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人们怎样收麦子呢?


千秋画


的 收麦的准备工作就要好几天 过一个麦要一个月左右 现在 几天就完了 记得以前 1,要弄个晒麦场 大概200平方左右 各家都有 也有的 邻居在一起 弄个大的 麦场 从麦子快熟的时候就开始弄了 这是一个麻烦事 首先要把麦子连根拔起 然后再整平 有车的用车带个石滚子压 没有拖拉机的 就套马 要几遍工 中间要 撒水 撒麦结 压实 小时候就爱在麦场里玩了 几个小孩 脱了光脚 在上面跑来跑去的 嘻嘻打闹 那时候 卖冰棍的都是 骑自行车 转着卖 几分钱一块 吃着冰棍 坐在田间地头 听大人们讲故事 那时候人没钱 但是也没压力 生活节奏慢 2 麦场 弄好以后 就开始收麦子了 麦子不是一起熟的 好地的熟的晚 麦子好 碱性地的熟的早 磨好镰刀 就下地割麦子 早晨起来 也不吃饭 带个馍馍 几个咸鸭蛋 一壶水 就下地了 一直到中午才回家 那时候 上学有麦假 因为 老师也要收麦子 小孩不会割麦子 就在地里拾装车 掉了的麦子 也会在路上拾 因为 那时候 大多都是架车子 路又不是很好 都是 土路 所以会掉 大人忙 小孩也跟着傻忙 拾麦的小孩 一个车后面 能跟一大群小孩 那场面 大家可以想象 一下 掉一个麦穗 几个人抢 哈哈😄 那时候的动力就是 麦子可以换西瓜 还可以换油条 糖糕 以前这时候西瓜还没有熟 只有油条 糖糕可换 等西瓜熟 一两个月 3 麦子拉到了场里以后 还要撵场 那是各出 各招 车 马 牛 人 一起上 先用石撵滚 压一遍 然后 人把麦桔梗 挑了 把麦子扫出来 这个是最累人的 整个麦场的 麦子要反几遍才行 4 扫出来的麦子 还要弄干净 要等 什么时候起风了 什么时候杨场 就是 一个人拿着木木撬 往高处撒 这是个技术活 撒好了 麦子干净 撒不好 别人一个小时 他要两个小时 起风大多在晚上 所以 一般 都在麦场里 睡 我们小孩也喜欢在麦场里睡 有的睡在架子车 下面 有的直接 睡树下 也不看时间 跑累了 疯够了 就睡 大人们也没空理我们 5麦子 还要晒干才能 入库 就怕 下雨了 有的 麦子来不及 收 就又洗了 反复的晒 慢慢的麦子一天天的干透 慢慢的往家拉 以前热闹的麦场 渐渐的冷清 几场雨过后 因为有留在地里的麦子 慢慢的就会发芽 一个繁忙而快乐的 麦季也过去了 到了后来 机械先进了 在也没有 晒麦场了 回不去的 童年


暴风雨的凄美


80后的我们生为农村欢子,那时候坚苦是可想而知!我们儿时的情景说起来也许大家都不信!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木匠,八几年就去东北辽宁打工,那时候工资还不到五块钱,(这是父亲在我们十多岁时跟我们说的)。母亲种两三亩地,一亩多田,我记得我们小学放学的时候经常还去背麦子,我们这里是收小麦时连杆一起收回来的!麦子杆多粒少,麦穗扎劲子又热,背一背麦子肩上还搭块毛巾现在说洗脸帕!手还拿把莆扇,边走边扇!那时候真的很苦,现在基本上都不种了,产量低又累又辛苦,大家都选择种别的喽!


