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肥使用三年,庄家怎么不好了?

北极找北


菌肥使用三年,庄稼怎么不好了?

问题描述:使用菌肥,“头一年效果特明显,第二年还可以,为什么今年就不好了呢?”

看来还是有好多使用“菌肥”的朋友,对“菌肥”到底是什么,没有搞太清楚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很简单,先明白概念。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本人归纳的表,基本上可以从概念上厘清,什么是菌剂(肥)?


这张表去掉了相同要求的技术指标,剩下有差异的部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

“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都没有“氮磷钾总和”的技术指标要求。而这两种东西,在市场上大家一般混称为“生物菌肥”,实际上无法补充植物营养需要。

所以,严格地说,“菌剂(肥)不是肥”,尽管“生物有机肥”中有有机质的指标要求,但植物生长所需的常量营养素没有,所以不具备“肥的效力”。

这里提醒大家:选购“菌肥”,首先就要看包装/标签上的“执行标准”,是执行哪个标准,如果执行的是“GB20287-2006、NY884-2012”,就是以微生物菌剂为主的产品。连续使用后,就会出现提问所描述的现象。


“菌肥”既然不是“肥”,为什么还有效呢?

我们再来厘清这个问题。

首先,从专业角度来说,想澄清的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生物菌肥”应该称为“生物菌剂”。不管它是单一的有益菌制品、还是复合的有益菌制品。这样,可以跟“菌肥”做一个明确的区隔。我想,种植业的朋友也应该逐渐适应这个“名称”,在概念上明确起来。

其次,菌剂的选用时,最好是选用复合菌剂。菌数高低需要考虑,但不是重点考虑的事。每一种特定的有益菌,只能干一件或二件特定的工作,例如固氮菌,主要的工作就是获取空气中、土壤中的氮元素。

植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碳等常量元素,也需要铜、铁、锰、锌、硼等中微量元素。需要保护根部健康、也需要强化根部吸收、更需要促进根部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以,单一的菌含量再高,也不一定对整个植物的健康生长有帮助。



再次,菌剂需要与有机肥、化肥等配合使用。使用菌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率。好的菌剂,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所以,也就出现了“第一年效果明显”的现象。

由于我们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菌剂的作用机理。所以,连续使用“菌剂”后,没有及时地施用有机肥、化肥等肥料,也就出现了“第二年效果一般”、“ 第三年的效果明显变差”的现象。


个人建议

1、 厘清概念:种植业的朋友必须清楚,“菌剂”不是“肥”;

2、 选对产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增加土壤肥力,提供植物生长营养,需要的是“有机肥”、“化肥”;提高土壤中营养素吸收利用、促进肥料高效利用、保护根部健康,需要“生物菌剂”;

3、 正确使用:每种产品的使用,都有一定的要求。“生物菌剂”也不例外。由于是活体的“生物菌剂”,更需要在保存、使用等方面按照要求来正确操作。例如,使用时对土壤的温度、湿度有一定要求;使用时间尽量避开阳光直射;使用时不可同时使用杀菌剂等农药......。按自己的想法,随意使用,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4、 不断完善:一种产品,不是万能的。使用方法也需要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总结。例如,特定的有机肥、化肥、生物菌剂最佳的配合比例是怎么样的,没人能给你答案。需要遵循各种产品的使用原则,结合自己的土地状况,自己不断调整和总结。

以上个人看法。我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谢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分享。


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


菌肥使用三年,庄稼怎么不好了?我是若隐18,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题主说头一年效果特明显,第二年还可以,今年的使用效果就不好了。给我们的直接反馈就是菌肥使用的效果越来越差,但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讲清,菌肥这几年是怎么用的?单独使用还是配合着有机肥使用?甚至是用完之后还用了不少化肥或者杀菌剂?

我们使用微生物菌肥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等养分,同时有益菌的繁殖还能抑制有害菌的滋生,减少死苗烂根等病害的发生。

但是微生物菌肥的使用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的,很可能我们题主朋友就没注意到。

1、菌肥的使用最好选在早晨、傍晚或者阴天的时候。因为微生物菌是很怕阳光紫外线的照射的,紫外线的照射会造成菌种大量死亡,菌肥失效。菌肥施用后要翻地或者说用土壤进行覆盖,才能保证菌种存活。

2、菌肥的施用要配合浇水。有很多农户不知道这个情况,在干土地中施用,施完菌肥也不浇水,没有水分,菌种就没办法扩繁,直接被渴死了。土壤湿度在百分之六七十的时候,最适宜菌种的繁殖。

3、菌肥的不能单独施用,要配合腐熟的有机肥来使用。有机肥中的有机物是菌肥繁殖的食物,微生物菌靠分解有机肥中的有机物质提高活动和繁殖的能量,同时给作物提供可被吸收的养分。

菌种的存活会持续消耗土壤中的有机质,如果单独使用菌肥,不配合使用有机肥,那菌种都被饿死题主使用菌肥效果越来越差,估计很大可能性是有机肥使用不足,给菌种提供的食物不足导致。

