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爆发的小冰期,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应南辰


感觉小冰河时期这个说法就是纯他喵的借口!

首先科学论证,小冰河时期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完事的,最少要三五十年才能完事,而明朝那混乱的管理,混乱的政策,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可能让明朝硬扛过三五十年吗?就算现代,就算是我朝的今天,就算是不闭关锁国了,可以进口了,我朝要是农业全都废了,就靠着进口粮食,估计连两年都挺不过去!

其次是明朝的时候无论是土豆还是地瓜还是玉米辣椒之类的西洋作物就已经引进了,大家明知道这玩意高产,并且不挑土地,耐灾害,为何不能种植呢?主要还是因为人祸,众所周知的明末的时候老朱家在册的宗室就已经上百万人口了,生生的让朱姓变成了大姓!外加上读书人的各种特权,各种土地兼并,根本天下就没有多少土地在老百姓的手里了,甚至现在上海还有个地名叫【徐家汇】可以说明朝的时候上海是姓徐的!

而正是这样的土地兼并,外加高产作物不好保存,毕竟就明朝那连老祖宗的天文历法都能玩的乱七八糟的,甚至对比元朝都不如的德性!你让明朝拥有数学,拥有科技,让明朝在土豆和地瓜里提炼淀粉作为粮储明显是强人所难,别跟我提天工开物或者是翻译几本几何,话说天工开物里大多数都是阴阳五行,跟科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例如“硝石产于粪坑,乃五谷轮回之所。硫磺至刚至阳,介于木炭阴阳不合……”大概就是这么来表述火药为啥会产生爆炸的!话说这种玩意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究搞出来的,丫自己都不懂得原理一顿乱解释,你能称之为科学?

所以明朝想种植高产作物填饱肚子的农奴们没有地,地早就被读书人还有宗室霸占了,上百万的宗室啊!明末人口也就一亿上下浮动,也就是一百个老百姓要供养一个宗室吃喝嫖赌以及欺男霸女,这还没算上那些外戚+勋贵+读书特权乡绅呢!

所以说,感觉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这种说法就是纯粹是朙粉给明朝灭亡找的遮羞布。明明观音土都不够吃了,却非说观音土含各种矿物质,滋阴补阳,延年益寿。明明是人祸却非要赖上天灾,明明崇祯大帝是标准的昏君暴君,明史里清朝鞑子给丫洗腚你就信了!完事翻脸了就说明史是清朝人写的,你也不看看清朝人多亏心,昧着良心的吹捧你明朝呢!

最后解释一下崇祯大帝昏君暴君,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啥事就怕较真。拿崇祯大帝对比一下标准的亡国之君商纣王,你就会发现,原来崇祯大帝还不如商纣王呢!凭啥啊?

就说励精图治,商纣王年轻的时候也励精图治啊!而且还战功赫赫,比崇祯来说秒杀崇祯,商纣王+1

其次说君王死社稷,崇祯虽然屎尿气流的挂在万寿山的槐树上了,但是人家商纣王最后也一把火烧了鹿台自焚了啊!所以打平。

说残暴,崇祯凌迟了袁崇焕,没啥事就杀忠臣,对比商纣王逼死比干,炮烙大臣来说,也没有啥区别,这一局也打平。

再说尿壶镶金边,嘴好,崇祯大帝遗书写在衣服上,就一句【勿伤百姓一人】很催泪,而商纣王自焚的,没留下遗书,所以崇祯+1,也就是李自成有涵养,换我就是给丫个大脖溜子“孩子死了你来奶了,老子就是你的百姓啊!”

最后说军功,话说明末烽烟四起的,崇祯大帝是要对抗女真对抗蒙古,还要对抗天下十八路拎着粪叉子的大王。但是人家商纣王可是死磕两代雄主明君,无论文王武王哪个不是上了封神榜的?所以这局商纣王+1

最后对比完了你会发现,崇祯大帝比起商纣王都不如,就会把亡国赖在天气上。话说就明朝的那揍性,别说小冰河颗粒无收三五十年,能挺住两年都多说了。所以给明朝洗腚的都洗洗睡吧!不要再意淫您老想象中的明朝有多好了,那就是个迷信与黑暗统治的时代,你要是真穿越过去,没有路引没有度牒的,保证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老韩推车的韩