心碎小子


要说收麦子还是挺有体会的,我们四川有句谚语《麦到立夏死》,也就是在5月初开始大量收割小麦。

曾记得70年代麦收季节的热闹场景,那时都是大兵团作战,以生产队为单位,一个队的全劳力也就3一40人,一到收麦时,队长一声号令::大家注意了,明天开始割麦子,以亩计公分。号令一出,社员们第二天早早便开始收割,收割完便就地晾晒,待干后便挑进打麦场,进行打麦子(脱粒),当时都用的原始工具连盖,说到连盖也不知道有多少地方在用,不得而知。

打麦的场上连盖飞扬,一上一下噼啪作响,一排排二人一组,或四人一组,都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满面,有的甚至干到夜深人静,为了抢时间,抢天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以免影响大春播种。

从80年代开始,农村也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到户,实行以户为单位,不再吃大锅饭,每年麦收季节,都是各自安排收割时间,收割完了有的用小型脱粒机进行脱粒,有的还是传统方法进行脱粒。在改革的春风驱使下,各行各业都在向前奋进,农村也不例外,农业机械也在农村生根开花,己告别了原来的原始劳作,现在的麦收季节只看见收割机在田间奔忙,一袋袋,一车车金黄的麦粒儿散发出新麦的芳香,再也看不见记忆中的打麦场上的热闹景象。


廖俊赞


胖妹是80后,家乡又处于丘陵和山地交汇处,几乎收麦子的场景从八九十年代的人工收麦,石磙(碌轴)压麦的场景到现在全部机械化的场景一直都记忆犹新。

八九十年代我们那边的农村流行着一句谚语:麦到小满日夜黄,家家石磙压场忙。这个场景在那个年代主要形容的是割麦之前压麦场的情景。说起麦场还得牵扯到土地私有制,改革开放后,土地开始私有制,那时农村不光是口粮土地的私有制,家家户户还都能分到3分地的菜园子和5分地的麦场,麦场主要就是供大家麦收时节用来打麦的。家家户户在麦子成熟之前,一般提前5天左右用石磙压场。压场前得先担水把自家的场地用水泼湿,然后均匀地撒上前年预留的麦糠,然后套上石磙木套,人工或者用驴、骡子,或者牛来拉着石磙碾压场地,直至所有的麦糠都被压到场地湿泥里,且把场地压实后晾晒3-4天。那时大部分都是人工拉石磙,家庭条件稍好点的,一般家里会有头驴、骡子或者牛来助力压场。胖妹家那时用的最多的是驴,因为爷爷辈们分家,分到了一头驴,所以用的最多的还是驴拉石碾。驴在上场前眼睛得需要用不透光的布挡住,以免驴发脾气踢人,造成人员伤害;脖子上得带上脖套,以免被拉绳伤到驴的脖颈。石磙一般是一头粗一头细的,两面带有磙眼。直至现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我家仍保留有2个石磙子。父亲说一是留作纪念,二是万一种点小米之类的可以自行碾压,使米和壳分离。

芒种节到收麦忙,男女老少齐上场。压完麦场,晾晒3-4天一般小麦就到了成熟期,然后开镰。开始家家户户拿着镰刀到田间去收割小麦。那时收割的工具就是镰刀。一般一个农户家储备的最多的就是镰刀,只要会割,到了麦收时节,不管大人小孩都要上阵。那时我们叫抢收小麦,因为麦子在未割之前就晒的很干的话,镰刀收割时会掉很多麦粒,造成浪费。所以为了抢收,一般全家会上阵镰刀割麦。割完麦子被捆成一捆一捆的,然后用木推车或者地排车拉到麦场里。

运到麦场后,还需要一道工序--掐麦穗。被运送到麦场的麦子,需要把麦穗割下来然后光晒麦穗,那时最常用掐麦穗的神器就是特制的木板带个豁口,然后把镰刀头倒放在上面,把麦子捋成一小把,麦秸用特殊铁质梳子梳去多余的麦叶,然后成把的麦穗用倒放镰刀头割下。掐掉麦穗的麦秸要整齐地堆放,然后捆成小捆备用。八九十年代石棉瓦还不是很盛行,所以农村屋顶盖顶用的最多的材料就是长麦秸,长麦秸的来源就是每年麦收时节掐麦穗后剩余的麦秸。麦穗被掐掉后均匀地扔在麦场里晾晒,不时的要用大铁叉翻动,保证麦穗晾晒均匀。

