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如何从真空中“无中生有”的?

用户8535


无中生有,不是无事生非,既是哲学界的终极命题,也是科学界的终极命题。

本文原创,探讨无中生有的科学原理与动力学方程,先谈场介质与量子化,然后深入真空特性,最后给出“无中生有”的方程式。

国学经典“无中生有”的要义

本问的哲学命题是:物质之有真空之无,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的对立统一体。

考证这个字:炁=无+灬(🔥)=无极。这里的无,特指看不到;这里的火,特指光或能。

由此可见,国学经典的“无”有两个要点:

无≡炁质(能量介质),是看不到的物质;

无≠虚无(绝对真空),虚无是不存在的。

诸如,无中生有、四大皆空、色空亦空、聚则成器·散则成炁、无极生太极,意思的一样的。

,是形形色色的有,是看得到的物质,称作有形介质,或明物质,简称器。

,是隐隐约约的无,是看不到的物质,称作无形介质,或暗物质,简称炁。

无极,简称无或炁。无极是分子原子亚原子等有形介质消弭为极致均匀的无形介质。

太极,也称为太一。笔者理解为,是无极之炁聚则成器的唯一存在的基元粒子即电子。

两极,即阴阳两极。或南极北极,或正负电子。正电子是质子内部光速震荡的高能电子,负电子是原子内部低速震荡的低能电子。

现代物理“真空不空”的要义

1. 爱因斯坦的出尔反尔

爱因斯坦在1916发表广义相对论之引力场方程,是有宇宙真空场项目(Λgμν)的,换句话说,他本来认为真空不空,真空是场介质。

引力场方程有两种,A是否定真空介质的膨胀宇宙模式,B是承认真空的绝对宇宙模式。
A:Gμv=Rμv-½gμvR=(8πG/c⁴)Tμv
B:Gμv=Rμv-½gμvR=(8πG/c⁴)Tμv-Λgμv

但是当他获悉哈勃定律可以支持勒梅特宇宙大爆炸理论而认为“真空≡几何空间”,并称自己提出真空场项目是“一生中最大错误”。

或许,提出真空场才是他的最大正确,否定真空场介质,才是他一生中真正的最大错误。

2. 真空不空的基本涵义

真空是不含分子·原子·亚原子等有形介质的空间。物质≡介质,介质=高密介质+低密介质。

真空充满了吸能·载波·传力的场介质。真空不空,即真空的介质性,

表现在三方面:

①引力能载体、引力场、引力波、引力子;

②电磁能载体、电磁场、电磁波、光(量)子;