我国历史上共遭遇了四次小冰河时期,且都出现了较大的社会动乱,他们分别是商末周初、汉末三国、唐末五代、明末清初。气象学家研究表明,明末遭遇的小冰河期是千年之最、万年第二,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明末的小冰河期是最高冷的一次。其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人口、粮食的减少,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皆与草场资源匮乏有关,所以明末的内外压力与小冰河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冰河期的含义与特点

小冰河期其实就是相对较冷的时间阶段,这与冰期还是具有很大差距的,冰期的地质表现为冰川覆盖地球表面,小冰河期的地质表现为冰河封冻区域的延长以及时间的持久。据现有科学考究的冰期足够毁灭大量动植物的生命,表现为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这是一个地质时期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冰川时期,如约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小冰河期将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天气变异相当大,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夏天易出现大旱与大涝,冬天则奇寒无比,由此带来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就全球而言,在小冰河期的巅峰阶段,北欧一带饥荒肆虐,有科学家提出挪威和瑞典有一半的人口在此阶段饥荒中丧生。史料记载,536年到545年是地球上最冷的十年,欧洲夏季平均气温降低了2.5℃。从6世纪开始出现的瘟疫前兆到欧洲暴发中世纪黑死病,瘟疫共夺走了罗马帝国近一半的人口,这与小冰河期有着密切联系。而我国地区遭遇小冰河期的时间与世界其他区域也有差别,如欧洲处于中世纪暖期时,我国就已经进入寒冷时期。明末的17世纪就是小冰河时期达到巅峰的阶段,有学者认为明末的1600至1644年间,算得上百万年间排名第六的寒冷时期。


小冰河期对于明朝的影响

“明武宗正德四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广东通志》

明朝亡国的直接原因是内外战争交替侵蚀,而内外战争的兴起应该与气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据地方府志记载,正德四年(1509),琼州(今雷州半岛)居然能够积血一尺多,这应该是比六月飞雪都罕见的天气。而处于江南亚热带区域的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水、淮河等水域出现封冻现象,这个寒冷程度至今再未见过。这个极端天气并不是单一发生,熟悉地理知识的朋友一定听说过呃尔尼诺现象,即太平洋中东部热带海域的水温异常变化,会导致全球气候模式突变,产生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变化。明末的小冰河期同样如此,除了冬季的极度严寒,还带来了全国气候的极端变化。


就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明朝末期的小冰河时期促使我国北方气温骤降,季风变化明显,造成降水区域南移,从而导致北旱南涝的局面。关中地区、西北、华北、中原地区大面积干旱;华中、华南、江淮地区大面积洪涝;产量区域几乎全部遭受打击。据《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统计,有明一朝水、旱、虫、震、疫、沙尘、风、雹、雷击、霜、雪、冻害等十二类自然灾害共发生3952次。明王朝共计不到300年,平均每年面临130次大型自然灾害,明末的情况则最为糟糕。


“春风不入野人家,白骨如丘事可嗟;小瓮满储彭越醢,轻车稳载德光羓。头颅无复归黄壤,腥腐犹能饱暮鸦;立马邮亭倍惆怅,几行老泪洒烟霞。”——《山西大饥人相食哀叹之余谩成一律》

天启七年(1627年),在陕西、华北地区相继漫延大旱,这一旱情一直伴随着明王朝走到灭亡,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旱情扩大至华东、中南、西北地区,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这场长达18年之久的大旱才基本结束。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据史料统计,明朝共有1279个县次135个年份出现过吃人现象,10县及其以上的大规模吃人现象共有32年。北方五省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最为严重,所以这五省的农民起义最为激烈,明朝廷在陕西三边总督、五省总督上皆用狠人是有依据的。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1644),正是明朝自然灾害高发的那一年,共有479个县在那一年同时出现吃人现象。


民以食为天,当人民吃不饱的时候,揭竿而起是必然的趋势。崇祯帝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即位之初也力图改革,其中一项就是裁减公职人员,这便是国家财政是用于养民还是养官的问题。裁撤的各驿站驿员中,恰巧就有李自成,这位被大明朝廷解雇的公务员,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在他最后一次向崇祯帝送出的劝和书中,开篇写到“滋尔明朝,气数已尽”,这表明李自成也看出国家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