掐完麦穗后需要摊场,摊场时有个小技巧,就是不能把场摊的太靠边沿,以免石磙碾压麦穗时,麦粒被甩到场外。晒好的麦穗一般被堆积成一个厚薄均匀的空心圆状,再用石磙进行碾压,碾压的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得需要多次碾压。碾压完头遍之后,需要用铁叉挑翻一下,以免使上面的麦粒及时落地,下面未被碾压到的麦穗及时翻到上面被碾压到,这个步骤需要重复多次,直至麦粒完全被分离出来。然后用铁叉把碎麦秸挑到一边剁成麦垛,然后用来做冬季牛羊的食物或者农家用来做烧火时的引火。

麦粒完全被分离完毕后,需要进行扬场。扬场是门技术性的活,光有技术还不行,还要有一定的体力。扬场前还要根据风力来决定扬场的时间。炎热的夏季很少出现春秋季嗖嗖的小风,所以对于夏季稀缺的小风,农民们格外珍惜,只要有风,一天不吃饭也先要扬场。扬场最好的搭配组合就是2人组,一个需要扬场,一个人需要在末端把一些麦糠和麦秸清扫分离出去。如果两人配合不好,农忙的麦场地吵架的夫妻经常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扬场时一般麦粒会落到近端,因为麦粒重量沉,麦糠和麦秸会因为重量轻而落到远端。扬场一次不会完事,得需要多次扬才会把沉甸甸的麦粒完全分离出来。

扬场后的工序是看场。扬场后的麦粒需要晾晒后才能入仓,所以在麦粒晾晒的几天里为防止金黄的小麦被贼惦记,得需要专人看场。小时候觉得大人看场,能睡在野外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心血来潮的娃娃们也会任性地要求跟去看场。这样晚上可以伴着虫鸣入睡,悠哉乐哉。

随着现代机械化进程的推进,基本大块麦地已经完全是联合收割机的天下。八九十年代那种农忙抢收麦子的情景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或许这只能成为我们的记忆了。农人朋友们你们也经历过这种八九十年代的收麦情形吗,有的亲们可以下方留言打卡,我们一起分享八九十年代那些收麦场景。


乡村胖妹


我是豫南小平,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八九十年代,农村人干农活全靠人力。每年的四月初八我们镇上都会有庙会,因为快收麦子了,庙会上买有很多农具,比如镰刀、扫把、木杈、铁杈、木掀、筛子等,都是收麦用的农具。全乡的农民就会去庙会上购买农具,为即将到来的麦季做准备。

麦子说熟全都熟了,割麦的时候是不能磨蹭了,一定要抓紧时间抢收,保证颗粒归仓。因为一旦遇上连阴天气,成熟的麦子就会发芽,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农民一季的辛苦付出就会白费了。



割麦的时候,父母天不亮就起床了,起来之后就开始在院里呲呲的磨镰刀,磨完之后就会叫上我们姊妹几个起床,父亲拉着架子车,我们一家人跟着出发,去地里割麦子。那时候也没有表,不知道时间,割了一亩地的麦子,天才亮。天亮以后,母亲就让我和妹妹回家做早饭,他们几个继续在地里割麦子。


一块地的麦子割完了,父亲就用架子车把麦子一车车拉到打谷场里,先堆起来。一直把十几亩地的麦子割完之后,再一点点的压麦子。早上很早就起床摊麦子 ,把麦子摊在打谷场上晒到小晌午的时候,父亲就用牛拉着石磙圆圈转着压麦子,压一会停下来,全家人就拿起杈翻麦秸,翻一遍继续压,再翻,再压,一直压到麦子全部和麦秸分离为止,农村人称为“压场”。最后把麦秸堆起来,把压下来的麦粒用木掀顺着风扬干净,把麦粒和麦糠分开,俗称“扬场”。最后把干净的麦粒装进袋子里,才算结束了一天的劳作。


我家的十几亩麦子,光割就需要十来天,“压场”还需要十来天,那时候的麦季要二十多天才能结束。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收麦子的时间会更长。

八九十年代农村割麦子,天气又热,全靠人力劳动,现在想想,真佩服那时候的农民,如果让现在的人再回到用镰刀割麦子的时代,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