③机械能载体、热力场、机械波、声(量)子。

引力子、光子与声子是虚粒子,是对场密度分布的平均指标,不同于电子之类的实粒子

量子,是可量子化的单元介质

1. 量子化的虚粒子,简称场量子

虚粒子,也叫场量子,是为便于统计场效应参量的量化指标,不是独立存在形式。

西方把虚粒子说成零维量子是荒谬的。因为,若光子是零维粒子,则光子密度无穷大。

虚粒子之所以称“虚”,不是虚无,而是通常指比实体密度低得多。不过,核子内空间的虚粒子密度是非常高的,这涉及希格斯玻色子。

虚粒子可以模拟为场介质的正弦波的波节,波节可拓扑为漩涡球。

波节长叫波长,波节振幅或半径r=λ/2π。波节起伏时间叫周期,波节1秒起伏次数叫频率。

引力波波节叫引力子,来自电子的光速自旋形成南北极之负压差,扰动了真空场介质。

电磁波波节叫光量子,来自电子的绕核运动运动或光电子旅行,扰动了真空场介质。

机械波波节叫声子,来自实粒子运动,扰动场量子激发电磁波,扰动实量子激发机械波。

2. 量子化的实粒子,简称实量子

实粒子,也叫实量子,是仪器“看得到”的具有高密度场介质的独立存在形式。

实量子可以是分子原子等大量子,也可以是电子核子等小量子,还可以广义到一个天体。

实量子称“实”,强调其介质的封闭性、稳定性、密集性、独立性、圆整度。

实量子称“量子”,是因为实粒子运动,总是要扰动或推压真空场介质进而激发电磁波、机械波、引力波,这些场效应皆可量子化处理。

例如,电子绕核震荡的动能,扰动场介质,场介质涌动表现为原子光谱:½m₀v²=hc/λ。

例如,地球绕日运动的动能,扰动辐射带场介质,激发电磁波:½mv²=(m/m₀)hc/λ。

3. 瞬间即逝的介质,没有必要量子化

基本粒子之基本条件,要有归一性、独立性、稳定性、分离性、可测性。

电子是最稳定的基本粒子,可分离的约束核子是复合粒子,不可分离的夸克只是理论模型。

电子与质子湮灭反应表明,实量子皆可分解为若干电子,最终消弭为场量子。

建议,用电子质量单位(m₀=0.511M)来表示实量子与场量子的质量,也可大大简化计算。

例如:场量子或光子≡m₀,质子=1836m₀,中子=1840m₀,上夸克=2.4÷0.511=4.97m₀

希格斯子=125G÷0.511M=244.6×10¹²m₀,氦原子(₂⁴H)=(1836+1840)×2+2=3678m₀,地球质量=6×10²⁴÷(9.1×10⁻³¹)=6.59×10⁵⁴m₀

6. 能量,只是介质的属性,不是独立的存在

西方把能量说成独立存在的物质是荒谬的。能量、动量、质量,只是介质属性的物理参量。

能量是介质运动规模的总量指标,动量是介质运动冲击力的总量指标,质量是介质密集性的总量指标,温度是介质平均动能的强度指标。

能量子附着在场量子波节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辐射能附着在光子波节上,机械能附着在声子波节上,引力能附着在引力子波节上。

能量的本质是基于场效应下的电磁辐射。没有场介质作为载体,能量不可能得以传播。

空气分子的空间占比只有0.1%,空气分子的热运动,不可能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裸碰撞,

也不可能是核外电子之间的裸碰撞(泡利不相容)。只能以声子(或光子)为载体传递热能。

作为真空场之“无”的深入探讨

可以通过几个真空场现象,做一些动力学分析,来看看“无”或“炁”的重要特性。

思考1:关于地球大气层之空气里的真空场

先计算空气分子与真空场的有关参量

空气组成:空气分子(1‰)+真空场(999‰)

空气密度:20℃时1atm,ρ=1.29kg/m³

个数密度:Na/0.024m³=2.5×10²⁴/m³

分子半径:0.3nm (原子半径的3倍)。

分子体积:4.2×0.09×10⁻²⁷=3.8×10⁻²⁸m³

总分子体积:2.5×3.8×10²⁴⁻²⁸≈0.001m³

分子间体积:0.999÷(2.5×10²⁴)=5×10⁻²⁵m³

分子间距离:³√(5×10⁻²⁵÷4.2)=4.9nm

分子间距是分子直径的4.9÷0.6=8.2倍。好比直径0.3米的篮球,每个篮球间隔2.5米,上下左右这样排列:🏀<2.5米>🏀<2.5米>🏀

分子边界层是高速绕核运动的核外电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场介质的间接作用。因为电子与电子是不可能直接碰撞的。

请问,场是如何作为载体来传递分子之间的震荡动能的?这里存在两个因素:

其一,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扰动场介质而激发电磁波,该光子吸纳电子动能而转为辐射能,再作用到其它分子的核外电子。

其二,空气分子整体飘荡,电子被加速运动(v₀→v),扰动真空场而激发电磁波,再作用到另一个分子的核外电子。

思考2:密封容器的抽真空分析

如果有一个装满水的密封容器,全部抽出瓶中的水,剩余的就是真空场。

在抽水前期,真空泵真空度>>容器内真空度,水会源源不断被抽出。久而久之,真空泵真空度与容器内真空度趋向持平,水最终被抽空。

假定,容器空间不存在分子原子亚原子,成了真空腔。问题是,这个真空腔是不是空虚的?

