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哪个好汉最能做到功成身退?

醉墨客


《水浒传》里功成身退的人有四个。一个是浪子燕青,一个是混江龙李俊,还有一个是行者武松。

浪子燕青功成身退有伏笔,那就是好友的劝说。

燕青劝许贯中出仕,许贯中对燕青说:“俺又有几分儿不合时宜处。每每见奸党专权,蒙蔽朝廷,因此无志进取,游荡江河……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雕乌尽,良弓藏。””一席话说得燕青点头称是。因此功成名就之后,燕青或者归隐山林,或者藏于闹市。总之不再为官,只做一个平民百姓。

李俊早就与费保约好征讨方腊结束后,他们一起找个地方以终天年。

费保建议李俊:“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了身达命之处,对付些钱财,打了 一只大船,聚集几人水手,江海内寻个净办处安身,以终天年”。李俊听了费保这一番话,恍然大悟,倒地便拜”。他才发誓:等收伏方腊后,便带着童威、童猛兄弟来投。“

班师回朝的路上,李俊诈称中风,倒在床上。要求宋江留下童威、童猛。于是李俊三人一起来榆柳庄找费保等四条好好。七人从太仓港乘驾出海,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李俊成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都做了化外大官。

唯独行者武松的功成身退,让人难以理解。

也许是武松与宋江有了嫌隙,武松不想看到宋江再把剩下的30多个兄弟葬送,因此不再还朝,成为朝廷的牺牲品;也许是武松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所以坚决不当官;也许是武松因为潘金莲等坏女人,让他对女人失望,宁可让武家绝后,也不近女色,毅然出家。

武松在六和寺正式出家,被封为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武松在杭州六和寺病逝,寿至八十。


润杨的红楼笔记


要说“功成身退”,时间点应该是征方腊完成之后了。梁山好汉在征方腊的过程中损失惨重,活下来的各有封赏。但也有一部分人拒绝了朝廷的赏赐,选择飘然离开。

按时间来算,第一个“功成身退”的是鲁智深。不过他这个“功成身退”需得加引号,因为鲁大师退得过于彻底,在杭州六和寺直接圆寂了……

然而考虑到在佛法中,圆寂乃是觉悟解脱的表现。我们还是把他也算作“功成身退”好了。

下一个是武松:

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再下一个是燕青。燕青可能是水浒中活得最为透彻的人,早已看穿朝廷刻薄寡恩,梁山众人下场难测。

燕青道:“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主公,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

无奈卢俊义不听,于是燕青辞行之后飘然远走,不知投何处去了。

还有李俊、童威、童猛三人,也都远走高飞,到海外做出了一番事业。

比及行至苏州城外,只见混江龙李俊诈中风疾,倒在床上。……宋江只得留下李俊、童威、童猛三人,自同诸将上马赴京去了。且说李俊三人竟来寻见费保四个,不负前约,七人都在榆柳庄上商议定了,尽将家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职,自取其乐,另霸海滨,这是李俊的后话。

对了,还有公孙胜。公孙真人没参加征方腊,在征王庆结束后,就回山中归隐了。

次日,只见公孙胜直至行营中军帐内,与宋江等众人,打了稽首,便禀宋江道:“向日本师罗真人嘱咐小道,令送兄长还京之后,便回山中。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就今拜别仁兄,辞别众位,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分割线————

以上这些是不要朝廷封赏,直接隐退的。也有一些好汉虽然受了封赏,但不愿做官,辞官为民的。

  • 戴宗: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

  • 柴进:见戴宗辞官求闲,又见阮小七被人刁难,心中有感,借口有病辞官。(阮小七做官后,大将王禀、赵谭心怀旧恨,向朝廷进言说阮小七曾穿方腊的龙袍,心怀不良。朝廷于是剥夺阮小七官职,贬为平民。)