“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明季北略.卷十九.志异》

自古以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明末在大旱区域发生较大规模的鼠疫,据说是人们饥饿时抓捕感染病菌的老鼠为食,鼠疫由陕西蔓延至河北,传入京师,造成了更多人口死亡,传至军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它已经是“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崇祯皇帝的亲军三大营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被记载为“衣装狼狈,等于乞儿

”,所以近代有学者提出“老鼠亡明”的观点。其实这是自然灾害、饥荒、瘟疫产生的恶性循环,这种死循环不仅使明王朝灭亡,也让进入北京城的大顺军吃了亏,在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其士兵也被鼠疫感染,导致战斗力下降,所以山海关兵败、退出北京,皆有这个原因。

明朝内部因为天灾导致的人民起义与小冰河时期有关,那么清军入关呢?其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皆存在一个原因,那就是极端天气导致的生存环境恶劣,少数民族多数是为了生存南下掠夺,清军也是如此。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稳固北疆,将南匈奴分化瓦解为五个部分,又亲征乌丸,这便是对少数民族劫掠的反应。但这个小冰河期,还是在西晋八王之乱后发生了五胡乱华,导致汉族人口由东汉末年的6000万降至400万,几近灭绝种族。唐末五代,又是一个游牧民族南下掠夺的过程,也直接造成宋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领土南移的格局。至明末时期,清朝每次入关都攻占不少城池,但往往都是将人口、牲畜以及金银粮食迁出关外,并没有入主的意思,这也是明廷采纳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清军给明朝造成的外部压力也与小冰河期有关,他们旨在寒冬来临之前抢夺更多物资,以求民族的生计与发展。



综上所述,明朝的灭亡固然是有许多不可回避的主客观原因,但小冰河期带来的恶劣气候与自然灾害,理当算是明朝灭亡的催命符。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人口数量保持在1.2亿左右,到了清初统一时,人口数量只剩5000多万,这固然有战争的原因,但自然灾害也是带来的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单论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减少一半,是为国家元气大损,活下来的人口具有更强的求生欲望,这为清朝统治者奠定群众基础或多或少也有促进。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慵闲斋笔记》


棍哥观史


明朝末期出现的小冰河对明朝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在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朝代更替都是有着统治者昏庸无道的共同点的。但是,明朝的灭亡却和天灾有一定的联系。小冰河期,这影响人类发展历程的天灾,导致全球粮食锐减,死亡率不断上升的灾祸,对明朝的影响可不是一点点大。

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的思想基本是人们评价一个君王是否昏庸的重要标准。人们认为,上天如果觉得统治者昏庸无道,就一定会降灾于世。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的天灾的出现,都能被说为是君主无能。而小冰河期的爆发,也是让百姓对当时的统治者及其的不满。

“国以民为本。”百姓的不满就一定会导致国家不稳定。而国家不稳定就是导致朝代灭亡最严重的问题。

总结来说,小冰河期对明朝的影响,直接表现为粮食锐减,死亡率上升,百姓苦不堪言;间接导致,社会动荡,经济滞缓,百姓对统治阶级抵制。

明朝末期小冰河在《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如果想继续了解这些文献对小冰河期的描述,我会在下一次再进一步详细分析。)


应南辰


说严重点的可以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

小冰河期就是冷,全球气温下降,全球粮食开始减产,没有粮食就会引发社会动荡,小冰河时期开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明朝灭亡时期),最高峰时达到什么程度?北欧一带爆发严重饥荒,挪威和瑞典一半的人口饿死,连埃塞俄比亚都下雪了。

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四次小冰河时期,每一次都使国家爆发严重的社会动荡。第一次是在商朝末期,第二次是在东汉末年,第三次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第四次就是明朝。

明朝的小冰河,温度极速下降,粮食也随之大幅度减产,几乎全国各地都爆发了旱灾,江南都不敢种水果,怕冻死,广州甚至出现了大雪现象。那个时候有多冷,在1000年里是最冷的时期,在一万年里是第二冷的时期。

据统计,从明朝中期(1368–1644)开始,只华南地区就爆发了180多次的水灾,80多次旱灾,60多次风灾和60多次冻灾。到了崇祯时,国库的粮食接近零,而全国各地依旧在爆发各种灾难,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低温,草场退化,山海关外的女真人因为寒冷也拼命的向南进军。

