不可,对于王翦的狮子大开口,秦王政明显很排斥,他认为王翦老了,怯懦了,然后就用了李信。而王翦则称病告老还乡。于是李信和蒙恬率军难攻楚国,李信攻打平舆,蒙恬攻打寝丘,然后又攻克郢陈,两人相约在城父汇合,攻打寿春。然而正当李信自信一举攻破楚国的时候,后方出了问题,昌平君在郢陈发兵攻打秦军,截断了李信的后路,而项燕又组织楚军也跟随在秦军后面,攻打秦军,李信不察,最终七个都尉被杀,两个营垒被攻破,李信狼狈而逃。

秦王政大怒,撤下李信,又亲自跑去王翦的家乡,希望王翦带兵灭楚,王翦依旧坚持要用六十万大军,虽然很肉疼,但考虑到灭楚大业,秦王政还是答应了王翦,王翦知道秦王政多疑,为了安心攻楚,王翦向秦王政为子孙讨要众多田宅园池。这才让秦王政放心将军队交给王翦。

王翦同蒙武率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大军到了平舆,便安营扎寨,坚壁不出,无论楚军怎么挑战,王翦就是悠哉悠哉的不出战,而士兵们也是休息的休息,投石子的投石子,跳跃的跳跃。

秦楚对峙一年有余,楚军看到秦军一直不进攻,考虑到粮草储备问题以及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人心开始浮躁,楚军开始撤退,而秦国的士兵已经完全放松下来,于是王翦命令出兵,打败楚军,后来更是杀死项燕,楚军溃败而逃,不久,王翦同蒙武攻进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王翦为什么非要兵六十万。

其一、震慑楚军。六十万军队大军压境,其威慑力是相当大的,很可能楚军没有开战就失去了战胜秦军的信心。

其二、楚国虽然已经衰落,早已不是什么大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也曾是民风剽悍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一直和晋国争霸,实力可见一斑,虽然战国时期,楚国一步步衰落,但真要灭亡楚国,不是一般的兵力就可以的,李信的二十万兵力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虽然李信为将不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没有大局观,但二十万兵力确实难以应付楚人,顾头不顾尾。

其三、楚国反抗秦国的情绪最为激烈,当初,秦昭襄王把楚怀王骗到秦国,软禁了起来,直到三年后楚怀王死在秦国,这让秦楚势不两立,在灭国战中,必然遭遇楚人的激烈反抗。

其四、目的是灭楚。如果秦国只是攻打楚国,夺取一些城池,那么很容易成功,前文说过王贲在灭楚之前就攻下了楚国十几座城池,但一面临攻占楚都,灭亡楚国这个问题,所要考虑的就不是局部胜利这么简单,如何攻进寿春,如何保证攻占的土地不会重新失去,如何歼灭楚国的有生力量,如何调度粮草,甚至对楚军形成包围之势,这不仅需要将领的统筹调度,更需要大量的兵力。

而且李信战败后,王翦仍旧要求六十万大军,又多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唤起秦军的信心,楚军刚胜,士气正盛,较之从前更难对付。


尚宫女史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觉得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而其中无非考量的是敌我双方的形式、军中士气等等一系列指标。以军队数量为题,王翦想要60万大军,而秦皇怕动了根基,对一次性灭楚缺乏信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要保住家底不被败光,别说秦皇了,就是王翦本人虽有必胜之信念,但也无必胜之把握。所以在人数上他也要自己思量,早做绸缪,打仗打一半才发现人不够那就悲哀了。


第一原因。本来王翦就需要60万众,有了李信的败退,那就更不能少,历来军心之说,统帅都极其重视,对战之胜负若说全赖于此那有些偏颇了,但是确实是胜利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李信败退后的散兵游勇被收拢后自然会把前战和败退的过程散布军中,军心则不稳,所以无论如何60万人不能少,没多要就不错了。

第二原因。不能小觑对手。王翦刚刚到位,楚国40万兵力也同时驻扎,反应速度不慢,人数也不少,最关键的一点,楚国刚刚得胜士气正旺,如果不考虑钱粮耗用问题,兵力还可再增,虽然地广人稀,但再凑几十万人问题不大。另外楚国可用之兵不止40万,万一调集其常规防御部队王翦也会压力大增,当然,那得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楚国才会傻到这么干。

第三原因。与其对多股战斗力量逐个击破,不如一举灭之。分兵在那种情况下肯定是大忌,逐个击破则将士疲于奔命,处于极度疲惫的情况下战力下降,军心也会不稳,另外你前锋跑来跑去的机动性强没问题,辎重粮草往哪儿找你去···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聚而歼之,如果来20万人,楚国会鸟你么,你20万,我25万旗鼓相当也就是了,但是大军压境60万,楚国就不得不聚集举国之兵了,这样就具备了团灭楚军的条件。

仅就人数问题这些也就够了,再展开的话篇幅会大估计没人有耐心看完,再则会有偏题凑字数的嫌疑。

多谢耐心看完,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古今通史


公元前226年,秦数十年对六国用兵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当适时,韩、赵、燕三国均已为秦所灭,秦王嬴政即得天下之大半,可谓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就在此刻!

