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一个名为“金庸新”的作者写的《九阴九阳》吗?感觉怎么样?

吃辣条的海马


看过,但看到段子羽打败张无忌就没看了。这本书应该是现在的爽文鼻祖。


雪山飞虎192677664


你的这个提问由我回答,应该是最合适了。我只能告诉你,你说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姓谭。名字我在这里就隐去了。

当年小谭的故事,应该也是一个少年的励志故事。

小谭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国营农场。我初识小谭的时候,是在一个冬天,他蜗居在一个没有取暖设施的学校旧楼房里面写字。他穿着一个大棉袄,写一段字就要抄着手在袖管里,跟我聊一会儿天,因为屋里太冷了,只有一个他自己搭建的简易的烧破木头的炉子。而外面的温度是零下30多度,学校也因为放假,暖气都已经停了。小谭之所以能在学校教室里写字,是因为他的嫂子是学校的一个后勤人员,给了他一把钥匙,冬天停暖的学校又没人去检查,所以他得以有片刻清冷的清闲。

因为他迷恋写武侠小说,已经是家里人的另类了。那天我们谈了很多,他虽然说话有些结巴,但是用词非常非常准确,他觉得我是在那个偏远寒冷之地能理解他的人的少数人之一,也可能是唯一。

后来小谭到北京来投奔我。虽然我也是在单位工作,但毕竟有一席之地,而他在老家灼人的冷眼中已经呆不下去了。他之所以能来北京,能筹得的路费,是因为他卖了一本书,就是把它写好的武侠书稿卖给了一个人,有了他心目中所谓的一大笔钱,所以他就带着他已经写了的十几本书来北京讨生活了。

也就是说他来北京投奔我,并不是生活上过不下去了,而是他认为我是他唯一的知己,虽然我们去进行过一次长谈。

他到北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参加一个书商展展览——卖书,十几本他写的各种武侠书。就包括后来起名为九阴九阳的这本书。

他写的书我都看过,文字造诣上谈不上高明,但是那是一个有梦想的少年人的青春的憧憬和记忆。当时我们北京办事处中的青年们几乎人手一本小谭写的书,有的看着大呼过瘾,有的笑得前仰后合。

后来的故事就跟电影上的传奇故事几乎一样。小谭在书展上被一个广东的图书发行商看中,带去广东为其编辑和写书去了。据我所知,当时写的主要的就是冒充金庸古龙等人的系列著作。

小谭终于熬出头了。

后来也曾给我打过电话,用结巴而又带有广东腔调的口气邀请我去广东喝早茶。

我没有去,但我在心里真诚的祝福他!

我青春记忆中的朋友,你在他乡还好吗?

可能那些冒充金庸古龙等大师的盗版书后面都有一个青春年少不甘于寂寞的小谭那般的心在支撑着。


金壤


印象最深的就是段子羽和张无忌交手,忘了什么招式,应该是龙爪手一类的功夫抓在张无忌怀里的圣火令上,竟然在圣火令上留下指甲印,当时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圣火令是可以和屠龙刀硬刚的宝物,就算再高深的武功按理说是不会留下痕迹的,那时候我读高一,当时就破口大骂,还跟同学中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一起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作者扯淡!扯淡!扯淡!


佛石坝的剑客


《九阴九阳》——金庸新著 。 刚看到这本书,我有些惊讶,金庸不是1972年就封笔了吗?怎么又出新作啦?

看了两章,就被吸引了。主人公段子羽乃大理皇族后裔,也就是段誉的后代。此时朱元璋称帝,大理已被灭国,段子羽立志要报仇复国。 种种机缘巧合,他在身负“六脉神剑”的基础上,不但练成了“九阴真经”上的功夫同时还 习得了“九阳神功”。阴阳合体,其厉害程度几乎超过金老以往小说中塑造的任何一个绝世高手。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由《倚天屠龙记》中承接而来,丐帮帮主史红石、皇帝朱元璋、波斯明教圣女小昭、还有张无忌等等,都与段子羽有种种的交际。小说写作手法确实很像金庸的风格,几可乱真。但越往后看便越觉故事内容实在不如金老以前的作品那么精彩吸引人。待看到好几处男女交欢的细致描写,我便断定这绝不是金老的作品。金庸小说对于此类情节的描写向来是十分含蓄隐晦的。名声赫赫的一代大师,岂会忽然变得这么低俗?

还真叫我猜对了,《九阴九阳》的作者本名叫杨明刚(生于1964年),笔名阳朔。当初取名“金庸新”其实无非就是蒙人而已。其实他的小说作品还是很不错的,大可不必混淆视听取这个巧。他写的《大侠风清扬》,我也看过,初时还觉得可以,但看过一半就看不下去了。文字倒还是模仿金庸风格,人物故事却实在太差劲。

所以对于金大侠,后辈的武侠作家也许可以借鉴模仿,但要赶超真的是很难的。纵得其“形”,难得其“神”啊!