明朝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在整个中国历史都能排上号,水、旱、虫、地震、瘟疫、龙卷风、冰雹、霜、大雪、沙尘暴、冻害等十二类自然灾难一共爆发了3952次。

各地出现了人吃人现象,共1279个县135个年份出现过人吃人现象,10县及以上规模的吃人现象长达32年。

有诗曰:

《山西大饥人相食哀叹之余谩成一律》

春风不入野人家,白骨如丘事可嗟。

小瓮满储彭越醢,轻车稳载德光羓。

头颅无复归黄壤,腥腐犹能饱暮鸦。

立马邮亭倍惆怅,几行老泪洒烟霞。

明朝小冰期的到来,不仅给农业社会带来了影响,同时明军的粮草供应不上,再加上训练并不充足,与金军作战可想而知。

到了1650年,小冰河时期开始结束,气温逐渐升高,这才有了后来的康乾盛世,只不过这是与明末相比的,实际上连明朝正常时期都达不到。


调侃历史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在研究历史领域时,也开始掺杂进入其他科学领域。小冰河的探究是从上世纪时,物理学的延伸,人们从探究自然环境的学科中,不断延伸到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领域。特别是在研究冰川时,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在13世纪中后期开始,冰川在不断的南移,且每次爆发极寒期时,全球大范围内都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

当时的欧洲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书籍及其他的记载多由教会所垄断,特别是印刷术和造纸术还未传入之时,东方的历史记载就成为研究冰川南移的最主要历史辅证依据。

“元明清时期的小冰河“

科学研究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的冰川碳同位素测试中发现,13世纪中后期,亚洲的冰川南移现象是和欧洲以及南、北极是同步的。

因此在结合了物理学延伸的自然学科后的历史领域,在近些年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经济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1、公元1270年之前的半个世纪时,是小适宜气候(欧洲称之为中世纪暖期),这个时候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获得了人口大增长的时代,但草原经济无法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草原游牧民族迅速出现了整合的形态(大鱼吃小鱼,最后成鲸鲨),最终构建成为了蒙古帝国(事实上,在欧洲方面,也是这个时期,东欧的游牧民族是压制着西欧)。

2、忽必烈死后的元朝,这个时期步入了“元明清小冰河时代”的第一个极寒期,而根据正史和地方志的记载,整个元朝从忽必烈灭南宋实行了大一统后,整个元朝只有一年的气候是比往年暖和的(1316年,延祐三年)。而这点也验证了小冰河极寒期的物理科学研究。

3、整个明朝时期,刚好处在小冰河的鼎盛时期,虽然极寒期和温暖期反复交替,但总体而言,当时的气温应该下降了1--1.5°C左右。如:

(1)、温和期:从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统三年(1394-1438)从小冰河极寒期逐渐步入温暖期,在随后的15年后,又再次步入极寒期。

(2)、第二个极寒期最寒冷的时期刚好就是明景宗时期

,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囚禁的这段时间,而根据史书的记载,景泰四年是最寒冷的。

因此有历史学家也在推测,会不会是刚好这一年明英宗被放回明朝,而景泰皇帝将其囚禁起来,所以民间才将这种行为归纳为囚龙事件而导致的天灾。若是这样就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失败的皇帝依旧能获得民间和官方的部分认可了。

最为关键的是,当景泰皇帝的儿子(皇太子)突然夭折不久之后,气温就回暖了……

这段时间的历史记载和冰川碳同位素,以及树木的年轮是刚好契合的。根据正史和地方志的记载,景泰七年(1456年)时,天气逐步温和起来,随后的三年里,暖和的天气带来了丰收(刚好是英宗复辟的时间)。

而当时的信仰,如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和道所提倡的信仰,无不去佐证了英宗的正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英宗复辟时,诛杀了功臣之时,民间和官员中有那么多人选择沉默。当然用今天的话语来说,有饭吃,谁会造反,丰收的喜悦之下,谁还去关心由谁统治。

