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宰少


孝庄太后的灵柩在地上存放了37年未下葬,这是什么原因呢?她的遗体又是怎么不存才能长久不腐的呢?这个问题由丫丫来为大家解答:

孝庄皇太后

孝庄太后的一生可用传奇二字来概括,在天命十年,12岁的孝庄太后嫁给皇太极,后诞下顺治帝福临,皇太极死后,为了保住福临的皇位而与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斗智斗勇,甚至不惜下嫁多尔衮,后顺治帝福临死后,专心辅佐8岁等级的孙子玄烨,也就是康熙帝,可以说康熙能成为千古一帝,跟孝庄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孝庄太后对满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太后,为什么会死后37年不下葬呢?

孝庄的遗言

其实导致孝庄死后37年未藏,跟她去世前跟康熙帝说的一段话有关系,“你爷爷皇太极去世多年,他的陵墓不可再大动,所以我就不跟他一起合葬了,但是如果在单独为我修一座陵墓,有太过于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了。因为我实在舍不得跟你父亲还有你分开,就吧吧跟你父亲葬在一起吧”。

孝庄贵为皇太后,对清朝甚至是古代帝王来说,“帝后合葬”是祖制,康熙不敢违背,但是他又不得不听孝庄的话,于是康熙就一边治国一边思考,但是思考归思考,康熙自己的祖母可不能直接放在宫里,于是就在清东陵外建了一个专门存放孝庄太后的棺椁的“暂安奉殿”,就又开始了思考这个难题,这个难题康熙在位时没有解决,知道雍正时期,忽然想开了,这个“暂安奉殿”其实就是个风水宝地啊,而且宜快不宜慢,于是就正式将孝庄皇太后藏于“暂安奉殿”,这才尘埃落定。

孝庄尸身37年不腐

大家都知道,古代不是现代,各种冷冻技术都还没有,那么孝庄尸身是怎么保持37年而不腐不臭的呢?

原来这跟古代帝王皇后用的棺木的材料有关,古代帝后去世后,用的都是上等的金丝楠木,这种木材生产周期长,而且能够散发出特殊气味,既能够防止各种蚊虫的叮咬,又能防止各种细菌的滋生,而且会掩盖尸身所散发出的臭味,木质坚硬细腻,不易变形,抗腐蚀性也非常强,埋在地下可以保证千年不腐,所以让尸身37年不腐不臭,一点问题都没有。

由此可见,不要说37年未下葬,即使是370年不下葬,凭借金丝楠木在,尸体也不会腐烂发臭,同时又可明白,封建帝王的生活是多么的腐败!


丫丫说史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如此便利,人们可以利用冰箱冰柜保鲜,但是,一些皇亲国戚依旧懂得冷对储存物品有奇效,冰窖就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只能保存一段时间。人的尸体则需要长时间处在极寒的环境下,才能保证尸体不会腐烂,所以在古代一般人死后都会尽快入土为安。

但是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女人,她的遗体竟然37年未下葬,她就是孝庄太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她的遗体是怎样保存的?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女强人,除了武则天以外,很多人都视她为最强,她的一生波折而璀璨。除了自己一步一步走上皇后的宝座,还曾经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孝庄太后的教育和培养之下,这两位皇帝都成为当时百姓心目中的明君,孝庄太后也深受当时平民百姓的爱戴。

对于她死后为什么没有直接葬在陵园,而是安置了整整37年,历史上一直有很多传言,有的传言说孝庄太后生前与多尔衮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导致她无法与皇太极合葬,这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谣言,还被许多影视剧当作正史拍了出来。

另外还有传言说,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死后不久就梦到太后嘱托说,不要将她葬在陵园内,康熙虽然不解,但是有太后的托梦,康熙不敢不从,就一直没有将孝庄太后安葬,但是这些都是民间传言,都是一些败官野史之类。

其中有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孝庄太后死后给康熙皇帝留下遗言,不想与丈夫在一起,而想与儿子和孙子合葬在一起,也不必为自己修建陵园,以免劳民伤财,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康熙对孝庄太后的遗愿,依旧非常为难,想了37年,他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安葬孝庄。

