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

sghefbjg


袁崇焕是明朝病入膏肓的背景下,为数不多还在干正经事的人。但是他的能力又有着明显的缺陷,在督师的任上搞出不少失误。


以袁崇焕的失误,确实可以死罪,但是我也可以不客气地说,凌迟纯属崇祯的泄愤。



自圆嘟嘟一死,整个大明王朝的文武官员算是看明白了,伺候崇祯这位爷,保住性命才是第一位。至于剿灭农民军,平定后金啥的……先保证不被拉去菜市口再说吧。

所以袁崇焕对于明末到底意味着什么?

崇祯误杀,失去一员忠臣良将。袁死导致明朝官员开始离心,大家表示:袁崇焕还算一位能干事又忠心的人,皇上为了他的面子维护皇权,就这么千刀万剐了,那咱还是混日子吧,千万别出头。



历史也证明了,明末大臣都在混和图虚名,想干事的死光光:

反对崇祯想迁都的一个叫光时亨(出了点小名)最后降顺又跑到南明被弘光帝宰了。

怕和袁崇焕一样身败名裂下场的卢象升只有去死了。

真正精明,不要脸的人去投大清了(洪承畴之流)。

崇祯最后落得孤家寡人下场,他想想为什么?

袁崇焕杀毛文龙怎么解释?是要将皮岛东江真正发挥牵制作用。

明正典刑杀毛文龙,毛文龙就会真反了。



崇祯不太可能明旨杀毛文龙,是崇祯帝王心思,留个毛文龙可以牵制袁崇焕,让他俩互相制约,从而都要听皇上话。这和后来清政府让淮军与湘军不和是一个套路。

只要看正经史书与史料,就不会纠结袁崇焕的问题。

他都“一生事业总成空”了,后世历史发明家却还在以黑他当事业,这简直是讽刺与悲哀。


历史伶俜者


说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其实是不恰当的,相反袁崇焕的功劳又有多大呢?其实袁崇焕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1603年,袁崇焕因为擅自斩杀毛文龙,与后金勾结,被凌迟处死,他的家人也被流放。

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其实是无稽之谈,只是当时朝廷之中一些人陷害他的说辞。不过袁崇焕确实擅自杀了东江主将毛文龙,而且是因为私人恩怨,所以按照这个罪名,袁崇焕被处死也算是合理,毕竟法不容情。


如果没有袁崇焕,满人的军队,早就打进了关内,袁崇焕为了救京城,离开边关,却成了放满人进关的千古罪人。

万历年间,袁崇焕通过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在辽东军中任职。袁崇焕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辽东地区,与满人对峙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受到军中主帅的器重步步高升,开始在军中有了自己的势力。

袁崇焕在辽东地区立下战功,不过朝中掌权的魏忠贤却不开心了,因为袁崇焕并不是魏忠贤一党的,袁崇焕既然不能为魏忠贤所用,魏忠贤也就不想留着他。后来袁崇焕被迫离开官场,赋闲在家。


明思宗朱由检继位后,满人在辽东地区的势力一天天坐大,在于满人的斗争中,明朝军队节节败退,朱由检在朝廷之中也找不到一个熟悉辽东军务的人去前方指挥战事。

就在此时朝廷之中有人提起了袁崇焕,朱由检也知道袁崇焕是被冤枉的,而且袁崇焕也确实有才,所以朱由检再次启用袁崇焕。这次袁崇焕到了辽东后,成为了辽东的主将,开始与满人对抗,努尔哈赤与袁崇焕的战争中,并没有占到上风。

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所把守的关口,直奔京城而来,袁崇焕在没有皇帝圣旨的情况下,私自带兵,增援京城解了京城之危。不过这也让满人大军有机可乘,满人趁袁崇焕增援京城,大举进攻,拿下了边关。

后来魏忠贤的余党诬陷袁崇焕与满人勾结,企图篡夺大明江山,而且拿出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事,朱由检最终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没有袁崇焕大明很难与满人对抗,但是袁崇焕擅自杀害大臣,不守法度,这样的臣子有哪个君主又能不忌惮呢?


