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吃大席是陋习还是习俗?

杨湖酒业市场部经理


好久没吃大席了,我觉得农村目前为止,真的是办的太频繁了,有事就可以吃酒席……有点让人有压力了,花钱越花越多,


用户4146478179


现在农村的话,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吃大席的习惯,吃大席就是指的在农家小院里,或者是在一个宽敞的露天场景,摆上桌子,然后众人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吃饭。

在这种宴席上的菜肴一般都是主人家找厨师在家里做的,这做菜的场面也是相当壮观,最起码一口大锅是免不了的,因为要供应十几张桌甚至二十几张桌。

一般来说,炒菜的大师傅身旁都会有两三个人打下手,帮忙端菜,帮忙拿各种东西,这样可以提高做菜的效率。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种场合,农村吃大席请来的炒菜师傅手艺都相当高,炒出来的菜也是非常硬。

山东人的口味一般都比较偏咸,所以农村大席上大部分菜都是浓油赤酱,色香味一应俱全,像扒鸡,四喜丸子,鱼,这些都是必备的。

这种吃大席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在农村吃大席其实好处是非常多的,其一就是不浪费,因为有不少客人是本土本地的,吃剩下的饭菜,他们可以打包带走,一些残羹剩饭也可以喂猫喂狗。

再就是,这种方式要比在饭店便宜不少,农村大席的材料都是自家置办的,做起来要比饭店更加实惠,而且量更足,客人们吃的更满意。

不过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麻烦,在这场宴席之前,主人家要做好万全的筹备,酒水饮料做菜的原料都要备好,客人们吃完走光之后,主人家还要收拾饭桌,这就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

所以,也因为这个,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把宴会的地点改在了饭店。





乡村高鑫


我不认为是陋习,而是一种农俗的传承和感情的联方式。

一般吃大席比较隆重的有几种:老人寿宴,婚宴,小孩满周岁或十岁,白事答谢宴。

吃大席的本质就是图个热闹,在我之前的观念中,白事是悲伤的,怎么那些人还能做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去年十月,婆家一位本族堂哥去世了,我改变了这种看法。

堂哥年龄不算大,开始家人瞒着不敢告诉他妈妈,我们的大伯母,后来瞒不过就告诉她了。

快80岁的伯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哭得肝肠寸断,三个儿子,不幸没了的是过得最差的,也是78岁的她平时最心疼,最操心的一个,她说那是在剜她的肉,闻者无不落泪,可是到了吃饭的时候,孙女们端给她的饭,整碗的吃得精光,那几天闹轰轰的,来送行的,祭奠的,守灵的亲友熟人络绎不绝,我们那边是土葬,送行的那天,大妈坐在门口,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被送上山,尘归尘土归土,大家默默的返回她家里,不知道怎么开口劝她。

接下来就是吃席了,答谢各位亲朋好友的帮忙,摆了六桌,请的家宴班子在厨房热火朝天的做饭炖汤,浓厚的香味飘得老远,大家一扫阴霾,笑呵呵的相互打趣聊天敬酒,笼罩了几天的悲伤气息一扫而空,大伯母的孙女看到桌上有什么好吃的,就感觉夹一点给她送去,我们问,她都吃完了吗?孙女说,都吃了,还喝了一碗排骨汤。

吃完饭大家坐着聊天,大伯母突然问,送我儿子的人多不多,热不热闹,大家愣了一下,赶紧告诉她,将近一百人送二哥上山呢,下葬了才走,你看留下来吃酒席的还有这么多人,那就好,那就好,她自言自语的说,其他几个都是闷葫芦,就这个小子爱说爱笑,如今虽走了,有这么多人送行,路上也不孤单。

想想也是,人一闭眼就管不了身前身后事,但是要是连离开世界的那天都冷冷清清,确实也遗憾。

不可否认现在农村有攀比铺张浪费之风,特别各种喜宴寿宴,但是我们这边还好,礼尚往来,每个人不都有结婚生子生日这些过程吗?随礼多,自己收回的只有加的,没有人会缺心眼到扣一点下来,人品一差,亲朋好友基本断绝来往了,大喜事的都没人上门,又有什么意思呢?