所以孝庄太后的遗体就被暗放了整整37年,为了不让孝庄太后的尸体腐烂,让她保持完美的仪容,康熙先是派人对太后的尸体用酒擦拭消毒。将孝庄太后的尸体用最好的防腐布料进行了全面的缠绕,让她的皮肤不接触一点空气。

另外,其实要想尸体不会腐烂,原理其实很简单,中国古代的人也深知。因为地窖的低温可以让物品长时间保存,那么孝庄太后的尸体也应该放置在温度很低的地下室内。所以推测孝庄太后尸体安置地点应该在东陵的地下。

为了保持地下的低温,康熙皇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安排专人对地下孝庄太后的安放地点进行了仔细的规划和设计,将孝庄太后的遗体安放进去之后,又进行了仔细的密封和掩埋,为了避免闭上湿热的空气与地下孝庄太后的尸体有接触。

为了让太后的尸体保存得更好,康熙皇帝将祭拜的时间也格外选择在寒冷的冬季。虽然每次祭拜的时候都要将孝庄太后的尸体从地下挖出来,但是为了减少伤害,康熙皇帝选择了冬季最寒冷的时候,细菌和微生物都很少活跃,地上的温度和地下的温度也相差无几。即使将尸体挖出来,对孝庄太后也伤害不大。另外孝庄太后的棺材也特别有讲究。棺材通体使用的是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价格昂贵,稀缺,是许多皇亲国戚非常喜爱的木材,孝庄太后也不例外。为了讨她老人家开心,康熙皇帝用上好的金丝楠木打造了一款上好的棺材安放孝庄太后的尸体。另外金丝楠木的防腐效果也极好,不仅表面非常不容易被微生物腐蚀,同时安放在棺材内的尸体,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孝庄太后遗体37年未下葬,还有很多皇亲国戚的遗体一直安放在地下室,没有安葬在陵园,他们遗体的保存方式也大概都是如此。


猫眼观史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因此尸体保存是非常麻烦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呢?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

但其实尸体保存的科学原理并不复杂,只需要满足这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低温,第二密封,

有时可以辅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满足这几个条件的情况下,其实尸体是可以保存的。 通过分析史料,飞扬发现了极有利于孝庄太后遗体保存的三个条件:

第一,安放地点: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节: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丝楠木。

那么这三个条件是如何实现和发挥作用的呢?下面,请听飞扬为你一一道来。

一、安放地点:地下室,保证低温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一些资料中我们发现,康熙孝庄皇后的地点在东陵,安放遗体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

这个推断是我们从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灵地都是在地下得出来的。



清东陵

因此我们推断,孝庄皇后的停灵地也应该在地下。

我们都在夏天的时候都去过地下室,哪怕是炎热的夏天,地下室里都是十分阴凉的。因此将孝庄皇后的遗体放在地下,就保证了低温的条件。

同时,康熙主持孝庄皇后封掩工作时耗费四天,可见不是简单地放入地宫,而是进行过精密的掩埋,这样又保证了密封的条件。因此,在满足密封和低温的条件下,使孝庄皇后的尸体的保存成为了可能。

二、拜祭时间:冬季,减少对停尸环境的影响

一块肉在夏天腐烂的速度比冬天腐烂的速度快得多,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空气湿润,微生物活动活跃。而康熙在祭祀孝庄皇后时,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庄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这个时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时为祖母的忌日,康熙觉得这个时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时肯定要打开停尸的地方,微生物会因此侵入,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庄皇后,微生物不活跃,自然侵入少,对于尸体的伤害小。

因此采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尸体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丝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后,多爱用金丝楠木棺材下葬,而金丝楠木本身具有一种延缓物体腐烂的作用。举个例子,慈禧死于1908年10月,孙殿英在1928年盗了慈禧墓,时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见到空气后才迅速萎缩。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丝楠木储藏书籍,来达到防腐防虫的效果。由此可见,金丝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庄皇后停尸,也正是使用了金丝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对于尸体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总结

综上三点,孝庄皇后的尸体才得以有效地保留与防腐。其实细细分析,那个时候的古人已经掌握了尸体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而并没有阐明其中的原理罢了。各位读者怎么看呢?