斯幽说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黑袁崇焕大约是从2005年以后突然出现的,是有系统有组织,随后才引起一些人的跟风。

其实,任何网上的这种覆盖全网又能够持续多年的事件,背后没有金主和推手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满遗团体对袁崇焕倒是没必要太黑。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杀掉的,而袁崇焕又是当时明朝辽东的大将。杀袁崇焕可以体现崇祯的无能,所以满遗或者为满清歌功颂德的人比如金庸、阎崇年等人多赞扬袁崇焕,借此讽刺崇祯和大明无能。


对于大汉民族主义者,也没有必要可以去黑袁崇焕。因为袁崇焕虽然有些问题,毕竟驻守辽东多年,获得两次战役大捷,对国家是有贡献的。

就像秦桧后人不惜代价在网上黑岳飞一样。真正想方设法黑袁崇焕的人,恰恰是那群毛文龙麾下投靠满清的叛徒后代。

这些人在2000年以后,试图为他们祖先平反,还搞了一些祭祖运动。

结果,被中国民间老百姓骂的狗血喷头,政府也不支持。

鉴于公开平反似乎不行,这票人就花了不少钱,找来一群无良文人和网络水军,不惜代价的黑袁崇焕。

原因不复杂,想要为他们祖先所谓平反,弘扬他们祖先是所谓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英雄,就必须黑袁崇焕。

因为这些民族叛徒的所作所为,同袁崇焕是恰好相反的,如果不能推翻袁崇焕,他们祖先也就无法平反。

这种事情其实不罕见,比如秦桧后人、方伯谦后人之流,只要有钱有身份,找无良文人写一写胡说八道的历史解密文章,再让水军常年发出就是了。

反正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真正的历史,很容易被他们迷惑。

但这些人的文章,在对于清史略懂一些的爱好者和专业历史研究者眼中,是不值得一驳。

他们诸如袁崇焕勾结满清杀死毛文龙,勾结满清放清军进入馆内,试图自立为王叛乱等等谬论,毫无任何历史根据,完全是造谣而已。

其实大家有兴趣去明清历史论坛看一看,这些人的文章早已经被驳斥的体无完肤。

但因为是水军发帖,水军本身不懂历史不可能去驳斥,只能单纯的复制粘贴而已。


中国网络的乱象,就在于这些牛鬼神蛇乱窜。不是说你不能讨论历史,但如果只是为了宣扬某种观念编造历史,就是下三滥的做法。


萨沙


明朝是个名将辈出的年代,而崇祯又是一个志向远大、勤政节俭的皇帝。明朝被外族灭亡,是一个朝代的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为抗击满清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袁崇焕是民族英雄,他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有的人认为袁崇焕是个民族罪人,明朝灭亡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觉得要正确评判袁崇焕,需要放在整个朝局的大背景。下面就袁崇焕颇具争议的几点做个剖析。

五年平辽

崇祯元年,袁崇焕被重新启用担任兵部尚书,他向崇祯夸下海口:“五年全辽可平!”不过条件是朝廷要给他足够的钱粮、足够的信任、足够的权力,崇祯都一一答应了。袁崇焕说“五年平辽”有一定的依据,不过他把事情想得太完美。首先,辽地的丢失完全是因为明朝廷内斗所致。当时明熹宗口头赋予辽东经略熊廷弼,主持辽地军务的一切权力。但实际上朝廷大权都在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手中。而熊廷弼两派都不是,结果就是负责辽地防务的几十万大军,都由魏忠贤派的王化贞统领,王化贞完全不懂军事,最终辽地全部落到满清的手里,而蒙古也被满清趁机吞并。在袁崇焕看来,崇祯和明熹宗完全不同,他是一个有志向的皇帝,并有意除掉魏忠贤,而自己是东林党派,所以政治上不会像熊廷弼那么孤立,这就是袁崇焕的自信所在。袁崇焕耗了巨资打造了宁锦防线,接着他要求防线的守将,全部换上自己的心腹祖大寿、何可刚、赵率教等,崇祯全部答应。按说条件都满足了,该万无一失了吧。但接着袁崇焕连发两个刚愎自用的毛病,彻底让他失去了崇祯的信任。


斩杀大将毛文龙

崇祯虽然大部分满足了袁崇焕的钱粮要求,但由于崇祯元年开始,天灾不断。朝廷一方面需要银子去赈灾,另一方面百姓都没饭吃了,哪还有钱交税,所以造成国库进一步空虚。国家没钱,就拖欠了士兵的军饷,进而导致军心不稳。袁崇焕为解决这一问题,想了两个办法:斩杀毛文龙;卖军粮。斩杀毛文龙并非完全没道理,首先毛文龙孤守东江,袁崇焕完全管制不了他。其次毛文龙常常以“牵制后金”,勒索大量钱财,占用了袁崇焕大量的军费。另外,毛文龙是魏忠贤的党羽,本来就为崇祯、东林党所不容。如今主子都已倒台,袁崇焕自认为杀了他,没人会追究他的责任。理论上是没毛病,他手持尚方宝剑,本来就有斩杀大将的权利。但最大的问题是他没控制住毛文龙的军队,后果是东江丢失,后金还白白得了一精锐部队。但不能因此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袁崇焕,毛文龙事件确实是个损失,而根本原因还是大明没钱了,袁崇焕手下因军饷问题,小哗变不断。除掉了毛文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他自己的军饷问题,而且魏忠贤倒台,毛文龙最终何处何从本身也是个未知数。