(3)、寒暖反复交替期:在英宗复辟成功之后,明朝步入了气温反复交替的时期,而时间为66年之后,气温大幅度的波动,时寒时暖,有时是隔年交替,有时候是寒冷几年又暖一年。但总体来说,寒冷的时间较长。且在寒冬时期,运河和港口大都是被冰封的状态,如成化十三年时,就导致了南北交通因暴雪、冰封而中断数个月之久。

最为关键的是,这种极寒与温和的交替,还带给了各种自然灾害,最典型的就是旱灾,以及蝗灾。

明朝的疆域还地处较南的地区,草原所受到的伤害比明朝还要严重。从正史中也能看到,从明英宗复辟起,明朝在这段时期也一直处在防备草原游牧民族的袭击状态中。尤其是成化时期,最常见的、危害最大、异常的“暖潮”过后的干旱,又突如其来的寒潮。最北的牧场牲畜被寒潮困住,因无草可食,最终几天之内可能牲畜的死亡成千上万。而最靠近中原的内蒙阴山一带,则又因为干旱致使了蝗灾不断

因此成化时期,明朝的边军一直苦于防备着草原种族,有时是上千过万人的袭击,有时也就数十人或百人的突然破关抢劫。

(4)、温和期:在公元1536年时,转为温和期,随后有35年,也是明朝唯一一次最长的温和期。

(5)、当到万历即位后,再次转入极寒期,一直延伸到南明,特别是崇祯二年到顺治四年,气温之低史无前例。根据利玛窦的记载:“一到冬季,整个华北的河流都会结冰……运河上都能跑起马车。”

而根据朝鲜的记载,皇太极为了获取粮食,“后金兵发朝鲜,迫使对方订立城下之盟,而跟随大军的,是上万人就食朝鲜”。

除了寒冷之外,还有旱灾:

1、万历三十七年(西元1609年)山西大旱,民饥;怀庆、延安、沔阳大旱;浙江台州旱,井泉皆涸
2、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黄安及广州大旱,民饥,南宁尤甚,死者白骨叠立
3、天启四年(西元1624年)山西静乐旱,广西阳朔县旱饥,民变
4、崇祯六年(西元1633年)山西大旱;陕西西安旱饥,饿殍遍途,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5、崇祯十三年(西元1640年)山东连岁大旱,天下大饥,人相食,盗贼破邑城;浙江嘉兴、绍兴旱蝗,诸暨旱。

旱极而蝗,旱灾又引发蝗灾:

1、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2、崇祯十四年,“浙江大旱,飞蝗蔽天,食草根几尽,人饥且疫”。“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旱蝗,山东寇起。”

根据现代研究发现,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明末小冰期带来的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是明末鼠疫爆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草原和北方的人人无食物之时,会吃草原鼠充饥,随后又在内迁中,不断将鼠疫传播):

“(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


根据研究,迄今史学界认可的,明代万历和崇祯两次鼠疫爆发就让华北三省和蒙古境内达到千万人死亡。若是加上旱灾、蝗灾和战乱,整个华北区域死亡的人数足以摧毁掉整个北方的经济命脉。

这也是为什么在明初和明中时期,明朝与蒙古之间的爱恨情仇,可是到了晚明之后,蒙古反而迅速衰落,在明崇祯时期并没有构成对北方一带的侵犯压力原因之一。

反观满洲女真势力,虽然同样也面临着小冰河的不断危害,但东北盆地的应用,使得他们相对蒙古而言更有少数优势。

当崇祯即位后的极寒期,同样面临粮灾时:“年逢凶荒,边内边外,窃掠公行”(天聪三年、崇祯二年)。在朝鲜无法满足后金的粮食需求后,皇太极就干脆率领大军西征,去攻击比他们还穷困的蒙古,最终获取越过长城的机会。

总述:

明朝的灭亡不能完全归纳为小冰河的危害所致,主要是明朝依旧保留着“农耕”的重农抑商社会形态;其本身的社会结构使得权贵在中后期不断进行土地兼并,致使民间无法面对自然灾害;且朝廷的腐朽,万历时期通过掠夺民间财富,而天启时期通过掠夺中产阶级的财富,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是一味去转嫁、剥削,使得帝国在不断内耗中,无法面对更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丧失国祚。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参考文献:

《中国气象史》竺可桢

《哈佛 元明史》

《明史》


史之为用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我们时常都说明朝灭亡的时候很冤,真的是老天都不帮明朝的观点。其实这是过于偏激的说法,小编认为还是主要的就是人为自己造成的。简单来说一下什么是明朝的小冰河时期,说白了就是明朝时期中国大陆温度急剧下降,夏天爆发大洪水,冬天则是寒冷无比,连很多南方地区都下至暴雪。这就导致了天灾人祸瘟疫不断,粮食储备骤减,老百姓吃不上饭,饿殍遍野,基层与官兵矛盾激化,可以说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冰河时期是世界性的,但是唯独明朝比较严重。


(地球小冰河时期)

而历史上也有很多记载比如《阅世编》、《慵闲斋笔记》、《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都有明确的相关记载。小冰河时期对明朝的影响是很大的,比如崇祯年间,爆发了大量的旱灾、洪灾、蝗虫灾、瘟灾、风灾、雪灾,以及各种由于冰河时期造成的农民起义,还没等从这场灾难中缓过劲来,下一个灾难就又来了。而且崇祯又要收拾祖宗留下的明朝隐患还要应对各种天灾和强敌,矛盾是日益激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明帝国已经走向了灭亡的边缘。小冰河时期是一直延续到清朝的,但是由于正确的政策,清朝相对明朝来说稳定了下来,损失也是极为惨重的。
(明朝灭亡 崇祯自杀)


咱们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我们需要种地吃饭。种地吃饭的前提必须要有良好的天气环境和温度才能把食物种出来。可是小冰河时期一来,打乱了生存环境,农民无地可种,不种东西吃人就会饿死,所以矛盾就会激化,造成了这样的原因。所以,小冰河时期的确算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小编认为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卸到老天身上,首先就是明朝统治者的问题,如果明朝统治者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儿子当成人民。把人民牢牢地团结在一起,觉得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还会有满清入关吗?明朝的晚期横征暴敛、贪污受贿、强抢民女……这是一个政府该做的事情吗?所以明朝灭亡是天意所归。古往今来的王朝都是这种结局,没有什么可怜不可怜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永远都实用。


(明朝灭亡满清入关)


鹏正


明朝时爆发的小冰期,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小冰期顶峰对于明朝来说算是致命一击了

温饱对于古人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一旦天气转冷,北方土地干旱农作物歉收,人受冻生病。

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就提到过,历史上四次小冰河期正好是殷周革命、汉末三国、唐末五代、明末清初这四个动乱时期。

比方三国时代的小冰河期,都能让长江北面的支流结冰,冻住航道:

秋七月,立皇子鉴为东武阳王。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三国志、文帝纪》)

车驾幸广陵,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帝不从,於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三国志,蒋济传》)

而南方的东吴,在那时期,都因为小冰河期,旱灾波及到南方,受灾惨重:

三年春正月,诏曰:"盖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顷者以来,民多征役,岁又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或不良,侵夺民时,以致饥困。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夏四月,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冬十一月,民饥,诏开仓廪以赈贫穷。四年春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鸟兽死者大半。(《三国志、孙权传》)

看看孙权,一有天灾,马上四部曲:

一、禁止地方官员劳役扰民。

二、大赦。

三、各地建工事,预防盗贼。

四、开仓放粮。

大家不妨想想明末,上面一二三四做到了那些??

不过随着南方土地的开发,明朝小冰河期对全国粮食的产量影响肯定没前三次惨重。毕竟殷周、汉魏、唐末主要产粮区在北方。而到了明朝,产粮区早到了南方。即使陕西河南等地因为天灾粮食歉收,南方也有大量余粮可供。所以与其是明亡是天灾,更不如说是人祸。

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中国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提出,大致从明太祖创立明朝开始,中国进入到了历史气候中的第四个寒冷期。在明朝最后两个皇帝天启和崇桢统治期间,气候寒冷达到极点。而伴随寒冷天气一起到来的则是严重的干旱。中国的历史阶段一直是一个农业立国的传统延续,经济基础也主要在农业,农业收成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热量条件,一个是水分条件。水分条件不足导致干旱,热量条件不足导致寒冷,都是会导致减产、歉收,甚至是绝收。