我是飞扬,一个爱读历史的理工男,愿把我所读的变成有趣的故事说给你听,关注我,让我们在思考中共成长

历史飞扬


孝庄太后在清朝历史中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因为她曾辅佐过两位帝王,一位顺治帝,另一位康熙帝。顺治帝继位时年仅6岁,而康熙帝则是8岁,都是幼年天子,也都是经过孝庄太后的培养。

孝庄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她的姑姑是皇太极的皇后孝端文皇后,顺治帝福临是她的儿子,也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6岁的顺治帝继位,孝庄太后成为“圣母皇太后”。公元1661年,24岁的顺治帝驾崩,8岁的康熙继位,而孝庄太后的称号也再次改变为“太皇太后”。

公元1687年,75岁的孝庄太后病逝。她在临死前曾告诉过康熙帝,说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已安葬许久,不想打扰清太宗,而且她也很想念自己的儿子顺治帝,所以想和顺治帝葬的近一些。

康熙帝听从了孝庄太后的遗愿,并没有将他和皇太极合葬,而是将她暂时安葬在了清东陵附近的暂安奉殿。公元1725年,也就是孝庄太后病逝的38年后,雍正帝在昌瑞山下为孝庄太后建陵园安葬于此,就是如今的昭西陵。

那么有人会有疑问,孝庄皇后的遗体如何保存了38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当初孝庄太后被葬在暂安奉殿后,康熙就将这里用土掩埋永闭殿门。我们都知道一般地宫中的气温特别低,就像冰窖一样,而且孝庄太后的棺椁也不是一般的棺椁,能防腐,且不宣不燥,使用时间极长,还有一些其它的保护措施,所以孝庄太后的遗体能够保存那么长的时间。

当然,这也不代表孝庄太后遗体完好无损,只能说保存的比较好。


理科男读历史


孝庄太后是顺治的母亲,康熙的奶奶,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性,她生在蒙古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她是皇太极的妃子,当年皇太极去世,她和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母子二人一路坎坷的走过来,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容易。

孝庄太后活了75岁,可以说在那时候是比较高寿的人,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葬于沈阳昭陵,按照清代早期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之前,还是死于皇帝之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但是,孝庄皇太后死时曾经留下遗嘱: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太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的爷爷清太祖皇太极已经去世很久,我不想惊扰他,我只想和你父亲葬在一起,我不想离你们太远。孝庄此言一出可难坏了来康熙,所以此事一直耽搁下来,一直耽误了整整37年,那么在这37年里,孝庄太后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呢?

其实孝庄去世后。康熙就下令将他的遗体先暂时保存在棺木之中,这种棺木不是普通的棺木,是上好带有熏香的木料,至于是不是金丝楠木就不知道了,这种木料可防蚊虫叮咬,而且遗体还进行了一些细致入微的处理。比如往遗体里注射水银来防腐,其实早在清朝,人们就已经学会了一些尸体防腐的技术,有的皇帝皇后去世后,不能马上下葬,那就得先做防腐处理,比如慈禧太后死后一年才下葬,但是下葬的时候还是栩栩如生,这不得不感叹清朝的防腐技术是多么的精湛。



总结:孝庄太后,这位出生于蒙古的女性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她一生共培养了两任皇帝,可谓是劳苦功高。皇太极去世的时候,顺治帝年仅六岁,如果这个女性没有手段的话,她们孤儿寡母的是不会站稳脚跟的。


佳宁姐姐说历史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崩逝,可能说这个名字大家都很陌生,但是她的谥号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她就是一代贤后孝庄太后。所以孝庄只是她的谥号,某些影视剧中出现“我孝庄”是完全错误的,并不是严谨的历史剧。

孝庄把自己的一辈子都花在了培养与辅佐顺治与康熙两位皇帝上,顺治皇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康熙登上皇位,但是朝臣都不服年幼的康熙,尤其是鳌拜与索尼,都有意将康熙废除,如果没有孝庄太后的帮助,康熙是不可能在14岁亲政,所以康熙皇帝对于自己的祖母也是礼遇有加。在孝庄太后病危之时,康熙皇帝日夜侍候汤药,并且亲自率领百官前往天坛祈求上天,折损自己的寿命来保自己祖母的平安,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