况且这也算是一个定期存款吧,手头宽裕的时候随个礼,去热热闹闹的吃顿好吃的,沾点喜气,等到自己生日,或者儿女结婚,添人进口,正是要花钱的时候,亲朋好友一个个红包及时送来了,热热闹闹的喝茶吃酒,许久不见的碰面了聊聊天,拉近了亲情,相互道喜宽慰,在正念的气场下,人也不容易消极,不管是期待人家一样的喜悦,幸福还是圆满,人生总有盼头,哪天自己娶媳妇抱孙子也这么欢声笑语冲破屋顶的热闹一回。(我是湖北黄冈的,我们这边吃席还是比较文明的,看过网上一些地区一个一个上菜然后一抢而空或者等打包的,应该是极少数老人行为,毕竟现在谁家也不缺那口吃的,任何宴席越是在家操办规矩越多,谁坐哪张桌子哪个位置都有讲究,上菜都有规定,第一个菜基本上蒸肉糕之类,每桌安排有专门接菜倒酒的,一般银耳甜汤代表菜上完了,或者桌上没人来劝不要上菜了就要一直上,保证客人吃好吃饱,用我妈妈的话说,现在各有各的家庭,亲戚们一年难得一见,过个生日娶个媳妇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很多亲戚从外地赶回来参加那是天大的情分了,还扣人家一口吃的,做得出来么?)

上到最后的菜基本没人动,因为吃饱了,主人家也会热情相邀邻居把干净的端一些回家去吃,或者亲戚带点走,免得浪费了,自家又一时吃不完,一般的家宴厨师也比较省材料,不会额外的采购许多,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农村特有的仪式感。





爱种田的小晴


谢谢提问,个人觉得农村吃大席是习俗。

怎么这样子说,因为现在的人都不缺钱,更不缺吃,走到别人家里吃一顿大席都得要准备好时间,还有金钱,更多的需要有心情,大伙儿凑在一起就是图个热闹。

就如前两天我婶婶家娶儿媳妇,她把周围的家族亲戚都请了,因为家族人,都是请过来吃饭的,没接收人情,她说大家能来都是很看得起了,难得大家在一起,图个热闹就好。

人情靠走动,亲情靠往来,逢大席之时,平常都没有时间聚在一起吃餐饭,大家再忙都会在一起聚聚。

记得以前在农村的大席,大家都会在一起互相帮忙做事,大家在一起互相说笑,在那种时刻,真的是一大家子。

所以说大席并不是陋习,而是一种习俗。


农家姐妹


不能这样盲目做结论,在广大的乡村,凡遇到谁家里孩子结婚、老人去世,都是选择在自家屋里设席面宴请,答谢四方来客,这是形式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民俗习惯,岂能说是陋习?完全是认识上的问题。


在大城市,一旦有的家庭遇到红白喜事,为了答谢亲朋好友,去饭店包席,那是因为受着居住条件的限制,只能选择大饭店。而在乡村,遇到红白喜事,自家屋里的条件完全具备现场答谢,所以就要大摆宴席,盛情款待。这种法子,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己经是汉民族的一种文化习俗了。今天怎么随便就和陋习挂上勾沾上边?奇哉怪哉!