  • 李应:见柴进告病,推称风瘫,回故乡独龙冈村中与杜兴一处作富豪,俱得善终。


  • 杜兴:随李应还乡。

  • 宋清:还乡为农。

  • 邹润:不愿为官,回登云山去了。

  • 蔡庆:跟随关胜,仍回北京为民。

  • 裴宣、杨林:回饮马川,受职求闲去了。

  • 蒋敬:思念故乡,愿回潭州为民。

  • 朱武、樊瑞:朱武来投授樊瑞道法,两个做了全真先生,云游江湖,去投公孙胜出家,以终天年。

  • 穆春:回揭阳镇乡中,复为良民。

事实上梁山好汉在朝中任职的并不多,而且大部分属于两类:1.原本就是朝廷命官,比如关胜、呼延灼、朱仝。2.技术人员,比如安道全、萧让(在蔡太师府中受职)。

让无拘无束的梁山好汉们进入官场,他们自身可能也不习惯。比如阮小七被免官之后,就是这个反应:

阮小七见了,心中也自欢喜,带了老母,回还梁山泊石碣村,依旧打鱼为生,奉养老母,以终天年,后来寿至六十而亡。

北门猿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纵观整部《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好汉,能真正做功成名遂身退的,屈指可数,要么是战死,诸如王英、扈三娘、张清、张顺之辈,要么贪图朝廷赐封的官职而不得善终,诸如宋江、卢俊义之辈,要么束缚在世俗的忠名之内,诸如吴用、花荣是愚忠,追随宋江而自缢,难达功成身退境界。


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事迹,从聚义到忠义,从举起替天行道大旗到服从朝廷的招安,再到征伐辽、田虎、王庆,最后的功成是征伐方腊,至此梁山好汉死伤过半,幸存的好汉面对功成名遂,能做到身退的仅有鲁智深、公孙胜、李俊、燕青,而武松与林冲虽然不理会朝廷的赐官,但是内心做不到通达。



世俗的意义而言,真正符合功成名遂身退的,仅有浪子燕青。

燕青并非道、佛人物,身份低微,只是卢俊义府下的一名家奴,但是《水浒传》从第六十回后,对他的泼墨颇多。他相貌不凡,多才多艺,虽然没有吴用的料事如神,但能在复杂的事情中洞若观火,他没有卢俊义、林冲等人的超凡群战本领,但单兵作战功夫了得。

卢俊义初始被吴用化妆成算命先生忽悠去避灾,燕青一眼洞穿,告诉卢俊义这是梁山贼寇的圈套,不可轻信,可惜卢俊义不听,中了梁山的埋伏,被活擒。



李固与贾氏私通,燕青被赶出卢府,一路乞讨,等待卢俊义从梁山下来,再度直言直语告诉卢俊义因只顾自己练武不亲女色,贾氏早已李固有染,卢俊义非常自负,不相信的一脚踢开燕青,燕青没有计较的不离不弃。

卢俊义一条道走到黑,被捉入狱,燕青从外面乞来粥食进狱中探望卢俊义,非常有情有义。燕青处事干净利落的是直接射死押送卢俊义的公差董超、薛霸,让其逃过一劫。

他与卢俊义上了梁山,明白梁山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人卢俊义虽然身为二把手,但他不骄不躁,低调处事,并且深懂其中要害。比如李逵与宋江打赌人头,李逵输掉,但宋江上不可能杀掉李逵,燕青让李逵负荆请罪。

燕青的低调还在于藏而不露,花荣曾在晁盖面前显摆一箭射下天上的大雁,其实燕青也能射下,只是他从不显摆。



燕青的睿智还在处理他与李师师的关系,他深知这场江湖不能有儿女私情,李师师是宋徽宗与宋江的中间人,他面对李师师的风情万种不可能不动情,只是理性的知道没有善果,他只能理智地对李师师以兄妹相称。

最终的征伐方腊成功后,面对朝廷的封官加爵,燕青识透大局,识透人心,他告诉卢俊义:

(引用)主人当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主公,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

可惜卢俊义不听,被朝廷毒死,而燕青则自己挑了些金银细软,从此销声匿迹,随退江湖,对名对利非常淡薄,对世间恩怨情仇非常通透,睿智地作了一名隐士。作者感叹“若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实则就是阅述燕青深懂天之道,功成名遂身退。



鲁智深、公孙胜、李俊、林冲、武松的功成身退,有燕青有区别。

鲁智深属于佛家人物,从他遇见智真长老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他象征着佛家的四大皆空,世间名利皆是水花镜月,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不执着中达到涅槃,最终鲁智深是坐化圆寂,达到人格的完满与解脱。若作个比喻,鲁智深相当于金刚怒目,降伏四魔,魔亡而身退,他与燕青的功成身退的区别在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有所迥异。

