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种地的除了大户和合作社外,还有分散的小户吗?

肥料圈


目前我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并行发展的模式,这在农业上同样适用有集体农业,自然也会有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



其实无论是合作社,集体农业,还是大规模的农场经营,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农民选择的结果。


因为农业发展有个趋势,在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而合作社或者大农场的模式易于管理,专门程度高,便于和市场对接。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比较符合农业发展趋势,也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农民自然会更多的向这方面靠拢。

而小规模的农业经营因为成本较高,会占用更多劳动力资源,从种植,管理,到销售都不占优势,自然会慢慢被农民摒弃。但是短时间内不会完全退出,但是所占比例肯定是不断缩小的。


炊烟渐远


十年之后,种地的除了大户和合作社之外,还有分散的小户吗?肯定有。

在农村,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很多农民将退出种地是大势所趋。因为现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大都在五六十岁往上的老人,十年后这些老人基本上就干不动活了,自然就不种地了。再者,一斤粮食不如一瓶矿泉水价格,种地不挣钱,也挫伤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愿种地而选择在家附近打零工的人越来越多。



用不了十年,农村集中连片的土地,适应机械化作业的将包给大户经营,零散土地可能由农民继续经营。


我老家春节后,四个村民组合计一干多亩水田包给外地人种,每亩460元。粮种补贴等归地主所有。农民转包土地积极性非常高。

未来十年,农村土地流转、及由大户经营是大势所趋。粮食不值钱,遇上灾年还赔钱,也使农民放弃种地的主要原因。


但是,农村分散的小户种地的农民将永远存在。谢谢你对沙尘暴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你的评论和留言!


沙尘暴5478


这样的合作社,这样的大户,是做不完农村的土地,搞不好中国农业的。我家的土地,我不种,但是,这种带私营性质的老板合作社,以农业赚大钱的大户,给我承包费我也不会把土地转让给他们。我一分钱不要送给亲戚家种了三十年了。如果走人民公社共同富裕路,我一点难题一分钱不要归总集体,并且我还可以放弃私企不挣钱,回去当生产队长,村长,学王宏斌,把我们这单干四十余年,烂了四十余年的生产队建设成南街村一样的真正的共产主义新农村!


为农不平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未来的农业发展,必然会走向集约租赁,合作化,家庭农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将会产生农业和旅游业连接、旅游、观光、民宿等的发展趋势走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44, "thumb_url": "2433c0000c042e7fbdb18\

上下左右681218


不用说十年后,目前根据现状我感觉用不了十年,你可以发现就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还留在农村老老实实的种地,在地里劳作的分散小农户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土地流转,新政策出台,大力扶持新型的农业主体,这些主体将取代分散小农户成为未来种地的担当。未来农村种地的人是这三种。分散小农户将会被逐渐淘汰。

第一种,种地的大户和农

场。现在土地的改革,流转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在一些人手中,这些人属于新型的农民,有知识,有文化而且对新鲜事物容易接受,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田,规模化的种植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从而获得收益。


第二种,农民合作社,第一种是单纯的农村种植大户,而这一种则是一种合作的方式将分散的小农户集中起来,也是大面积规模化的种植,同样能够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农民合作社一直是国家推崇的一种方式,农民合作社不光种地还可以集中搞副业。 最后一种,是最高级的形式,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有资金实力,有技术支持,而且管理者高瞻远瞩,能够对政策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控,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种植品种,从而更容易获利,农业企业有一整套的经营和销售模式,已做到种植,深加工,销售一条龙,增加了在农业经营中的竞争力。现在国家的政策都倾向三农,就是让我国最基础的经济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力更强。


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我是小温豫生活,记得关注我哦!


小温豫生活


十年后,除了大户和合作社,还应该再加个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凡尘观生活的答案是:

十年后,种地的除了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外,现行的小户将会显著减少或者消失。

原因:

1、大和小是相对的。任何时候,只要有大,就有小。题主说了大户、小户,但并没有界定具体数额,即多少为大,多少为小!所以,十年后,除了大户,还有小户。只是,十年后的大户可能比现在的大户更大一些,十年后的小户也可能必现在的小户也要大一些!但是,十年后,他们的大户、小户也都同时存在的。否则,就不会有大户一说,也不会有小户一说!