乐河闲娱


说实话,我真的是很后悔看了这部书,20几年过去了,直到今日我都不舒服,别说和金庸写的书来比了,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感觉作者就是一个变态,一股脑的借主角在发泄情感,我记得主角叫段子羽,为了突出他的一些特别之处吧,然后把那个倚天屠龙记里面的主角比如说张无忌杨逍他们,还有张三丰基本上是贬低的一无是处,试问哪一个金庸迷能忍受得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他若不借着金庸的名头,和那个神雕三部曲的续集炒作来出版的话,可能也会合一些人的胃口,就有点像现在的那种天马行空的玄幻小说,唉,反正我就是不爽,自从看了这部书一直到现在都好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我从那以后嘛,只要看到金庸新写的书,见到一本扔掉一本。


一盞清茶


我看过这本书,当时还以为真的是金庸《倚天屠龙记》的后传,大概是2001年高一的时候,偶然在一个饭店里看到的这本书。主角的名字我一直记得,叫段子羽。但作者讲实话,当时真的没注意。今天这样一提,才知道原来是金庸新。

印象比较深的情节有几处,但具体细节已经不太记得了。

1,张无忌好像去刺杀了朱元璋,不过还是没有成功,最后意思是让他做个好皇帝,好好为民着想。不然,还要杀他。

2,九阴白骨爪重现江湖,后面引出周芷若重新出现。还有青翼蝠王,杨逍等等。

3,张三丰还活着,大概130岁了吧。

4,九阴九阳竟然被段子羽一个人全部练成。

5,段子羽与张无忌的大战,好像最后还是不分胜负吧。

6,就是段子羽在女人方面挺牛的,搞了好几个,部分情节可能有点少儿不宜。

7,好像最后段子羽和几个女朋友一起退出江湖了,有点韦小宝的意思。

这本书整体来看,别说还着实挺不错,印象蛮深刻。当时看的还是蛮津津有味的,有些情节设计的还是挺有意思的。

文笔的话,有些不记得了,跟金庸肯定是没办法比的。不过如果放在当今的话,不用金庸新的名字,用自己的本名,做为专门为倚天写一本外传来看的话,还是真不错的。毕竟金庸大侠已经离我们而去,做为怀念金庸先生引申他的写法和人物,新写这样一部有意思的武侠小说,也就是所谓新开一本书的话,我相信,也肯定会有很多的读者,愿意来看的。也相信一定不会次于目前的一流网络作家吧。


董太龙


段子羽为朱元璋击退张无忌,保护了皇帝的安全,是为至忠;为了替父母报仇,“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险些灭了整个少林,是为至孝;对很多敌人,他都是将其打个全身残疾而不杀,是为至仁;为仆人之仇而尽屠明教五行旗,是为至义;遇到他人便凶神恶煞,遇到美女便和颜悦色,是为至礼;对明教表面敷衍,背地里又煽动各大门派仇视明教,是为至智;想杀谁便杀谁,口中说到,手中做到,是为至信……如此一位集忠、孝、仁、义、礼、智、信于一体的美男子,怎不叫人为之倾倒?😄😄😄😄😄😄😄😄


东邪黄瑶诗


看金庸新的小说,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到现在只是一些碎片记忆,但这并不妨碍我谈谈我的感受。

1、真假难辨

《九阴九阳》的作者金庸新不但在笔名上刻意误导读者,在文笔风格上也竭力向金庸靠拢,虽然他的文化底蕴离金庸差得太远,但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已经足够蒙混过关。

我看金庸新的作品是香港回归前后,当时获得信息资料只有电视、书籍、报纸等一些不那么灵活的方法,不像现在问问百度这么简单、方便,是以我和很多人都真的以为《九阴九阳》和《大侠风清扬》是金庸先生的“新作品”。


2、《九阴九阳》更像是金庸小说的同人作品

《九阴九阳》的主角段子羽,在我印象中好像是大理段氏后人,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并修炼大成,最终连张无忌也不是他的对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人大战中,段子羽和张无忌其中一人被削去了鞋底。

《九阴九阳》中很多人物都是《倚天屠龙记》中就存在的,但就如清人写的《荡寇志》大肆篡改《水浒传》一样,包括张无忌在内的很多正面人物都被丑化了。还有一点,主角段子羽是一个种马,小说中也不乏“擦边球”式的描写,当时看的时候很痛心:金庸怎么能这样写呢?


3、《九阴九阳》主角之名似有深意

客观的说,金庸新的才华肯定离金庸差得太远,但一定可以达到现代网络小说作家中的一流水准,否则也不会让那么多人看得津津有味,热血澎湃。我记得金庸新的另一篇作品《大侠风清扬》有一章节名“大风起兮名清扬”就很有韵味,不但巧妙的修改了刘邦的《大风歌》,把风清扬的名字嵌入其中,还将风清扬“独孤九剑”大成,名扬天下的豪情展露无遗。

说回《九阴九阳》,金庸新将主角的名字定为“子羽”,其中是否含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含义呢?大胆设想一下,叫金庸新可能并不是作者本人的意思,而是出版商为图书销量而玩的把戏。作者给主角起名“子羽”,意思是说,你们不要看表面我像一个骗子,其实我也是有才华的,只是身不由己而已。


就这样。


磊落故人


看过他的《九阴九阳》,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内容承袭《倚天屠龙记》。

主角段子羽系大理段氏后人,不但精通段氏皇族家传武功,而且机缘巧合学会金庸笔下的两大神功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武功造诣超越了金庸笔下的所有高手,明教教主张无忌也是他手下败将。

故事其实写的不错,水平虽然不能和金庸老先生相比,但是比起现在的网文大神三少和番茄等人,我觉得还是要技高一筹的。完全可以用个别的笔名,闯出自己的名号,实在没有必要投机取巧用“金庸新”这样的名字招摇撞骗,这是把自己看小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出版社为了抓人眼球故意搞的鬼,我个人其实非常为作者感到可惜。


太平大司马


作为精神匮乏的年代,几乎所有武侠小说都阅读过。其实武侠并不是只有金庸和古龙。那个年代的人,很多是市场需要而井喷出很多武侠小说。尤其是港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港台电影,很多武侠小说被搬上荧幕以后。很多武侠小说作者往往不出名,写的却还可以。因此出版商就“山寨”了出名的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