私卖军粮

为筹集军饷,袁崇焕未经崇祯同意,私自贩卖军粮给已投降后金的蒙古人。崇祯得知后,曾提醒他,后金也极度缺粮,蒙古人有可能会转手卖给后金。袁崇焕一方面是没办法,另一方面自认为和蒙古贵族私交不错,也自以为很了解蒙古人,所以并没有接受警告。但最终结果是吃了大亏。


擅自同后金议和

导致袁崇焕最终悲剧下场的主要原因,是和后金议和,但袁崇焕议和是符合当时现实的。战争是需要大量钱财的,而大明恰恰没钱,袁崇焕想通过议和获得喘息机会。而且由于天灾,导致天下起义不断,崇祯抽调了不少边关兵力前去镇压起义。有这两点,议和没毛病。大明一直以来就存在主战、主和两派,东林党是坚决主战,但他们纯粹是文人意气用事的风格,不讲任何策略,不管朝廷难处的。而当家深知柴米贵的崇祯也希望暂时议和,不过自魏忠贤被他急不可耐的除掉后,东林党一家独大,有些事情崇祯已做不了主。袁崇焕议和的想法和崇祯是不谋而合的,但崇祯不敢明面上去支持。而袁崇焕却因此被东林党抛弃,除掉他只需要一个机会。


己巳之变

本已无力攻明的后金,在获得蒙古提供的军粮后,绕道蒙古突然了大明防守最薄弱遵化、三屯营,一路西进,直逼京城。袁崇焕虽然带兵解了围,但却失去了崇祯的信任。站在崇祯的角度怀疑也没什么问题,首先他已掌握军粮流向后金的证据,其次后金又恰好从蒙古突防,而袁崇焕又自认和蒙古交好。失去了崇祯的庇护,东林党对袁崇焕下手,就再容易不过了。后来东林党、崇祯借皇太极的反间计,判处了袁崇焕凌迟处死。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听信东林党的谣言,争相抢食袁崇焕的肉,一代名将落得个如此的悲惨下场。总得来说,袁崇焕是一心为国,但缺乏政治智谋,他没弄清他自认为的坚强后盾崇祯,并不能完全掌握朝权。

另外,袁崇焕是犯了一些错误,但他是人,不是神。是人都会犯错误,把加速明朝灭亡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有点太大。最后说说崇祯,不可否认他是个好皇帝,勤政节俭、励精图治,一心想实现“大明中心”。但他自继位到灭亡天灾不断,上天不给他时间。

他也命苦,没有个好祖父、好父亲。没有乾隆那么好命,崇祯继位接手的是一个烂到骨子里的政权。而且由于上几辈不理朝政,造成朋党坐大,他已无法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放在明末大时代背景下,袁崇焕、崇祯都没有多大的错,社会现实让袁崇焕成了史上最悲催的将军,而崇祯成了史上最惨的皇帝。


探秘故事


明朝后期后金崛起,在与后金的对抗中,明朝军队节节败退,损失了很多地盘。


后金夺取辽东后,袁崇焕再次受到任用,被调到辽东担任明军主将。

为什么说再次呢?实际上之前袁崇焕一直在辽东担任要职,他还率领明军取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在那之后,袁崇焕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样一个独掌一方势力的将领,受到了魏忠贤的排挤。

原因是袁崇焕不是魏忠贤一党的,对于一个异党分子,魏忠贤自然不会看着对方坐大。袁崇焕被调离官职后,满人在辽东的势力越发强大。

后来朱由检继位,有人就提议派袁崇焕去和满人对峙,袁崇焕有过和后金军队对抗的经验,而且还取得了多次成功,因此派他去顺理成章。

袁崇焕回到辽东后,继续采取原来的措施,利用明军占据城池优势,借助城池大炮防御后金军队,努尔哈赤多次进攻都没有取得成效。

见无法从正面突破,皇太极决定用调虎离山之计,去攻打京城引开袁崇焕,然后再借此进攻边关。

事情果然按照其想的那样发展,袁崇焕见京城有难,在没有接到圣旨的情况下,擅自带兵回援京城。京城之危解除了,不过满人也趁此拿下了边关。

魏忠贤的余党借此诬陷他,说这是他和后金勾结才导致边关失守,后来袁崇焕还是被朱由检下令处死了。原因既有他擅离职守,也包括他擅自杀了朝廷大臣毛文龙。

不过要说到袁崇焕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这个只能是间接造成的。如果袁崇焕没死,清军也不会那么快进关。