公孙胜属于道家人物,他是一半入世一半出世,既追求现实世界的行侠仗义,又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解脱,当现实世界功成,转而是自身的修炼,从而达到人格完满,这点与鲁智深殊途同归。



李俊在征伐方腊成功后,假装有病,与童威、童猛打造船只去暹罗国(现在的泰国),他是明白朝廷不会放过梁山好汉的,所以去了暹罗国,但依然有现实追求,并没有身退。

林冲、武松虽然没有接受朝廷的封官,甘当普通人,逃过朝廷的迫害,但内心沧桑,内心更加有怨恨与愤怒,特别是林冲,一直对高俅怀有痛恨,武松更是倍感世道苍凉,只是大势已去,两个人的事内心做不到通达,是功成名遂,但心不退。




《水浒传》中,人世一场功名利禄,江湖里,人很难独善其身,有命运浮沉,有爱恨情仇,不由得想起李白的《悲歌行》:

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我就是竹韵


《水浒传》里功成身退的例子屈指可数,比较有名的大概是混江龙李俊、入云龙公孙胜、浪子燕青、花和尚鲁智深和行者武松等,其中又以混江龙李俊最是过得风生水起。现在待我把他们的结局一一道来。

第一名,混江龙李俊。平定江南后,李俊看出朝廷对梁山好汉的险恶用心,便诈称中风,带上童威童猛归太湖隐居。其不恋荣华富贵,不存侥幸心理,十分值得赞赏。也许是福缘深厚,他后来反抗当地官府暴政,和弟兄们乘舟出太湖,至海外,南征北战,最终打败当地土著,建立了暹罗国。人们常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气好的时候走路都能捡到金子。李俊就是交了老来运的人!当年舍身忘死忠心报效大宋朝廷,却要被朝廷所猜忌,随时面临冤死的下场。当他不存富贵之心,毅然退隐,偏能够干出事业,功耀千秋,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豪杰,好像真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个说的正适合李俊。

第二名,入云龙公孙胜。公孙胜的经历和张子房相似。像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一样,他积极辅佐宋江征方腊、平江南,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谨记老师的教诲,毅然决然告别带头大哥宋公明入山归隐,修习长生大道,追求仙人的境界。他之所以能善始善终,是因为一直就看轻富贵功名,辅佐宋江建功立业不过是入世修行而已,那也是以后修习长生大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公孙胜和张良一样拥有相同的心态,直把富贵看作浮云,可谓大智大慧之人也。

第三名,浪子燕青。征方腊胜利后,燕青得知朝廷的要迫害梁山好汉,立刻请求卢俊义和他一起挂冠归隐。卢俊义贪恋荣华,心存侥幸,不听燕青的忠言,落得悲惨殒命的下场。而燕青收拾了一些金银财宝,回家过起了世俗财主的生活,虽然没有赫赫声威,却也前呼后拥,得以善终,不可谓不明智也。

第四名,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的格言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他追求无拘无束和问心无愧,并且身体力行。朝廷要给梁山弟兄论功行赏时,鲁智深无心做官,不听宋江的挽留,毅然远离朝廷,归隐深山老林,终于成了得道高僧。鲁智深的优点在于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和率性任真的性格,那是他得以趋吉避凶的根本。

第五名,行者武松。武松是《水浒传》里不可多得的英雄人物,其拳脚功夫堪称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翘楚,其快意恩仇行侠仗义的事迹至今还在民间广为传颂。千年之后还有如此影响,除了行者武松,还有谁呢?林冲比不上,李逵比不了,就连宋江也无法和他相比,这三人虽然名声赫赫,但都不得善终,实在悲催得很。武松在征方腊的时候,孤身一人抢回柴进的尸体,自己失去一条手臂,这使得他心灰意冷,不听众兄弟再三挽留,飘然离去,退出江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四海行者。要是武松贪恋富贵,恐怕也会像宋江一样被朝廷兔死狗烹,落得悲剧而终。

