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的涎水面怎麼做好吃?最新做法講解

扶風的涎水面,是陝西近百種麵食中極特別的一種,在陝西的知名度很高,幾乎可以說是陝西面食的源頭了,但市場中偏偏沒有賣的,外地人只能到當地人家裡,才能品嚐到正宗的味道。

我的老家五泉鎮,現在隸屬於楊陵區,但在1982年以前歸屬扶風縣,口音與飲食習慣,基本上都保持著扶風的傳統,所以,涎水面,也是算是家鄉的美食了。小時候,經常吃,對涎水面有著極深的感情。每年過年走親戚,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早上那一頓涎水面。一天吃一頓涎水面,我可以坐在炕上聽人家拉上一天的家常,即便是什麼都不說,心裡也是有說不出的滿足與高興。

陝西的涎水面怎麼做好吃?最新做法講解


扶風是關中的古鎮,語言中保留著很多古奧的用法,讀音有時也很特別。周民族的後裔,無論世事怎樣變化,固執地保留著一些古老的傳統,他們非得要把炒臊子說成燣臊子。涎水面的涎,也不念“xian”,而念“ha”。普通話裡的“鹹”和“閒”兩個字,與涎同音,但當地都讀做“han”,如果這個音稍微變一點,就成了“ha”,涎字的讀音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涎水面因聞香而流口水得名,涎的意思是口水,但比今天所謂的“哈喇子”更古奧而雅緻些。也有人把這種麵食寫成“哈水面”,雖然意思也對,但其中的韻味就差遠了。

扶風的涎水面,極好吃,卻很好做。麵粉是主料,和麵要不軟不硬,使勁揉半個小時,當地有一句俗語“打到的媳婦揉到的面”,雖然是句玩笑,卻有些道理,使勁揉到的面,才勁道有嚼頭。揉到的面要手擀,切成細細的長條,現在人嫌麻煩,通常用機器壓製,雖然也可以,但做出來的麵條不如手擀的好吃。雞蛋是必不可少的配料,要攤成薄餅,切成菱形,與細細的蔥花或者蒜苗攪在一起,做成漂菜,灑在滾燙的湯麵兒上,就自然產生了沁入心脾的味道。涎水面的配料以素為主,把黃花、木耳切碎,與炒好的臊子合在一起,一起放入湯內,煮到沸騰,加鹽調醋,滴入少許菜油,滿屋就香氣四溢了。

正宗的涎水面,湯多,而且必須滾燙,面少,只有一口,有人就把這種面叫一口香,或者湯湯麵。吃麵的人,往往吃了十幾碗還覺得不夠,一是因為面少,一是因為味美,不是吃飯的人飯量大。涎水面的湯是要回鍋的,每人只吃面不喝湯,把剩下的湯倒入大鍋,反覆煮,味淡了,就再加調料。有人說涎水面不乾淨,甚至有人說就是因為這個湯裡有每個人吃剩的口水,所以才叫涎水面。其實,這只是個誤解。關中雖然自古富足,但那個時候的人能富到哪裡去呢,節約還是必須的,所以,才不換湯只吃面。後來就有了一個改進的品種,叫連湯進,面多了,湯少了,可以連面帶湯一起吃,這種吃法,兩三碗就夠了,但與湯寬面少的涎水面比,滋味也少了許多。

陝西的涎水面怎麼做好吃?最新做法講解


民間傳說,扶風是周文王被囚拘的地方,獲釋後面對前來看他的親友,就是用涎水面招待的,涎水面因此又叫做和氣飯。把涎水面創始人的榮譽稱號歸了文王,也許並不可信,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給一種美食即便是編出一段美好的故事,也是一種緬懷。三千年前的涎水面,往西就有了岐山臊子面,往東就有武功旗花面,都是一種傳承與創新。

涎水面是見過大場面的,可以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吃。關中的紅白喜事,通常早上都是涎水面,因為人多,通常要請大師傅掌廚。吃得高興的是食客,可就是辛苦了做飯的師傅們,起早貪黑地壓面配料。關中人把名聲看得比什麼都重,他們再辛苦,也願意讓客人吃得酣暢淋漓。回頭誰再請,一根紙菸,就顛顛地來了,美滋滋地替主人家招待客人。