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时候,他还能及时带兵回援,看似这一切都有他的因素,然而将罪责加到袁崇焕一人身上,也说不过去。他杀了朝廷大臣,即使没有被凌迟处死,可能也还是会被撤职。

这样清军入关只是早晚的事,之后清军南下,确实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破坏,但袁崇焕显然也无法阻止这些发生。

或许他有机会改变明朝的命运,然而他却没有获得这个机会。

将明朝的命运寄托到他一个人身上,显然有点勉为其难了。朱由检本来也可以拯救岌岌可危的明朝,只是他选择上吊自杀,结果南明政权也因此陷入混乱。为了夺权,清军还没打过来,南明政权内部就已经不攻自破了。

袁崇焕纵使活着,他也没法做出什么改变。他不是皇室成员,一个将领权力太大了,也容易引起皇帝的不满。

他擅自杀了毛文龙就已经体现出他不守法度,一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人,皇帝也会对他感到忌惮。


从朱由检的角度来看,他杀袁崇焕也是必要的,如果不按照律法行事,会造成更多的人知法犯法。或许明朝之所以灭亡,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决定的,这是历史发展轨迹导致的结果。


策神历史


袁崇焕自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颇大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此人改变了历史,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饱受争议之一:刺杀毛文龙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率领带领几个贴身随从,拿着崇祯帝钦赐的尚方宝剑,以阅兵为由,来到毛文龙驻守的皮岛。在皮岛上,袁崇焕历数毛文龙为臣不道、侵吞军饷、谎报军功等12条罪状,传崇祯口谕,斩杀了左都督平辽总兵毛文龙。

按说袁崇焕根本没有权利更没有资格斩杀驻守将军毛文龙,但是他就这么做的,而且做的如此干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和皇太极内外勾结,理应外合,袁崇焕刺杀毛文龙的罪名是“通敌叛国”,他这边刚把毛文龙给杀了,毛文龙尸骨未寒崇祯皇帝就下令把袁崇焕“凌迟”处死,罪名同样是通敌叛国,崇祯皇帝不傻,如果袁崇焕真的是清白的话,崇祯皇帝怎么会对他施以这么重的刑法?甚至连个全尸都没留。


袁崇焕饱受争议之二:在崇明皇帝面前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袁崇焕当时被崇祯皇帝召见兴奋之余,喝了点小酒,就开始飘飘然起来,甚至向崇祯皇帝承诺“五年平辽”。当时崇祯刚做皇帝不久,听到袁崇焕这么信誓旦旦的承诺,心中自是大喜。他下令只要袁崇焕在辽东战事方面有任何需要,朝廷必当全力配合。同时,他还赏赐给袁崇焕拥有先斩后奏之权的尚方宝剑,这一只上方宝剑日后也成为了袁崇焕事件的导火索,不但要了毛文龙的命,就连他自己的命丧黄泉。


袁崇焕一向喜欢吹牛放炮,口不择言他曾经当着群臣文武百官的面,夸下海口:说给我2万的兵力,我就能镇守山海关,于是大伙纷纷夸赞袁崇焕的才能,袁崇焕被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不过有确实他把皇太极死死的挡在关外十几年,甚至在皇太极临终之前,都没能冲破山海关。



总结:不管怎么样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不管他有没有内外勾结清兵,在清朝的史书里,对袁崇焕却满是夸赞和歌颂。


佳宁姐姐说历史


袁崇焕的破坏有多大?咋不说,岳飞对中国的破坏有多大呢?


为何不说岳飞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统一,否则康乾盛世至少可以提前600年到来?或者,岳飞严重破坏了南宋的北伐,阻碍了秦桧、刘光世、张浚等名臣猛将收复中原?



或者说,岳飞和韩世忠破坏和平,反对宋金和议,导致中原数百万生灵涂炭?