这样的排名可能不够客观,是在下眼界的局限所致,敬请热爱梁山好汉的朋友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记忆之鹰


先说《水浒传》中得善终的好汉有:

一,公孙胜出家,得善终。

二,武松在征方腊后,在杭州六和塔寺出家,他得到善终,他死后葬在西湖边上。现在西湖边上还保存有他的墓地。

三,戴宗也出家,他的出家地点是泰安州岳庙。几个月后,他大笑而终。

四,阮小七被罢官以后,回家奉养老母,他依旧打鱼为生,自然终老。

五,柴进辞官回家自然终老,无疾而终。

六,李应和杜兴也辞官回家也得善终。

七,关胜失脚落马,得病身亡。

八,呼延灼受御营指挥使,后领大军破金兀术四太子,出军杀至淮西阵亡。

九,朱仝在保定府管军有功,后随刘光世破大金,一直做到太平军节度使。

十,黄信仍任青州。

十一,孙立带同兄弟孙新、顾大嫂、并妻小依旧登州任用。

十二,邹润不愿为官,回登云山。

十三,蔡庆跟随关胜回北京为民。

十四,裴宣与杨林回饮马川,受职求闲。

十五,蒋敬回潭州为民。

十六,朱武、樊瑞投公孙胜一起出家。

十七,穆春回揭阳镇为良民。

十八,凌振炮手非凡,仍授火药局御营任用。

二十,皇甫端受御马监大使。

二十一,金大坚在内府御宝监为官。

二十二,萧让在蔡太师府中作门馆先生。

二十三,乐和在驸马都尉府中尽老清闲,终身快乐。

二十四,燕青、李俊、童威、童猛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离开。李俊后来做了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做了外化官职。

实际数字是24+8=32个人得到善终。

功成身退的除了关胜、呼延灼、朱仝、黄信、孙立、孙新、顾大嫂、凌振、安道全、皇甫端、金大坚、萧让、乐和,其他的都是功成身退,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公孙胜、武松、戴宗、燕青、朱武、樊瑞。


牡丹梅花鑫森淼


《水浒传》书中能做功成身退的好汉有几位,待在下逐一道来。

第一位当数鲁智深,在擒住方腊后,书中写道:“宋江道:‘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以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了,默上心来,各不欢喜。”最终鲁智深坐化六合塔,可以说是《水浒传》中结局最好的,没有之一。试想有谁能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次是武松。武松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己残疾,不愿赴京朝靓,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宋江见说:“任从你心。”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

第三当数燕青。燕青私自去劝主人卢俊义,功成身退,卢俊义没有听从燕青建议。书中赞叹“若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矣。有诗为证:略地攻城志己酬,陈辞欲伴赤松游。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燕青当夜收捡了一提金珠宝贝挑着,径不知投何处去了。

再有是李俊,李俊诈中风疾,求宋江留下童威、童猛兄弟照顾,后与费保四个,七人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今泰国)之主。

再有阮小七被追夺了官诰,复为庶民,带了老母回还石碣村,依旧打渔为生,寿至六十而亡。

柴进见戴宗退还官诰求闲去了,又见阮小七被罢官。推称风疾病患,辞官为民。

李应与杜兴均辞官为民,俱得善终。

宋清还乡务农。邹润不愿为官,回登云山去了。蔡庆回北京为民。裴宣自与杨林议了,自回饮马川,受职求闲去了。蒋敬回谭州为民。朱武、樊瑞去投了公孙胜出家,以终天年。穆春回家乡作了良民。

如此看来,梁山好汉中识时务的人不在少数。


海娃国学



整部《水浒传》中,大部分能征惯战之将都将生命白白撂在了南征北战的厮杀里,活下来的不过将近三分之一,所谓的十停去其七八,满打满算,回京师朝觐的不过是正负将佐二十七员。

这和南征时的摩肩接踵有天壤之别。去时英雄勇武,大将南征胆气豪,回来时雁行参差,时有掉队落伍,好不伤悼。

征方腊之前,已先自走了入云龙公孙胜,还有留在京师的偏将五员:神医安道全,紫髯伯皇甫端,玉臂匠金大坚,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本已不全一百单八位。这样说起来南征方腊的将佐一百零二员。

