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大学》?以《礼记·大学》古本为依据(系列四)


怎么读《大学》?以《礼记·大学》古本为依据(系列四)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本来事君以忠,此处言孝事君,如此等等,忠恕之道,一以贯之者,由近及远,以独而众,是以立志高远而行之切近,如后面的财德利义之辩。


《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治国,无非家之放大,家国一体,乃至于家国天下。修身的成效是忠,落实到家,乃孝悌慈,推及于国、天下,则为恕。內无其忠,则无法恕,由己及家(人),由家及国,由国及天下,皆是恕。


《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引证。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明白易晓,就如日用伦常,其实也就是日用伦常,不然如何一以贯之,如何修身而平天下?一以贯之,于个人,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于世事,"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又回到了“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所谓斐者,“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到此是大螺旋,从天下之从回到明明德,从"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回到君子慎独不辟,又是从大回小,从外归内,外王显内圣,内圣固外王,以用显道。一篇文字下来,反复往返,出深入浅,都可细心体认,这也许是中国古代的文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