农村人在自家屋里摆设席面宴请,从经济实惠方面考量,也比大饭店便宜的多。也能体现人气旺胜,增添气氛。



风雨人生3293


判断农村吃席到底是陋习,还是习俗,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陋习,什么是习俗,只有明白了这两个词汇的含义才能更清晰的洞察农村吃席问题。

至于题主说的“吃大席”,到底是多大的席,如果对方亲戚朋友多,人缘广,只要吃席不涉及到铺张浪费,不涉及到刻意敛财等道德层面问题,那么我认为这就算不上陋习。

下面说一下陋习和习俗的含义:

陋习: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粗鲁的、丑陋的、不文明的社会现象,这里面涉及到农村办酒席刻意攀比,铺张浪费,不切实际的去搞大场面等不文明现象。

习俗:简单来说,习俗指的是一种长期生活中,人们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和风俗。这样的风俗约定俗成,不涉及道德层面,不涉及公德层面,只关乎当地习惯。毕竟“十里不同俗”,每个地区的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是正常的行为。

理解了陋习和习俗的含义之后,我们再去判断农村吃席到底属于陋习还是习俗,就简单多了。

凡是涉及到敛财、攀比等粗俗不文明现象的酒席,即便酒席排场不大,那也是陋习。

相反的,只要是正常的风俗习惯,主人家愿意出钱请大家吃大席,并且符合当地风俗习惯,不掺杂任何功利和攀比行为,那么这样的酒席就算不上陋习。

不知道你们那里的农村吃大席,是怎么样的,可以根据上述分析对号入座。


李阿冰


吃大席的习惯,所谓的“吃大席”,就是指某人结婚嫁女、送粥米或有人去世时,在农家小院里,或者是在一个宽敞的露天空地上,摆上桌子和凳子,然后众人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吃饭。

在农村吃大席,菜品和城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的大席,如今,烹、炸、煎、炒样样俱全,色香味俱佳。除了凉菜,热菜大多是蒸出来的。要待客时,提前一天就要准备,买回来的肉和菜收拾干净以后,该过油的过油,该装碗的装碗,然后等到第二天待客时上笼蒸。

蒸菜的地方一般是在院子的一边。过去都是在地上挖一个圆坑,坑边上用砖垒起来,用泥一糊,坐上一口在锅就行了。锅是借来的杀猪锅,家里的锅太小不好用。先在锅里放一个笆子,然后就在上边一层一层地摆装了菜的碗。待几十桌的客,热菜都在这一口大锅里蒸出来。

哪个菜先上桌,就要把哪个摆在最上层,接着一层一层地出锅。蒸的菜一般是整只鸡、整条鱼、排骨、酥肉、红肉、白肉、甜米等,红肉是条状的、白肉是方块的。用苇子编的平时用在粮仓上的窄席围了一圈用在了杀猪锅上,上边用塑料布盖严扎紧,这时候就可以烧火了。烧火用的是树枝类的干柴,火着的大、燃烧度高,待锅顶端的塑料布鼓了起来,再烧一会儿火就好了。

农村的酒席喝酒时是只有凉菜不上热菜的,一旦开始上热菜就一个接着一个上了,中间加上一些汤,就像流水一样,因而也叫水席。

我家弟兄多,待客的次数也多,结婚要待、生孩子要待,这可苦了父亲。那时待客可不像现在送礼重,待了客不赔钱还会挣钱。为了省钱,每当准备要待客了,家里总是先养上一头猪,等长肥了就可以杀了待客用了。

二哥结婚时家里就杀了一头猪,可杀了才发现猪是得了囊虫病的,但因为穷舍不得扔掉,还是待客用了。三哥结婚时家里也是杀了一头肥猪,可这头猪也是有囊虫病的,而且更严重,特别是在瘦肉上看得更明显,满是米粒一样的囊虫,白花花的,看了让人恶心。父亲让人拉到河边用棒槌槌,再用水洗,这样看上去囊虫会少一点儿。两次待客使用了囊虫病的猪肉,父亲就在亲戚那里留下了话柄。

我家酒席的菜都是我姑父和他儿子来做的,姑父和表哥是当地有名的厨子,谁家待客都要请他们去做菜。给别人家做菜肉不够他们是不会下手做的,而我家就不同了,待客多少就是一头猪,父亲不再割肉了,这可让姑父做了不少难,肉不够他就在盘子里铺底菜,只在上边放溥溥的一层肉,因而我家的大席自然不实惠。