下一个对手,就是楚了吧,这是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了,吞之,则天下定矣。

况且,秦将王贲已夺楚十馀城,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此时不灭,更待何时?

然而,如此重要的任务,派谁去好呢?嬴政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手中几张王牌:王翦、王贲、李信、蒙武……每一个都是那么地出色,唉,人才太多也不好办哪,难选,头痛!

于是嬴政把几位王牌都召了来,一个一个的问。

首先问李信。李信这人,年少壮勇,曾以数千骑兵一口气追逐燕军直至辽东,逼杀太子丹以献,从此一战成名,可谓秦国众多战将中的后起之秀,嬴政很看好这个潜力股。(李信便是李唐王朝的先祖)

“寡人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楚兵甚弱,昔武安君率师七万伐楚,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吾虽不及武安君,然用二十万人足矣。”

嬴政又问王翦:“老将军以为如何?”

王翦沉吟了一会儿:“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以臣愚见,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一皱眉,显然很不满意王翦的回答,六十万,那不是要寡人将全部家底给你奉上么?寡人还想着同时分兵灭魏,早点统一天下呢!再说当年面对天下第一名将李牧领衔的赵国,咱总共也不过出兵四十万,并且还顺道灭了燕国;如今面对强弩之末的楚国,居然还要再加二十万么?

“老将军可否打个商量,少点。”

“此事不容商量。楚兵虽弱,然幅员辽阔,战略纵深远超列国,臣非六十万兵无以灭楚,少一人亦不可。”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嬴政摇头长叹,心里暗想,要是白起还在就好了,那灭楚还不跟玩儿似的。

王翦不说话了,你不信我,那我还说什么!李信不老不怯,你找他好了,我告病就是。

于是嬴政又转头望向李信,那是一种难得的信任眼神。寡人没有白起,就只有靠你了,希望你能成为新一代的武安君,我大秦世出名将,决不能就这样在王翦手中断了。

李信狂喜,再拜曰:“微臣愿领兵二十万伐楚,并请一人为副,随臣一同前往,不知大王可否割爱?”

“将军欲请何人?但讲无妨。”

“蒙恬。”

蒙恬?嬴政愣住了,自己这位同学的才气,那是没得说了,可是蒙恬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啊,他能行么?

“蒙恬精通兵法,臣自问不及也。若得此人,楚必可数战而取之。”

嬴政终于点头了,蒙恬的本事,他最清楚,这怀才就跟怀孕一样,那是藏不住的,蒙恬迟早都会是一代名将,早点让他锻炼一下也好,寡人即将一统寰宇,此用人之际,正需多培养一些年轻的国家栋梁。

秦代是全能官吏的时代,文职武职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军吏可转任文法吏,文法吏也可从军作战。蒙恬因与嬴政一同在李斯门下学习刑法,故而担任过一段时间审理狱讼的文书。但如今既然秦王召唤,蒙恬便毅然弃法从戎,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之中。而他的弟弟蒙毅则继续学习典狱,后来成为始皇帝最为信任的上卿,兄弟俩一文一武,辅佐嬴政建功立业,可谓大秦双柱。

于是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再次大兴兵。王翦之子王贲,率师十万伐魏;李信、蒙恬两只初生虎,则率军二十万,大举攻楚。王翦告病回到频阳(今陕西铜川西南)老家,在暮色黄昏的庄园中静静的坐着,心如止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或许,我真的老了,大秦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大王、贲儿、李信、蒙恬,你们好好干吧,大秦的未来是你们的!

庄园内,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一阵晚风吹过漫野的黄花,王翦感到了些些凉意,他披衣而起,落寞的眼神泛着点点泪光。

另外一边,李信与蒙恬带着秦王嬴政与全国父老期望的目光,领兵出征了,两个年轻人是说不尽意气风发,道不完的豪情壮志。可惜,李信毕竟年轻,他一路凯歌,深入楚国腹地,正意气昂扬,后方突然起火,紧急回救,却被楚国名将项燕尾随追击,秦军兵败如山倒,7名都尉阵亡,大势已去,李信只好收起雄心壮志,带着残兵狼狈撤退。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对付老将就得用老将,秦军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吃的几次大亏都是在庞暖、李牧、项燕等老将身上,年轻人毕竟爱冲动啊,冲动是魔鬼。嬴政得报大怒,一脚踢翻座前的席案,拂袖而出,侍从们赶紧备了车追,嬴政纵身上车,直奔王翦老家频阳飞驰而去。

嬴政是来道歉的:“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看来嬴政作为千古一帝,果然胸怀博大,身为万乘之君,勇于承认错误,光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王翦一笑应允,但向秦王嬴政提出了三个条件:

1.给他六十万兵。

2.请蒙恬之父老将蒙武为副将。

3.请咸阳田宅数处。

秦王嬴政大笑许之。王翦果然是个聪明人,秦空国而专委于彼,他多请田宅,就是为了安寡人的心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