袁崇焕,确实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有夸口说大话的时候,但功劳却是实打实的,能力也在明末文臣中的平均水准之上。但现在某些人却将其抹黑成阴谋家,完全是哗众取宠了。


这种现象,很像是旧中国的一帮“低调协会”分子,打仗躲在大后方让别人送死,而且还要给死者扣上破坏和平、误国误民的帽子(陶慕剑)


博物馆的狐狸


而网上对于袁崇焕的评价处于两极分化。有人称他为民族英雄,国之栋梁。有人则称之为汉奸,国贼。

袁崇焕这个人很复杂,说他是民族英雄,绝对是子虚乌有。要说他是奸臣,绝对可以上榜,但说是汉奸则未必。无论如何,他至少也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庸碌之辈。

袁崇焕35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就跟人家讨论边塞的事,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在天启朝代,袁崇焕就已经表现出了好吹牛皮这性格。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他招兵买马。

天启六年,袁崇焕曾经上奏疏吹牛,依靠在关外修城屯田,就能够让后金投降。还对魏忠贤大拍马屁:

“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况厂臣魏忠贤与阁部诸臣,俱一时稷契夔龙之选,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天启皇帝对袁崇焕的大话以及给魏忠贤拍马言辞没有丝毫反应,相反针对他的大话吹牛,接连提了六个问题,把袁崇焕的牛皮戳的体无完肤。

而且最后更是明确告诫袁说:“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要他还是老老实实做好实事再说,少来这些大言不惭的把戏。

在崇祯上任以后,袁继续吹牛“五年平辽”。很多人替崇祯洗白,说是未必相信袁吹吹。

其实以崇祯一惯的政治智商来看,崇祯还真的相信袁崇焕。事实上崇祯为何在把政之后立马推翻天启布的政局。他是相要证明自己能力不比天启差。

袁崇焕就任没多久,就擅杀东江总兵毛文龙,却不知道红衣大炮正是秘密装配在毛文龙的部下!结果导致掌握红衣大炮的部队投降了后金!

而且袁崇焕为了抹杀毛文龙,禁止给东江镇补给,饿死东江镇10万余人,同时卖粮食给投降后金的蒙古一部。

明末将领徐石麒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袁崇焕虽然在与后金的战斗中取得过几次胜利,但基本都是以被动防守为主,而且当时明军的整体实力要高于后金,因此并不能证明他的军事才能。

再说说袁崇焕该不该杀?绝对该杀。袁的十宗罪,每一条都是死罪。只是崇祯杀的不是时机。

当时袁崇焕矫杀毛文龙时,其实崇祯就可以杀袁崇焕。这是第一个时机。因为不经过审判直接矫杀一个朝廷二品官员,这是严重越职,已经无视大明法律。袁的狂妄,目无君主这里表现非常露骨。

已巳之变时,袁崇焕回师勒王,他的做法再怎么令人不满。至少表面上袁没有叛变大明,而且还处于战时状态。而崇祯此时杀袁,导致了关宁军心不稳。

崇祯在朝堂上对内阁,动则革职,对于武将动则下狱。只要稍有不顺意崇祯是开始猜忌,甚至暴怒。对军事战争,崇祯每次都要干预,每次干预的结果都是导致明军全军覆没。孙传庭,卢像升,被坑死。洪被逼得叛变。

因此,葬送大明的不是别人,是崇祯自己。


小武痴史


这几年网上关于袁崇焕的是非流言一直都没断过,作为明朝末年最重要的封疆大吏,袁崇焕为大明守卫辽东抵御后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果却遭到崇祯帝猜忌被凌迟处死,尽管关于袁崇焕始终存在争议,但是他作为明末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功大于过,对当时的中国更谈不上有什么破坏。


袁崇焕之死,皇太极施反间计是诱因,阉党余孽罗织罪名是重点

明朝守御一方的大将,命运最惨的就属蓝玉和袁崇焕了。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后,遭剥皮实草,传示各地。袁崇焕则是被凌迟处死,而且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竟争相“食其肉”,如此悲惨结局,袁崇焕到底犯了什么罪?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千里奔袭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此时,阉党余孽再复兴风作浪,对袁崇焕罗织罪名,以“擅杀皮帅”(皮岛总兵毛文龙)、“与清廷议和”“米市资敌”等罪名对袁崇焕进行弹劾,关键时候,皇太极又名人在京师散步谣言,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崇祯三年(1630年),在阉党残余的煽风点火下,崇祯帝以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及暗通后金罪名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资)。袁崇焕之死,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一起冤案,梁启超就表示:“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梁启超著有《袁崇焕传》一书。