孝庄死后,原本这等尊贵的人一定是要风光大葬,但是孝庄太后的遗诏却不让康熙将其与皇太极合葬,孝庄的遗诏原文如下: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原来孝庄皇后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康熙也不敢违背她的遗诏,于是孝庄太后的就停灵在了清东陵,而这一停就到了雍正三年(1725),一共37年。难道孝庄太后的遗体就不会腐烂吗?

因为要存放棺椁,康熙皇帝命人建造了暂安奉殿,作为孝庄太后棺椁的存放处。而孝庄太后的棺椁也不是直接摆放在大殿中,而是在大殿的地下室中。地下室一年四季都是低温可以防止腐败细菌的滋生,并且地下室中还有大量的冰块堆放,孝庄的遗体就像保存在一个大冰箱中,遗体就得到很好的保存。

封建王朝皇族的棺木大多用金丝楠木制作,这种木料也被称为“帝王之木”,金丝楠木木料坚硬并且散发出特殊的香味可以防止蚊虫,这就使得孝庄的遗体保存在相对密闭的环境当中,避免了尸体的腐败。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补充。


七七谈历史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孝庄太后是清朝著名的女政治家,一生辅佐了三位帝王,即丈夫皇太极、儿子顺治、孙子康熙。在康熙早年继位的时候,由四大辅政大臣辅佐,但真正掌控朝局的便是孝庄太后(康熙朝被尊为“太皇太后”,本文统称为‘孝庄太后’)。可以说,康熙后来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丰功伟绩,跟孝庄太后的悉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即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庄太后去世,享年75岁。康熙二十七年4月19日,孝庄太后的棺椁被停放在了暂安奉殿中,直到雍正三年12月初10日(1726年1月12日)才正式入葬昭陵地宫!也就是说,孝庄太后的棺椁在暂安奉殿停放了37年之久!那么这37年里,孝庄太后的遗体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

孝庄太后

关于孝庄太后棺椁的停放,很多人都认为就是将她的棺椁简单地停放在暂安奉殿的大殿上而已。当然了,由于在很多史书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相关的历史档案上面也找不到具体的解释,所以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困扰着人们。而也正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所以才有此认为。

但其实并不是,有专家从《康熙起居注》和《清宫档案》中的一些琐碎简单的记载中大致做了一下分析,其初步可以断定:孝庄太后的梓宫并不是停放在大殿内的地面之上的,而是放在了地下。为何呢?理由如下;

孝庄太后——剧照

一、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诚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入葬景陵地宫的,尽管她们的棺椁只停留了几年,但是在京北沙河巩华城殡宫停灵期间,根据《清实录》中的记载,其棺椁都是停放在地下的,与葬入地宫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由此推断,孝庄太后的棺椁自然也是停放在地下的!

二、在将孝庄太后的棺椁安放在暂安奉殿和后来正式葬入到昭西陵地宫的相关文献记载中,都出现了“封掩”等字样,所以由此也可以简单推断出来,孝庄太后的棺椁是安放在地下的,并非在地上。

昭西陵

三、从时间上来看,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将孝庄太后停放在暂安奉殿的时候,封掩工作竟然持续了四天之久。所以如果仅仅是安放在大殿中的话,自然不会用这么久的时间,所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安放的地方是在地下,并且在安放好以后,还做了一系列的修砌、封掩等工作。

所以通过以上三个理由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孝庄太后的棺椁虽然停放了37年之久,但却一直都是安放在地下,与葬入地宫无异,因此才能得以很好保存。等到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十日的时候才将其正式葬入到昭西陵地宫之中!

但问题又来了,为何孝庄去世后,其遗体37年都不下葬呢?