扶風涎水面,確實是秦人的美食,外人看著說不乾淨,不敢吃,當地人卻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只有你真正吃過一次後,你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好吃。好吃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吃完麵後的餘味,可以是好長時間的回憶與談資,美食並不只是口腹之慾的滿足,心裡的舒坦與溫暖才是它真正的品質所在。

涎水面,是娘做給兒女的美食,孩子們看著娘做面的時候,肚裡的饞蟲就先爬出來,沒等面好,已經急得不行,口水順著嘴角往下流了。小時候,機械化水平低,農活多得幹不完,大人們都很忙,孩子們通常是自己到處瘋玩,可每當娘做好涎水面後,一定不準別人先吃,而是在村口扯長嗓門喊“紅兒——,回來吃飯!”想到這些事情,我的心裡就特別溫暖。我多麼想是娘眼裡那個長不大的孩子!也有很多時候,因為饞,就賴在廚房不走,幫娘燒火。那時候農村的鍋臺是一前一後兩個,前鍋大後鍋小,雖然在前鍋燒火,風箱拉起了,火自然撤到後鍋,既省了柴草,也省了功夫,這大概應該算是關中人廚房的一大特色吧。做飯的時候,孃兒倆就絮絮叨叨,有一句沒一句的。娘就是在這個地方,教會了我一首兒歌:“花野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把媳婦背到熱炕上,把老孃背到北山上。”這兒歌用家鄉話讀起來,雀讀“qiao”,尾巴讀“yi ba”,特別有味道。如今家裡什麼都不缺的時候,娘不在了,她靜靜地躺老家北邊的一個土塬上,而我,與媳婦兒子暖暖地在一個大房子裡,過著安逸的小日子。

陝西的涎水面怎麼做好吃?最新做法講解

作為一個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人,涎水面(注:涎水面也稱酣水面或口水面)是我們老家每逢重大節日以及紅白喜事非常重要的主食,從小到大,已經吃了二十多年了,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在衛生方面引人以詬(涎水面的湯是吃完之後再倒入鍋中循環食用的),但涎水面的美味與回憶在我的腦海中已深深烙下了印。涎水面的叫法與做法在咸陽地區有很多種,最具有特色以及我本人最喜歡的有“旗花面”“一口香”“油湯麵”“鹹湯面”。下面,我講講涎水面的做法。

涎水面的湯,是涎水面的精華所在。是用煮過豬肉的湯,調製而成。豬,一般是農村自己家裡用糧食飼養一年以上的豬。這種豬膘厚,油脂大,煮出來的湯濃香可口。在煮肉的同時,加香料增加肉與湯的香味。在調製湯時,把水與肉湯混合,加醋、雞精、醬油、不必加鹽,煮肉時肉湯裡已加過鹽。油潑辣子是涎水面不可少的東西,做涎水面用的是豬油潑的辣子,更能增加湯的“濃重。”湯調好後,上面要撒一層“漂菜”。常用的漂菜有韭菜、蒜苗、蛋皮花(雞蛋攤成薄餅切成碎花)香菜,加點小蝦乾更能增加湯的鮮味。也可以把自己喜歡吃的食材切成碎花撒一把,美味程度只有自己可知。

涎水面的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半手工半機器壓的細面。一種是全手工做的掛麵,掛麵的製作工藝複雜,需要至少有四五年的經驗才能做出好的掛麵。相比細面,掛麵的口感要更勁道爽滑一些,價格也比細面要高一些。

吃法

涎水面也叫一口香,顧名思義,吃涎水面的時候,碗中只放一口面,澆上濃香的湯撒上一把漂菜。吃一口,美味自知。因為只有一口,所以有些人吃幾十碗都是不成問題的。

最後個人認為涎水面最大的詬病就是衛生的問題,在物質匱乏的那個年代,“不乾不淨 吃了不得病”,是很多人的口頭禪。如今,生活條件都好了,大可用一次性湯底。也沒有必要再去抨擊以前的吃法,畢竟,此一時彼一時。時代在變,美食在一些細節上只要不流失原本的味道,還是要讓記憶中的美食流傳下去的。

陝西的涎水面怎麼做好吃?最新做法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