父亲每当去别人吃大席时,回来爱评论一番,总说人家的菜如何如何差,他的几个儿媳妇如果在场的话,就会一齐说谁家的差也都没有咱家的差。父亲就嘿嘿地笑了,说是你姑父总是想给咱家省点嘛,他不说是他自己不愿多买肉。

农村吃大席的地方是不讲究的,如果屋里面摆不下桌子,就在当院里搭个棚子摆桌子。要是天暖和的时候还好,大冬天的吃个大席把人冻得直打颤,好多城市人到农村吃大席时,就感觉吃不消。

吃大席的地方不讲究可坐的位置是很讲究的。比如结婚时吃大席,主桌上是娘家人的长辈。上方位置摆放的是两张像样的椅子,两边是长凳子,和椅子对应的是一个马凳,椅子上右边坐女方的长辈,左边坐男方和长辈,两边长凳上也都是娘家人,马凳上坐的一个人则是陪客的,而且这个人要特别能喝酒。

至于其它桌子上,都是按辈分长幼而坐。

前不久舅家有事待客,几个嫂子带着她们的儿媳也都去了,坐位置时几个儿媳争着坐上座,而她们的婆婆不好意思去抢,就都坐在了旁边的坐位上。下来后我提醒嫂子们,儿媳们这么不懂规矩,是她们在娘家时没人教吧,你们应该教一教。她们说,她们心里都知道的,也不用教,我们也懒得去说,说不好就要生气。

原来是这样啊,可见世风日下到何种程度。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怪现象令我最看不惯。每个来吃大席的人,特别是一些老娘们,都随身携带几个塑料袋子,菜还没有吃上几口都抢着要装袋子。城市来吃大席的,见一圈人等着装也不好意思再吃了。过去温饱问题不能解决时还没有这种现象,现在不缺吃的不缺喝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问姐姐,人家都带你不带,感觉就吃亏了,于是就跟着学吧。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和怕吃亏思想在作怪。

过去结婚女方也是要待客的,就是三天回门时招待新女婿和女方家的亲朋好友。现在也不待了,到男方待客这一天把给女方送礼的人都接去一起待,说是闺女养这么大不容易,人都给人家了,客他还不应该待吗?嗯,真该待!

吃大席看到了一些当今的社会现象,招待客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传统中的美德似乎丢失得太多了,看来孔夫子倡导的礼、义、廉、耻等还是不能彻底摒弃的。





林乡人刚子


近几年农村份子钱越滚越大,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摆酒席的由头也也越来越怪。

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的不正常心理得以借题发挥,为了收份子钱,可以说是巧立名目,算不上理由的理由也能办个酒席。有人争相效仿、有人盲目攀比、有人随波逐流、有人不得不从,这样一来礼尚往的传统习俗来就变味了,成了农民的一大经济负担。




最佳小众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农民“晓晓小龙民”,专注记录农村真实生活。


农村吃大席是陋习还是习俗?

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这个吃大席肯定是作为一种习俗传承下来的,不然你看农村摆的酒席都有固定的菜品和说法,而且比较讲究。


农村里谁家生老嫁娶,都会摆大席招待亲朋好友,听老人说,以前的时候也都摆大席招待邻里,不过那时候随礼不像现在,以前都是拿东西,用口袋装点家里有的东西,比如一只鸡啊,一块豆腐,几颗白菜,或者家里藏的一瓶老酒。主家也不指着摆酒席挣钱,相反还会亏钱,富裕人家讲究排面,往往请的客多,席面也好,但是穷苦人家就不行了,听说以前酒席甚至都没有荤,叫什么豆腐宴。