当然不是。因为瓶中至少有四个场介质成分:

①器壁材料的核外电子总在激发原子光谱,被真空腔吸收容器;

②容器外围的空间本来就充满多种频率的电磁波,有些高频电磁波会从器壁透射进真空腔。

③地球引力场,也会介入真空腔,也不排除太阳引力势能也会进入真空腔。

④如果真空腔的周围环境,有噪音或声波,也会通过声子介质进入真空腔。

思考3. 真空越空,引力越大,热胀变冷缩

托里拆利真空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飞机升力实践、离心泵抽水实践,都表明:真空度越大,内向引力场越强。

真空带与外界有负压差。真空界面引力=大气压力。1米²真空界面的场引力为10万牛顿😱。

真空度是介质稀薄程度的指标。根据熵增膨胀原理:介质越稀薄,熵增越大,引力也越大。

同时,真空带吸能潜力越大,就暗藏了“熵增膨胀→熵减收缩”的危机,物极必反。

热胀效应,特指单一体系被加热,电子被加速,扰动真空介质,加剧了场空间膨胀。

冷缩效应,在热胀过程中,场密度下降,真空度上升,场引力加大,加剧了空间收缩。

单一体系是不存在的:宇宙有多个局宇宙。局宇宙有多个星系团。星系团有多个类星体。类星体有多个恒星。恒星有多个行星。分子有多个原子,原子有多个亚原子。


例如,太阳与比邻星之间共享一个真空带,简称O带。由于热核反应,太阳与比邻星的空间不断膨胀,密度不断递减直至O带。

O带的巨引力必然吸引对方的场介质而收缩。这就意味着,在“太阳·比邻星”二体系统中,空间膨胀与空间收缩是动态抗衡的。

天体或粒子之间,各自的熵增热膨胀与熵减冷收缩是相互制衡的,无限膨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笔者曾经提出的“万有熵增减”法则。

思考4. 场量子既在本地震荡也会随波逐流

上文说了:场量子,诸如引力子、光子与声子,相当于正弦波的一个本地波节

引力波、电磁波、机械波,是由相邻而连续的本地波节的有效推涌,好比多米诺骨牌效应。

根据c=1/√(ε₀μ₀)假定:波节的起伏/涨落/自旋的速度是光速(c),自旋势能:Ep₀≡m₀c²。

不考虑全局性位移,波节只在本地震荡或偏转,没有位移。好比池塘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光子运动不像子弹旅行,而是波节间推涌。电磁波会因场密度递减而衰减,即降频红移。

电磁波速度取决于光速自旋,其参照系是波节所在的“本地”,本地坐标没有位移。

故可以无位移的各个“本地坐标”抽象为绝对参照系。这是真空光速不变的基本原理。

速度取决于参照系。若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车灯光速=真空光速(c)+绕日轨道速度(v)。

这是数学上的超光速,没有物理意义。因为灯光来自核外电子的加速。

参照系不可随意更改,否则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场量子可以随波逐流,但不必超光速

还是老话:物理是物理,数学是数学,数学只是物理工具,数学思维不能顶替物理机制。

探讨“场量子造电子”之无中生有

真空不空的特别蕴涵就是:真空所在的场量子可以生产一个电子,这早就被实验证实。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一个杰出贡献是正负电子湮灭反应。两个电子以光速对撞会急剧膨胀为两个临界光子(λ₀=2.42pm)。


反过来,在超高温或超高压条件下的两个临界光子,也会缩聚成两个电子。

电子是有与无的临界粒子。1836个电子可聚合为1个质子,1840个电子可聚合为1个中子。

除了超高温条件可以用光子造电子,有没有在超低温条件下也可以用光子造电子呢?