从崇祯即位开始,大旱几乎连年不断。崇祯十一年,旱情更是遍及西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大旱过后,蝗虫灾害随之而来,漫天飞舞的蝗虫遮天蔽日,草木和树叶几乎全被吃光。中国历史上千年不遇的大饥荒也相期而至。在饥饿的折磨下,百姓吃光了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甚至出现了“炊人骨以为薪,食人肉以为食”的惨状。同荒于朝政的祖先相比,大明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典范。他一反过去父辈的怠政之风,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大明选择了这位励精图治的君王掌管政务确实是帝国的幸运。然而不幸的是,千年不遇的小冰期给这个农业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中国无粮不稳的社会结构中,粮食的减产意味着动乱的潘多拉之盒已经打开。

连年的灾荒引发民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关外虎视眈眈的女真人也成为明王朝最为致命的危机,内忧外患交替冲击着本来主千疮百孔的帝国根基。






仁德历史


可能有影响,但没有网上说的那么严重

首先说小冰河期不是突然而来的,是有缓冲时间的。现在所说的小冰河时期,其立论的最更本依据是竺可帧《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文》对中国气候变迁进行的研究。

从这篇文中就可看出,是小冰河期导致明朝灭亡观点的可笑。

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文中小冰河期的时间。

在竺可帧先生文中15世纪到19世纪都是中国的寒冷时期。而极寒日期是在1650年至1700年,并且前面有近百年是温度缓慢下降时期,并不是温度陡降

并且而我们都知道明朝早在1644年就亡了并没有活到小冰河时期的到来。而这最寒冷的时间大部分的都在康熙盛世阶段。也就是说清朝在小冰河期创造了康乾盛世。

并且我看很多文章说小冰河期导致明朝灭亡的文章中指出江南尤其是广东下雪的记录的都在清朝。

而竺可帧先生文中举例清朝小冰河时期和明末时间结冰时间更晚的对比却被用做了证明明末天气寒冷的证据。

另外证明小冰河期的文章中还大量列举了明朝的自然灾害从多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有个问题,大部分灾害都是局部性的,且是北方。

我们首先知道两点

一、

中国早在宋朝,就已经完成了经济中心地南移。南方才是中国农业经济的根本。同样明朝一样支持明朝的经济基础在江南,并在明朝中后期根据这一世界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而证明明末受小冰河期影响南方温度下降的事件,我看过的文章中又多是上面说过的拿清朝的事来说。

二、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雨”。一个地方的灾害不等于有这万里疆土的中国都遭了灾

。同样古代科技落后,对抗自然灾害的手段较少,抗风险能力弱,天气异常就可能是灾荒。因此出现灾害记载就比较多,但不是说明朝就最多。

有学者统计整个明朝276年(1368年至1644年)发生水、 旱、 虫、震、 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3952次。

而同样以清朝268年(1644年至1911年)时间作对比水、 旱、 虫、震、 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共计5344次。

平均每年遭灾还更多清朝还更多。

所以,我不太认可小冰河期导致明朝灭亡的观点


历史小知


你这个问题就不严谨,应该说是小冰河时期。

明朝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个中国冬天奇寒无比的几十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都很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连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专家指出,明朝灭亡後的1650—1700年间是整个小冰河时间中最寒冷的时期之一。

一万年以前,气温有一段骤然升高的时期,而且保持了相当平稳的状态长达七千多年。这段时期的气温一直在我们经历的二十世纪初期气温上下小幅波动,这样的气候给予了人类发展良好的条件。从竺可桢写的中国气象史的资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时期确实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败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明末最后一次人口只锐减一半是得益于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土豆、玉米和红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变动缺乏史料记载。东汉末,汉族人口是六千万,几十年饥荒和大战乱后到西晋一统时汉族人口仅剩七百七十万。随后又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国南北汉族人口仅存四百万。当时人口锐减是相当惊人的。唐末汉族人口也是六千万,至北宋初期只剩两千万。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到了清初顺治十七年间一亿三千五百万。[1]

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有人认为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然而根据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的研究数据,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间中国北方及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明朝时的小冰河期,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由于气候不正常,导致干旱,瘟疫等各种灾荒频发,吃不上饭的农民只有揭竿而起,朝廷为了镇压又要花钱导致国库吃紧,想赈灾却拿不出钱来,北方的后金又乘机不断侵扰,各地农民起义多如牛毛,最终大明王朝疲于应对,走向了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