4、菌肥如果和化肥混用,化肥的量不能太大。化肥会对菌种有毒害作用。

5、菌肥使用后短时间内不能使用杀菌剂,尤其是杀细菌的药剂。菌种也是生命,会被杀菌剂杀死。

综上所述,题主的问题很可能是有机肥补充不足,或者还有其他方面没注意到位,导致菌肥的效果越用越差。其实如果各方面都注意到了,菌种吃的饱,喝的足,住的舒适,菌肥的效果肯定会越用越好。

我是若隐18,一名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如果您对农作物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感兴趣,欢迎关注和留言探讨。


非著名植物医生


菌肥是一种全营养性土壤调理修复剂。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化肥吸收, 提高氮磷钾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菌肥施入土壤后使菌肥活体益生物在作物根部周围大量繁殖,形成一个旺盛的微生物活动区,加速有机质的降解,转化作物能吸收的营养物质,激发土壤活力等作用。使庄稼的质量和产量有明显的提高。菌肥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那么用了菌肥后,庄稼没有明显改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1)土壤的水分大,透气性差,造成菌肥的菌种无法生存。在者就是菌肥施肥中地下温度没有撑握好,菌种地下繁殖的温度是5一35度,低于5度菌种无法繁殖,高于35度菌种被烧死,使菌肥失去作用。(2)菌肥和化肥混合使用,因为大化肥会把菌种烧死。(3) 是土壤的有机质严重缺乏,土壤透气性差,使菌肥的菌种无法生存。(4)除草剂在士壤,中残留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在者使用杀菌剂,杀虫剂不当,使菌种死亡。以上就是菌肥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使用菌肥后没有效果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使用菌肥的过程中一定要撑握好以下几点,(1)要使土壤中的水分保持60度左右有利于生物菌的繁殖,在5一35\b度的范围内施肥。(2)菌肥最好和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质肥混合使用,不要与化肥混合使用,尤其是不能合含硫的化肥混合使用,在施化肥时要深施,菌肥要浅施不要合化肥在一个平面上,保持菌种的正常繁殖,(3)多施农家肥。补充氮磷钾,保持土壤有机质的含量。(4)菌肥不要和拌好杀虫剂的种子混合使用,菌肥施用48小时后在使用杀菌剂,杀虫剂,使菌肥菌种得到有效的繁殖。以上就是使用菌肥的注意事项。庄稼长的好还是需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支撑,庄稼才能长的好,菌肥只是一种调解转换剂提高庄稼对化肥的吸收率,如果使用菌肥而忽视了化肥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庄稼是长不好的,要想庄稼长的好,菌肥还得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的配合,菌肥才能发挥它的优势,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如果庄稼长时间单施菌肥,庄稼是长不好的。但是也不会起负作用,因为菌肥,无毒,无害,无污染。可以多次使用并不会对作物造成危害。


正义46844


微生物菌肥是一种新型肥料。它是针对目前大部分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土壤自恢复能力减弱、土壤板结等特点,用现代生物工程生产的生物产品。是一种低炭、纯天然、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有机微生物菌剂,含有最多达十余种高效活性有益微生物菌。

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有助于让土壤重返自然状态,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及活性,改善土壤活化性状,调整土壤的PH值平衡,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讯速繁殖形成有益菌群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阻止病原菌入侵,减少植物的病虫害生长。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和还原农产品品质等功能。

菌肥使用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好地温,一般的生物菌肥中的生物菌18-25度时最为活跃,15度以下开始降低,到十度以下生物菌就会处于休眠状态。

  第二、要施足有机肥,生物菌的肥效是在有机质丰富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的。

  第三、使用方法要得当,生物菌肥即可以做基肥,又可以做追肥,基肥可以沟施和穴施,追肥可以冲施。穴施会更好,可以使作物有效吸收养分,本能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率。

  第四、多种生物菌不宜同时使用,最好使用一种,因为生物菌要发挥作用,需要有大量微生物繁殖,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又存在互生、共生、对抗三种关系,而一般生物菌肥所含的有益菌不同,混合会使微生物菌难以繁殖。

  第五、使用生物菌肥的同时不能在使用杀菌剂,因为土壤中的有益菌会被杀菌剂所杀害,最后会影响农作物生长。






村味儿


生物菌是土地赖以生存的必要微量元素。首先你使用的方法和选用的菌种。生物菌对土壤环境的要求特别高温度,湿度和有机质。如果你的土地过于贫瘠严重缺少有机质,即使使用再多的菌肥也没有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菌肥生存和到活跃期有个前提就是需要25个碳元一个氮,温度25左右,田间水分到达百分之70才能到繁殖的高峰期,每25分钟繁殖一代。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还有就是选种,喷施农药技术,其他大中量元素的使用,田间管理等等一系列农技服务,不是一款产品决定产量,是综合运用合理运用的结果才能丰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