袁崇焕以擅杀毛文龙和暗通后金遭凌迟处死,两条大罪都存在关联。擅杀皮岛总兵毛文龙属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僚,前任蓟辽督师王在晋就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应该被磨灭,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是自取灭亡。毛文龙镇守皮岛多年,与后金军多有交集,皮岛这一战略要冲非毛文龙守不可。袁崇焕有以擒杀毛文龙取信于清廷的嫌疑,袁崇焕名为主战,实则内心主和。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崇祯帝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辽东非袁崇焕守不可



辽东自从在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十二副铠甲起兵已来便长期成为明朝与后金的战略前线。督师如走马观花般一任接一任,但辽东的形势一直不见好转,特别是万历后期,后金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后,明朝在辽东已经由攻势转为守势,直到袁崇焕的到来,这一情况才得到改变。

袁崇焕经营辽东期间,明朝先后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大败后金军,两次大捷都沉重的打击了后金军的士气,遏制了后金欲全侵辽东兵进山海关的狼子野心。宁远大捷,袁崇焕是顶住压力,孤军镇守,为此还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以死守城。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孤城宁远,袁崇焕早已严阵以待,利用西洋红衣大炮猛轰后金军,后金军在巨炮的狂轰下溃不成军,死伤惨遭,努尔哈赤自己也为巨炮所击伤,不得已退兵,这是明朝自与后金胶着在辽东前线所取得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崇祯帝即位之后,遭到阉党打击而被罢职的袁崇焕被再复起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并亲赐尚方宝剑,教他便宜行事。也就是袁崇焕督师蓟辽期间,袁崇焕列数皮岛总兵毛文龙十二条大罪将其诛杀,关于这段历史,争议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毛文龙镇守皮岛多年,对后金作战很有经验,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另一方面,毛文龙在皮岛耗费钱粮多大,但这还不足以成为袁崇焕枉杀毛文龙的理由,袁崇焕是以公报私仇,两人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矛盾,这也成为袁崇焕本人抹不掉的污点。



己巳之变,袁崇焕率5000将士千里奔袭,比皇太极的后金军提前三天到达京师,敌众我寡下依然奋力拼杀击退后金军,解了京师之威。如此大功,却依然遭到不少朝中大臣的猜忌,怀疑是袁崇焕放后金军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暗通后金,加上皇太极设反间计在京师散布流言,让本来就多疑的崇祯帝将袁崇焕下狱,遭凌迟处死,而更令人心痛的是,不明争相的京城百姓竟争相啖食袁崇焕的肉,据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载:“是时百姓怨恨,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明朝历史上死的最冤,最悲惨的大将非袁崇焕莫属,崇祯帝此举无异于是自毁长城。

盖棺论定,袁崇焕功大于过,是民族英雄


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评价他:“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高度评价他:“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辛亥元老李济深评价他:“论明清间事者,愚以为袁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

”凡如此对袁崇焕的赞美之词不胜枚举,袁崇焕暗通后金之事也被认定为是无稽之谈,是阉党余孽和部分袁崇焕政敌捏造的罪名,袁崇焕之死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

袁崇焕35岁中进士,一生历战无数,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皇太极把他当做是自己最值得敬重的敌人。袁崇焕在蓟辽督师任上,修边防,缮城墙,整兵事,几年时间,辽东防务固若鸡汤,一扫万历年间的被动挨打局面。如此忠臣良将,却结局凄惨,真是令人痛心惋惜。

袁崇焕经略辽东,是防御后金不可多得的良将,他有性格上的弱点,但瑕不掩瑜,对于明朝来说,袁崇焕是抵御后金的不二人选,对于后金来说,只有拔掉袁崇焕这颗钉子,后金才有可能大举入侵,崇祯帝枉杀袁崇焕,无异于是在自毁长城。


大国布衣


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民族英雄,是功高盖世的明朝头号抗金名将,南明满清民国新中国都为袁崇焕平反,当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更称赞袁崇焕为明朝末年爱国领袖。问这样无耻的问题的人其心可诛!



为什么不问引狼入室灭亡南明的汉奸吴三桂对中国破坏有多大?为什么不问认贼作父卖国求荣汉奸洪承畴对中国破坏有多大?为什么不问陷害忠良的九千岁魏忠贤对中国破坏有多大?为什么不问为虎作伥的汉奸孔有德对中国破坏有多大?为什么不问自毁长城的昏君朱由检对中国破坏有多大?为什么不问多次在中原屠城的暴君皇太极对中国破坏有多大?为什么不问陷害忠良的奸臣温体仁对中国破坏有多大?为什么不问滥杀无辜的阉党干儿子毛文龙对中国破坏有多大?