笔者认为是可以的,而且是无中生有模式的最主要的途径,即:场量子洼地效应

离地数百千米的大气层,是大粒子的挥发性是所在不饱和蒸汽压环境造成的。不饱和蒸汽压意味着真空场体积占比较大。

离地数万千米的辐射带,由于极度不饱和蒸汽压或过高真空度,分子原子会降解为等离子态的电子与质子,即低温等离子体。


离地数百万千米的微波带,由于极度真空,低温等离子体降解为厘米、米波、乃至千米波。等离子体将不复存在。

但由于地球的O带的巨引力会吸纳其它天体的场介质(简称外场介质)发生洼地效应。

外场介质会极速填补地球的O带,这个冷收缩过程,足以还原到低温等离子态,包括还原到至少是自由电子。因此,绝对O带是不存在。

结语

当追究电子与光子的内部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电子是高密场介质,光子是低密场介质。

当追究电子的归宿时,我们可以说:电子既可以热膨胀为光子,也可以冷发散为光子。

档追究光子的归宿时,我们可以说:光子既可以热压缩为电子,也可以冷缩聚为电子。

电子是实体的基元粒子,代表有或器。光子是真空的虚构粒子,代表无或炁。

无中生有的“无”与“有”,是相辅相成与互为因果的对立统一体。

其逻辑表达式:光子(辐射能)↹电子(动能)

其场效应方程:(m/m₀)hc/λ≡½mv²

Stop here。物理新视野与您共商物理前沿与中英双语有关的疑难问题。


物理新视野


宇宙本来就是无中生有产物,这也附合道家思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中生有,不是真的无。按科学道理讲,"无"是形成物质分子之前的物质。一旦细碎物形成物质分子,那就是有。分子按照不同顺序排例,又形成不同属性万物。

科学家以物质分子为零界点,区分有和无。

那么,这𠆤"有",一定有他的模版。大科学家都是坚定的有神论者,因为他们发现,物质分子排例,绝不是无序的,而是非常非常的严谨合理。

从而坚信神造万物的可能性。

就是说,世间万物,也包括我们人类,都有一个真身存在于宇宙某个角落。万物生成只不过是物质分子按照那个模版,有序堆积起来的一个假像罢了,谢谢。


银河系来者


要解释物质如何“无中生有”最好通过量子场论来说。

用量子场论来看,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是量子场,每种粒子都可以看成是每种场的量子化表现。

大概意思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同时充满了各种场,彼此相互叠加,每一种粒子对应一种场。比如光子对应电磁场,电子对应电子场,中微子对应中微子场,62种基本粒子就有62种不同的场,同时可以分为三类:实物粒子场(费米子场)、媒介子场(规范场)、希格斯粒子场。

场是比粒子更基本的物质状态

量子场论认为,在所有场处于基态时,就是我们说的真空状态,没有任何粒子。

基态是一种最低能量状态,不是没有能量。

而我们宇宙中随时有能量波动,当某种场受到对应的能量影响,场由基态转变为激发态,就会产生相应的粒子。场的不同激发态所产生的粒子数目及运动状态都不一样。

粒子的产生和溟灭,代表的对应场的激发和退激。不同场之间能进行能量转换,这些能量装换就变现为种种物理现象。

比如中子通过β衰变变为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的过程,用量子场论表现就是下图。

由于场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中子场由激发态退激到基态,释放的能量引起质子场、电子场、中微子场的激发,表现为中子泯灭,产生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反中微子。

所以说以量子场来看,真空其实并不是无,真空有基态的能量,而物质能“无中生有”其实是能量转变成了物质而已。

物质的这种“无中生有”方式其实还容易理解,但如果我告诉你,科学家们认为宇宙也是“无中生有”来的,你相信吗?

