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美军惹不起的“姑娘”,一声怒吼,万炮压顶天地红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苏联经典歌曲。二战中,“喀秋莎”成为苏军一款火箭炮的别名。这款火箭炮从莫斯科一路打到柏林,为苏联卫国战争立下大功,被德军称作“斯大林的管风琴”。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战役中,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志愿军炮兵,将喀秋莎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让美国人也体会到了“万炮压顶”的滋味,也让“喀秋莎”成了朝战中最惹不起的“姑娘”。

上甘岭战役,美军惹不起的“姑娘”,一声怒吼,万炮压顶天地红

苏联喀秋莎火箭炮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部队已经发展壮大,从只有小口径的迫击炮、山炮,发展到装备各式大中小口径火炮以及火箭炮的强大炮兵。这些火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重大作用,一度能压制联军炮兵。在反击阶段,志愿军在上甘岭的火炮总计达到541门,其中大口径火炮与火箭炮133门。不过相比于联军,我军炮火数量只有对手的1/3,这还没算敌人的坦克。

上甘岭战役,美军惹不起的“姑娘”,一声怒吼,万炮压顶天地红

志愿军炮兵在擦拭火炮

然而,志愿军炮兵数量虽然不如对手,却成功地压制了联军,这是美军一直没搞明白的事。起初,我军火炮少、口径小,在战斗中作用不明显,而且较为分散。但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灵活运用作战经验,将大口径火炮集中使用,变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仅有不到1/3的火炮分散给前线部队使用,大部分火炮由炮兵指挥所统一指挥,指挥所负责人由炮7师师长颜伏担任。各型火炮分工明确,有的用于打击敌人坚固阵地,有的用于拦阻敌军步兵,有的用于压制敌人炮兵。最珍贵的火箭炮,则只在大规模反击时才用。

集中使用火炮,使得我军炮兵能与数量更多的联军炮兵进行对抗。在一次炮战中,5分钟内摧毁敌人11门火炮,大大打击了联军。尤其是火箭炮209团,装备了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弹极为珍贵,在炮兵中是宝贝,最多只能来一次全营齐射,但打击效果非常好,特别适合打击成群的敌人。因为火箭炮夜间发射时,能瞬间染红一大片天空,因此也被战士们称为“天地红”。

上甘岭战役,美军惹不起的“姑娘”,一声怒吼,万炮压顶天地红

喀秋莎火箭炮齐射时的壮观景象

在与敌人炮战中积累了经验,志愿军炮兵信心大增,喊出了“用炮弹给步兵站岗”的口号。炮兵侦察兵带着电台或步话机进入步兵的坑道阵地,当敌人靠近坑道后就呼唤炮火。当敌人想摧毁我军坑道口时,还没等靠近,就被炮弹炸上了天。在后方运送给养或者向后方运输伤员时,炮兵就用炮弹保驾,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

为了防止敌人反击,我军炮兵也玩起了游击战术。战前,布置了多个阵地,在一个阵地打几炮后,立马转移阵地。敌人的空军为了摧毁志愿军炮兵阵地,经常低空飞行,我军就将高射炮、高射机枪拆开,扛到山顶或者高处的山洞中隐蔽。当敌人飞机低飞时,突然予以火力打击,保护后方的炮兵阵地。在各部队的通力合作下,珍贵的火箭炮没有一门被敌人摧毁。

上甘岭战役,美军惹不起的“姑娘”,一声怒吼,万炮压顶天地红

最体现炮兵威力的,当属炮群齐射。在1952年10月30日的大反击中,志愿军炮兵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配合步兵,精准测量与敌人阵地的距离。不要小瞧这些细节,炮兵能不能打准,关键就看测得准不准,测量好与目标之间的距离、高度差、方位角后,剩下的就是用三角函数计算。所以,炮兵一定要学好数学,“竖大拇指”瞄准的方式,通常只适用于射程短的小口径火炮。

除了测算距离,志愿军炮兵还和美军玩起心理战。一般情况下,炮火压制后紧接着就是步兵冲锋。简单地说,就是“大炮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所以在炮火停歇后,防御一方要立即进入阵地,应对对方的步兵冲锋。但是在大反击中,我军炮兵与步兵商量好,在第一轮炮火准备后步兵不动,同时榴弹炮向远处延伸射击,造成我军步兵即将冲锋的假象。果然,敌人离开防炮工事进入表面阵地,步兵立即又呼唤炮兵轰炸。火箭炮全团一起射击,榴弹炮也继续轰炸敌人表面阵地。敌人猝不及防,被火箭炮一阵猛轰,瞬间尸骨无存。这也是志愿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箭炮,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瘾。

上甘岭战役,美军惹不起的“姑娘”,一声怒吼,万炮压顶天地红

炮兵在给炮弹装引信,这是一个细致的工作

10月末的半岛,天气已颇为寒冷,但各个炮兵阵地内却热火朝天,打完的弹壳以及炮膛散发着热气,烤得炮兵们干脆光着膀子装弹射击。

根据前方步兵反映,进攻之前,炮火准备摧毁敌人70%的工事。打炮最多的一天足足将9.3万发炮弹打在了敌人阵地上。

仅10月30日的反击中,炮兵就消灭了1300多敌人,而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用40万发炮弹消灭13000名敌人。以至于李奇微感叹:联军的炮火优势已经消失。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