为什么偏偏要诋毁污蔑对明朝对中国赤胆忠心两袖清风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有巨大贡献的民族英雄袁崇焕?
袁崇焕是对明朝忠心耿耿精忠报国的一代名将,苍天可鉴!

公元1626年初,一生战无不克攻无不胜的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统帅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号称三十万)气势汹汹地围攻宁远城,而袁崇焕的明军只有一万多人,努尔哈赤完全没有把初出茅庐的袁崇焕放在眼里,盛气凌人地派人逼袁崇焕投降后金。

面对威风八面手握重兵的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逼降,袁崇焕临危不惧,他大义凛然地说:“奴兵称三十万虚也,约有十三万,吾修治宁远,决守以死,岂肯降耳!《东华录》。

宁远大战,袁崇焕指挥一万多明军以少胜多大破努尔哈赤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击毙一万七千多后金军(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徐光启集》。

努尔哈赤也被袁崇焕的火炮打伤,(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禆王,北骑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石匮书后集》。

宁远大战让努尔哈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七个月以后死去。

努尔哈赤在宁远大战以后曾经说“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公元1627年夏季的宁锦大战,袁崇焕指挥明军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与济尔哈朗、德格类、阿济格、岳托等带领的七旗十万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以及巴希、额真博博图等后金军将领,击毙几千后金军,皇太极狼狈撤退。

公元1629年年底的北京保卫战,由于崇祯帝对袁崇焕的“皇太极有西向窥视中原”的多次提醒无动于衷,并拒绝袁崇焕的关宁军协防蓟州及改革蓟州军队的建议,甚至逮捕协防蓟州的关宁军将领,导致皇太极带领十万后金军主力绕道蒙古突破长城。

公元1629年12月11日,皇太极带领十万后金军主力突破长城喜峰口,攻占遵化,十万明军投降后金,后金军长驱直入进逼北京。

对明朝赤胆忠心的袁崇焕立即带领关宁铁骑千里迢迢勤王,在12月24日抢在后金军之前到达蓟州阻击皇太极,但皇太极不敢与袁崇焕决战,绕开蓟州进攻北京。

副总兵周文郁担心关宁军去北京城与后金军决战会引起皇帝与北京军民猜忌,提醒袁崇焕“大兵宜趋敌,不宜入都”。

对崇祯帝忠心耿耿的袁崇焕却不顾自己安危,大义凛然地说:“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边事小记》。

12月30日,袁崇焕带领九千关宁铁骑来到北京城下与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进行决战。

但中了皇太极与汉奸范文程高鸿中鲍承先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却拒绝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进城休整,北京城的明军甚至用弓箭石头杀害关宁军士兵。

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冻露宿城外的艰苦条件下,袁崇焕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在全身盔甲被后金军箭射如刺猬命悬一线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大胜莽古尔泰、多尔衮、阿巴泰、阿济格、多铎、豪格、恩格德尔等左翼四旗的几万后金军主力及两千蒙古骑兵,阿巴泰、阿济格、恩格德尔三部后金军主力都被击溃,几千后金军慌不择路踩破冰面淹死在运河中。

袁崇焕又派五百火炮手对皇太极的大营四面轰击,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狼狈撤退。

北京保卫战形势一片大好,如果等后来的孙承宗马世龙邱禾嘉秦良玉金日观黄龙张春茅元仪等明朝名将带领的四十多万勤王大军云集北京,与袁崇焕满桂等明军主力内外夹击,全部歼灭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指日可待。

北京保卫战其实是崇祯时期人才济济的最鼎盛时期,既是一次巨大危机,更是一举打垮甚至消灭皇太极后金军主力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崇祯帝手下不仅名将如云,连赋闲在家的抗金名将袁可立都上疏为崇祯帝出谋划策。

北京保卫战时明朝的后勤与财政也高枕无忧,有财政专家户部尚书毕自严呕心沥血为崇祯帝开源节流,毕自严后来甚至解决了四十多万勤王大军的后勤粮食问题,毕自严累得头都肿大无比。

可惜这样的大好局面都被崇祯帝与抗金名将满桂两个人对民族英雄袁崇焕的陷害而毁于一旦。

在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连续取得广渠门大捷左安门大捷的同时,满桂侯世禄等带领的明军却在顺义之战德胜门之战连续被后金军打得惨败 。满桂也被北京城上明军的大炮误伤。