借题发挥,讲一讲宇宙“无中生有”的由来

现在最主流的宇宙理论是大爆炸理论,最早是1932年由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首先提出宇宙是动态膨胀的假设,1948年,由移居美国的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在勒梅特假设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宇宙膨胀的理论。

而真正让这个理论成为网红的“大爆炸”一词,实际上来自于当时此理论的反对派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霍伊尔在上世纪50年代经常在电视上科普,而且坚持宇宙是稳恒态的观点。于是他用“大爆炸”来嘲笑这一理论,从此让宇宙大爆炸家喻户晓。

但随着伽莫夫预测的“宇宙背景辐射”相继被众多科学家证实,宇宙大爆炸理论瞬间成为了解释宇宙的第一大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大爆炸理论得到进一步修正,科学家们提出了暴胀宇宙理论,即除了无法解释了宇宙奇点,再宇宙初期曾发生过超光速的超急速膨胀。

在从大爆炸开始后10-36s到10-32s间,宇宙从不原子还小的体积扩胀到了250px直径的球体。而光通过250px的空间,大概需要3.3×10-10s的时间。

至此,宇宙理论算是比较完整了,但奇点仍然是一个难题。

宇宙诞生时的“奇点”是一个物理上最不能接收的无穷大概念,无穷是一个纯数学的概念,在物理中其实是不适用的。

宇宙奇点让一切科学定律都失效了,这就成为了宇宙学最大的疑难:奇性疑难。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就出现了用量子理论来研究宇宙起源问题的量子宇宙学。因为诞生时宇宙的尺度是极小的,当然也就适合量子力学的解答范畴。

1982年,霍金等人最先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的量子引力场论来研究宇宙起源问题,用宇宙波函数来描述宇宙诞生时的量子状态,运用费曼的路径积分方法就可以得出宇宙出现的概率幅。

也就是说霍金等人的量子宇宙学可以从“无”中生“有”,这就避免了“奇点”的出现。至少在量子力学上,这种描述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结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像老子的哲学思想一样,或许“无中生有”才是宇宙的真谛。而科学是让我们真正能看透这一本质的唯一手段。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古人早有预言,但探知这条路,如果不坚定的走下去,永远不知道何为“还是”


想法捕手


【回答:只有能量降低,才能无中生有,产生物质】

现在有很多的人,把物质的无中生有用量子理论或者玄理论来解释,这样挺好,笔者也不反对,但是,毕竟只是猜想。什么叫猜想,猜想就是从理论上推理出来可能是那样的,但是,毕竟没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验证。

既然是猜想,那么,笔者今天也猜想一个。

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元素是三元,这个三元的名称分别叫夷,叫希,叫微。对于物质世界的人类来说,三元是不可见的,借用一个名词,叫它们暗物质吧,反正就是看不见。

顺便说一下,在宇宙奇点最初向外猛烈膨胀的时候,三元具有非常大的能量。什么原子弹,中子弹什么的,和三元蕴藏的能量相比,差了N个数量级。

渐渐地,三元在膨胀的过程中,不断相互碰撞,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在释放大量能量的同时,不断和合生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元素的东西。

而这些元素的再不断组合,就形成了今天的物质世界。

这是老子说的,不是笔者说的,笔者翻译一下而已。


老祖宗的智慧


物质不是从真空中产生的,是能量转化而来的。怎样转化的呢?物质是有形的,它是蕴含能量的“外壳”与方式。当宇宙演变到最后阶段,这时黑洞(或者比黑洞密度更大的天体)已经把周围恒星吞噬完了,黑洞之间则相互吞噬,最后几秒(或更短的时间)急剧坍塌为奇点。奇点,已经成为纯能量点,前面已经说过,物质是能量的存在方式,因此,当宇宙坍塌为奇点后,纯能量的奇点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依托,于是立即大爆炸又形成物质的新宇宙。可能奇点也是一个物质体,如此小的物质体已经蕴含不了无限大的能量了,于是立即大爆炸。因此,奇点只存在一个时刻,它是新旧宇宙的转折点。宇宙起源于奇点,又回到奇点,如此循环,就是宇宙的演变过程。(首)