孝庄太后——剧照

按理来说,孝庄作为皇太极的皇后,在死后应该是要与自己的夫君合葬才对,也就是葬入昭陵。但事实并非如此,孝庄的陵寝并不是昭陵,而是昭西陵。此外,昭西陵原本应该要修建在昭陵的旁边,但结果却修建在了1000多里外的遵化(清东陵)。

值得一提的是,清东陵的5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和5座妃园寝都在风水墙内,但唯独孝庄太后的昭西陵修建在了风水墙外。而关于这些特殊的建制,有很多传说。其中比较热门有三条:

一是,因“太后下嫁”一事,致使孝庄无颜去见自己的夫君皇太极,所以远葬于遵化;

二是,修建在风水墙外,以便给儿孙看守陵墓大门;

三是,没有资格葬入皇家陵园,因为孝庄下嫁给多尔衮后,就成了睿亲王的王妃,也就不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自然不能葬入皇陵。不过历史最终也证明,没有资格葬入皇陵一说是不成立的!

多尔衮和孝庄——剧照

在康熙朝的时候,清朝诸事繁杂,加上孝庄太后身上的很多争议等原因,康熙始终找不到为祖母建造陵墓的名正言顺的理由,所以才一直以来都没有为她修建陵寝。

直到雍正元年九月初一,康熙正式入葬景陵地宫之后,都察院左佥都御使陈允恭便向雍正提出给孝庄修建陵墓的建议,希望孝庄太后的棺椁能够入土为安,这样便可以:“上妥在天之灵,下安仁孝之心”。雍正帝随即便采纳了陈允恭的建议,立即选派人手去给孝庄太后建造陵墓。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雍正正式将孝庄太后的陵寝改名为“昭西陵”,次年二月初三正式动土修建。值得一提的是,这昭西陵便是上文我们说到的安放孝庄太后棺椁的暂安奉殿改建的,很多建筑都是现成的,所以工程进度非常之快,当年年底便正式完工了。

雍正——剧照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帝亲自到昭西陵参加了告祭礼,同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将孝庄太后的棺椁入葬昭西陵地宫。停灵37年之久的孝庄太后,现在也算是入土为安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朝皇陵秘史》、《清实录》、《康熙起居注》;


方圆文史


孝庄死后有遗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极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扰他。

  • 二,不想劳师动众另外给自己建立陵墓,因为太费财力。

  • 三,舍不得离开儿子和孙子,希望以后能与儿子和孙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庄所谓的打扰先人显然是托辞。孝庄本意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一是孝庄与皇太极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话,能不合葬?二是孝庄曾下嫁小叔子多尔衮,可能觉得无颜面对皇太极。


孝庄为何想与儿孙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话,一是太费钱财,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单。这都不是孝庄要做的。她最终的目的就是想和儿子,和孙子在一起。



我们知道孝庄早年守寡,先辅佐年幼的儿子福临登基,后来又辅佐年幼孙子玄烨当皇帝,全心全意,费尽心血。而且甘愿做幕后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没有想到篡权夺位。


在辅佐儿孙的过程中,孝庄与儿孙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庄想长长久久的和儿子孙子在一起。


孝庄的要求不可谓不高,给康熙出了一个大难题。


康熙遵从奶奶孝庄的遗愿,至于怎么埋葬孝庄,康熙还没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谁成想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过世,也没有想出办法。



康熙于是暂且先把祖母孝庄的遗体安放在一个地方,这处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宁宫东侧五间殿进行了简单的拆卸与重建,将孝庄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为“暂安奉殿”


那么防腐问题就放在了第一位。


尸体腐败的罪魁祸首是细菌,要想做到尸体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当前的细菌杀死。

  • 二是阻止细菌的进一步的产生,尽可能的隔绝空气与水分,把温度降到尽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细菌的进一步的产生。



只有做好这两项工作,才能达到尸体不腐的目的。



那么按照步骤,做好这几方面就可以了:


  • 先对孝庄的尸体用酒进行擦拭,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当前的细菌进行一个大的消除。

  • 再把孝庄的尸体里三层,外三层的进行缠绕,目的是隔绝空气。同时放入香辛料,水银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后把尸体放到金丝楠木的棺木中,这些东西和材质对杀死细菌都有用处。

  • 最后,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层,相当于放入地窖。同时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块,达到一个低温保存的目的。


就这样,直到雍正即位后,才把孝庄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历史漫谈君



公元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驾鹤西去,时年七十五岁。并对康熙就下了“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的遗言。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太宗皇帝(皇太极)已经去世多年,在动陵墓恐扰太宗清净。但,再为我起一座陵园又太过于劳民伤财,而我又实在不忍心与你和你的父亲分离,就把我与你和你的父亲葬在一起吧!