狼心狗肺的崇祯帝不让连续大胜后金的袁崇焕军进京休整,却让连续惨败后金的满桂军进城休整。

不久,崇祯帝召见满桂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善于表功讨好的满桂解开衣服让崇祯帝看自己身上的伤,崇祯帝对连续打了败仗的满桂表示深深地赞叹,却对连续大胜后金的袁崇焕祖大寿冷若冰霜。

满桂趁机诬陷是袁崇焕军的箭炮打伤了自己。让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火上浇油,决定逮捕袁崇焕。

十二月初一日,崇祯帝又一次召见满桂袁崇焕祖大寿等人,崇祯帝用好酒好肉招待败军之将满桂,却把大胜后金的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帝的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让祖大寿等袁崇焕部下目瞪口呆。

主帅袁崇焕立下北京保卫战胜利的大功却被崇祯帝逮捕下狱,让关宁军悲愤不已。

而北京城的明军继续用炮石攻击与后金军浴血奋战的关宁军,祖大寿何可纲等关宁军将领只好带领悲愤的关宁军士兵离开北京返回辽东。

而满桂军的士兵却在北京城中骚扰老百姓,满桂却听之任之,副将申甫的部下有很多北京市民,满桂军欺负甚至杀害他们。御史弹劾满桂军的胡作非为,崇祯帝也不追究。

崇祯帝不但不追究满桂,反而给满桂加官进爵,赐满桂尚方宝剑,加封满桂为武经略,统领所有明朝勤王部队。

但满桂最终也是自食其果,崇祯帝与他手下的太监们拼命催满桂出城与后金军决战。

满桂说:“敌兵强大,我们援兵不多,不可轻易出去打。”

平心而论,满桂固守待援的战略是正确的,因为满桂军没有袁崇焕关宁铁骑打败后金的野战战斗力。

可满桂架不住崇祯帝与太监们这些催命鬼的逼迫,只好与孙祖寿黑云龙等抗金名将出城与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决战。

公元1630年1月28日,满桂带领几万明军主力在永定门外安营扎寨,等待后金军主力来决战。

第二天早晨,皇太极的后金军骑兵从四面八方围攻满桂军,满桂刚愎自用不听足智多谋的孙祖寿的建议,结果孙祖寿只好与满桂各自防守,满桂军抵挡不住后金军,孙祖寿杀出重围救援满桂中箭牺牲。36岁的抗金名将满桂英勇战死,黑云龙等明军名将被俘,几万明军全军覆没。

魏忠贤阉党余党温体仁高捷王永光等趁机对民族英雄袁崇焕落井下石。

而袁崇焕的老师东林党领袖孙承宗却对袁崇焕含冤下狱袖手旁观,他利用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何可纲等关宁铁骑以后,就不再关心袁崇焕,自己忙于统帅四十多万明朝勤王大军,收复皇太极后金军主力已经撤退的永平四镇的遵永大捷。

东林党只有大臣成基命为袁崇焕求情。

明朝抗击后金历史表面上非常复杂,其实只要把握东林党阉党的主线就可以一目了然。

抗金名将熊廷弼是东林党,被魏忠贤阉党陷害而被杀,而被后金打得惨败丢掉广宁等四十多座城池的王化贞是阉党。

抗金名将袁可立沈有容等是东林党,而魏忠贤的干儿子抗金名将毛文龙是阉党,结果袁可立沈有容被魏忠贤毛文龙排挤出海上战线,导致海上战线压制后金的大好局面前功尽弃。

东林党的孙承宗被魏忠贤阉党排挤出朝廷与抗金前线,东林党的袁崇焕孙元化宁锦大捷以后也被魏忠贤阉党排挤出朝廷与抗金前线。

东林党的袁崇焕又斩杀了企图勾结皇太极夹攻明朝并两次血洗山东登莱的阉党毛文龙。

阉党的内阁大臣温体仁与高捷王永光等为了替阉党毛文龙报仇,对含冤下狱的东林党袁崇焕落井下石痛下杀手。

而东林党除了成基命以外,包括孙承宗袁可立等德高望重的东林党大臣都对袁崇焕含冤下狱袖手旁观,最终导致崇祯帝自毁长城把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传首九边。

公元1630年9月22日,问心无愧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在面对3543刀千刀万剐的凌迟酷刑之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对冤杀他的崇祯帝与吃他肉喝他血的北京老百姓没有一点抱怨,仍然关心他抗击后金守卫辽东的一生事业,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