后来回师途中病殁的也有好几位。比如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和鼓上蚤时迁。林冲也已风瘫,留在六合寺由武二郎照看,后半载而亡。张横和穆弘也都病殁当途,还有副将孔明、朱贵、朱富、白胜等人。

大和尚杭州坐化,武二郎六和寺出家。剩下的,真就是寥寥无几,形单影只。

这里面,最有心机而瞧科了事体的恰是天罡星最机巧的浪子燕青。他先劝奉主人卢俊义纳官还诰隐姓埋名,却被一心要封妻荫子的玉麒麟损了一顿,只好自行留下一封书信,兀自挑了一担金银宝贝不知投哪里去了。他劝卢俊义的话语虽然骇听,倒也是金玉良言,说“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大祸临头”。可惜玉麒麟官蒙了心窍,兀自不悔不离。

燕青留给宋江的书信那首诗最可剖明心智: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容。身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此生。

──应当说,燕青的归宿是最好的。比起远到暹罗当国王的混江龙李俊、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和太湖四杰费保等人更好,更自在,不受任何约束,没有任何负担,一生萍踪浪迹,天涯即我家,何等旷达率直,再好不过的放浪一生。

惜乎玉麒麟凛凛一条大汉,终究被官迷了心窍,不明不白糊里糊涂的一头栽进水里成了淹死鬼,其实就是死于奸佞的御酒水银里。

当官的后知后觉也有好结局。比如神行太保戴宗,辞了官职泰岳庙里安身,无疾而终;阮小七被参,却带了老母打鱼飘荡颐养天年;小旋风柴进自识时务辞官归隐,也是好收束;扑天雕李应携了鬼脸儿杜兴返回故乡俱得善终。

还有铁扇子宋清回乡务农;独角龙邹润回了登云山;铁面孔目裴宣和锦豹子杨林自回饮马川求闲去了;神算子蒋敬返乡为民;最是快乐逍遥的要算是神机军师朱武、混世魔王樊瑞两个,随了公孙胜云游江湖,做了全真先生,以终天年。

其中,美髯公朱仝的最后官位最高,一直做到了太平军节度使。呼延灼马革裹尸,在对阵金兀术南侵之时救驾抛命,终于全了忠臣良将的千秋美名。倒是大刀关胜最让人唏嘘,稀里糊涂的醉酒落马而亡。

正可谓: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龙吟148119260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北宋末年,朝廷腐败,官场黑暗,奸臣当道,百姓多难。就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之中、却又有一些正值人士,为人坦荡,光明磊落,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却为奸佞宵小所迫害,走投无路。无奈逼上梁山为主要情节,延续出英雄聚义的故事。突出了梁山好汉侠义情长“四海之内皆兄弟,义薄云天深情谊”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他们啸聚山林,却心系贫苦。高举“替天行道”的旗帜。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惩治奸恶、扶危济贫,始终站在民众身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要论《水浒传》中最能功成身退的人当属何人?

如果说某个人的话,我觉得我会首先说是鲁智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的事迹最能体现故事的核心,具备梁山好汉的所有品质。大多数人的经历与他是大相径庭的,作者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详尽,正因为他的细致描写,引读者自遐。可以他说是一群不同人品质的集中体现。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他本名鲁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偶遇卖艺人金老父女遭恶人欺凌,出手相助。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经金老介绍自己的女婿赵员外相助,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后又因搭救林冲,流落江湖,与杨志、武松一同在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泊,排第十三位,上应天孤星,担任步军头领。他在征四寇的战役中累立战功,生擒方腊后在杭州圆寂,追赠义烈昭暨禅师。



要论《水浒传》中功成身退的人当属何人?我觉得这个命题太狭隘。

很多人看到剧中人物善终既是功成身退,我觉得这样实为不妥。今人不知古人事,古人亦不知今日非。评价不能仅仅依靠我们现在的思想去衡量当时空间的人物。我们只能不断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才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出贡献,对历史产生影响。那么他活多久都谈不上功成身退。倘若不上梁山,一辈子浪迹江湖,所安身立命。却名不见经传。自然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议论。具有代表的如宋江等人,虽然奸臣当道,主上蒙尘,百姓怨声载道,但他们始终忠君爱国,国家可以辜负他们,他们却从未放弃国家利益,即便是流血牺牲。也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这才是真的大英雄。想当年,岳飞蒙冤而死,亦不能善终,何谈功成身退,然今日,却被人人称颂。他们选择了历史,历史也选择了他们,是非成败转头空,没有对错,有的只是宫阙万千都做了土。