然后上一道木头做的鱼,上面浇上汤汁。但是不管怎么样,哪怕是请一桌,家里有喜事也要请。


第二、再看现在,虽然还秉承着这份传统,但是意义已经变了,很多农村的喜宴开始攀比,礼钱也越来越高。

先说这席面,完全不按照以前的样子上了,前几年村里吃喜酒,有稍微混的好的,最后会加一道整鱼(最早结婚只有媒人能吃到整鱼),渐渐的其他家还加一道整鸡,现在加了四整,整鸡、整鱼、整肘子和整鳖,这四道加起来整个一桌菜成本可能要加上200多,这还是请人在家做的呢。而且我们这边一吃就是四顿,现在生活都好了,一桌子菜下来要剩下很多,简直是比城里的人还浪费。

再说这礼金方面,现在物价都上升了,别人一桌菜做的那么排场,你还像以前那样拿个几十块钱去吃一顿,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份子酒(同村的无任何亲戚关系的)从几十涨到了100,从100又涨到了200,现在几乎都是300了。

亲戚也是从原来的几百涨到了大几千,现在有的家族里,连襟之间,舅舅喝外甥的酒,干爹干妈喝干儿子的酒,有的都拿到了1万甚至2万去了,真的是让人咂舌。


第三、喝辫子酒

这个要是正常的生老嫁娶还好,只要家里孩子差不多,都是礼尚往来,但是现在我们这边还有一种陋习——剃辫子。前几年都没有人剃了,谁知道这两年又出来了。

家里男孩留上一个辫子,6岁的时候给剃掉,和结婚一样大摆宴席,以前是一个男孩的摆,现在是两个儿子的还摆,村里人背地里都骂这些人,摆明的是奔着挣钱去的,但是没有办法还是要去喝。所以我感觉这个应该算是彻彻底底的陋习了。


不知道大家那边有没有这个辫子酒,唉,说着过两天又要回去喝辫子酒了,当年喝过他爹的辫子酒了,现在又喝儿子的了。


晓晓小龙民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就分成了二种观点,有人认为是陋习,要抵制,也有人认为是习俗,体现出了农村人互帮互助的传统和邻里一家亲的面貌,值得提倡。

但以我看来,到认为可以变通一下,把吃大席中的一些陋俗适应的改动一下,将之彻底的变成一种民俗来传承也未尝不可。

必竟现在咱们农村里平时都没个什么乐子了,如果再让吃大席的场景消失,那无疑是农村人的又一种悲哀。

以我们关中当地来说,岐山臊子面可能大家都知道,但还有一种叫一口香的面食,不知大家清不清楚。

这种面食的吃法比较奇特,一小口面放入一大碗精心调制的汤汁中,趁着滚烫一口吃下,烧心暖胃的感觉那是不要不要滴。现在西安的不少大饭店都把它做为一种特色面食进行推广。

然而大家可能不知,这种面其实起源于关中的农村,是关中平原不少村子里红白喜事时必须要吃的一道食物。在农村,吃法是这样的:一口大锅烧汤,一口大锅煮面,客人们吃完面后,把碗里的剩汤再重新倒入锅中,给第二波吃面的人吃。故此,这种面食在农村有个特别的名字“鼾水面”。

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时,也是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当时我就想,前一个人吃剩下的,再回个锅让后一个人吃,这卫生吗?不怕有传染病吗?当时我硬是饿着肚子撑到了吃菜的环节。在我看来,这就是明显的陋习。

饭后与当天的执事头儿聊起此事,他却给了我另一个答案,他说在农村人看来,这种吃法更能增进感情,一个锅里吃饭,就是把你当成了一家人,不嫌你穷、不怕你病、表达出愿与你同甘共苦的意愿。再说了,汤回热锅里再煮一次,也能有效的杀菌,传染病的机率微乎其微。

好吧!我承认,我们关中愣娃多,虽然我也算一个愣子,但到现在为止,我都没过那道坎。

说这么些,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农村的大席是一种传承,几千年了,正如那个执事头儿所说的,它体现了一种农村人团结、互助、合谐的生活理念。只要我们把大席中一些不卫生、不文明的陋习逐步摈弃,留下那些美好的场景,我相信,农村吃大席会成为永不消失的风景。

就说这么多,谢谢提问,为了表达清楚观点,答得啰嗦了些,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