惠舒旅社老板


物质不是从真空生出来的,物质是从宇宙中的雾汽生出来的,宇宙中就没有真空存在,就是我们现在的太空中也有一种净气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净气存在,我们的地球也不能存在,就是一百个地球的引力加一起,也没有真空的力大,如果地球四周都是真空,凭真之力会把地球撕烂,所以宇宙中根本就没有真空存在。物质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从小而生大的,先说地球的形成,物质也就生来了,在宇宙中各种元素的浓雾翻滚,浓雾元素相接近的,滚结成一个球,由于浓雾抱团挤压,通过压力,这个浓雾球向中间压缩,最后压缩成为一个液体球,因为这个液体球是多种元素组成,发生化学反应,这个液体球向开锅一样翻滚,之后慢慢凝固,凝结成地球,这就是地球的形成,也是物质的形成。如果不信,现在的浓雾里面也有物质,雾气总是贴着地球不会向高空飘去。最后雾气的小物质落到地球上,这也是物质由小到大组成的。


我的名字白兴长明白吗


心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己经阐述得很清楚了。

在佛经中色指物质现象的器世界,而空并非指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死空、真空状态,而是一体两面,互为转化的运动规律。

在中国易经中也论述了独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蕴阴的的万事万物基本法则。

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换种说法就是物质的本质也是无形无象的能量,就是无可生有,有也可变无,即质、能可互为转化。

从弦理论来说,宇宙本质是比夸克更小的弦各种振动频率合奏出的一曲恢宏的交响乐,高阶频率是人类目前感知探测不到的,所以暂时认为是真空,当弦由高阶频率降为一定的频谱范围内时,则显现出我们所谓的物质,所以就从无中生有了。也就是从真空中转化生成了物质。当弦的频率继续降到更低时人类同样也探测不到,也即是暗物质。同样暗物质也可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显性物质,也即阴阳、色空两种状态的蕴育转化。

人类可探测感知的频谱是很狭窄的,所以这个宇宙目前可了解的只占2%其余98%的暗物质暗能量是人类所不了解的,这里面暗藏着太多人类无法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无中生有的现象真是太小儿课了,期待人类对于真理不懈追求。




深蓝74


首先物质不是无中生有。

物质形成的故事,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这样讲的。

140亿年前,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包含在一个极小极小,小到我们完全没有概念的小点中。当它小到不能再小到时候,就走向了反面,开始急速膨胀,也就是宇宙大爆炸。

初期,温度极高,达到万亿度以上。以亚原子粒子形式存在的物质,与以光子的形式存在的能量之间相互作用。整个宇宙就像一锅粒子粥。

当温度下降到一亿度以下时,质子与中子融合,形成了原子核。

温度继续下降,只有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时,所有的自由电子都和原子核结合,于是物质诞生。当时产生的元素只有三种,它们是氢,氦和锂。其余的物质都是从高温的恒星核心,以及垂死恒星爆炸后的余烬中产生的。

我相信这个故事。


用户101469085971


物质最早是作为哲学概念提出的,与其相对应的是虚无。作为物理概念,物质又与空间相对应。前者为物理对象,后者则为物理背景。

在古希腊时期,物质与空间被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物质是凡俗的,空间则是由叫作以太的精英构成的。

在经典力学时期,物质与空间是完全不等价的。空间可以决定物质的行为及其存在的状态,而物质却无法影响空间的分布。空间具有超然于物质的特殊地位。

然而,由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没有发现空间的任何蛛丝马迹,所以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将绝对空间的概念排除在物理之外。

不过,随着人类的认识进入宇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发现巨大的天体是可以对其临近的空间产生影响,使该空间形成特殊的分布;发现细小的粒子可以感受到空间的不连续性,从而具有波动性。

于是,科学家们分别建立了描述上述现象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根据这两个理论,作为物理背景的空间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所以,物质与空间都是我们宇宙的构成要素,只是作为物理对象的物质是显性的,可以为我们所察觉;反之,作为物理背景的空间是隐性的,我们无法借助于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空间的存在。