即便是现在,乃至今后,始终国家民族利益至上,个人安危荣辱与国家利益相比微不足道。不能自身受了委屈或不幸,迁怒于民族大义! 负责必将万劫不复,遗臭万年。


青柠碎月


但凡看过完整版本的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功成身退的有好几个人,最典型的一个人就是混江龙李俊。当时李俊在征讨方腊时认识了费保这个打家劫舍的强盗,可是这个费保确是一个相当有见识的人。他给李俊说太平本是将军定,不叫将军见太平,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以后征讨完方腊是个什么结果。接着费保又说我常听聪明人说世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也有衰.劝李俊早做打算。免得落个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下场。李俊也是个识时务的人在征讨方腊班师回朝的路上假装中风从马上跌落下来。要童威,童猛俩兄弟相陪,最后跟费保几个好汉从太湖打造大船出海去了涅罗国做了一国之君。

接下来这位就是名满江湖的浪子燕青了,据说后来出海做生意既然被李俊的手下给劫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有天夜里燕青去见了卢俊义当场拜谢他的养育之恩,并告诫卢俊义此时若不早早脱身,大祸就会临身。作风一像高调的卢俊义哪里能想到这步。于是燕青当夜挑了一担财宝出营而去,自此浪迹江湖不知踪影。后来出海最生意遇到李俊帮李俊当上了一国之君。

还有一位就是入云龙公孙胜,再征讨方腊之际他就看出宋江的用心。借口侍奉老母,征讨方腊以后又回到罗道人身边继续修行。最终成正果。

所谓功成不退皆损身,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能真正看透做到的人确不是很多。


谁的地久配天长


在《水浒传》里,能做到功成身退的好汉有很多,比如鲁智深坦然圆寂,武松出家后八十善终,潜心修道的公孙胜,隐居的李应和柴进等等。要说做得最好的,笔者比较羡慕小旋风柴进。


“功成”,梁山好汉当然全都做到了,但“身退”就是少数人的事了。说柴进是功成身退最好的一个好汉,笔者的理由如下:

  • 不会像鲁智深那样早早离去

虽然鲁智深圆寂是心甘情愿,但不管怎么说,能多活一年多享受一段时光,这是人人都愿意的事。如果鲁智深没有想起师父的教诲,估计他也不会走得如此快。柴进比鲁智深享受的时光要多,就凭这点可以认为柴进的“身退”要好一些。

  • 不会像武松那样行动不便

武松也是做到了功成身退,但毕竟也经失去左臂,按《水浒传》的说法,那就是“已成为废人”。尽管武松也是善终,但相对柴进来说,日常起居必定不如柴进方便,所以说柴进的生活要好过一些。



  • 不会像公孙胜那样伤心伤神

公孙胜最后专心修行,也是一名功成身退的好汉。但相对来说,修行未必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还得伤不少脑筋。每日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柴进相比公孙胜来说,要轻松很多。

  • 当国王的李俊未必就很轻松

小说里交代,李俊、童威和童猛等三人最后去了海外,最后成了暹罗国之主。这个结局看起来是最完美的,但严格的说,李俊等人应该算做是“激流勇进”而不是“功成身退”。再者说,管理一个国家,每日要处理那么多事,能不伤脑筋?

  • 宋清“退”得并不彻底

宋江的弟弟宋清,虽然回家务农,但他仍然享受俸禄。另外,他受宋江的影响,后来一直与官家有联系,儿孙都有为官的,宋家在当地也成为名门望族。这种“退”并不彻底。



其他和柴进一样退得比较潇洒的好汉,还有阮小七、李应、杜兴等人。他们均是辞官为民,自由自在的过活,最后得以善终。要说退的最彻底的,要数燕青,辞别卢俊义后就像人间蒸发一样,再无音讯。但总的来说,笔者还是羡慕柴进的“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