2、它们五个的概念。

种植大户:大户是指从事某一种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专业种植水平的农户。它的面积要达到组或者村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合作社: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合作组织形式。它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合作”、“经济组织”。

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是指现代农业在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它具有社会公益性功能、企业盈利性功能和生态环保性三大功能。

种植小户:种子小户的种植面积应该小于组或者村的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小。

3、它们会依然存在。

从这些概念不难看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园区十年后将会更加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由于现在小户、分散不具有竞争力,将会逐渐淘汰,或者改制或者转型。可以断定,现在的小户,十年后将会很少或者消失。将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的小户。那另一种形式的小户是什么形式的,让我们试目以待!

网友们, 你认可吗?

我是凡尘观生活!谢谢!再见!


凡尘观生活


十年后农村土地虽然都有大户农场承包,但是还有一些分散的零星地块仍然有自己去管理,作为农民都有一种恋地心情,如果自己愿意种,可以种个半亩八分,不图收入多少,就图个欢乐,锻炼锻炼身体,种点自己喜欢的作物,起码够自己一年的口粮,青菜不用去买,等到了70岁左右的时候

种点地还是完全能够打理的。

像我就有一块零星农田,离村子不远,水浇条件虽然比较好,但是比较偏僻,机械农机进不去,只能种点小青菜,或者再种点玉米小麦够自己一年的口粮,虽然产生不了多大效益,但是从我的心底来讲,在农村干了多半辈,对土地比较有恋情,我准备以后就拿这块当自留地,种点花草种点青菜再种点粮食作物,把它打造成一个世外桃源。


农人心田


要说十年后的土地会由大户或合作社种植。我来分析一下十年后的农民是什么样,才能谈到什么人种地按照現状,农民工现在还有很多30至50岁的无技能无高的文化人员都在城里做低等工作,一般都为建筑行业,试想中国的现状,中国的房孑真的不够住吗?十年后就会有大批的农民失业,他们失业后无生活门路,也就会从回到农村,回到农村后而他又为过多的资本投资,也只能散户经营。十年后的粮食也不会象现在这样,因为国家不重视土地,土地大面积被房子,绿化,公路所占据,还有抛荒严重,粮食会紧缺,种地就能维持生活。而有少量的在域里己有发展的,就会退出土地转让给小户经营,而大户会很难种到土地,因为同样的地租,小户可以挣到钱而大户就不会。没有种地的亲身经历你是不知道投资农业的艰辛,干旱,洪涝,病害,草荒,人工,市场,那一样都会叫你倾家荡产。不是土地成片,机械配套就能净钱的。我说十年后应以中小型农户为主。


邢荣谭


农民为什么要种地?因为要养家糊口。但如果种地不能养家糊口了呢?还种地吗?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土地流转的速度的确是在加快。未来很可能是土地相对集中,由大户等新型农业来经营,农户就是坐等分红,可能这个时候没有地可以种了,因为个体小户种地,一定没有任何出路,什么都竞争不过……甚至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

也就是说未来,农民能不能种地得看到时候的趋势。那假如农民不种地做什么?二三产业。有劳动力的,大部分要去二三产业去找机会,没有劳动力的,就待着吧。二三产业也不爱要,种地也没啥种的,就是想办法依靠政策、经济的发展,让自己在这十年内多积攒点,等到十年后,老有所依就好了!