对于空间的感受,是通过物质的异常行为而间接地感受到的。因为,在超出宏观范围之后,物质的行为变得异常诡异,必须借助于空间的存在,才能够获得适当的说明。

所以,就现实世界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无(无只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所谓无中生有,只是由隐性的空间转变为显性的物质。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差别只在于存在形式的不同。

由于普朗克常数h的存在,由于任何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说明在我们的宇宙中存在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量子,即我们的宇宙是由量子构成的:

离散的基态量子构成空间,受到激发的量子成为光子,由高能量子组成的封闭体系就是物质。

于是,物质(有)与空间(无)的共同本质在于两者都是由量子构成的,它们的区别则在于前者是封闭的,后者是开放的。因此,无中生有,就是由离散的量子凝聚成量子的封闭体系。

在宇宙膨胀之初,宇宙膨胀的速度远大于其内部传播能量的速度(光速)。于是,宇宙内部的平衡无法借助于自身的交流来实现。因而,只能将局部高能的量子屏蔽起来,形成量子的封闭体系,以此来缓解宇宙内部的不平衡。

这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的物理机制,物质只是宇宙在其膨胀过程中的副产品,是能量缓释器。

当宇宙的演化越过临界点,即宇宙膨胀的速度小于其内部传播的速度时,宇宙内部的平衡就不再需要屏蔽高能量子了。于是,在宇宙的内部,不仅终止了无中生有的过程,而且开启了由有变无的进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物理现象,大都是质量转化为能量的原因。

总之,无中生有的本质,是量子由离散的隐性转变为封闭的显性过程,是早期宇宙剧烈的膨胀所泛起的涟漪。


淡漠乾坤


很简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光明先照亮黑暗,先要去研究如何能让自己产生光明,在研究光明的来源,和光明与人和万物与宇宙的关系,看看是什么让宇宙能运动,能让宇宙星系自由有规道的运行,在去观察宇宙怎样让真空下雨,打雷,闪电,吹风,雾化,最后你就明白了真空生万有的自然原理。”

中国的河图与落书和奇门遁甲和周易与道就是宇宙真空与大自然相互转化的真实描写,看懂了看通了也就明白真空能生万有的自然阴阳五行相互转化的真实情况。

道不轻传,自己去研究通了也就明白了。

古代修道人若得道了,那空中生水生风生电生雷易如反掌,就是台风来了也能让台风变小消失或送走。

现代,大家对宇宙真实物质变化的研究有分歧与争论,本身简单的自然阴阳五行互动变化的术数道化万物的运行实证,却被不懂道与宇宙和真空生妙有真实自然运行的原理乱扣头衔和封建迷信的大帽子。

悟道的人知道了也不能讲了。

大道自然与奇门遁甲和周易与河图落书的八卦阴阳五行准确的讲述了道与宇宙和真空生妙有的真实阴阳五行变化的原理。

要想让所有人证实真空生妙有的大自然自然五行生化原理,就应该让所有研究宇宙实体科学

家用现代科学检查观察宇宙真空天气变化的实摄高培监控镜头来检验悟道人对宇宙和真空究竟是什么产生的妙有做相互验证检验才行。

不然真实的宇宙实体内在的变化反而被人为的误读了。

宇宙中北方的一六永远是生水的。

宇宙中东方的三八永远是生木的。

宇宙中南方的二七永远是生火的。

宇宙中西方的四九永远是生金生雷的。

宇宙中中央五十永远是生土的。

大家可以从大自然的气象变化观察到这些很实际的真空变化的。

北方来的雨水都是很凉快的。

南方的风吹来都是热的。

一般打雷都从西北和东南与正中开始。

台风大多都是从海上高温与低温撞击产生的。

所以,我们人类研究自然科学要尊重大自然的正常自然运行才行。

从古到今,天道与大自然是不可能随着人们的高科技的研究而转变它自然五行变化的大自然运化的规律的。

你不可能让南方的风吹成冷风?

北方来的雨水变成热雨的?

人要尊重大自然自然的运化才行。

不是强给大自然加上一个新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