可是她的这个遗嘱却是令当时的康熙帝很为难,毕竟这有些不合规矩,但康熙从小就是孝庄带大的,且在孝庄的辅佐之下才成长为千古一帝,所以对孝庄的感情很深很深,为了实现孝庄遗愿,他在清东陵附近建造了一处寝殿,将孝庄的灵柩暂时安放在,一直到了1725年昭西陵建成后,孝庄才被安下葬,只是将孝庄下葬的人不是康熙而是雍正,因为彼时的康熙大帝已经去世3年。



虽说我们无法解密这37年的时间里孝庄的遗体是如何保存完好的,但我们可以从打开的慈禧棺椁中找到一丝蛛丝马迹

按照清朝的流程,第一步便是遗体的清洁工作,同时抹上大量的香料、穿上多层的寿衣,最后在嘴中塞入一颗宝珠,然后放入金丝楠木打造的内棺之中,盖上盖子后会在缝隙处用大量的石灰糯米进行密封,达到隔绝空气的效果,接着便是套上外棺椁,如此一来孝庄的遗体处理工作便大致结束

了。


此外这一步属于像素的猜测,因为孝庄的棺椁并未下葬,为了保存更好,负责看守的官员肯定会挖一个“地窖”用以存放,这个地窖不同于普通的地窖,应该称之为“冰窖”,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孝庄遗体在37年不下葬而保存相对完好。

其实古人在很早之前便已掌握尸体长期保存的技术,只是并没有阐明其中的原理罢了。对此看官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像素说


一般古人常用的防腐处理办法就是水银灌注,可是孝庄太后死后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再有就是孝庄太后的棺椁没有下葬,只是在修建的暂安奉殿(室内)放着,并没有完全封死,所以密封条件欠佳(万历皇帝的陵寝就是很好的例子)。


据历史资料记载,辅佐过顺治,康熙两位帝王的孝庄太后在公元1688去世,但真正入土为安的日子却是在1725的雍正年间,中间整整相隔37年。其实这几十年间孝庄太后的遗体自从被入殓以后,也没有历史资料记载棺椁被打开或重新入殓过,所以遗体最后是怎样也不得而知。


孝庄太后去世的时候已经是75岁的高龄了,在孝庄太后临死前曾对自己的身后事做过安排,给康熙留下懿旨说到;


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豀,则我心始无憾。


孝庄太后的遗言让康熙皇帝左右为难,根据祖先的祖制,先帝生前的妃嫔死后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份葬在规定的墓园,孝庄太后作为皇太极的皇后,死后理应运回盛京和皇太极合葬,孝庄的遗嘱明显与祖制不和。


但康熙不想违背祖母的遗愿,但又不能违反祖制,所以康熙皇帝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康熙皇帝在清东陵的墙外面修了做暂安奉殿,为了让孝庄太后不觉得孤单,康熙把孝庄太后生前居住过的慈宁宫原样拆过去重建了一座寝殿,用于暂时放置孝庄太后的棺椁,而且这一放就是三十多年,康熙也没有找到合理的埋葬地点。


直到康熙死亡几年后,雍正皇帝继位后,才匆匆的在孝庄暂时安放的地方为其修建昭西陵,和远在盛京的皇太极昭陵同为一脉,遥相呼应。在昭西陵建成后,孝庄太后的梓宫才被放入地宫,由于孝庄太后死后所用的棺椁材质都是上好的金丝楠木,防水防腐效果特别好,再加上后期上漆涂色的的外在的防腐处理,所以孝庄太后的棺椁在停放了三十几年后,依旧完好如初,只是孝庄太后的遗体有没有变成白骨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