由用户 农业引擎 提供的知识:0607未来10年农民还是有很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是工作方式和工作的劳动强度会有很大变化。

土地虽然被从农民手上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种植了,但是这些地还是需要由人来管理的。即使发展很快,在十年内我们也不会赶上发达国家那种全部机械化、智能化的耕作方式。

毕竟我们国内的农业工作比人家差了不止三五十年,而且是系统性的差距,还不仅仅是一俩项技术的问题,所以大可不必担心农民会完全从土地上离开。

再强大的机器系统也是需要更加了解机器的人来操纵的,更何况我们的机器设备还距离智能化精准化差距还那么大。

不过也会有另外一种情况需要讨论,就是随着技术设备的更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及需求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也反过来要求生产者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这就是政府提倡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缘由。

农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就要把初级的原料产品进行简单加工或者利用技术设备做精深加工,一方面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当然,这些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也就相应的解决了,可以从事加工、餐饮服务、讲解接待等等,成为集体经济的工人。这种就地就业,就地城镇化的方式既符合人性化需求,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

这种就地就业和价值关系,能够更加有活力地保证新农村可持续发展,也为社会资本投资做好营商环境。

由用户 桂农通 提供的知识:有人就必须吃粮食,要吃粮就要种地。因此,未来10年或者更远一些,只要粮食无法被其他食物所替代,就必须需要有人种地。但是,将来种地的农民将会分化出来,种地将会向职业化发展,种地农民也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从国家政策及个人分析来看,以上推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国家政策已经考虑到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农民不再死守祖辈留下的那块田地,洗脚上田创业或外出务工,转移到加工业、服务业去了,对于一些年轻一代的农家子弟,很多人都不太会干农活了。这就有了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

2012年开始,国家农业部已经在有关省市推进职业农民的培育试点工作;2017年初又出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同时拨出专款对职业农民的培育进行扶持。这就从政策上推动了“谁来种地”问题的解决。

第二,各地正在积极推进职业农民的培育。

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在传统农民的基础上,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培训,使之成为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的职业的农家人。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如广西,自2014年起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至2017年12月,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58000多名,由最初的35个示范县,扩展到2017年4个整市推进市、82个示范县。这些工作,既是为将来农村中种地所需的农民作准备,也是为农民分工到二三产业就业创业作准备。

第三,各地正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改革。

农村土地确权,就是通过重新丈量、确认、发证,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农民对土地经营权益。而土地流转,就是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闲置土地集中到能人大户中进行规模种植、规模经营。

这两项改革的同步推进,实际上也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需要。有一部分农民确实今后不再种田,流转集中起来不让田地撂荒是明智的。而一些农业产业确实又迫切需要规模化发展才有出路,只不过田地由以前的单家独户种变成专业大户种了。

第四,不种地的农民正通过社会分工进入不同领域就业。

当前,实际上已经有不少农民将手中的田地流转给别人,自己不再种田种地,而是转到其他行业了。有的就地就近进入企业工厂就业,有的到广东、深圳等外地务工挣钱。虽然收入总是不太满意,但也比在家自己种田种地好多了。

我想再过10年,这样的分工会更明显。种田的越种越多越大,成为新型农民;不种田的实际上已经不是传统的农民,成为有农民身份的城镇工人,进入不同领域了。

不管怎么样,中国这么大,很多人还是要吃饭的,地也还是要有人种的。你觉得呢?





南山农场主要


10年以后应该是2029年了,那个时候现在农村种地的主力军的年龄都应该到了7080多岁的老人了。我的观点是基本是98%的土地都是大户和合作社在种植。还是会有一些7080后的分散小户的。

为什么种地会走向农场或者合作社的形式?

首先10年以后种地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就拿现在我们这里的平原地带的种地情况来说吧!单纯的在农村种植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的农民朋友们很少,现在种地一年真的挣不了养家糊口的钱,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基本上也是固定的,好的年景可能多收个三五斗,多收益200多块钱。所以说只要5060后的我们父辈的那一代由于年龄太大了而不能够再耕种土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国家土地流转最好的时候!

其次就是大规模种植土地能够实现把种植成本降到最低。现在我们的土地比较分散和零星,很难实现机械化种植和收割。极大的增加了人工劳动的成本。本身种地的收益就不是太高,这样一年到头真是挣不了多少钱。何况种植大田作物只有以量大才能够取得效益!

我是豫东小东这只是我个人观点!希望国家能够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留言说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